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索斯

厄索斯

厄索斯(Essos)是美國小說家喬治·R·R·馬丁的史詩奇幻小說系列《冰與火之歌》中的一塊虛幻大陸,是小說里已知世界的四塊大陸中面積最大的一塊。它位於維斯特洛(Westeros)大陸以東、索斯羅斯大陸(Sothoryos)和烏爾特斯大陸(Ulthos)以北,西臨狹海(Narrow Sea),北臨顫抖海(Shivering Sea),南臨夏日之海(Summer Sea)和玉海(Jade Sea),其遠東地區和沿海一帶的細節仍是未知之謎。厄索斯是影射現實社會中的歐亞大陸

厄索斯大陸因為廣闊多變,其土地上也居住著很多不同的民族。“厄索斯”這一名字在維斯特洛洲並不常用,人們更多使用“狹海對岸”(Across the Narrow Sea)、“東方大陸”或者“東方”來稱呼它,經常也用“自由貿易城邦”或“多斯拉克海”等組成區域的名字來指代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厄索斯
  • 外文名:Essos
  • 出處:奇幻小說《冰與火之歌》系列
  • 地點維斯特洛(Westeros)大陸以東
  • 別名:厄斯索斯
地理,地區,人種,

地理

厄索斯洲是《冰與火之歌》已知世界(Known World)四塊大陸中面積最大的一個(映射現實世界的歐亞大陸,但面積可能更大)。它形狀狹長,東西跨度(已知地區接近6000英里)遠大於南北跨度(西端相對窄些不到2000英里,中部和東部最寬處則接近3000英里),沒有地圖能繪出大陸全貌,遠東地區和東部沿海一帶的細節仍是未知之謎,因此很難確切估算大陸的面積。厄索斯座落於維斯特洛(Westeros)大陸以東,中間被狹海(Narrow Sea)相隔,兩個大陸12000年前曾被叫做多恩之臂(Arm of Dorne)的陸橋相連,但後來陸橋被打斷成了石階群島(The Stepstones);大陸北面是廣闊的顫抖海(Shivering Sea)以及海上的伊班群島(Ibben)和千島群島(Thousand Islands);南面是夏日之海(Summer Sea)和玉海(Jade Sea),與南方、東南方另外兩個未知大陸索斯羅斯(Sothoryos)和烏爾特斯(Ulthos)隔海相望。
厄索斯相對其它三個大陸的位置厄索斯相對其它三個大陸的位置
厄索斯因為幅員遼闊,地理和氣候豐富多樣。由於並不像維斯特洛一樣接壤永冬之地那樣的極地冰帽,並且位置也更靠南,所以儘管北臨顫抖海,厄索斯受寒冬的影響要小得多。在西部沿海地區,北方山區氣候溫和,越往南越乾燥炎熱。典型的地區如廣袤的綠色丘陵科霍爾森林,以及布拉佛斯和里斯等大量島嶼鏈。大陸的中部被平坦的草原多斯拉克海,以及寸草不生的乾旱荒原紅色荒原所覆蓋。紅色荒原以東是位於通向玉海的海峽邊的魁爾斯城。厄索斯的南部是乾旱的丘陵,地中海氣候。夏日之海的海岸線將瓦蘭提斯和瓦雷利亞半島及一個大海灣——奴隸灣連線起來。

地區

自由貿易城邦
自由貿易城邦(Free Cities)是位於厄索斯大陸西端的九個獨立城邦,領土囊括整個西海岸(包括狹海中的石階列島)和洛恩河流域地區,東部邊界北至科霍爾森林(Forest of Qohor)接壤多斯拉克海,南至漆畫山脈西端接壤瓦雷利亞半島。
自由貿易城邦與洛恩河流域地區自由貿易城邦與洛恩河流域地區
九個自由城邦包括四個濱海城市布拉佛斯(Braavos)、潘托斯(Pentos)、密爾(Myr)和瓦蘭提斯(Volantis),三個島嶼城市羅拉斯(Lorath)、泰洛西(Tyrosi)和里斯(Lys),以及兩個內陸城市諾佛斯(Norvos)和科霍爾(Qohor)。除了布拉佛斯之外,所有的自由城邦都是前瓦雷利亞自由堡的殖民地(布拉佛斯也在自由堡境內,但卻是個反抗者和奴隸難民的秘密定居點),於瓦雷利亞末日浩劫之後先後獨立。西南海岸位於密爾、泰洛西和里斯之間的半島地區被稱為爭議之地(Disputed Lands),三百年來這三個城邦經常為此地區以及石階列島的控制權發生戰爭,這裡也因此成了僱傭軍的樂土。布拉佛斯和潘托斯之間大陸西北角的安達洛斯山脈(Hills of Andalos)就是維斯特洛安達爾人的祖先之地,也是七神信仰的發源地。
厄索斯西端中南部的內陸地區以安達洛斯山余脈絲絨山(Velvet Hills)為界分為兩部分,西南面靠海的土地皆是平原地區(Flatlands),東面的山川地區則被廣闊的洛恩河(Rhoyne)貫穿,其所經流域在歷史上曾經是英勇善戰的洛伊拿人(Rhoynar)世代生活的地方。1000年前(700BAL)為了抵抗東南方瓦雷利亞自由堡的擴張侵略,洛伊拿親王蓋林大帝(Garin the Great)率領25萬洛伊拿人殊死一戰,但在瓦雷利亞人的龍焰面前全軍覆沒。瓦雷利亞人摧毀了包括首都尼薩(Ny Sar)在內的許多洛伊拿城邦,直到今天洛恩沿岸依然可以看到這些廢墟。根據神話中的描述,蓋林親王在臨死前用詛咒引發洪水,雖然淹死了不少敵軍但是最終沒能阻止瓦雷利亞征服洛恩河流域,洛伊拿人的殘餘勢力在娜梅莉亞女王(Queen Nymeria)的帶領下乘坐萬艘海船逃亡到南方的夏日群島,隨後折返來到維斯特洛的多恩半島,在綠血河(The Greenblood)沿岸登入。娜梅莉亞嫁給陽戟城的莫爾斯·馬泰爾(Mors Martell)並幫助他打敗了其他封國統一了多恩全境(世稱娜梅莉亞戰爭 Nymeria's War),確立了馬泰爾家族的統治地位。洛伊拿移民和多恩本地的安達爾人也從此混居在一起,絕大部分人接受了多恩人的宗教和習俗,但仍有一部分自稱“綠血河的孤兒”(Orphans of the Greenblood)的洛伊拿遺民拒絕融合併保留了自己祖先沿河泛舟的生活方式。雖然相傳安達爾人冶鐵的方法就是在洛伊拿人還沒有逃離故土之前所授,不過維斯特洛的七神信仰卻將冶鐵術解釋為鐵匠神通過幻覺賜予安達爾人的禮物。
多斯拉克海
洛恩河流域以東是片廣闊的內陸草原,從科霍爾森林向東一直延伸到厄索斯中部的白山-骸骨山脈一帶,南沿漆畫山脈、奴隸灣東北角、斯卡札丹河北岸和紅色荒原北端。這片大草原由野蠻彪悍的馬背遊牧部落——擁有古銅色皮膚、淡黃褐色眼睛和黑色頭髮、崇尚武力強權的蠻族多斯拉克人(Dothraki)統治。因為除了西端建有幾條瓦雷利亞大道外,草原基本上都是被稠密植被覆蓋,野草常常長到一人多高,走入其中就會完全沒入茫茫草海,因此被稱為多斯拉克海(Dothraki Sea)。多斯拉克海西部科霍爾森林以東廣闊的薩恩河(Sarne)流域曾是古老的草原邦聯薩諾爾王國(Kingdom of Sarnor)的領地,後來在流血世紀時期被多斯拉克人攻占後大多被摧毀成為廢墟,只有薩恩河三角洲出海口的薩諾爾殘餘城邦薩阿斯(Saath)和歸屬泰洛西殖民地的摩洛西(Morosh)仍有人居住。
多斯拉克海多斯拉克海
多斯拉克海東西延伸超過2500英里,其廣闊的面積可以同時允許數十個多斯拉克部落相互不受干擾的生存。這些部落稱作“卡拉薩”(Khalasar),由被稱為“卡奧”(Khal)的馬王(horselord)帶領,經常奔襲周邊農耕畜牧民族的地區進行燒殺搶掠。馬是多斯拉克人生活的核心,他們是天生的騎手,騎術高過任何西方騎士,只有太監、殘廢、老人、女人和孩子才會乘坐馬車,其他任何人乘車都會被嘲笑。多斯拉克人的主力是輕騎兵,通常穿彩繪皮背心,捆上馬鬃綁腿,使用叫“亞拉克”(Arakh)的彎刀、長弓和長鞭,認為穿盔甲是懦夫的行為。卡拉薩移動時主隊前方必有斥候巡察,負責注意各種獵物和敵人蹤跡,先驅部隊則守護兩翼。戰鬥過後會有稱作“賈卡朗”(Jaqqa rhan)的儈子手手持巨斧從亡者和將死之人身上收割數不清的人頭,部落里的小女孩則從屍體上拔取箭枝裝進提籃以備再次使用。多斯拉克的男子通常把頭髮紮成髮辮,上面系有多半是從被殺敵人頭上獲得用以紀念勝利的鈴鐺。髮辮和鈴鐺是一個戰士勇武的象徵,只有在被擊敗時才會剪去頭髮。多斯拉克人信仰的核心之一是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時刻一定要發生在天空之下,他們相信星辰是在夜晚的天空中賓士的火焰馬群,但也有一種說法認為他們相信星辰是勇士死後的魂靈。多斯拉克人稱海為“毒水”——他們不信任任何馬不能喝的液體。同樣他們也不喜歡船舶,因為他們無法容忍長時間不騎馬穿越陌生區域。對於生來畸形的嬰兒,多斯拉克人會把他們扔給野狗
多斯拉克人不事建築,整個多斯拉克海唯一的城市是東北部的維斯·多斯拉克(Vaes Dothrak,在多斯拉克語裡意思是“騎手之城”)。這座城市坐落在整個多斯拉克海唯一的山峰——被譽為“神山”的聖母山(Mother of Mountains)的西坡腳下、聖地世界的子宮湖(Womb of the World)的東畔,是多斯拉克人的首都聖城和文化中心所在,城內嚴禁攜帶兵器和流血打鬥。城市的幅員遼闊可以容納幾乎所有的部落一起駐紮,是天下面積最大的城市之一;但因為人口稀少僅居住著馬王的妻子和麾下的奴隸,同時又是規模最小的城市之一。
世界的子宮湖為北部一條流入顫抖海的大河提供水源,大河下游流經一片茂密的叢林地區,稱作伊佛維隆王國(Kingdom of the Ifeqevron),曾經是被多斯拉克人稱為“木人”(wood walkers)的土著定居的地方,現今大都無人居住。伊佛維隆王國北面的顫抖海上有著以伊班島(Ib或Ibben)和遠伊班島(Far Ib)為代表的群島國度,由以捕鯨為生的島民居住。伊班人也曾在伊佛維隆王國境內建立了一個定居點伊斯(Ibbish),但是被多斯拉克人摧毀後廢棄,現今只在最北角有一個殖民地新伊斯(New Ibbish)。
瓦雷利亞半島
瓦雷利亞半島(Valyrian peninsula)是厄索斯大陸西南部海岸線向南邊夏日之海中延伸出的一片陸地,曾經南北縱貫約900英里,東西最寬處約600公里,全境超過三分之二的陸地都是山地,中南部遍布著被稱為十四火峰(Fourteen Fires)的環狀火山帶,而現今整個半島已經部分被海水淹沒,特別是南端的土地已經下陷變成群島。瓦雷利亞半島北面被漆畫山脈(Painted Mountains)將其和多斯拉克海的西南部隔離開,西北部的平原地區接壤洛恩河下游接近出海口處的東部支流流域,處在自由貿易城邦的東南方。半島東海岸線南段隔著悲痛海灣與吉斯卡半島相望,中段正對雪松島,北段組成了奴隸灣的西岸。半島的西南方海域正對著盛夏群島(Summer Islands),南面則是納斯島(Naath)。
瓦雷利亞半島瓦雷利亞半島
瓦雷利亞半島的南段曾經坐落著已知世界最繁華自豪的城市——瓦雷利亞瓦雷利亞最初只是一個主要以牧民為主的小型文明定居點,直到後來這些牧民在火山中挖掘稀有礦石時發現了後來震撼世界的物種——。瓦雷利亞人逐漸摸索掌握了養龍及馴龍的本領,並開始把其作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用於戰爭中。有了龍,瓦雷利亞城邦開始開疆擴土吞併周邊的城邦,逐步統一了整個半島,一個全新的政體——瓦雷利亞自由堡壘(Valyrian Freehold)誕生了。5000年前,不斷擴張的瓦雷利亞自由堡與當時稱霸海灣地區的古老文明——吉斯帝國(全稱吉斯卡利帝國)開戰,在龍的助力下,瓦雷利亞五戰五勝,徹底打敗了吉斯卡利帝國。吞併吉斯卡利帝國後,周邊的小國紛紛向瓦雷利亞人屈服,瓦雷利亞成為了海灣地區的新霸主。之後瓦雷利亞人將目光轉向西北方,並開始逐步征服洛恩河流域的古老文明。當1000年前二十五萬洛伊拿人在龍焰面前全軍覆沒之後,整個厄索斯西端全部落入了瓦雷利亞自由堡的統治之下。在其巔峰時期,瓦雷西婭的疆域西至維斯特洛沿海的龍石島(Dragonstone),東至現今的多斯拉克海中部和紅色荒原附近,幾乎占據了西厄索斯大半的土地,各個區域中心之間由寬闊筆直的瓦雷利亞大道(Valyrian roads)連線起來。
瓦雷利亞自由堡鼎盛時期的大致疆域瓦雷利亞自由堡鼎盛時期的大致疆域
然而災難最終在大約400年前(約100BAL)來臨,使得這個正處於巔峰狀態的強大國度遭遇了滅頂之災,這就是後人所稱的瓦雷利亞末日浩劫(Doom of Valyria)。末日降臨當天,首都瓦雷利亞城周圍方圓五百里的包括十四火峰在內的超級火山帶突然同時噴發,向天空傾瀉無數的灰燼丶煙霧和火焰,飢餓而熾熱的火焰甚至把翱翔天際的魔龍也焚化了。裂開的大地把瓦雷利亞引以為傲的宮殿丶神廟和市鎮都吞沒了,轉眼間這個世界上最驕傲最偉大的城市被摧毀。湖水沸騰或變成酸水,山脈爆發,噴泉把熔岩噴射至高空,火紅的雲朵灑下“由龍晶和惡魔的黑血形成的雨”。在北方,大地崩解碎裂,洶湧的海水倒灌填滿沉降的大地。這場災難將整個半島撕裂成兩半,北部低洼地區也形成了一個叫做嘆息之海(Sea of Signs)的內陸海海跡湖),中間殘留的內地區域則因為氣候變得炎熱乾燥被稱為長夏之地(Lands of the Long Summer);半島南端的土地整體下沉被海水淹沒,成為三塊大島和無數個小島,這些島嶼和殘餘半島中間的海域至今仍然不時沸騰冒泡散發著有毒的蒸汽和濃煙,因此被稱為煙海(Smoking Sea)。至今這塊區域被認為是“仍然在厄運籠罩之下”的“魔鬼之地”,敢於進入煙海的船隊基本無人活著回來,瓦蘭提斯更曾丟失了一整個試圖收復瓦雷利亞廢墟的艦隊,因此即使最勇敢堅定的水手也不敢駛近瓦雷利亞的沿岸。
瓦雷利亞末日浩劫瓦雷利亞末日浩劫
瓦雷利亞末日浩劫對整個西厄索斯的歷史影響極其深遠。隨著首都的全面毀滅,瓦雷利亞半島大部分地區變成了無人區,享負盛名的自由堡也從此陷入混亂和分裂,其領土內的城邦之間陷入了一百多年的戰亂動盪,稱為“流血世紀”(Century of Blood)。除了一百年前就預見末日來臨並遷居龍石島坦格利安家族(House Targaryan)與跟隨他們一起遷居到潮頭島(Driftmark,龍石島西面黑水灣最大的島嶼)的瓦列利安家族(House Velaryon)以外,瓦雷利亞的舊貴族無一倖免,許多技術和文明的秘密——例如瓦雷利亞鋼的製造方法——都因此失傳。而瓦雷利亞自由堡崩潰所造成的勢力真空也使得東邊的草原遊牧民族得到壯大的空間,最終導致了多斯拉克的崛起。
奴隸灣和吉斯卡地區
瓦雷利亞半島以東是一片廣闊的海灣,在中部狹窄海域被其中的島嶼大致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面的內灣沿岸地區有許多小的城邦,以及自北向南三個大型奴隸貿易港口——彌林(Meereen)、淵凱(Yunkai)和阿斯塔波(Astapor)。因為這三個城邦是整個西厄索斯奴隸人口的販賣中心,這片內海灣也因此被稱為奴隸灣(Slaver's Bay)。
奴隸灣沿岸地區和吉斯卡半島奴隸灣沿岸地區和吉斯卡半島
奴隸灣南面海口的海域裡坐落著將整個海灣一分為二的雪松島(Isle of Cedars)。此島曾經稱作“百戰之島”(Isle of a Hundred Battles),是5000年前瓦雷利亞自由堡與吉斯卡利帝國爭霸的主戰場之一。瓦雷利亞人贏得戰爭後,雪松島因其地理位置逐漸成為了整個自由堡疆域內最為繁華的地區之一。然而400年前末日浩劫給島上居民帶來了毀滅,據說末日當天,三百尺的巨浪掃蕩了島上所有的山谷,併吞噬了島嶼南端的美麗城市瓦羅斯(Velos),只有當時出海的漁民和守在最高山峰上石塔的哨兵幸免於難。島嶼北邊的奴隸港城市枸札(Ghozai)也遭受了一樣的厄運,被海嘯瞬間毀滅無人倖存。如今的雪松島上除了包括瓦羅斯和枸札在內的三個城市廢墟之外,只剩下大片森林和野獸,成了一個無人的荒島
雪松島以南是一片面向夏日之海的外海灣,稱為悲痛海灣(Gulf of Grief)。這片廣闊海域的西岸是瓦雷利亞半島南部的殘餘,東岸是一個遼闊的半島地區。這個半島的西北海岸線也就是奴隸灣的東岸,中央部的丘陵地區將整個半島分為南北兩部分,丘陵南面的沿海平原叫做吉斯卡地區(Ghiscar),曾經撫育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國度之一——吉斯卡利帝國(Ghiscari Empire)。吉斯卡利帝國的建立與鼎盛時期都比瓦雷利亞自由堡早了約千年,在瓦雷利亞人尚處於原始社會時,吉斯卡利人帝國曾稱霸厄索斯中西部大部分地區。然而5000年前掌握馴龍技術的瓦雷利亞自由堡迅速崛起,吉斯卡利人也試圖得到龍的力量並因此與瓦雷利亞開戰。雙方共大戰五次,最終有龍焰助陣的瓦雷利亞人擊潰了對手,攻陷並焚毀了吉斯卡利人的首都古吉斯城(Old Ghis)並在土地上遍灑鹽和硫磺,吉斯卡利帝國從此覆滅,整個吉斯卡地區從此被併吞到瓦雷利亞的統治之下。隨著古帝國的毀滅,大部分正統吉斯卡利血脈都已不復存在,尚存的人民被奴役後使用征服者的語言(嚴格來說應該是變種的高等瓦雷利亞語混雜了濃重的吉斯卡利喉音與奴隸販子的黑話),但是奴隸灣三城的貴族仍以吉斯卡利的後裔自稱。
吉斯卡地區沿岸的外海上坐落著吉恩島(Ghaen),兩者之間由吉斯卡利海峽(Ghiscari Strait)相隔,而新吉斯城(New Ghis)就坐落在吉恩島南面的一個不知名小島上。這個島直接面對夏日之海,正南方的海對岸就是南方大陸索斯羅斯(Sothoryos),以及其北岸一線的眾多島嶼如蛇蜥群島(Basilisk Isles)、眼淚島(Isle of Tears)、蛤蟆島(Isle of Toads)、頭骨(Skull Island)和斧頭島(Ax Isle)等等。
拉札地區
奴隸灣東北角的彌林城坐落在斯卡札丹河(Skahazadhan)的出海口,其上游流域地區南岸與吉斯卡利丘陵(Ghiscari Hills)東面是一片可以用作牧場的半荒蕪曠野,被稱作拉札(Lhazar)地區。拉札地區北臨多斯拉克海,西北面沿斯卡札丹河與奴隸灣相連,在西面吉斯卡利丘陵布滿沙石的山巒中也可以通過凱塞通道(Khyzai Pass)到達彌林城。這片平原由拉札林人(Lhazareen)定居,這些生性平和的畜牧民族有古銅色皮膚和杏仁狀的眼睛,很像多斯拉克人,但是身材更矮小、臉龐平坦,頭髮通常剪得很短,作為半牧半農的民族他們信奉至高牧神(Great Shephard)為神明。多斯拉克人經常南下殺掠奴役拉札林人,並蔑稱他們為“赫西拉奇”(Haesh rakhi)——也就是“羊人”(Lamb Men)。
紅色荒原
拉札地區以東是一大片沒有生機的不毛之地,一直伸展到夏日之海的東北角海岸,因為乾燥的土地是紅色的,因而被稱為紅色荒原(Red Waste)。荒漠原上只有低矮的丘陵、飽經風蝕的原野和乾枯的河床,這裡樹木稀少,僅有的一些植物也是多瘤而扭曲,淺池中的水苦澀發臭,沒有多少東西能用來維生。荒原南部有四座曾被多斯拉克人攻占後廢棄的城市——維斯·托羅若(Vaes Torroro,意為“骨頭城”)、維斯·歐維克(Vaes Orvik,意為“鞭子城”)、維斯·什若西(Vaes Shirosi,意為“蠍子城”)和維斯·括撒(Vaes Qosar,意為“蜘蛛城”)。
紅色荒原最南端沿海一線從西向東分別坐落著三個城市——猶斯港(Port Yhos)、卡卡什(Qarkash),和已知世界中最大的港口城市之一——巨大而富有的魁爾斯(Qarth)。魁爾斯控制著夏日之海通往東方玉海的樞紐之一——有著“玉門”(Jade Gates)之稱的魁爾斯海峽(Straits of Qarth),是厄索斯中南部溝通南北海運的門戶、連線東西商業與文化交流的橋樑,術士和商業大亨的故鄉。魁爾斯人身材高大丶皮膚蒼白,因此被多斯拉克人稱為“奶人”(Milk Men),他們自稱位於世界的中心,富有而精於算計,社會內部各種派系之間總是存在著無止境的陰謀鬥爭,名義上的統治者是王族(Pureborns),事實上幾個強大的商人公會“十三巨子”(Thirteen)、“碧璽兄弟會”(Tourmaline Brotherhood)和“香料古公會”(Ancient Guild of Spicers)掌握著城市的實際權力。魁爾斯為自己的公會保留著單獨的巨大碼頭,港口後方的碼頭是供來自維斯特洛、自由城邦和盛夏群島的商船停靠的,緊靠海邊就是一個巨大的晝夜不息的貿易市場,酒窖丶貨倉和賭坊遍布道路兩側。魁爾斯城本身被三重城牆重重保護,城中無數纖細的尖塔高高聳立,每個廣場都有獅鷲丶龍和獅身蠍尾獸形狀的精巧噴泉,橫穿城市的是一條巨大的拱廊街道,建築風格非常壯觀丶富麗堂皇。
魁爾斯城隔著海峽與大莫拉克島(Great Moraq)相望,和島上法洛斯(Faros)和莫拉克港(Port Moraq)兩座城市交往密切。與北面魁爾斯海峽內的卡爾島(Qal)、西南面的瓦爾島(Vahar)、小莫拉克島(Lesser Moraq)以及索斯羅斯洲的飛龍角半島(Wyvern Point)一起,大莫拉克島將夏日之海與東邊的玉海分隔開,其南岸的肉桂海峽(Cinnamon Straits)和魁爾斯海峽一樣也是貫通東西的海運樞紐通道。大莫拉克島正南方的正南方坐落著大象島(Isle of Elephants)。
白山-骸骨山脈
多斯拉克海和紅色荒原東面是一個縱穿整個厄索斯大陸的巨大山系,其東面分別是被稱為嚎叫山丘(Howling Hills)的丘陵地帶和叫做大沙海(Great Sand Sea)的超級大峽谷,繼續向東則儘是廣闊的未知世界。這個山脈從北面顫抖海的海岸線開始,一直延伸到南面的玉海沿岸,中間以一條稱為鋼之路(Steel Road)的山道為界被人為分成南北兩部分。北面相對較短的一段山系在維斯·多斯拉克正東方,被多斯拉克人秤為科拉札吉·札斯卡(Krazaaj Zasqa)——多斯拉克語中的“白山”(White Mountains)。白山山脈的最北端叫做傑戈溫國度(Realm of the Jhogwin),是多斯拉克傳說中的石巨人棲身之地。鋼之路從維斯·多斯拉克開始向東經過聖母山南坡,到達並穿過白山山脈來到大沙海北端的卡亞卡亞納亞(Kayakayanaya),然後繞過峽谷繼續向東南到達大沙海峽谷和東面一個叫做萎海(Shrinking Sea)的乾涸湖泊之間的商貿鎮(Trader Town)。
白山-骸骨山脈白山-骸骨山脈
南段山系叫做骸骨山脈(Bone Mountains),綿延長度超過北段白山山脈的兩倍,其中分別有大陸正中的石之路(Stone Road)、南部的沙之路(Sand Road)和最南端的一條無名沿海小路允許人穿山到神妙的東方去通商。石之路由骨頭山脈西坡、紅色荒原北部一個叫做毒海(Poison Sea)的內陸湖北角的廢棄城市亞達卡基勒基(Adakhakileki,多斯拉克人稱其為“食人城”)開始,向東北到維斯·吉尼(Vaes Jini,多斯拉克語“山羊城”)穿山到達東方的沙米利安納(Shamyriana),然後分成大小四條路——主路向南到大沙海南端西面的巴亞撒布哈德(Bayasabhad)和沙之路併合,三條支路兩支北上穿山與鋼之路回合,一支向著商貿鎮方向橫穿大沙海谷底。沙之路則從魁爾斯城開始,順著紅色荒原東邊沿山北上然後轉向穿山到達巴亞撒布哈德,和石之路主道回合後繞過大沙海南端穿過提嶇(Tiqui)北上到達商貿鎮。最南端的沿海小路則穿過阿薩布哈德(Asabhad)向東南直通夷地。
夷地
骸骨山脈和大沙海東南方的大片區域叫做夷地(Yi Ti),北部是農田豐富、錯落有致的綠色平原,南部則是一大片鬱鬱蔥蔥的雨林,傳聞說蛇蜥依然盤據夷地叢林。夷地人頭戴猴尾帽、眼睛炯炯有神,他們信奉夜獅(Lion of Night)為神。藏紅花是夷地主要的出口產品,夷地的紅酒也一樣有名。
東厄索斯地區東厄索斯地區
夷地的南端海岸線幾乎組成了玉海的整個北岸,(Yin)和伊契(Jinqi)是已知的兩座坐落於玉海沿岸的城市,一條沿海商路自阿薩布哈德通往夷城。海岸線以南海域分別坐落著位於夷地和大莫拉克島之間的鞭島(Isle of Whips)、環礁馬拉海島(Marahai)、蠍尾獸群島(Manticore Isles)與面積較大的雷島(Leng)。
夷地的北部與北方的鳩格斯奈平原(Plains of the Jogos Nhai)接壤,兩地邊境地區中部坐落著萎海,東面則是被稱為血海(Bleeding Sea)的內陸湖。一條大河自血海向南流動,穿過整片夷地通往玉海,伊契就坐落在這條大河的出海口。夷地的東邊則是自北向南則分別是通往血海以東伯勞鳥之地(Land of the Shrykes)和灰色荒原(Grey Waste)的必經之地五壘(Five Forts)、破曉山脈(Mountains of the Morn)和陰影之地。
陰影之地
夷地東南方是一個神秘的山地半島,叫做陰影之地(Shadow Lands)。陰影之地北面與破曉山脈,屬於同一山系的余脈。無論是中部陰森險峻的山巒還是沿海狹窄的平地,都被叫做鬼草(Ghost grass)的入侵物種覆蓋——傳說鬼草長得比坐在馬上的人還高,莖稈白得像白璃,會殺死其餘的草,然後在暗處發光。陰影之地絕大部分地區都無人居住,中部山區有一條河流縱穿,河谷中下游有一個廢棄城市斯泰亞(Stygai)。
陰影之地現今唯一尚存的人類定居點是在半島尖端河谷出海口的港口城市亞夏(Asshai)。亞夏是玉海商船經常光顧的港口,那裡出產琥珀龍晶,人們通常從海路抵達亞夏,不過也可以從陸路繞道到達。亞夏是充滿秘術之地,被認為是近來最可能存在龍的地方。據說亞夏人膚色炭黑、神情肅穆,多斯拉克人認為亞夏人是“陰影之子”(Spawn of the shadows),有傳言說在那裡呤咒師、男巫和雲空法師都在大庭廣眾之下做法,縛影士與血巫更在夜闌人靜時施行駭人妖術。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認為亞夏是不祥之地,亞夏人也是不祥之人。陰影之地和亞夏有時也被簡單統稱為“陰影”(the Shadows),亞夏常被稱作"陰影旁的亞夏"(Asshai-by-the-Shadow),去亞夏也被描述成“穿越陰影之下”(pass beneath the shadow)。亞夏的古書記載著為光之王拉赫洛(R'hllor)信徒們所相信的關於亞梭爾·亞亥的預言。
陰影之地正南方是一條口窄腹寬的海峽,稱作藏紅花海峽(Saffron Straits),海峽內有兩座島嶼,其中較大的一個被稱作烏洛斯島(Ulos),是已知世界裡最東部的島嶼。海峽的南方對岸坐落著一個未知的新大陸——烏爾特斯(Ulthos),除了傳說被茂密的叢林覆蓋以外沒有任何細節為人所知,可能除了亞夏人之外沒人見過這個大陸。

人種

厄索斯大陸上的人種和文化比維斯特洛更多樣,安達爾、洛伊拿、古吉斯和瓦雷利亞自由堡壘這些古老文明的後代都生活在這裡。他們包括:
多斯拉克人,有著古銅色皮膚的好戰的遊牧民族,擁有自己的語言和獨特的文化。
吉斯人,居住在奴隸灣的絕大部分地區,是一支混血人種,使用一種通俗化的瓦雷利亞語。他們是古代吉斯帝國的後代。
自由貿易城邦居民,他們各自說一種低等化的瓦雷利亞語,也使用維斯特洛的通用語。他們是瓦雷利亞自由堡壘的後代。
拉扎爾人,一支和平的民族,青銅色皮膚,面部扁平,眼睛呈杏仁形狀。他們主要是牧羊人。多斯拉克人稱他們為羊人,並經常獵殺他們。
在北部有魁爾斯甚至伊班的殖民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