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斯特洛最南端多恩半島向東的狹海南端海面上有著一系列被稱作石階列島(The Stepstones)的島鏈,傳說12000年前曾是一個叫做多恩之臂(Arm of Dorne)的陸橋,將維斯特洛與東方的厄索斯大陸相連。在最早的人類——來自厄索斯的先民(First Men)通過此陸橋穿過狹海遷徙後,人類與維斯特洛的土生種族森林之子(children of the forest)發生衝突,傳說這些原住民運用黑暗法術將陸橋劈斷來阻止更多的人類跨海殖民。
現今維斯特洛的人類生活區域主要在大陸下端(向南方向)三分之二的土地上,絕境長城(The Wall)將其與極北苦寒之地——塞外之地(Lands beyond the Wall)隔離開來。長城以南的土地被其居民稱為人境(the realm of men,塞外的野人則乾脆將其稱為“南方”),在中部被遍布沼澤的地峽區域——頸澤(The Neck)分為面積大體相當的北境(The North)和南境(The South)兩部分。維斯特洛最主要的五座城市,按大小排列分別是:君臨城(King's Landing)、舊鎮(Oldtown)、蘭尼斯港(Lannisport)、海鷗鎮(Gulltown)和白港(White Harbor)。
在矮腳雞圖書公司出版、喬治·R·R·馬丁贊助的地圖集《冰與火的大地》(The Lands of Ice and Fire)中,厄索斯大陸東部以南的藏紅花海峽(Saffron Straits)對岸、索斯羅斯大陸以東的玉海南部對面還有一個叫做烏爾特斯(Ulthos)的新大陸,除了謠傳上面叢林茂密外無人知曉任何細節。已知世界中除了厄索斯陰影之地末端的城市亞夏(Asshai)的居民之外,沒有人見到過這個大陸。
區域劃分
傳說約12000年前,在先王(First King)的帶領下,第一批人類移民通過多恩之臂從厄索斯遷徙到維斯特洛定居,維斯特洛的黎明紀元(Dawn Age)開始。這些早期人類定居者——被稱為先民——為了開荒拓土便砍伐燒毀原住民森林之子用來祭神的魚梁木林,引發了戰爭。傳說森林之子使用了強大魔法將多恩之臂打斷,並引海水倒灌中部地峽形成頸澤,來阻止更多的人類移民進入,但是使用青銅兵器的先民們已經在維斯特洛站穩了腳跟。在2000多年的戰爭後,雙方在千面嶼訂立和平協定,稱為盟誓(The Pact),規定森林全部歸森林之子所有,其餘地區歸先民所有,先民承諾不再砍伐任何一棵魚梁木。盟誓開啟了人類和森林之子之間長達4000年的和平與友誼,先民甚至拋棄了自己原先的宗教,轉而信仰森林之子的自然之神——舊神。至此,黎明紀元結束,英雄紀元(Age of Heroes)拉開序幕。
當極北之地的異鬼在8000年前的長夜(Long Night)發起南侵時,先民與森林之子結成盟軍,最終在黎明之戰(Battle for the Dawn)中將異鬼擊退。為防止異鬼再度南下,先民在森林之子和巨人的協助下建造了絕境長城,並組建守夜人軍團世代守衛北疆。長夜結束後,維斯特洛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許多先民國度創立,雖然之間戰爭仍然時有發生。
6000年前,來自厄索斯安達洛斯山脈(The Andalos)地區的安達爾人(Andals)坐船渡海而來。這些身材高大的金髮勇士揮舞著鐵兵器,身上畫著代表七神信仰的七芒星,在五指半島登入並擊殺了統治谷地的獅鷲王,隨後不斷擴張開始肆虐掃蕩維斯特洛大陸。他們焚燒神木林,屠殺森林之子並摧毀先民邦國。先民反抗安達爾人的戰爭持續了幾百年,但南方的先民國度最終都被安達爾人打敗,只有北境倚仗頸澤的地利、澤地人的頑強抵抗和卡林灣的堅固工事逼退了安達爾人得以保持獨立。安達爾人平定南方諸地後相繼建立了許多國家,經過之後數千年的征戰和併吞,最終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六個王國。至此,維斯特洛七大王國(Seven Kingdoms)基本成型,分別是北境王國(Kingdom of the North)、山谷王國(Kingdom of Mountain and Vale)、河嶼王國(Kingdom of the Isles and Rivers)、凱岩王國(Kingdom of the Rock)、河灣王國(Kingdom of the Reach)、風暴王國(Kingdom of the Stormlands),以及長年以來內戰不斷直到洛伊拿人到來才得到統一的多恩(Dorne)地區。
北境(The North)位於七大王國的最北部,整個維斯特洛的中部,絕境長城南面。因為北境面積接近南方六國之總和,因此與其相對應的其他六國常被統稱作“南境”。北境和南境之間通過狹隘崎嶇、易守難攻的沼澤地峽地區頸澤連線起來,由矮小、善於游擊偷襲的澤地人(crannogmen)定居,是一道抵禦南方入侵者的天然屏障。這也使得北境在政治和文化上都一直比較獨立,是七大王國中唯一未被安達爾人入侵的地區,即便後來橫掃大陸的“征服者”伊耿也只是通過招降而非征服才統治了北境。北境的北部邊界是絕境長城南緣的贈地(Gift),被劃給守夜人作為食邑。北境因為地理位置靠北,氣候寒冷,甚至夏天也有冰雪,物產較為貧乏,人口也相對比南境稀少得多,最大定居點是坐落在白刃河(The White Knife)出海口的維斯特洛第五大城市白港(White Harbor)。
《冰與火之歌》系列中的北境大致對應的是現實歷史中的諾森布里亞王國(Kingdom of Northumbria)。
谷地
谷地(The Vale)位於南境的東北端,東臨狹海,北面隔著咬人灣(The Bite)與北境相望,海灣中有三姐妹群島(Three Sisters)、卵石島(Pebble)和乳頭島(The Paps),東南海岸坐落著谷地最重要的港口城市——維斯特洛第四大城市海鷗鎮(Gulltown)。“谷地”其實專指中南部肥沃的山谷地區,四周被明月山脈(Mountains of the Moon)環抱,北部地區分別是蛇林(Snakewood)和五指半島(The Fingers),西面只有一條高山大道(High Road)通往河間地,並建有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關隘——血門(Bloody Gate)。明月山脈氣候嚴酷多變,只在每年特定時節才容人穿越山脈,大山中的高山氏族部落(mountain clans)和兇猛的影子山貓也經常騷擾進出過往人員,因此谷地向西與外界基本處於半隔絕狀態。生長在谷地的貴族私生子姓石東(Stone)。
谷地歷史上由數十個先民建立的小國統治,但安達爾人入侵時基本上全部被征服,沒有臣服的殘餘先民部落散落在明月山脈成為了高山氏族。目前谷地最重要的家族是安達爾人征服後就以山谷之王(King of Mountain and Vale)名義坐鎮明月山脈主峰巨人之槍(Giant's Lance)上的鷹巢城統治谷地的艾林家族(House Arryn of the Eyrie),因此谷地也被稱為艾林谷(Vale of Arryn)。谷地其餘重要家族是:
符石城的羅伊斯家族(House Royce of Runestone)
鐵橡城的韋伍德家族(House Waynwood of Ironoaks)
長弓廳的亨特家族(House Hunter of Longbow Hall)
紅壘的雷德佛家族(House Redfort of Redfort)
洪歌城的貝爾摩家族(House Belmore of Strongsong)
九星城的坦帕頓家族(House Templeton of Ninestars)
心宿城的科布瑞家族(House Corbray of Heart's Home)
蛇木城的林德利家族(House Lynderly of the Snakewood)
海鷗鎮的格拉夫森家族(House Grafton of Gulltown)
燭穴城的魏克利(House Waxley of Wickenden)
老錨地的馬爾寇家族(House Melcolm of Old Anchor)
《冰與火之歌》系列中的谷地大致對應的是現實歷史中的東盎格利亞王國(Kingdom of East Anglia),但是地貌上則是將愛爾蘭倒轉過來。
河間地歷史上原本由眾多先民建立的王國統治,費舍爾、布萊伍德、布萊肯和穆德家族都曾先後以河丘之王(King of the Rivers and the Hills,簡稱河王)的身份統治河間地區。安達爾人入侵後各地的先民河王被打敗,河間地被瓜分,之後先是一度被風暴地的杜蘭登家族征服,隨後又被來自鐵群島的赫倫堡霍爾家族(House Hoare of Harrenhal)統治,成為河嶼王國(Kingdom of the Isles and the Rivers)。“征服者”伊耿入侵維斯特洛時,霍爾家族好大喜功、殘酷無情、不得民心的“黑心”赫倫(Harren the Black)自持城池堅固不肯屈服,伊耿用龍焰焚燒赫倫堡並族滅了霍爾家族。河間地眾諸侯乘機造反驅逐鐵民,河間地因此獨立。為了獎勵河間諸侯臣服,伊耿一世冊封了領頭起義的艾德敏·徒利(Edmyn Tully)為河間地總領主,從此河間地進入了奔流城徒利家族(House Tully of Riverrun)統治的時代。
鐵群島由自稱是“鐵種”(ironborn)、善於打漁航海的海盜民族——鐵民(ironmen)控制。鐵民的先祖是跨海西遷的先民,但這些早期定居者在惡劣的生存條件下放棄了原來的大陸生活方式,改信淹神(Drowned God),形成了一種被稱為“古道”(Old Way)的獨特文化。在古道文化里,鐵民不用錢買或用物交易財產,而是“付鐵錢”(pay the iron price)——用武力從他人那裡搶來戰利品。在鐵群島礦山和農場工作的奴工(thralls)都是鐵民在劫掠中抓獲的俘虜(鐵民不屑於做這種低賤的工作),女俘虜還經常被帶回去暖床,被稱為“鹽妾”(salt wife)。鐵民男子可以有許多個“鹽妾”,但只能有一個土生土長的鐵民妻子,稱為“岩妻”(rock wife)。生長在鐵群島的貴族私生子姓派克(Pyke)。
傳說鐵民曾由灰海王(Grey King)聯盟統治,每個島上有海鹽王(Salt King)和磐岩王(Rock King)兩個統治者,由選王會(kingsmoot)拉幫結派擁立領袖。最終奧克蒙島的葛雷艾恩家族(House Greyiron of Oakmont)在選王會上埋伏刀斧手清除異己,建立了世襲制度並統治了上千年,直到安達爾人入侵後才被勾結外強的“黑血”霍爾家族(House Hoare)取代。鐵民在霍爾家族的統治下征服了河間地,勢力達到了巔峰。然而“征服者”伊耿的登入改變了這一切,霍爾家族被龍焰覆滅,鐵民被河間地諸侯驅逐,從此只能蝸居在鐵群島上。現今最重要的鐵民家族是霍爾家族滅亡後獲得統治地位的派克島葛雷喬伊家族(House Greyjoy of Pyke)。鐵群島其他的重要家族包括:
哈爾洛島哈爾洛家族(House Harlaw of Harlaw)
黑潮島布萊克泰斯家族(House Blacktyde of Blacktyde)
戰錘角古柏勒家族(House Goodbrother of Hammerhorn)
君王港的波特利家族(House Botley of Lordsport)
鐵林城的溫奇家族(House Wynch of Iron Holt)
老威克島的卓鼓家族(House Drumm of Old Wyk)
卵石鎮的梅林家族(House Merlyn of Pebbleton)
大維克島的斯帕家族(House Sparr of Great Wyk)
海豹皮角的法溫家族(House Farwynd of Sealskin Point)
鹽崖島的蘇克利夫家族(House Saltcliffe of Saltcliffe)
奧克蒙島的陶尼家族(House Tawney of Orkmont)
《冰與火之歌》系列中的鐵群島大致對應的是現實歷史中於9~13世紀獨立統治曼島和赫布里底群島的島嶼王國(Kingdom of the Isles),鐵民則對應維京人。
河灣地最早由“青手”加爾斯(Garth Greenhand)後裔的高庭園丁家族(House Gardener of Highgarden)以河灣王(King of the Reach)的身份統治。伊耿征服戰爭時期,最後一位河灣王孟恩九世(Mern IX)率兵反抗伊耿,死於怒火燎原戰役,園丁家族覆滅。高庭總管哈蘭·提利爾(Harlen Tyrell)獻城投降,作為回報伊耿一世將高庭城堡和河灣地統治權賜給哈蘭,從此高庭的提利爾家族(House Tyrell of Highgarden)接管了河灣地統治權。河灣地其他重要的家族是:
青亭島的雷德溫家族(House Redwyne of the Arbor)
角陵的塔利家族(House Tarly of Horn Hill)
參天塔的海塔爾家族(House Hightower of the Hightower)
金樹城的羅宛家族(House Rowan of Goldengrove)
亮水城的佛羅倫家族(House Florent of Brightwater Keep)
果酒廳的佛索威家族(House Fossoway of Cider Hall)
古橡城的奧克赫特家族(House Oakheart of Old Oak)
長桌廳的瑪瑞魏斯家族(House Merryweather of Longtable)
騰石鎮的傅德利家族(House Footly of Tumbleton)
岑樹灘的岑佛德家族(House Ashford of Ashford)
紅湖的克連恩家族(House Crane of Red Lake)
苦橋的卡斯威家族(House Caswell of Bitterbridge)
星梭城的培克家族(House Peake of Starpike)
《冰與火之歌》系列中的河灣地大致對應的是現實歷史中的蘇塞克斯王國(Kingdom of Sussex)。
風暴地
風暴地(Stormlands)位於南境東南部,北鄰王領地,西鄰河灣地,西南接壤多恩半島,東臨狹海和破船灣(Shipbreaker Bay),南臨多恩海(Sea of Dorne),由於常年受狹海南端的狂風暴雨侵襲而得名。風暴地內陸有赤紅山脈東線陡峭的山地,有御林(Kingswood)和雨林(Rainwood)廣闊茂密的叢林,沿海有風怒角(Cape Wrath)半島堅固的懸崖和磐石以及有“藍寶石島”美譽的塔斯島(Tarth)。西南部與多恩和河灣地兩國交界的地區被稱為多恩邊疆地(Dornish March),三方歷史上經常發生邊境戰爭,當地人十分尚武強悍被稱為“邊疆地人”(marchers)。生長在風暴地的貴族私生子姓司風(Storm)。
風暴地歷史上由自稱風暴王(Storm King)的風息堡杜蘭登家族(House Durrandon of Storm's End)統治。後來伊耿一世的大將奧里斯·拜拉席恩(Orys Baratheon)征服風暴地,殺死了末代風暴王“傲慢的”亞爾吉拉·杜蘭登(Argilac Durrandon)並強娶了他的女兒,從此繼承了風息堡的拜拉席恩家族(House Baratheon of Storm's End)統治風暴地。風暴地的其他重要家族是:
皮紙城的龐洛斯家族(House Penrose of Parchments)
夜歌城的卡倫家族(House Caron of Nightsong)
綠石城的伊斯蒙家族(House Estermont of Greenstone)
乾草廳的埃洛爾家族(House Errol of Haystack Hall)
暮臨廳的塔斯家族(House Tarth of Evenfell Hall)
雨屋城的威爾德家族(House Wylde of Rain House)
石盔城的史文家族(House Swann of Stonehelm)
豐收廳的賽爾彌家族(House Selmy of Harvest Hall)
黑港的唐德利恩家族(House Dondarrion of Blackhaven)
銅門城的布克勒家族(House Buckler of Bronzegate)
落木城的費爾家族(House Fell of Felwood)
鴉巢城的莫里根家族(House Morrigen of Crow's Nest)
霧林城的梅泰林家族(House Mertyns of Mistwood)
全視城的格蘭德森家族(House Grandison of Grandview)
《冰與火之歌》系列中的風暴地大致對應的是現實歷史中的埃塞克斯王國(Kingdom of Essex)。
多恩
多恩(Dorne)位於維斯特洛最南部東南角的多恩半島上,濱臨夏日之海,境內遍布沙漠和高山土地貧瘠,是維斯特洛氣候最炎熱的國度,出產的紅酒最為有名。多恩通過赤紅山脈(Red Mountains)和河灣地、風暴地隔離開來,三方在山北交界處的邊疆地經常發生軍事衝突。多恩民風彪悍激情奔放,飲食辛辣,境內人種主要分為生活在東南沿海皮膚偏棕的“鹽人”(Salty Dornishmen)、中部沙漠與河穀皮膚黝黑的“沙人”(Sandy Dornishmen)和西北山區皮膚白皙的“岩人”(Rocky Dornishmen),以及外來的洛伊拿人(Rhoynars)移民後裔“綠血河的孤兒”(Orphans of the Greenblood)。與其他六國不同,多恩保留了當年洛伊拿戰士女王娜梅莉亞帶進來的一些風俗,包括男女平等的長子繼承制,以及洛伊拿式的統治者頭銜。生長在多恩的貴族私生子姓沙德(Sand)。
多恩是唯一沒有被伊耿一世的征服戰爭中被攻下的王國,也是最後一個臣服於坦格利安王朝管轄的地區,鐵王座最終是通過聯姻才在近150年後獲得了多恩的歸附,這使得多恩保留了很大的獨立性。多恩最重要的家族是陽戟城的馬泰爾家族(House Martell of Sunspear)。其他重要的家族是:
森林之子(Children of the forest)是維斯特洛的原住民,被描述為矮小的人型生物,黝黑而美麗,有施展不可思議魔法的力量,據說在戰鬥中使用黑曜石武器和魚梁木長弓。他們銷聲匿跡已久,留在人間的遺蹟只剩下刻著人臉圖騰的魚梁木,以及無名的自然神靈信仰。北境人類仍保持的舊神信仰就是來源於森林之子。
龍沒有性別的差異,但通過生產覆蓋鱗片的巨大龍蛋繁殖後代。它們一生都在不斷生長,所以龍的個體和壽命的極限都無法估量。坦格利安最大最老的龍“黑死神”貝勒里恩(Balerion the Black Dread)活了大約300歲,足以吞下整隻野牛,但是坦格利安家族在龍穴中養育的龍要比野生的龍要小,書中曾提到圈養龍會限制它們的形體大小。馬爾溫博士推測魔法的消亡和越發寒冷的冬天都與龍的滅絕有關,暗示因為魔法與學城的理念相左,學士們對君主獻上謬誤的建議,讓龍逐步滅絕。
七神信仰(Faith of the Seven),常簡稱為教會(the Faith),也稱新神(New Gods),百姓也稱其為(Seven Gods),是安達爾人的傳統信仰,後來隨著安達爾人的征服戰爭成為維斯特洛最主要的宗教信仰。該教派擁有一本名叫《七星聖經》(Seven-Pointed Star)的經書,信徒使用七芒星、水晶稜鏡、彩虹以及數字“七”來表示神性,在宗教儀式中大規模使用光和水晶。七神信仰影射的是現實歷史中的天主教。
淹神是一個古老而嚴酷殘忍的神靈,他要求子民嚴格遵從古道(Old Way)去奸淫擄掠,用鮮血、烈焰和歡歌去開天闢地,並用之鏤刻名姓。若一個鐵民淹死,人們會說這是淹神需要一個強壯的槳手,相信死者會被邀至淹神的流水宮殿參加宴會,他的任何願望都會被美人魚滿足。因此在鐵民中流傳著“逝者不死”(What is dead may never die)的說法。
在多恩,洛伊拿難民後裔的綠血河的孤兒(Orphans of the Greenblood)因為拒絕被多恩當地的安達爾人文化同化,堅持了祖先洛伊拿人古老的傳統和諸神信仰。因為故土的母親河洛恩河養育了曾經一度輝煌的洛伊拿文明,洛伊拿人視洛恩河為神靈,認為主神洛恩河母神(Mother Rhoyne)是母親河的化身。羅恩河母神所影射的是現實歷史中的各種早期文明(特別是高盧人)所崇拜的水神。
除了河母神外也有其他神祇,包括次級神靈“河中老人”(Old Men of the River),一個烏龜神,戰勝了蟹王,贏得了統治水下住民的權利。
拉赫洛
拉赫洛(R'hllor)是源自狹海對岸的神明,也被稱作光之王(Lord of Light)、聖焰之心(Heart of Fire)和烈火與影子之神(God of Flame and Shadow),信徒將他作為光、熱和生命之神而膜拜,是厄索斯大陸極富影響力的宗教信仰,但是在七大王國知名度不高。因其負責傳拉赫洛教的祭司們通常身著紅色服飾,攜帶烈焰紅心紋章,所以也被俗稱紅神(Red God)。
拉赫洛所影射的是現實歷史中波斯拜火教的光明主神阿胡拉·馬茲達。他的宿敵是黑暗之神、玄冰之魂、黑夜與恐懼的神“遠古異神”(Great Other),凡人不可道其名,拉赫洛和異神在為世界的命運進行永恆的戰爭。拉赫洛的信徒相信根據亞夏古書的記載,一位救世主將轉世並打破戰爭的平衡,聽他的名字叫亞梭爾·亞亥(Azor Ahai),也被稱作預言中的王子(the prince that was promised)、光明的戰士、聖焰之子,據說他將攜帶一把燃燒的英雄之紅劍“光明使者”,從石頭中喚醒龍。
供奉拉赫洛的神廟通常被俗稱為紅神廟(Red Temple),由一支名為聖火之手(Fiery Hand)的千人衛隊守護,並由最高牧師(high priest)主持。紅神廟中的神職人員因為身著寬鬆的猩紅色長袍被稱為紅袍祭司(red priest)。在東方大陸, 經常有幼童被交給神廟撫養,神廟也會購買奴隸兒童作為拉赫洛的奴僕(Slaves of R'hllor)並撫養他們成為祭司、廟妓或者武士。每晚紅袍祭司會點燃火堆,在牧師的帶領下吟唱祈禱文,請求拉赫洛把黎明帶回,“長夜黑暗,處處險惡”是最常見的祈禱文。祭司們相信拉赫洛會不定期賜予魔法回應信徒的祈禱,並經常凝視火焰以從中看到未來的景象。比武審判也是拉赫洛信仰認可的行為,信徒們在比武之前請求拉赫洛在比武中給予他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