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濱鄉

長濱鄉位於中國台灣台東縣東北端,北臨花蓮縣豐濱鄉,東濱太平洋,西鄰花蓮縣玉里鎮富里鄉,南接成功鎮,是長濱文化起源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長濱鄉
  • 所屬地區:中國台灣台東縣
  • 下轄地區:樟原村、三間村、忠勇村、長濱村
  • 方言阿美族
簡介,歷史,交通,旅遊,特產,教育,國民中學,國民國小,

簡介

長濱鄉背山面海,以丘陵地形為主,海岸線極長,氣候屬熱帶季風氣候。鄉內居民以台灣原住民阿美族為主,亦有布農族噶瑪蘭族漢人平埔族,產業以農業漁業為主。本鄉政區域共劃分為六個村:樟原村、三間村、忠勇村、長濱村、竹湖村、寧埔村。而長濱鄉鄉公所位於長濱村中。

歷史

長濱鄉舊稱“加走灣”,其地名由來有兩種說法:一是自阿美族語轉化而來,其意為“瞭望台”,也就是指此地原為阿美族征戰時的巡邏瞭望處所;二是根據平埔族的說法,此地曾為阿美族人的獵場,因為掛滿許多獵物而引來跳蚤,因而取跳蚤的台語諧音,稱之為“加走”。光緒年間漸有漢人移入。
日治時期,此地屬台東廳管轄,曾設定“加走灣莊”,後於1937年以此地海岸線長達28公里,易名為“長濱”,設定“長濱莊”,劃歸台東廳新港郡管轄,莊內劃分為長濱、寧埔、城山、中濱、三間屋、真柄、樟原七個大字,戰後改設台東縣長濱鄉至今。
長濱鄉舊稱“加走灣”由來另有一個說法,長濱第一批移民為屏東平原馬卡道族,因為思念原鄉屏東(原居地赤山、萬金及五溝水的東方,中央山脈南靡依西有一座“加走山”,山裡有“加走社”),便把“加走灣”下莊北邊的山丘取名為“加走山”,又因下莊海岸線彎曲,因而取名“加走灣”,馬卡道族為長濱最早的移民屯墾者,最早遷入的時間為鹹豐九年(1859年),因此,“加走灣”的由來以此說較有證據性。

交通

台11線:花東海岸公路 台30線:玉長公路

旅遊

豐年祭 八仙洞 玉髓沙灘 靈岩洞 長濱平原 烏石鼻 加走灣遺址 白桑安遺址 忠勇遺址

特產

水稻 玉米 花生 桶柑 火龍果 鬼頭刀 飛魚

教育

國民中學

台東縣立長濱國民中學

國民國小

台東縣長濱鄉三間國民國小
台東縣長濱鄉忠勇國民國小
台東縣長濱鄉長濱國民國小
台東縣長濱鄉寧埔國民國小
台東縣長濱鄉竹湖國民國小
台東縣長濱鄉樟原國民國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