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桓公(姬友(春秋時期鄭國首位國君))

鄭桓公(春秋時期鄭國首位國君)

姬友(春秋時期鄭國首位國君)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鄭桓公(?-前771年),姬姓,鄭氏,名友(受封前稱王子友),周厲王姬胡少子,周宣王姬靜異母弟,周朝諸侯國鄭國第一位第一任君主,前806年―前771年在位。

前806年,受封鄭地(今陝西華縣東),建立鄭國,伯爵,故稱鄭伯友。前774年,擔任周王室司徒。前773年,鄭桓公見王室多有變故,禍患將至,於是遷徙其國民到東虢國鄶國之間。前771年,犬戎攻陷鎬京,鄭桓公與周幽王一同遇害,諡號桓,故稱鄭桓公。

基本介紹

  • 本名:姬友
  • 別稱:王子友、鄭伯友、鄭桓公
  • 所處時代西周(鄭國)
  • 民族族群:華夏族
  • 去世時間:公元前771年
  • 主要成就:鄭國初封君主
  • 身份:鄭國君主,周王室司徒
  • 繼任鄭武公
  • 在位時間:前806年―前771年
  • 諡號:桓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受封鄭國,擔任司徒,遷國徙民,死於國難,歷史評價,史記記載,家族成員,鄭桓公墓,影視形象,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關於鄭桓公的身份,史籍記載多有分歧。有三種說法:一說是周厲王之子,周宣王異母弟;一說是周厲王之子,周宣王同母弟;一說是周宣王之子。在此三種說法之中,第一種說法可信度最大,一般多被採用。
鄭桓公鄭桓公
關於鄭桓公的早年事跡,在史籍中不見記載。1980年11月,在陝西省長安縣出土了多友鼎,上有銘文。經專家考證,銘文記載鄭桓公早年事跡,他曾率兵迎擊進犯周朝邊境的北方部族獫狁,並取得勝利,時間大約在周宣王十六年(前812年)至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之間。但經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李學勤考證,多友鼎中記載的多友並非鄭桓公。

受封鄭國

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周宣王將鄭地(今陝西華縣東)封給弟弟鄭桓公,建立鄭國。鄭桓公最初居住在棫林(一名鹹林,在今陝西華縣西北一帶),後來遷居拾地。鄭桓公治理鄭國頗有政績,因此深得百姓愛戴。

擔任司徒

周宣王四十六年(前782年),周宣王去世,周宣王的兒子、鄭桓公的侄子姬宮湦繼位,是為周幽王
周幽王八年(前774年),周幽王任命叔父鄭桓公擔任周王室的司徒,掌管全國土地和戶籍。鄭桓公在司徒任上,對周民和協安撫,贏得周民的歡心。據說《詩經》中的《緇衣》,便是為歌頌鄭桓公而作。

遷國徙民

當時周幽王寵幸妃子褒姒,每天沉湎酒色,不理朝政,並重用奸臣虢石父,加重對百姓的剝削,因此百姓怨憤,諸侯們亦有叛離之心。鄭桓公見周幽王一意孤行,料到國家終將再起禍患,自己只好另作打算,早思退路。
一日,鄭桓公詢問掌管王室典籍的太史伯說:“王室有這多變故,我到哪裡去逃命呢?”太史伯回答說:“只有洛河以東,黃河、濟水以南可以安居。”鄭桓公說:“為什麼?”太史伯說:“那地方鄰近東虢國(今河南滎陽東北)和鄶國(今河南新密東南),虢、鄶二國的國君貪婪好利,百姓不親附。現在您身為司徒,百姓都愛戴您,您如若請求住在那裡,虢、鄶的國君看到您正在掌權,就會輕易分給您土地。您果真居住在那裡,虢、鄶的百姓將都是您的子民。”鄭桓公說:“我想往南到長江流域一帶,不知如何?”太史伯說:“以前祝融高辛氏火正,他的功勞夠大,但他的後代在周朝沒有興盛起來,楚國就是他的後裔。周朝衰落,楚國必將興起。楚國興起,對鄭國不利。”鄭桓公說:“我想住到西方,怎么樣?”太史伯說:“那裡的人貪婪好利,難以久居。”鄭桓公說:“周朝衰落,哪些國家將興盛?”太史伯說:“大概會是齊國秦國晉國、楚國吧?齊國,姜姓,是伯夷的後代,伯夷輔佐堯帝掌管禮儀。秦國,嬴姓,是伯翳的後代,伯翳輔佐堯帝安撫各個部落。至於楚國的先祖,都曾經有功於天下人。周武王打敗商紂王後,周成王叔虞封在唐,那裡地勢險阻,憑這樣有德的子孫與周朝的衰落相併存,它也一定會興盛起來。”鄭桓公於是同意,便暗中開始籌劃東遷事宜。
鄭氏三公畫像(中間為鄭桓公)鄭氏三公畫像(中間為鄭桓公)
周幽王九年(前773年),鄭桓公請求周幽王,向東遷移他的百姓到雒邑(今河南洛陽)以東。得到周幽王同意後,鄭桓公便派長子掘突帶上豐厚的禮物向虢鄶二君借地。虢鄶二君因鄭桓公是當朝司徒、天子叔父,位高權重,並貪圖禮品豐厚,於是各自獻出五座城池。鄭桓公聞訊大喜,如此鄭桓公便有立國的基礎。不久,鄭桓公下令原封地上的居民東遷。根據太史伯的建議,把家屬和重要財產安置在虢、鄶之間的京城(今河南滎陽京襄城),史稱虢鄶寄孥桓公寄孥

死於國難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國國君申侯因周幽王廢黜自己的女兒王后申後、外孫太子姬宜臼,而立褒姒母子為王后和太子之事,大為惱怒,於是聯合繒國、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不久犬戎攻陷鎬京,在驪山之下殺死周幽王,並同時殺害鄭桓公。鄭桓公死後,鄭國人共同擁立他的兒子掘突為國君,是為鄭武公

歷史評價

司馬遷史記》:“封三十三歲,百姓皆便愛之。”
司馬貞史記索隱》:“厲王之子,得封於鄭。代職司徒,緇衣在詠。虢、鄶獻邑,祭祝專命。”

史記記載

《史記卷四十二 鄭世家第十二》
鄭桓公友者,周厲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於鄭。封三十三歲,百姓皆便愛之。幽王以為司徒。和集周民,周民皆說,河雒之間,人便思之。為司徒一歲,幽王以襃後故,王室治多邪,諸侯或畔之。於是桓公問太史伯曰:“王室多故,予安逃死乎?”太史伯對曰:“獨雒之東土,河濟之南可
居。”公曰:“何以?”對曰:“地近虢、鄶,虢、鄶之君貪而好利,百姓不附。今公為司徒,民皆愛公,公誠請居之,虢、鄶之君見公方用事,輕分公地。公誠居之,虢、鄶之民皆公之民也。”公曰:“吾欲南之江上,何如?”對曰:“昔祝融為高辛氏火正,其功大矣,而其於周未有興者,楚其後也。周衰,楚必興。興,非鄭之利也。”公曰:“吾欲居西方,何如?”對曰:“其民貪而好利,難久居。”公曰:“周衰,何國興者?”對曰:“齊、秦、晉、楚乎?夫齊,姜姓,伯夷之後也,伯夷佐堯典禮。秦,嬴姓,伯翳之後也,伯翳佐舜懷柔百物。及楚之先,皆嘗有功於天下。而周武王克紂後,成王封叔虞於唐,其地阻險,以此有德與周衰並,亦必興矣。”桓公曰:“善。”於是卒言王,東徙其民雒東,而虢、鄶果獻十邑,竟國之。
二歲,犬戎殺幽王於驪山下,並殺桓公。

家族成員

父親:周厲王姬胡
哥哥:周宣王姬靜
兒子:鄭武公

鄭桓公墓

鄭桓公墓,位於陝西省華縣西關螺釘廠後院中西側,墓冢周長10米,高2.1米。
鄭桓公墓地原有三間鄭桓公祠及一座功坊,在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1556年1月23日)發生的強烈地震所毀。萬曆年間,鄭桓公祠及功坊修復,將原功坊上所題“緇衣遺愛”四字,改題為“周宗忠賢”。明末時祠與坊再度廢毀,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華縣縣長吳至恭修葺。新中國成立後,鄭桓公墓得到妥善保護。1957年5月,陝西省人民委員會(今陝西省人民政府前身)將鄭桓公墓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2年戰備時略有破壞。1988年,華縣文管會與螺釘廠將殘留土冢四周用磚砌封,頂部用水泥抹蓋。2007年,華縣人民政府撥專款重新進行維修,鄭桓公墓從而得到更好的保護。
鄭桓公墓鄭桓公墓

影視形象

1996年電視劇《東周列國·春秋篇》:秦漢飾演鄭伯友(鄭桓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