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簡介
《台灣通史》先後在台灣和大陸至少印行過十幾種
版本。但最初銷售成績並不理想,
抗戰勝利後,
商務印書館首次在大陸印行該書,才有較大印量。《台灣通史》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和很高的
社會價值,是一部閃爍著
愛國主義光輝的史著,同時也極富學術價值,其中其記載的一些其他史書上不易見到的史料,至今仍為人們所喜歡引用。2013年10月22日《〈台灣通史〉第一版影印本》在
北京台灣會館舉行出版座談會,連橫嫡孫、
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
連戰為《台灣通史》第一版影印本的出版題詞:
翰墨書香,文化橋樑,兩岸共賞,互和融合。
圖書目錄
上冊目錄
自序
凡例
卷一 開闢紀(起隋大業元年終於明永曆十五年)
卷二 建國紀(起明永曆十五年終於三十七年)
卷三 經營紀(起清康熙二十二年終於光緒二十年)
卷四 獨立紀(起清光緒二十一年終於是年九月)
卷五 疆域志
卷六 職官志
卷七 戶役志
卷八 田賦志
卷九 度支志
卷十 典禮志
卷十一 教育志
卷十二 刑法志
卷十三 軍備志
卷十四 外交志
卷十五 撫墾志
卷十六 城池志
下冊目錄
卷十七 關征志
卷十八 榷賣志
卷十九 郵傳志
卷二十 糧運志
卷二十一 鄉治志
卷二十二 宗教志
卷二十三 風俗志
卷二十四 藝文志
卷二十五 商務志
卷二十六 工藝志
卷二十七 農業志
卷二十八 虞衡志
卷二十九 列傳
諸臣
諸老
卷三十 列傳二
卷三十一 列傳三
王世傑
台東拓殖
卷三十二 列傳四
鄭勒先
卷三十三 列傳五
劉墩
卷三十四 列傳六
(一)循吏
(二)流寓
(三)鄉賢
(四)文苑
卷三十五 列傳七
(一)孝義
(二)勇士
(三)貨殖
(四)列女
卷三十六 列傳八
後序
連雅堂先生家傳
連橫先生學術年表
連橫與《台灣通史》
作品評價
下村宏:分類有法,矧又氣象雄渾,筆力遒健,論斷古今,吾幾不能測其才之所至,蓋近世巨觀也。
楊雲萍:連橫運用材料有所局限,有抄襲他人作品的弊端。對史料的處理不夠嚴謹,部分記載甚或出於自己的創作。地名與人物的錯誤層出。初版有兩任台灣總督
明石元二郎和
田健治郎的親筆題辭,使部分人士懷疑有媚日之政治立場。
翁佳音:《台灣通史》幾乎每頁都有錯。但在日本統治並鼓吹同化之時,台灣通史的出版,的確發揮了維護台灣歷史主體性的作用。《台灣通史序文》被編入台灣高中國文教材。從近代史學的觀點言,《台灣通史》未臻完善,例如《台灣通史·吳鳳傳》中的
吳鳳事跡已經是一個眾所皆知的大錯誤。
吳密察:〈與荷蘭守將書〉同樣也是連橫杜撰,因之前從無明清文獻有此文,與荷蘭所藏書信也不同。
陳昭瑛:連橫是改寫
江日升《
台灣外記》所記此地非爾所有,乃前太師練兵之所。今藩主前來,是復其故土。改成然台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踞。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而且
康熙前,中國人也從未將台灣視為中國領土。
《台灣通史》誤把台灣地名由來說為埋冤,認為埋冤本來是紀錄先民艱辛開墾的情狀,後來因為名字不吉利,而改成跟台灣閩南語發音一樣的台灣。但事實上,台灣一詞早在
明朝泰昌元年(
1620年)就首次出現於公文上,明末
何喬遠所著之《鏡山全集》中,也出現台灣這個名稱。 而大量移民形成埋冤之地,卻發生在清領初期,所以台灣通史的說法並不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