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林成祖
- 解釋:是以漳浦林氏移民為主組成的墾號
- 本名:秀俊
- 字:茂春
簡介,生平,其他,主要成就,
簡介
林成祖的拓墾事業是從大甲開始的。他用家鄉朋輩資助的幾百兩銀,在大甲承租"番田"耕種,自己辛勤勞作外,還招佃幫耕。由於土地肥沃,一年兩熟,收入漸增,家資日富,他又招佃開鑿大甲圳,引水灌田,年收谷上萬石。
生平
乾隆中葉,林成祖的開墾事業擴展到擺接堡和興直堡(包括今板橋、中和、永和全部及土城、新莊、二重、三重和五股的部分地區)。當時板橋大部分屬平埔族擺接杜所有。林成祖對這塊肥沃平原的開發,首先遭到平埔族人的反抗和阻撓。開墾不得已中斷。這時,正逢擺接社發生流行性傳染病,"許多人不治身亡。林成祖會看病,救了很多人。番杜頭目非常感激:就把女兒許配給他。於是,林成祖取得了土地開墾權。林成祖夫婦合力經營土地開墾,擺接社的平埔族人葉絲諭漢人雜居通婚,漸漸接受漢人文化。
板橋平原很快開發成漳州移民為主的漢人農業社會。開墾的荒地還必須有配套的水利灌溉系統。林成祖開始籌劃開鑿大安圳。大安圳引大漢溪水經土城等地,向東北流入板橋南邊的四泮頭,分為四大股,灌溉板橋絕大部分田地,面積達一千多甲。圳長三十餘里,寬二大余,經過旱溪的渠道,埋設上管於溪底。可是一遇洪水,土管就被沖毀,屢修屢毀。林成祖毫不氣餒,苦心經營,經多年奮鬥,終於修成。整個工程耗資十餘萬銀,林成祖投資五萬多兩銀,余則由其它墾屍和佃戶合股投資。接著,林成祖又出資開鑿永豐圳,穿山引水,灌田數百甲。水利的興修,使林成祖的土地經營更加卓有成效。到乾隆未,林家經營的土地,達到新莊、新埔、後埔,枋寮、大佳臘等廣大地區。年收谷十多萬石。因此,林成祖蓋了很多公館、倉庫,收租堆放稻穀。其中後埔是大公館,新埔是二公館,深的是三公綰。現在板橋車站後面的後埔街一帶的林公館,是林成祖早先的故居地,後來成為長房公廳。
其他
乾隆五十一年(一七八六),台灣暴發林爽文起義事件。板橋地區大批漳籍移民回響。五十三年,起義被清廷鎮壓,板橋漳籍林姓多遭株連。林成祖因此被捕入京。其次子林海門帶巨款赴京營救,申訴冤情,使成祖得以免罪獲釋。時任太子太傅的漳浦人蔡新,讚賞林海門的才能和孝心,將女兒許配給他。不料林海門在離京回台途中,溺水身亡。
林成祖返回台灣,雖已是古稀之人,仍每日農耕不息,新闢土地。有人勸他休息,他說?quot;我生長農家,義當食力,何可坐而燕安?況此為國家之地,久置荒燕,開之亦足生利。"由於他的悉心經營,林家擁有的士地達數千甲,成為一方巨富。
主要成就
林成祖原名林秀俊,漳浦人,清康熙末年出生於農家。年輕時胸懷曠達,有遠大志向。雍正間,大批漳浦人到台灣謀生,他也想到台灣開拓荒土,乾出一番事業。
雍正十二年(1734年),林成祖偕同鄉親到台灣淡水廳的大甲居住。大甲有大片荒土,泥黑土肥,水稻一年兩熟,是一個發展農業耕作的好地方。。大甲又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林成祖一邊開墾土地,一邊租貸耕種,由於他的勤勞,收入逐年增加,家庭也日漸富裕。林成祖在開發土地的同時,重視水利灌溉,有的田地缺水,林成祖就僱工耕作、開渠,先開鑿一條大甲圳,引水灌田,一年收谷上萬石,拓地也漸廣。
乾隆十五年(1750年),林成祖大力開墾淡水的興直和擺接兩堡的荒地,招募佃戶耕種,每甲收租谷8石。此處常患乾旱,林成祖開鑿大安圳,長10多華里,引內山三叉河水灌溉田地。大安圳常被山洪沖毀,林成祖毫不餒志,苦心經營多年,終於建成這一複雜而巨大的水利工程,使大安寮等莊的萬畝田地得到灌溉,每年收谷數萬石。不久,他又開鑿擺接堡的永豐圳,用來灌溉枋寮莊的2000多畝田地。
後來,林成祖定居在枋橋城外的深丘莊。他所開墾的農田取名新埔、後埔、枋寮、大佳臘等,每年收谷10多萬石。林成祖經營農墾事業,與勞工同甘共苦,大力發展水利,使大片荒土變成良田,憑自己家庭的財力,開拓農田數萬畝,一時稱為巨富,為開發台灣作出貢獻。林成祖卒後,他的兒子繼承他的事業,繼續開墾。
《台灣通史》記述林成祖事跡,並寫道:“成祖以豪農而勤稼穡,鑿渠引水,利澤孔長,至今猶受其賜,是鹹有功於墾土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