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漢字)

反(漢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為一漢字筆畫4畫,部首“丿”,是一個多音多意字,常見發音為fǎn ㄈㄢˇ。也作一醫學用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反
  • 讀音:fǎn(注音: ㄈㄢˇ)
  • 漢字首尾分解:⺁又
  • 筆順編號:3354
  • 部首:又(部外筆畫:2,總筆畫:4)
  • 五筆86&98:RCI
  • 倉頡:HE
  • 鄭碼:PDXS
  • 筆順編號:3354
  • 四角號碼:72247
  • UniCode:CJK
  • 統一漢字:U+53CD
基本信息,字形結構,字形字義,詳細釋義,古籍解釋,詞語,姓氏,

基本信息

漢字:反
隸書--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隸書--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
引自丁再獻、丁蕾《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十九章第二節,中國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
拼音:fǎn ;注音: ㄈㄢˇ
反
英語前綴:Anti -
English
reverse, opposite, contrary, anti

字形結構

漢字部件分解:𠂆又
筆順讀寫:撇(上面)、撇、橫撇、捺
反

字形字義

象形兼會意。金文字形,從廠從又。廠的意思是靠著牆壁的棚子,又的意思是手,從用手的方向看是面向著牆壁,因此合起來的意思背過身面向牆壁去做。本義:背過身去乾。引申義:背後謀反。
反

詳細釋義

1.[《廣韻》府遠切,上阮,非。]
亦作“ 仮1 ”。
① 覆,翻轉
《詩·周南·關雎》:“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② 相反。與“正”相對
韓非子·六反》:“害者,利之反也……亂者,治之反也。”
宋蘇軾《仇池筆記·徐仲車二反》:“徐積字仲車,古之獨行, 於陵仲子不能過。然其詩文則恠而放,如玉川子 ,此一反也。”
魯迅而已集·小雜感》:“自稱盜賊的無須防,得其反倒是好人。”
③ 與之相反;違背。
論語·顏淵》:“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國語·周語下》:“言爽,日反其信。”韋昭註:“反,違也。”
④ 還歸,回。後多作“返”。
《書·五子之歌》:“畋於有洛之表,十旬弗反。”
賈誼過秦論中》:“虛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穢之罪,使各反其鄉里。”
宋蘇軾《後赤壁賦》:“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審吾疆場,而反其侵地;重為皮幣聘問,而勿受其貲,則四鄰之國親我矣。”
周中孚《鄭堂札記》卷五:“心摹手追,流蕩忘反,適成一代之風氣。”
⑤ 往返。
《國語·越語下》:“﹝ 越 ﹞遂興師伐吳 ,至於 五湖, 吳人聞之,出而挑戰,一日五反,王弗忍,欲許之。”
史記·刺客列傳》:“嚴仲子至門請,數反,然後具酒自暢聶政母前。”
洪邁《夷堅甲志·義鶻》:“ 鶻少選飛起,已復下,如是數反,蛇裂為三四,鶻亦不食而去。”
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直指使者按部必檄公(袁可立),相隨有所咨決,不惜十反。”
⑥ 重複。
陸游贈蘇趙叟兄弟》詩:“攜文數過我,每讀必三反。”
⑦ 回報;復命。
公羊傳·宣公十五年》:“﹝ 司馬子反 ﹞揖而去之,反於莊王 。”
⑧ 類推。
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⑨ 反對。
莊子·寓言》:“與己同則應,不與己同則反。”
趙曄《吳越春秋·夫差內傳》:“昔天以越賜吳,吳不肯受,是天所反。”
毛澤東《反對黨內的資產階級思想》:“延安整風的時候,集中反了教條主義,附帶反了經驗主義,二者都是主觀主義。”
⑩ 反叛;造反
墨子·號令》:“諸吏卒民,有謀殺傷其將長者,與謀反同罪。”
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蜀侯煇,相壯反,秦使甘茂定蜀 。”
韓愈答元侍御書》:“前歲辱書,論甄逢父濟識安祿山必反,即詐為喑,棄去。”
趙樹理李家莊的變遷》十五:“ 白狗站起來喊道:‘讓我提個意見,我覺著留下他,他也起不了什麼反!’”
⑪ 反省。
孟子·公孫丑上》:“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淮南子·氾論訓》:“ 紂居於宣室而不反其過。”
⑫ 報復。《孟子·梁惠王下》:“夫民今而後得反之也。”
《孟子·公孫丑上》:“無嚴諸侯,惡聲至,必反之。”
⑬ 毀壞,推倒
商君書·賞刑》:“﹝ 晉 ﹞舉兵伐曹、五鹿,及反鄭之埤。”
韓非子·外儲說右上》:“南圍鄭,反之陴。”
反切漢字的一種傳統的注音方法。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音辭》:“《蒼頡訓詁》反‘稗’為‘逋賣’,反‘娃’為‘於乖’。”詳“ 反切 ”。
⑮ 指反革命。
毛澤東 《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二:“我們的方針是:‘有反必肅,有錯必糾。’”
⑯ 副詞。反而。
《詩·邶風·谷風》:“不我能慉,反以我為讎。”
杜甫五盤》詩:“地僻無網罟,水清反多魚。”
紅樓夢》第二十回:“何必我多事?反生疎了。”
茅盾林家鋪子》一:“ 林小姐卻反不哭了,瞪著一對淚眼,呆呆地出神。”
2.[《廣韻》孚袁切,平元,敷。]
① 翻案。《史記·平準書》:“杜周治之,獄少反者。”司馬貞索隱:“反,謂反使從輕也。”按《正字通·又部》:“反……又平反,言理正幽枉舉活罪囚也。”
② 倒出,倒掉。《漢書·張安世傳》:“何以知其不反水漿耶?”
3.[《集韻》方願切,去願,非。]
通“ 販1 ”。
販賣。《荀子·儒效》:“積反貨而為商賈。”楊倞註:“反讀為販。”
4.[《集韻》部版切,上潸,並。]
通“ 昄1 ”。
5.[《集韻》孚萬切,去願,敷。]
見“ 反5衍 ”。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子集下】【又字部】反 ·康熙筆畫:4 ·部外筆畫:2
〔古文〕《唐韻》府遠切《集韻》《韻會》甫遠切,音返。《說文》覆也。從又,廠。《詩·周頌》福祿來反。《注》言福祿之來,反覆不厭也。
又《前漢·勝傳》使者五反。《注》師古曰:反,謂回還也。
又《唐韻》《集韻》《韻會》孚袁切《正韻》孚艱切,音幡。《廣韻》斷獄平反。《韻會》錄囚平反之,謂舉活罪人也。《增韻》理正幽枉也。《前漢·食貨志》杜周治之,獄少反者。《注》反,音幡。
又通作翻。《前漢·張安世傳》反水漿。
又《集韻》《韻會》部版切,翻上聲。《集韻》難也。《詩·小雅》威儀反反。沈重讀。
又《集韻》方願切,音販。難也。《詩·小雅》威儀反反。毛萇說。一曰順習貌。
又《正韻》販亦作反。《荀子·儒效篇》積反貨而為商賈。
又《集韻》孚萬切,音娩。覆也。

詞語

姓氏

姓氏:反 祖籍:河南
祖宗:反謬 郡望:宛丘(今淮陽
分類:以郡為姓
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反謬於鄭(陝西省華縣東,居棫林,徙拾),史稱反謬。反郡公元前769年東遷新鄭,於公元前375年為韓國所占據,反人奔於陳、宋間,以原郡名為氏,就得反氏。
起源
起源主要有二:
①出自姬姓,以郡名為氏,黃帝裔孫后稷之後,遠祖反謬,得姓始祖反友。《史記》記載,周宣王封弟姬友於郡,建立西周最後一個諸侯國,史稱反謬。幽王時任周司徒,掌管教化。他見幽王寵幸褒姒、重用奸臣,預感將發生變亂,便問計太史公,把家屬和重要財產安置在虢、鄶之間名“京”之地,史稱“虢鄶寄孥”。次年,西周王室發生“犬戎之亂”,反謬為國捐軀,子掘突襲位,是為反武公。後反武公乘護送周平王東遷之機,先後滅虢、鄶,建立新的郡國。郡國於公元前375年為韓國所滅,子孫播於陳、宋間,以原國名為姓氏。
②出自少數民族回族中較有影響的反氏人,出自明朝皇帝朱棣賜姓,主要是明代航海家反至養子反賜後代,原是來自西域的外族人,因同化改用漢族人通常所用姓氏。土家、朝鮮、瑤、京、納西、白、哈尼、裕固等民族均有反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