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歷史

台南歷史

台南歷史,若以築城而言,始於1725年,為當時台灣第一大城。但由於台南市為海埔新生地,數百年前仍沒於海平面下,境內並無早期人類遺址。但若將“台南”的範圍擴及鄰近鄉鎮,在距台南市20公里的丘陵近郊-左鎮鄉,則有史前文化左鎮人化石被發現,推定有2~3萬年之久,為台灣已知最早人類居住地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台南歷史
  • 外文名稱:The history of Tainan
  • 行政區類別:院轄市
  • 所屬地區:台灣
  • 下轄地區:37市轄區
  • 政府駐地:永華市政中心安平區永華路二段6號
  • 地理位置:台灣本島西南部
  • 方言:閩南語-泉漳片
  • 著名景點赤嵌樓 ,大南門,府城隍廟,珊瑚潭
  • 築城時間:1725年
史前時期,左鎮人,細繩紋陶文化,大湖文化,蔦松文化,荷據時期,明鄭時期,清治時期,台灣民主國時期,日據時期,戰後至今,

史前時期

左鎮人

左鎮人出土於台南縣左鎮鄉菜寮溪河床,這個地區是台灣本島相當重要的更新世化石產地,也是當時唯一出現化石人類的地點,不過最近高雄縣大崗山區也發現了人類的化石。左鎮人的化石標本包含來自不同個體的人類頂骨殘片及大臼齒。經鑑定屬於更新世晚期的早期智人,其絕對年代可能在距今二萬到三萬年之間,也就是更新世冰河時代的最後一次冰河時期。目前並未發現左鎮人使用的工具,學者推測他們也許是長濱文化的主人,不過從生活型態而言,更接近住在丘陵台地地區的網形文化人。
左鎮人遺蹟左鎮人遺蹟
左鎮鄉位於台南市東郊約20公里,大致為丘陵地形,早在日據時期時,台北帝國大學教授早坂一郎,即在境內菜寮溪旁發現化石,左鎮也成為學者眼中的化石重鎮。1972年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教授宋文薰等人,至菜寮溪發掘犀牛化石,並順道參觀當地化石業餘收藏者郭德鈴的珍寶。在偶然中,發現藏品中有一塊疑其為人類頭骨的化石,後經推定應屬人類右頂骨。
1974年,日本古生物學家鹿間時夫教授在當地另一位化石收藏家潘常武的收藏品中,又找到一片采自同地區的人類左頂骨化石。這兩片人類頭骨化石經鹿門教授攜至日本研究後,認定是屬於現代人種。經過計量的測定,推知約有2萬~3萬年的歷史。
雖然目前為止尚未發現左鎮人之文化遺址,但學者一般認為在台東縣長濱鄉八仙洞遺址所發現的長濱文化(可推至5萬年前),應與左鎮人是同一時期,並有可能系由今日中國華南一地所遷來。

細繩紋陶文化

大約在4,500年前到3,500年前之間,台灣西部出現的文化被考古學者稱為細繩紋陶文化或繩紋紅陶文化。

大湖文化

大湖文化為新石器時代晚期,分布於高雄大湖和台南地區的文化。代表性的遺址為大湖遺址、三抱竹遺址、烏山頭遺址及鹿陶遺址等。有學者依地域及時間的差異將大湖文化分為大湖文化相及烏山頭文化相。貝冢和大量使用骨、角、貝器是大湖文化的主要特色。大湖文化的陶器以紅、黑兩色為主,其中大湖文化相以紅、黑陶為主,且常有帶狀的波浪紋圍繞在陶器唇口及頸部,而烏山頭文化相則以黑陶占大多數,且很少有紋飾。

蔦松文化

蔦松文化是台灣西南部鐵器時代的代表文化。代表性的遺址有蔦松遺址、覆頂金遺址、西寮遺址及看西遺址等地。蔦松文化的陶器以無紋飾的橙紅色陶占多數,並有許多陶環及陶支腳,但最特別的器物則是小陶罐及陶製的鳥頭形器。小陶罐大多為黑陶,質地堅硬且表面光滑。鳥頭形器頂端鳥頭為實心,下端為空心且有一穿孔,這兩種器物應該都和祭祀有關。許多證據都顯示西拉雅族很可能就是蔦松文化的後裔。

荷據時期

1624年,原占領澎湖的荷蘭人和明軍簽約,放棄其在澎湖的經營,轉而登入台灣南部,首先興築商館並拓展其規模成為西式水岸堡壘,即為台江西岸的一鯤鯓沙洲上的“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做為在台的統治中心。接著又在城堡東方,分別興建了“台灣街”(於今延平街一帶)和“普羅民遮街”(今民權路)。前者因為歷史久遠,又曾是一條繁盛的商業街,故素有“台灣第一街”之稱。至於後者,則是台灣第一條有計畫興建的歐式街道。

明鄭時期

1661年4月,鄭成功在任職荷蘭通事之漢人何斌的引導下,通過鹿耳門港道,越渡台江內海,首先攻下普羅民遮城。之後,鄭氏立刻改普羅民遮城為東都明京,設承天府,並頒布諭告:“東都明京,開國立家,可為萬世不拔基業”,設一府二縣。在東都暫住9個月以後,鄭成功終於攻下“熱蘭遮城”,結束了荷蘭在台灣38年的占據歲月。
荷蘭人投降以後,鄭成功改熱蘭遮城為安平鎮,做為鄭氏府第;已改名為東都承天府的普羅民遮城,則是做為全島最高行政機構。然而不到半年,鄭成功即不幸因病逝世。世子鄭經即位之後不久,在1664年廢東都。在承天府裁廢后,赤崁樓便成為儲藏火藥的場所。

清治時期

1684年,清朝攻取台灣,明鄭滅亡。稍後在台南設台灣府,在首任巡撫劉銘傳將省會遷往台北之前,台南一直是全台首府。享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名。
取台灣後,改明鄭承天府台灣府,清康熙23年,清廷頒布渡台禁令,僅準地區做有限度的移民。至乾隆41年後,渡台禁令已形同虛文,於是大量漢移民湧入,台南市亦由原漢混居漸漸成為漢人城市,原住民不是漢化就是遷居他處。乾嘉年間,府城三大商業貿易組織“三郊”的興起、壯大,為台南之黃金時期。
清代後期起,昔日波光粼粼的台江海岸,因發生大風雨,大量河沙注入台江內海,千里汪洋盡成海埔新生地。台灣地勢改變海沈陸浮,港口消失,使台南漸失海運地位。及同治3年(1864年),安平海關建造完成,並正式開港,商於安平設德記、和記洋行,隔年另開雞籠打狗兩港,而有正、副港之稱。
光緒元年(1875年)在北部增置台北府、原台灣府改稱台南府,失去全台唯一政治中心的地位;光緒11年,台灣建省,省治初設今台中一帶,稍後改於台北,台南由全島中心成為區域中心。

台灣民主國時期

1895年4月,《馬關條約》簽訂,台灣、澎湖割予日本。5月,台灣巡撫唐景嵩發布“台灣民主國獨立宣言”,共和國政體的台灣民主國在台北成立。6月,義勇軍在台南擁立原大將軍劉永福為第二任大總統,以台南為都,設總統府於大天后宮。學者將劉永福在台南所建的政權稱之為“台南共和”(Tainan Republic)或“第二共和”(Second Republic)。10月下旬兵敗陷落。

日據時期

台灣民主國抗日失敗後,台南士紳推舉英國牧師巴克禮於1895年10月20日會見日軍,翌晨引領入城、日據時期開始。在日本人施政下,1900年11月29日台南=打狗間鐵道開通,設停車場(即車站)於城內西側空地。台南廳舍(後改為州廳)、地方法院等公家機關相繼成立。稍後的市區改正、台南新運河開通、台南驛改建,使台南逐漸有了現代化都市的雛形。
1919年4月1日實施町名改正,市區劃分為旭町、壽町、竹園町、北門町、東門町清水町、高砂町、開山町、綠町、幸町、錦町、白金町、末廣町、南門町、大宮町、泉町西門町、濱町、大正町、花園町、本町、明治町、台町、老松町、寶町、福住町、永樂町、入船町港町田町新町等31町,為台灣最早實施者。
1920年,台南實施市制,範圍包括31町以及鄰近之後甲、三分子、桶盤淺、竹篙厝、塩埕、安平、上鯤鯓、鄭子寮等地,並設台南州以台南市為州治。日據末期,台南市範圍擴大,1936、1940年陸續併入周圍的虎尾寮(原屬仁德莊)及鞍子、灣里、下鯤鯓(原屬永寧莊)改隸台南市。另預定新增伏見町、水道町、白川町、若竹町、乃木町、青葉町、昭和町、汐見町等8町,然因戰爭之故未能正式實施。
1941年,公布“台南都市計畫區域及都市計畫變更”,規畫外環道、公園綠地及公園道路,此計畫在戰後獲得延續,1980年代大致實現。
台南市直至1930年代,仍為僅次於台北市的第二大城市。但由於昔日賴以繁榮的海運優勢不再,在台灣南部的工商樞紐地位逐漸被具有優良港口的新興城市高雄市所取代。1940年,由於高雄市與臨近地區合併、面積與人口大增,台南市在人口方面落居第三大城。

戰後至今

二二八事件後,台南市依陳儀所宣稱承諾於3月9日選出黃百祿、侯全成、湯德章為縣市長民選前過渡期間之市長候選人
1945年日本戰敗。台灣歸屬中華民國,改台南州為台南縣,州轄台南市改制為省轄市,而脫離台南縣轄區,1946年併入台南縣安順鄉(改名為安南區)。
1968年台南市頒布第一期市地重劃區,此後陸續進行市地重劃以滿足人口增長(今已進行至第十八期)。唯台中市堀起使得台南市退居全島人口第四大城至今。然而相鄰的台南縣永康鄉則工業發達,在此段時間迅速由鄉村成為工業城、稍後升格為永康市。永康今日人口超過21萬,與台南市緊密相連。
近年來由於台灣逐漸由昔日重工業轉型科技產業,正逢安南區新設立的台南科技工業園區、近郊台南縣新市鄉新設立的南部科學園區等重大開發,經濟情況好轉,為台灣屈指可數之人口增加及實住人口多於戶籍人口之縣市。同時與台北市並列為失業率最低之縣市。
2009年6月29日,中華民國行政院審議通過“台南縣市合併改制直轄市”案,並於2010年12月25日改制為直轄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