吃薄餅

吃薄餅

在閩南、海陸豐、溫州地區,端午節家家還有吃薄餅的習俗。

薄餅是採用精白麵粉調成糊狀,在又大又平的鐵煎鍋中,烤成一張張形似圓月,薄如絹帛的半透明餅,然後用綠豆芽、韭菜、瘦肉絲、蛋絲、香菇等作餡,捲成圓筒狀,一口咬去,可品嘗到多種味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吃薄餅
  • 節日:端午節
  • 地區:閩南、海陸豐、溫州地區
  • 時間:農曆三月初三
來歷,清明原因來歷,薄餅的做法,

來歷

同安一帶,每年農曆三月初三,俗稱三月節,都有吃薄餅的習慣。
相傳薄餅是由同安明代才子蔡復一的夫人首創。蔡復一在京為官,因才華橫溢,屢遭朝廷里一些奸臣陷害。他們聽說蔡復一不僅寫一手好字,還能雙手同時書寫,便設下陷阱,在皇帝面前推舉蔡復一整理抄寫朝廷里歷年來的文書,且要蔡復一在四十九天之內完成九大箱的文書,否則,當以違抗聖旨論處。
吃薄餅
為了完成聖命,蔡復一廢寢忘食,晝夜書寫,難得有歇手吃飯的時間。蔡夫人看在眼裡,急在心上。有一天,她想出了一個妙法:把麵粉攪成糊狀,在熱鍋上輕輕一抹,做成一張張薄薄的麵皮,把各種菜切細,調上料炒成菜燴,再佐以香甜可口的油飯,然後用薄皮把飯菜包捲成圓筒狀,每天用餐時,便雙手捧著“薄餅”送到丈夫的嘴巴,讓他就餐。這樣既不影響寫字,又不耽誤吃飯。在蔡夫人的照料和協助下,蔡復一終於如期完成朝廷的使命。從此,蔡夫人做“薄餅”的故事在同安傳為美談。因為“薄餅”是蔡夫人所創,民間又有“美人薄餅”或“夫人薄餅”的說法。為了紀念蔡夫人,同安一帶的百姓每到三月節,都有吃薄餅的習俗。
在過去,“一年一次海漲”的薄餅,改善了人們的生活,增添了人們的樂趣。一到三月三,在農村,整個村子喜氣洋洋,真不亞於佛生日和除夕夜,放鞭炮的噼啪聲,賣麵皮的吆喝聲,小孩子的嘻鬧聲,使平時寂寞的鄉村一下子生動了起來。
如今,同安吃薄餅,已不局限於每年的三月節。初二十六,逢年過節,大街小巷隨外可見烙麵皮的大小攤子,買麵皮的人絡繹不絕,喜笑顏開。薄餅,不再是老百姓改善生活的奢侈品,而成為大眾飲食文化中的一種有益的補充。

清明原因來歷

潮汕歷來有“卷薄餅”和加工製作“朴籽”的傳統美食習俗,充分展現出潮汕僑鄉的民俗懈情和美食特色。
卷薄餅是用精麵粉入適量溫水後,充分攪拌搓捏成團塊狀,置於爐火上面的煎盤(平底鐵鍋),烙成圓形薄餅皮,然後包裹餡料。料有鹹、甜兩種,鹹餡用雞、豬肉切絲、香菇絲、蛋黃絲、蝦米、蔥珠(油煎)配料,再用烹熟的豆芽,韭菜拌入為餡料,入口時又在薄餅表皮塗抹香甜適口醬料即成美食。甜餡料用白糖加工製成的酥脆薄片糖或再加入瓜冊絲、芝麻等佐料包裹薄餅皮即成薄餅。
清明時令,春韭性溫,是保肝佳蔬,有行氣理血,化瘀的功效,添加綠豆芽又有清熱解毒和止渴利尿的作用,療效甚妙,營養豐富,美味可口,民諺有:“豆芽韭菜,人人喜愛”之語。
潮汕清明吃薄餅有個傳說,清康熙十四年間(1675)鄭成功之子鄭經率兵圍攻閩南的漳州城,清軍守將黃芳度出兵頑抗,圍城數月,城裡居民餓死無數,屍橫街巷,生存者便用草蓆裹屍掩埋。同年10月間,清軍投降,漳州百姓為悼念死難親友,特做薄餅狀如草蓆裹屍,以此祭祀亡靈,此俗世代相傳成風。
朴樹為落葉喬木,葉子卵形或長橢圓形,果實圓,狀如綠豆大小,味清甜,無毒,有消痰下氣之效。朴籽?是採摘其葉和果實(核)搗爛,與大米舂成粉末,過篩出粉(火志),添入白砂糖及發酵粉,加入適量水分攪拌均勻充分發酵,然後裝入陶製桃形?印或圓形?印。蒸熟後的?品呈淺綠色,就成為質優味香色美的清明朴籽?。
據傳昔歲元兵於清明前入侵潮州,殺戮掠奪,民不聊生,被迫無奈而避入山林之中,飢不擇食,只好採摘朴籽葉、果籽充飢,後人為永記深仇大恨,故有“清明食葉”民諺,形成清明節加工蒸製“朴籽?”吃的風俗,沿襲至今。

薄餅的做法

適量麵粉加90度左右開水燙麵,面醒好後揪成餃子劑子大小,碼成排,按扁後刷一層油,撒一層薄薄的麵粉掃均勻,兩個對面和好算一個餅劑,擀成薄薄的餅烙熟就可以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