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斯特洛(《冰與火之歌》故事的主要發生地)

維斯特洛(《冰與火之歌》故事的主要發生地)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維斯特洛(Westeros大陸,也被稱為日落國度(the Sunset Kingdoms),是美國作家喬治·R·R·馬丁的奇幻小說系列冰與火之歌》的故事世界中四塊已知大陸中最西面的一塊,小說的大多數故事情節都發生在維斯特洛大陸上。

維斯特洛的設定大致基於中世紀的歐洲,但是絕大多數情節特指英倫三島愛爾蘭的結合。七大王國對應的則是中世紀早期英格蘭盎格魯-撒克遜七國時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維斯特洛
  • 外文名:Westeros
  • 出自:《冰與火之歌
  • 亦稱:日落國度、七大王國
地理特徵,區域劃分,北境,谷地,河間地,王領地,鐵群島,西境,河灣地,風暴地,多恩,塞外之地,氣候,貨幣,物種,人類,森林之子,巨人,異鬼,馬,野生動物,龍,宗教信仰,舊神,七神,淹神,洛恩河母神,拉赫洛,寒神,

地理特徵

維斯特洛是《冰與火之歌》世界的四個已知大陸中最西面的一個,面積與現實世界的南美洲大致相等,形狀大致相當於將大不列顛島橫向鏡面翻轉,然後在東側接上倒轉的愛爾蘭島。整個大陸形狀狹長,從南端多恩半島一直伸展到北端永冬之地的距離至少3000英里(以絕境長城的長度對比計算),東西走向最寬處約900英里。維斯特洛東臨顫抖海(Shivering Sea)和狹海(Narrow Sea),西臨日落之海(Sunset Sea),南臨夏日之海(Summer Sea)。因為極端嚴寒的氣候、充滿敵意的原住民和危險的奇異物種(比如異鬼),極北地區仍有大片土地未經勘測,北端海岸的所在仍屬未知之謎。
維斯特洛大陸維斯特洛大陸
維斯特洛最南端多恩半島向東的狹海南端海面上有著一系列被稱作石階列島(The Stepstones)的島鏈,傳說12000年前曾是一個叫做多恩之臂(Arm of Dorne)的陸橋,將維斯特洛與東方的厄索斯大陸相連。在最早的人類——來自厄索斯的先民(First Men)通過此陸橋穿過狹海遷徙後,人類與維斯特洛的土生種族森林之子(children of the forest)發生衝突,傳說這些原住民運用黑暗法術將陸橋劈斷來阻止更多的人類跨海殖民。
現今維斯特洛的人類生活區域主要在大陸下端(向南方向)三分之二的土地上,絕境長城(The Wall)將其與極北苦寒之地——塞外之地(Lands beyond the Wall)隔離開來。長城以南的土地被其居民稱為人境(the realm of men,塞外的野人則乾脆將其稱為“南方”),在中部被遍布沼澤地峽區域——頸澤(The Neck)分為面積大體相當的北境(The North)和南境(The South)兩部分。維斯特洛最主要的五座城市,按大小排列分別是:君臨城(King's Landing)、舊鎮(Oldtown)、蘭尼斯港(Lannisport)、海鷗鎮(Gulltown)和白港(White Harbor)。
已知世界已知世界
維斯特洛南部正東面隔著狹海是已知世界裡最大的一片陸地——廣闊的厄索斯(Essos)大陸。離維斯特洛最近的外邦政權是位於厄索斯西部海岸的九個獨立城邦,統稱自由貿易城邦(Free Cities)。自由城邦東部是一片被稱為多斯拉克海(Dothraki Sea)的大草原,由野蠻彪悍的多斯拉克遊牧部落統治。多斯拉克海正南方濱臨夏日之海的海岸地區自西向東分別是瓦雷利亞半島(Valyrian peninsula)、奴隸灣(Slaver's Bay)、吉斯卡(Ghiscar)地區、拉札(Lhazar)地區和紅色荒原(Red Waste)。繼續向東便是縱穿整個厄索斯的巨大山系——白山-骨頭山脈(Krazaaj Zasqa-Bone Mountains),山脈以東儘是廣闊的未知世界,只有南端臨海的夷地(Yi Ti)和陰影之地(Shadow Lands)半島被世人所知。骨頭山脈南端濱海處正對著有“玉門”(Jade Gates)之稱的魁爾斯海峽(Straits of Qarth),將厄索斯與夏日之海東端的大莫拉克島(Great Moraq)隔離開,也是從夏日之海通往玉海(Jade Sea)的重要海上通道。
維斯特洛與已知世界的其他三個大陸位置對比維斯特洛與已知世界的其他三個大陸位置對比
維斯特洛東南、厄索斯以南隔著夏日之海坐落著索斯羅斯(Sothoryos)大陸。世人對這塊大陸所知甚少,只知道那裡的生活著黑皮膚的居民,而且“叢林密布,瘟疫橫行,大塊土地未經開發”。
矮腳雞圖書公司出版、喬治·R·R·馬丁贊助的地圖集《冰與火的大地》(The Lands of Ice and Fire)中,厄索斯大陸東部以南的藏紅花海峽(Saffron Straits)對岸、索斯羅斯大陸以東的玉海南部對面還有一個叫做烏爾特斯(Ulthos)的新大陸,除了謠傳上面叢林茂密外無人知曉任何細節。已知世界中除了厄索斯陰影之地末端的城市亞夏(Asshai)的居民之外,沒有人見到過這個大陸。

區域劃分

傳說約12000年前,在先王(First King)的帶領下,第一批人類移民通過多恩之臂從厄索斯遷徙到維斯特洛定居,維斯特洛的黎明紀元(Dawn Age)開始。這些早期人類定居者——被稱為先民——為了開荒拓土便砍伐燒毀原住民森林之子用來祭神的魚梁木林,引發了戰爭。傳說森林之子使用了強大魔法將多恩之臂打斷,並引海水倒灌中部地峽形成頸澤,來阻止更多的人類移民進入,但是使用青銅兵器的先民們已經在維斯特洛站穩了腳跟。在2000多年的戰爭後,雙方在千面嶼訂立和平協定,稱為盟誓(The Pact),規定森林全部歸森林之子所有,其餘地區歸先民所有,先民承諾不再砍伐任何一棵魚梁木。盟誓開啟了人類和森林之子之間長達4000年的和平與友誼,先民甚至拋棄了自己原先的宗教,轉而信仰森林之子的自然之神——舊神。至此,黎明紀元結束,英雄紀元(Age of Heroes)拉開序幕。
維斯特洛七大王國維斯特洛七大王國
當極北之地的異鬼在8000年前的長夜(Long Night)發起南侵時,先民與森林之子結成盟軍,最終在黎明之戰(Battle for the Dawn)中將異鬼擊退。為防止異鬼再度南下,先民在森林之子和巨人的協助下建造了絕境長城,並組建守夜人軍團世代守衛北疆。長夜結束後,維斯特洛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許多先民國度創立,雖然之間戰爭仍然時有發生。
6000年前,來自厄索斯安達洛斯山脈(The Andalos)地區的安達爾人(Andals)坐船渡海而來。這些身材高大的金髮勇士揮舞著鐵兵器,身上畫著代表七神信仰的七芒星,在五指半島登入並擊殺了統治谷地的獅鷲王,隨後不斷擴張開始肆虐掃蕩維斯特洛大陸。他們焚燒神木林,屠殺森林之子並摧毀先民邦國。先民反抗安達爾人的戰爭持續了幾百年,但南方的先民國度最終都被安達爾人打敗,只有北境倚仗頸澤的地利、澤地人的頑強抵抗和卡林灣的堅固工事逼退了安達爾人得以保持獨立。安達爾人平定南方諸地後相繼建立了許多國家,經過之後數千年的征戰和併吞,最終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六個王國。至此,維斯特洛七大王國(Seven Kingdoms)基本成型,分別是北境王國(Kingdom of the North)、山谷王國(Kingdom of Mountain and Vale)、河嶼王國(Kingdom of the Isles and Rivers)、凱岩王國(Kingdom of the Rock)、河灣王國(Kingdom of the Reach)、風暴王國(Kingdom of the Stormlands),以及長年以來內戰不斷直到洛伊拿人到來才得到統一的多恩(Dorne)地區。
在“征服者”伊耿·坦格利安征服統一維斯特洛並建立坦格利安王朝之後,他將七大王國合併在鐵王座統治下,並將全境劃分為東南西北四個主要區域,同時任命當地的一位大封臣為每個區域的代理統治者——守護(Warden)。在《冰與火之歌》的開篇,史塔克家族為北境守護,艾林家族為東境守護,提利爾家族為南境守護,蘭尼斯特家族為西境守護。長城以南的土地也被分為九個區域。
維斯特洛九大統治家族維斯特洛九大統治家族

北境

北境(The North)位於七大王國的最北部,整個維斯特洛的中部,絕境長城南面。因為北境面積接近南方六國之總和,因此與其相對應的其他六國常被統稱作“南境”。北境和南境之間通過狹隘崎嶇、易守難攻的沼澤地峽地區頸澤連線起來,由矮小、善於游擊偷襲的澤地人(crannogmen)定居,是一道抵禦南方入侵者的天然屏障。這也使得北境在政治和文化上都一直比較獨立,是七大王國中唯一未被安達爾人入侵的地區,即便後來橫掃大陸的“征服者”伊耿也只是通過招降而非征服才統治了北境。北境的北部邊界是絕境長城南緣的贈地(Gift),被劃給守夜人作為食邑。北境因為地理位置靠北,氣候寒冷,甚至夏天也有冰雪,物產較為貧乏,人口也相對比南境稀少得多,最大定居點是坐落在白刃河(The White Knife)出海口的維斯特洛第五大城市白港(White Harbor)。
北境的地緣政治獨立性使得其成為保持先民血統最純正的王國。也因為這個原因,北境除了白港信奉新神以外,絕大部分地區堅持信仰舊神。因為生存條件惡劣,北境人堅韌無畏、豪放強悍,崇尚尊嚴和榮譽,並且勇於犧牲自己去保全族群的生存。生長在北境的貴族私生子雪諾(Snow)。
北境最重要的家族是幾千年來就以北境之王(King in the North)——或稱寒冬之王(Winter King)——身份統治整個北方的臨冬城史塔克家族(House Stark of Winterfell)。北境其他主要封臣分別是:
  • 恐怖堡的波頓家族(House Bolton of Dreadfort)
  • 白港的曼德勒家族(House Manderly of White Habor)
  • 卡霍城的卡史塔克家族(House Karstark of Karhold)
  • 最後壁爐城的安柏家族(House Umber of the Last Hearth)
  • 頸澤灰水望的黎德家族(House Reed of Greywater Watch)
  • 熊島的莫爾蒙家族(House Mormont of Bear Island)
  • 森林堡的葛洛佛家族(House Glover of Deepwood Motte)
  • 荒冢屯的達斯丁家族(House Dustin of Barrowton)
  • 賽文城的賽文家族(House Cerwyn of Castle Cerwyn)
  • 溪流地的萊斯威爾家族(House Ryswell of the Rills)
  • 霍伍德城的霍伍德家族(House Hornwood of Hornwood)
  • 寡婦望的菲林特家族(House Flint of Widow's Watch)
  • 老城的洛克家族(House Locke of Oldcastle)
《冰與火之歌》系列中的北境大致對應的是現實歷史中的諾森布里亞王國(Kingdom of Northumbria)。

谷地

谷地(The Vale)位於南境的東北端,東臨狹海,北面隔著咬人灣(The Bite)與北境相望,海灣中有三姐妹群島(Three Sisters)、卵石島(Pebble)和乳頭島(The Paps),東南海岸坐落著谷地最重要的港口城市——維斯特洛第四大城市海鷗鎮(Gulltown)。“谷地”其實專指中南部肥沃的山谷地區,四周被明月山脈(Mountains of the Moon)環抱,北部地區分別是蛇林(Snakewood)和五指半島(The Fingers),西面只有一條高山大道(High Road)通往河間地,並建有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關隘——血門(Bloody Gate)。明月山脈氣候嚴酷多變,只在每年特定時節才容人穿越山脈,大山中的高山氏族部落(mountain clans)和兇猛的影子山貓也經常騷擾進出過往人員,因此谷地向西與外界基本處於半隔絕狀態。生長在谷地的貴族私生子姓石東(Stone)。
谷地歷史上由數十個先民建立的小國統治,但安達爾人入侵時基本上全部被征服,沒有臣服的殘餘先民部落散落在明月山脈成為了高山氏族。目前谷地最重要的家族是安達爾人征服後就以山谷之王(King of Mountain and Vale)名義坐鎮明月山脈主峰巨人之槍(Giant's Lance)上的鷹巢城統治谷地的艾林家族(House Arryn of the Eyrie),因此谷地也被稱為艾林谷(Vale of Arryn)。谷地其餘重要家族是:
  • 符石城的羅伊斯家族(House Royce of Runestone)
  • 鐵橡城的韋伍德家族(House Waynwood of Ironoaks)
  • 長弓廳的亨特家族(House Hunter of Longbow Hall)
  • 紅壘的雷德佛家族(House Redfort of Redfort)
  • 洪歌城的貝爾摩家族(House Belmore of Strongsong)
  • 九星城的坦帕頓家族(House Templeton of Ninestars)
  • 心宿城的科布瑞家族(House Corbray of Heart's Home)
  • 蛇木城的林德利家族(House Lynderly of the Snakewood)
  • 海鷗鎮的格拉夫森家族(House Grafton of Gulltown)
  • 燭穴城的魏克利(House Waxley of Wickenden)
  • 老錨地的馬爾寇家族(House Melcolm of Old Anchor)
《冰與火之歌》系列中的谷地大致對應的是現實歷史中的東盎格利亞王國(Kingdom of East Anglia),但是地貌上則是將愛爾蘭倒轉過來。

河間地

河間地(Riverlands)位於南境北部黑水河(Blackwater Rush)上游和三叉戟河(The Trident)流域水網密集的肥沃土地,境內有維斯特洛最大湖泊神眼湖(God's Eye),是七大王國兩大魚米之鄉之一。河間地四面分別接壤北境、谷地、西境、河灣四大王國,維斯特洛六條主要陸上樞紐中有國王大道(Kingsroad)、河間大道(River Road)和高山大道三條在河間地交匯。因為東南端黑水河下游出海口一帶的海灣地區在征服戰爭後被坦格利安家族劃分出去成為由王室直轄的王領地,所以河間地在歷史上也曾接壤風暴地。先後與五方接壤的河間地也自古以來一直是兵家必爭的四戰之地。生長在河間地的貴族私生子姓河文(Rivers)。
河間地歷史上原本由眾多先民建立的王國統治,費舍爾、布萊伍德、布萊肯和穆德家族都曾先後以河丘之王(King of the Rivers and the Hills,簡稱河王)的身份統治河間地區。安達爾人入侵後各地的先民河王被打敗,河間地被瓜分,之後先是一度被風暴地的杜蘭登家族征服,隨後又被來自鐵群島的赫倫堡霍爾家族(House Hoare of Harrenhal)統治,成為河嶼王國(Kingdom of the Isles and the Rivers)。“征服者”伊耿入侵維斯特洛時,霍爾家族好大喜功、殘酷無情、不得民心的“黑心”赫倫(Harren the Black)自持城池堅固不肯屈服,伊耿用龍焰焚燒赫倫堡並族滅了霍爾家族。河間地眾諸侯乘機造反驅逐鐵民,河間地因此獨立。為了獎勵河間諸侯臣服,伊耿一世冊封了領頭起義的艾德敏·徒利(Edmyn Tully)為河間地總領主,從此河間地進入了奔流城徒利家族(House Tully of Riverrun)統治的時代。
河間地的其他重要家族是:
  • 河渡口的佛雷家族(House Frey of the Crossing)
  • 鴉樹城的布萊伍德家族(House Blackwood of Raventree Hall)
  • 石籬城的布雷肯家族(House Bracken of Stone Hedge)
  • 海疆城的梅利斯特家族(House Mallister of Seagard)
  • 紅粉城的派柏家族(House Piper of Pinkmaiden)
  • 女泉城的慕頓家族(House Mooton of Maidenpool)
  • 柳木城的萊格家族(House Ryger of Willow Wood)
  • 旅息城的凡斯家族(House Vance of Wayfarer's Rest)
  • 鹽場鎮的哈維克家族(House Hawick of Saltpans)
《冰與火之歌》系列中的河間地大致對應的是現實歷史中英格蘭中部地區(Midlands)的默西亞王國(Kingdom of Mercia),而三叉戟河對應的則是中部地區最重要的特倫特河(River Trent)。

王領地

王領地(Crownlands)是鐵王座直轄領地,所轄地域不大,主要包括黑水河中下游地區和黑水灣(Blackwater Bay)沿岸及島嶼,北起蟹爪半島(Crackclaw Point),南至馬賽岬(Massey's Hook)半島,呈一個弧形環抱黑水灣。王領地在河間地東南,與正北方的谷地隔著螃蟹灣(Bay of Crabs)而望,南面接壤風暴地,西南方與河灣地接壤,歷史上曾是河間地、谷地和風暴地三方爭奪的熱點地區。
王領地擁有維斯特洛最大城市兼七大王國首都君臨城(King's Landing),是數一數二的貿易港口(只有舊鎮能與之匹敵),同時也是國王大道黃金大道(Gold Road)和玫瑰大道(Roseroad)的交匯處。東北方的暮谷鎮(Duskendale)在君臨城建成前是東海岸的主要港口。王領地地勢平坦,只有君臨城內有三座知名的丘陵,君臨以南有一片名叫御林(Kingswood)的森林。生長在王領地的貴族私生子姓維水(Waters)。
王領地除了君臨城外最重要的封地是位於黑水灣與狹海交界處的火山島龍石島(Dragonstone),島上有座稱為龍山(Dragonmont)的活火山,盛產黑曜石並曾是野生的巢穴。作為島嶼要塞,龍石島原是瓦雷利亞自由堡最西方的前哨站點,管理著周邊的潮頭島(Driftmark)和蟹島(Claw Isle,也稱Crab Isle),同時也對馬賽岬施加影響,因此成為扼住海上補給線的要衝。在瓦雷利亞末日浩劫之後,這些島嶼由僅存的龍王貴族龍石島坦格利安家族(House Targaryen of Dragonstone)統治,伊耿征服戰爭之後通常冊封給鐵王座的繼承人龍石島親王。在篡奪者戰爭之後,這裡成為史坦尼斯·拜拉席恩的封地。
王領地其他的重要家族是:
  • 羅斯比城的羅斯比家族(House Rosby of Rosby)
  • 史鐸克渥斯堡的史鐸克渥斯家族(House Stokeworth of Stokeworth)
  • 暮谷城的萊克家族(House Rykker of Duskendale)
  • 石揚堡的馬賽家族(House Massey of Stonedance)
  • 尖角的巴爾艾蒙家族(House Bar Emmon of Sharp Point)
  • 哈佛城的哈佛家族(House Hayford of Hayford)
  • 鴉棲堡的斯湯頓家族(House Staunton of Rook's Rest)
  • 恐穴堡的布倫家族(House Brune of the Dyre Den)
  • 鹿角堡的布克威爾家族(House Buckwell of the Antlers)
  • 潮頭島的瓦列利安家族(House Velaryon of Driftmark)
  • 蟹島的賽提加家族(House Celtigar of Claw Isle)
《冰與火之歌》系列中的王領地大致對應的是現實歷史中的征服者威廉治理下的中世紀倫敦、西敏以及附近的米德塞克斯(Middlesex)地區。

鐵群島

鐵群島(Iron Islands)位居河間地西岸鐵民灣(Ironman's Bay)外,由大大小小一共31個島嶼組成,其中七個主島分別是派克島(Pyke)、大威克島(Great Wyk)、老威克島(Old Wyk)、哈爾洛島(Harlaw)、鹽崖島(Saltcliffe)、黑潮島(Blacktyde)和奧克蒙島(Orkmont),以及向西北方日落之海八天航程外的第八個主島孤燈堡(Lonely Light)及其周邊13個附屬小島。
鐵群島由自稱是“鐵種”(ironborn)、善於打漁航海的海盜民族——鐵民(ironmen)控制。鐵民的先祖是跨海西遷的先民,但這些早期定居者在惡劣的生存條件下放棄了原來的大陸生活方式,改信淹神(Drowned God),形成了一種被稱為“古道”(Old Way)的獨特文化。在古道文化里,鐵民不用錢買或用物交易財產,而是“付鐵錢”(pay the iron price)——用武力從他人那裡搶來戰利品。在鐵群島礦山和農場工作的奴工(thralls)都是鐵民在劫掠中抓獲的俘虜(鐵民不屑於做這種低賤的工作),女俘虜還經常被帶回去暖床,被稱為“鹽妾”(salt wife)。鐵民男子可以有許多個“鹽妾”,但只能有一個土生土長的鐵民妻子,稱為“岩妻”(rock wife)。生長在鐵群島的貴族私生子姓派克(Pyke)。
傳說鐵民曾由灰海王(Grey King)聯盟統治,每個島上有海鹽王(Salt King)和磐岩王(Rock King)兩個統治者,由選王會(kingsmoot)拉幫結派擁立領袖。最終奧克蒙島的葛雷艾恩家族(House Greyiron of Oakmont)在選王會上埋伏刀斧手清除異己,建立了世襲制度並統治了上千年,直到安達爾人入侵後才被勾結外強的“黑血”霍爾家族(House Hoare)取代。鐵民在霍爾家族的統治下征服了河間地,勢力達到了巔峰。然而“征服者”伊耿的登入改變了這一切,霍爾家族被龍焰覆滅,鐵民被河間地諸侯驅逐,從此只能蝸居在鐵群島上。現今最重要的鐵民家族是霍爾家族滅亡後獲得統治地位的派克島葛雷喬伊家族(House Greyjoy of Pyke)。鐵群島其他的重要家族包括:
  • 哈爾洛島哈爾洛家族(House Harlaw of Harlaw)
  • 黑潮島布萊克泰斯家族(House Blacktyde of Blacktyde)
  • 戰錘角古柏勒家族(House Goodbrother of Hammerhorn)
  • 君王港的波特利家族(House Botley of Lordsport)
  • 鐵林城的溫奇家族(House Wynch of Iron Holt)
  • 老威克島的卓鼓家族(House Drumm of Old Wyk)
  • 卵石鎮的梅林家族(House Merlyn of Pebbleton)
  • 大維克島的斯帕家族(House Sparr of Great Wyk)
  • 海豹皮角的法溫家族(House Farwynd of Sealskin Point)
  • 鹽崖島的蘇克利夫家族(House Saltcliffe of Saltcliffe)
  • 奧克蒙島的陶尼家族(House Tawney of Orkmont)
《冰與火之歌》系列中的鐵群島大致對應的是現實歷史中於9~13世紀獨立統治曼島赫布里底群島島嶼王國(Kingdom of the Isles),鐵民則對應維京人

西境

西境(Westerlands)位於南境的西方,在河間地西南和河灣地西北,境內多是山區土地貧瘠,但富含大量金屬礦(特別是金礦),使得西境成為七大王國中最富有的一個地區。除此之外,西境濱臨夏日之海,沿海漁業發達並擁有維斯特洛第三大城市蘭尼斯港(Lannisport),是重要的貿易中心。西境南部較為平坦適合耕作,並通過濱海大道(Ocean Road)和黃金大道與河灣地相連。生長在西境的貴族私生子姓希山(Hill)。
西境最重要的家族是曾以凱岩王(King of the Rock)身份統治西境的凱岩城蘭尼斯特家族(House Lannister)以及其在蘭尼斯港的分支。西境其他重要家族是:
  • 烙印城的馬爾布蘭家族(House Marbrand of Ashemark)
  • 秧雞廳的克雷赫家族(House Crakehall of Crakehall)
  • 金牙城的萊佛德家族(House Lefford of Golden Tooth)
  • 角谷城的布拉克斯家族(House Brax of Hornvale)
  • 銀山城的沙略特家族(House Serrett of Silverhill)
  • 仙女城的法曼家族(House Farman of Faircastle)
  • 深穴城的萊頓家族(House Lydden of the Deep Den)
  • 宴火城的普萊斯特家族(House Prester of Feastfires)
  • 峭岩城的維斯特林家族(House Westerling of the Crag)
  • 薩斯菲爾德的薩斯菲爾德家族(House Sarsfield of Sarsfield)
  • 凱切鎮的肯寧家族(House Kenning of Kayce)
  • 禍壘的班佛特家族(House Banefort of Banefort)
《冰與火之歌》系列中的西境大致對應的是現實歷史中的韋塞克斯王國(Kingdom of Wessex)。

河灣地

河灣地(The Reach)位於南境西南部,泛指曼德河(The Mander)與蜜酒河(The Honeywine)流域的一大片廣闊肥沃的平原地區,是維斯特洛兩大魚米之鄉之一和物產最富饒的一個王國。河灣地擁有維斯特洛第二大城市舊鎮(Oldtown),是七大王國學術中心學城(Citadel)所在地、維斯特洛騎士傳統的發源地,也曾是七神教會的聖座。生長在河灣地的貴族私生子姓佛花(Flowers)。
河灣地最早由“青手”加爾斯(Garth Greenhand)後裔的高庭園丁家族(House Gardener of Highgarden)以河灣王(King of the Reach)的身份統治。伊耿征服戰爭時期,最後一位河灣王孟恩九世(Mern IX)率兵反抗伊耿,死於怒火燎原戰役,園丁家族覆滅。高庭總管哈蘭·提利爾(Harlen Tyrell)獻城投降,作為回報伊耿一世將高庭城堡和河灣地統治權賜給哈蘭,從此高庭的提利爾家族(House Tyrell of Highgarden)接管了河灣地統治權。河灣地其他重要的家族是:
  • 青亭島的雷德溫家族(House Redwyne of the Arbor)
  • 角陵的塔利家族(House Tarly of Horn Hill)
  • 參天塔的海塔爾家族(House Hightower of the Hightower)
  • 金樹城的羅宛家族(House Rowan of Goldengrove)
  • 亮水城的佛羅倫家族(House Florent of Brightwater Keep)
  • 果酒廳的佛索威家族(House Fossoway of Cider Hall)
  • 古橡城的奧克赫特家族(House Oakheart of Old Oak)
  • 長桌廳的瑪瑞魏斯家族(House Merryweather of Longtable)
  • 騰石鎮的傅德利家族(House Footly of Tumbleton)
  • 岑樹灘的岑佛德家族(House Ashford of Ashford)
  • 紅湖的克連恩家族(House Crane of Red Lake)
  • 苦橋的卡斯威家族(House Caswell of Bitterbridge)
  • 星梭城的培克家族(House Peake of Starpike)
《冰與火之歌》系列中的河灣地大致對應的是現實歷史中的蘇塞克斯王國(Kingdom of Sussex)。

風暴地

風暴地(Stormlands)位於南境東南部,北鄰王領地,西鄰河灣地,西南接壤多恩半島,東臨狹海和破船灣(Shipbreaker Bay),南臨多恩海(Sea of Dorne),由於常年受狹海南端的狂風暴雨侵襲而得名。風暴地內陸有赤紅山脈東線陡峭的山地,有御林(Kingswood)和雨林(Rainwood)廣闊茂密的叢林,沿海有風怒角(Cape Wrath)半島堅固的懸崖和磐石以及有“藍寶石島”美譽的塔斯島(Tarth)。西南部與多恩和河灣地兩國交界的地區被稱為多恩邊疆地(Dornish March),三方歷史上經常發生邊境戰爭,當地人十分尚武強悍被稱為“邊疆地人”(marchers)。生長在風暴地的貴族私生子姓司風(Storm)。
風暴地歷史上由自稱風暴王(Storm King)的風息堡杜蘭登家族(House Durrandon of Storm's End)統治。後來伊耿一世的大將奧里斯·拜拉席恩(Orys Baratheon)征服風暴地,殺死了末代風暴王“傲慢的”亞爾吉拉·杜蘭登(Argilac Durrandon)並強娶了他的女兒,從此繼承了風息堡的拜拉席恩家族(House Baratheon of Storm's End)統治風暴地。風暴地的其他重要家族是:
  • 皮紙城的龐洛斯家族(House Penrose of Parchments)
  • 夜歌城的卡倫家族(House Caron of Nightsong)
  • 綠石城的伊斯蒙家族(House Estermont of Greenstone)
  • 乾草廳的埃洛爾家族(House Errol of Haystack Hall)
  • 暮臨廳的塔斯家族(House Tarth of Evenfell Hall)
  • 雨屋城的威爾德家族(House Wylde of Rain House)
  • 石盔城的史文家族(House Swann of Stonehelm)
  • 豐收廳的賽爾彌家族(House Selmy of Harvest Hall)
  • 黑港的唐德利恩家族(House Dondarrion of Blackhaven)
  • 銅門城的布克勒家族(House Buckler of Bronzegate)
  • 落木城的費爾家族(House Fell of Felwood)
  • 鴉巢城的莫里根家族(House Morrigen of Crow's Nest)
  • 霧林城的梅泰林家族(House Mertyns of Mistwood)
  • 全視城的格蘭德森家族(House Grandison of Grandview)
《冰與火之歌》系列中的風暴地大致對應的是現實歷史中的埃塞克斯王國(Kingdom of Essex)。

多恩

多恩(Dorne)位於維斯特洛最南部東南角的多恩半島上,濱臨夏日之海,境內遍布沙漠和高山土地貧瘠,是維斯特洛氣候最炎熱的國度,出產的紅酒最為有名。多恩通過赤紅山脈(Red Mountains)和河灣地、風暴地隔離開來,三方在山北交界處的邊疆地經常發生軍事衝突。多恩民風彪悍激情奔放,飲食辛辣,境內人種主要分為生活在東南沿海皮膚偏棕的“鹽人”(Salty Dornishmen)、中部沙漠與河穀皮膚黝黑的“沙人”(Sandy Dornishmen)和西北山區皮膚白皙的“岩人”(Rocky Dornishmen),以及外來的洛伊拿人(Rhoynars)移民後裔“綠血河的孤兒”(Orphans of the Greenblood)。與其他六國不同,多恩保留了當年洛伊拿戰士女王娜梅莉亞帶進來的一些風俗,包括男女平等的長子繼承制,以及洛伊拿式的統治者頭銜。生長在多恩的貴族私生子姓沙德(Sand)。
多恩是唯一沒有被伊耿一世的征服戰爭中被攻下的王國,也是最後一個臣服於坦格利安王朝管轄的地區,鐵王座最終是通過聯姻才在近150年後獲得了多恩的歸附,這使得多恩保留了很大的獨立性。多恩最重要的家族是陽戟城的馬泰爾家族(House Martell of Sunspear)。其他重要的家族是:
  • 伊倫伍德城的伊倫伍德家族(House Yronwood of Yronwood)
  • 星墜城的戴恩家族(House Dayne of Starfall)
  • 布萊蒙城的布萊蒙家族(House Blackmont of Blackmont)
  • 王冢城的曼伍第家族(House Manwoody of Kingsgrave)
  • 獄門堡的烏勒家族(House Uller of Hellholt)
  • 天及城的佛勒家族(House Fowler of Skyreach)
  • 骨路的維爾家族(House Wyl of the Boneway)
  • 神恩城的艾利昂家族(House Allyrion of Godsgrace)
  • 魂丘的托蘭家族(House Toland of Ghost Hill)
  • 紅丘城的維斯家族(House Vaith of the Red Dunes)
  • 鹽海岸的戈根勒斯家族(House Gargalen of Salt Shore)
  • 托爾城的喬戴恩家族(House Jordayne of the Tor)
《冰與火之歌》系列中的多恩大致對應的是現實歷史中的肯特王國(Kingdom of Kent)。

塞外之地

塞外之地(Lands beyond the Wall)是指絕境長城以北的土地,未經開發探索非常荒涼。塞外氣候嚴酷寒冷,常年由冰雪覆蓋,只有長城北面的鬼影森林(Haunted Forest)稍微適宜人類大規模生存。鬼影森林被多條河流穿插,其中最大的是中部的鹿角河(Antler River),一直流入東岸的一個物產富饒的深水海灣,海灣東側斯托德之角(Storrold's Point)半島上的艱難堡(Hardhome)曾是塞外最接近城鎮的定居點,但在600年前毀於一場神秘的浩劫之後就再沒人踏足。鬼影森林外的其它地區大都環境惡劣罕有人煙,只有西南冰封海岸(Frozen Shore)的河谷和西北方霜雪之牙(Frostfangs)山脈北部一處山谷內的瑟恩(Thenn)地區相對好些,塞外最大河流奶水河(the Milkwater)就發源於此。極北的永冬之地(Land of Always Winter)以及被極地冰川覆蓋的白色荒原(White Waste)則是沒人見過的無人區,傳說異鬼就來自於這些地方。
塞外之地塞外之地
儘管氣候惡劣,塞外也有數十萬人類居住,大都是古代先民定居者的後裔,分成數百個大小文化不同的部落氏族和定居點,其中一部分依村落而居具有一定程度的文明,其他的則野蠻落後。長城以南的七國居民歧視他們是未開化的小偷、強姦犯和殺人犯,因此蔑稱其為“野人”(Wildlings)。而塞北居民則譏諷封建制度尊卑分明的塞南居民為“下跪者”(Kneelers),自稱“自由民”(Free Folks)炫耀自己不受法規、階級和習俗的約束。塞北野人的語言很多,但最通用的還是先民的古語(Old Tongue)。野人部落間常常會為爭奪資源發生衝突,許多部落有不共戴天的世仇,然而平時一團散沙的野人也可以在一個強勢盟主的領導下聚成一體成為一支龐大的軍團,能夠統一各方部族的領袖也被稱為塞外之王(King-beyond-the-Wall)。
絕境長城將野人與七大王國隔絕,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文化。野人保持著先民的古老傳統,十分看重信守諾言,沒有世襲意識,幾乎不存在私有財產權的概念。野人婦女可以和男人一樣彪悍尚武驍勇善戰,被稱為“矛婦”(Spearwives)。在野人婚姻中,男人要對女人表現得強勢,甚至要摸到對方家裡強行擄人,直到將女方的人和心都“偷”走為止。由於塞北環境嚴酷,嬰幼兒死亡率很高,因此野人相信在兩歲前給孩子起名會帶來厄運。
越過長城南下掠襲是野人生活重要的一部分,野人最小十二歲時就可加入掠襲隊,用繩梯、冰斧和刺靴攀過無人看守地段的城牆,或者用小舢渡海繞過長城。守夜人的遊騎兵常常能發現摔死在城牆下或淹死在海中的殘破屍體。掠襲隊夏天搶酒,冬季搶肉,不只搶糧還掠奪長劍、斧子、香料、絲綢與毛皮以及能找到的每枚硬幣、戒指和珠寶杯子,任何季節都搶女人。在過去的幾十年,隨著守夜人日漸衰弱,野人的膽子也變得越來越大,除了偷襲贈地的村落,他們還試圖劫掠安柏封地、北部山區甚至熊島的地盤。野人憎恨阻攔他們南下的守夜人,蔑稱其為“烏鴉”(Crows),通常不會饒過任何一個俘虜。儘管如此,曾有迷失的守夜人被野人救助,一些中立的野人還為守夜人出巡提供補給點,野人遺孤也曾被守夜人撫養。
已知的野人部落有:
  • 瑟恩人(Thenns)來自於塞外極北處霜雪之牙山脈北端的山谷中,認為自己擁有最後的先民血脈。他們主要的語言是古語,多數人只會說通用語的一兩個詞語。 瑟恩人的領袖叫馬格拿(Magnar,古語中的“大人”),被族人當成神來看待。 瑟恩人擁有法律和階級,具有較高的文明程度,他們的銅製裝備也通常比其他野人要好。瑟恩人是狂暴的戰士,但由於他們把首領當成神來絕對服從,所以戰鬥紀律性比其他野人高得多。黑城堡之戰後野人被守夜人總司令瓊恩·雪諾招降,在瓊恩和梅麗珊卓的安排下,瑟恩部落的年輕首領賽貢(Sigorn)迎娶了卡霍城的小姐亞麗·卡史塔克,因而成立了新的瑟恩家族(House Thenn)。
  • 冰封海岸的原住民(Frozen Shore men)定居在寒冰灣北側的冰封海岸,因為駕著由彪悍的大白狗牽引的海象骨戰車,也稱海象民(Walrus men)。和冰川部落是世仇。
  • 冰川部落(Ice-river clans)定居在塞外的大冰河流域,據說以食人肉為生。和冰封海岸的海象民是世仇。
  • 穴居人(Cave dwellers)定居在霜雪之牙山脈的洞穴之中,喜歡把臉染成藍、紫和綠色。
  • 硬足民(Hornfoots)喜歡赤腳列隊在冰雪上疾走,腳板像沸水煮過的皮革一樣。和夜行部落是世仇。
  • 夜行部落(Nightrunners)和硬足民是世仇。
《冰與火之歌》系列中的塞外之地大致對應的是現實歷史中的哈德良長城以北由皮克特人/凱爾特人世代定居的蘇格蘭地區。

氣候

維斯特洛各地的氣候從北方的嚴寒到南方的乾燥大不相同,但和東方的厄索斯一樣,維斯特洛的季節持續時間毫無規律,一季可能持續數年,但是維斯特洛的氣候變化更為極端。傳說長夜時期,維斯特洛經歷了持續整整一代人時間的極夜黑暗。學士們經常試圖用觀測氣溫和白天長度的方法估算季節長度,以便建議農業耕作和食物儲藏,但仍然無法準確估量季節變化。
通常長夏之後會跟著長冬,但是有時季節之間的銜接期也會出現反常,比如暖冬(錯誤的春天)和冷夏(北境的夏日降雪)。春天到來伴隨著回暖的氣溫和增長的日照,但由於寒冬過後萬物復甦的副作用,這一季節最容易爆發疫情。秋天是降雨多發季節,河水暴漲,甚者引發洪澇災害。秋季的暴雨非常非常頻繁,以至於航海的困難和危險係數大增。在卷一《權力的遊戲》的開始,維斯特洛剛剛經歷了史上少見的一個十年長夏,因此許多人擔心一個殘酷持久的寒冬即將到來。在卷五《魔龍的狂舞》末尾,白色渡鴉開始從學城飛往各地宣布冬天到來。
作者喬治·R·R·馬丁多次明確表示他將在本系列的末尾解釋這個星球的氣候,在那之前他不會透露更多信息。他也提到這個解釋會與自然魔法有關,而不會捲入科幻元素。

貨幣

在七大王國,大多數的交易都涉及到現金。七國境內主要使用硬幣進行交易。主要的流通貨幣包括分為金幣、銀幣、銅幣三類,富商和貴族大多使用金幣,平民和窮人則只用得起銀幣和銅幣。但在一些偏遠地區,如長城以北,物物交換是主要的交易方式。
目前的貨幣制度是在“征服者”伊耿·坦格利安一世統一維斯特洛後建立的。勞勃·拜拉席恩推翻了坦格利安王朝奪取鐵王座政權後沿用了現有的貨幣體系。所有的貨幣都需經過國王的授權鑄造,這恐怕是王室權力最直觀的體現。貨幣的鑄造、匯率的制定以及相關事務都由財政大臣(Master of Coins)負責監督。
面值
類別名稱面值註解
金幣
金龍(Dragon)
30個銀月、210個銀鹿或11760個銅分
名字源於其背面的坦格利安家族三頭龍徽章。正面是這枚金幣在被鑄造時統治王國的國王的頭像和名諱。
銀幣
銀月(Moon)
7個銀鹿或392個銅分
銀鹿(Stag)
7個銅星或56個銅分
因幣上的牡鹿圖案得名,據信是源自伊耿一世的首任國王之手和唯一的摯友奧里斯·拜拉席恩(徽章是雄鹿)
銅幣
銅星(Star)
8個銅分
因常用七神信仰的七芒星圖案而得名
銅麥(Groat)
4個銅分
半銅麥(Half Groat)
2個銅分
銅分(Penny)
-
銅板(Halfpenny)
半個銅分

物種

人類

人類(Men):與現實中的人類大體無差異。一些顯著的差異則主要表現為一些貴族家庭的成員共有相同的身體特徵,比如坦格利安家族往往是銀髮紫眼、蘭尼斯特家族都是金髮碧眼等等。同時,維斯特洛的人類通常比一個粗野的中世紀文明當中的預期身高要高,許多男性超過六英尺,反常的男性通常可以接近和超過七英尺,主要表現現實世界裡歐洲人的特徵,只有局部的差異。厄索斯的居民則表現出現實世界西亞人和北非人的特徵,盛夏群島和索斯羅斯大陸的原住民則表現出非洲人的特徵。其他地區原住民的體貌特徵則來自於真實世界中種種族群。
維斯特洛(《冰與火之歌》故事的主要發生地)
  • 先民(First Men):先民是最早從厄索斯遷徙進入並定居維斯特洛的青銅時代人類,早期曾與森林之子發生戰爭,和解後建立了數百個小國。但安達爾人入侵後,先民血統只壯大於頸澤以北。現在的先民後裔大都講安達爾人的通用語,但塞北的野人部落還保留了先民的古語(Old Tongue)。《冰與火之歌》中的先民所對應的是現實歷史中的凱爾特人(Celts),而古語對應的則是蘇格蘭高地蓋爾語(Gaelic)。
  • 安達爾人(Andals):安達爾人起源於厄索斯西北部的斧頭半島(The Axe),後來與長毛野人作戰奪得了安達洛斯山脈(Hills of Andalos)的控制權,民族因此得名,並從洛伊拿人那裡學會了煉鐵。6000年前,安達爾人大舉移民入侵維斯特洛並征服了頸澤以南所有的土地,成為了維斯特洛的主體民族。《冰與火之歌》中的安達爾人所對應的是現實歷史中的盎格魯-撒克遜人(Anglo-Saxons),安達爾人所講的通用語(Common Tongue)則對應中古英語(Middle English)。
  • 洛伊拿人(Rhoynars):洛伊拿人本是興盛於厄索斯洛恩河(The Rhoyne)流域的河岸文明,但是在700年前被瓦雷利亞自由堡打敗並被舉族奴役,但有一支難民在戰士女王娜梅莉亞的帶領下渡海逃亡到多恩定居與當地安達爾人通婚,並帶來先進的文化技術幫助馬泰爾家族統一多恩。有些洛伊拿後裔卻拒絕與當地人同化,自稱是“綠血河的孤兒”,堅持祖先沿河泛舟的生活方式。《冰與火之歌》中的洛伊拿人所對應的是現實歷史中在高盧戰爭後逃避羅馬移居不列顛南部的高盧貝爾蓋人與定居西南歐的摩爾人的結合。
  • 瓦雷利亞人(Valyrians):瓦雷利亞人來自於厄索斯東南部的瓦雷利亞半島,曾經建立了歷史上最偉大的文明。維斯特洛的瓦雷利亞後裔主要局限於坦格利安家族和其屬下的瓦列利安家族和賽提加家族,他們主要說通用語,但是也會說祖先的高等瓦雷利亞語(High Valyrian)。《冰與火之歌》中的瓦雷利亞人所對應的是現實歷史中的羅馬人,瓦雷利亞語則對應拉丁語
  • 其他外來民族:維斯特洛與外界貿易交流頻繁,因此也能看見許多說外語的外來人口,比如說低等瓦雷利亞語(Low Valyrian,或稱Bastard Valyrian,相當於通俗拉丁語)的自由城邦人、說盛夏群島語(Summer Tongue)的盛夏群島人(Summer Islanders)、說伊班語的伊班人(Ibbenese)、以及說亞夏語的亞夏人(Asshai'i,比如梅麗珊卓)等等。

森林之子

森林之子(Children of the forest)是維斯特洛的原住民,被描述為矮小的人型生物,黝黑而美麗,有施展不可思議魔法的力量,據說在戰鬥中使用黑曜石武器和魚梁木長弓。他們銷聲匿跡已久,留在人間的遺蹟只剩下刻著人臉圖騰的魚梁木,以及無名的自然神靈信仰。北境人類仍保持的舊神信仰就是來源於森林之子。
維斯特洛(《冰與火之歌》故事的主要發生地)
森林之子說一種優雅神秘如同歌曲般的語言——源語(True Tongue),人類無法模仿,但是渡鴉卻可以。

巨人

巨人(Giants)是毛髮叢生的巨大人型生物,智商比人類低,有些類似於站立的巨猿。巨人是一個逐漸衰微的種族,只有在大陸極北的長城之外才存在。他們騎著長毛象,使用天然原木棍棒投入戰鬥。巨人使用先民的語言——古語,但有少部分巨人能理解維斯特洛的通用語
維斯特洛(《冰與火之歌》故事的主要發生地)

異鬼

異鬼(The Others)也被塞外的野人稱為“白鬼”(White Walkers),是一種來自塞北永冬之地的神秘惡毒生物,只有在黑夜才能見到他們,通常隨之而來的是極度的寒冷。異鬼是高大憔悴、長著藍眼的人型生物,身著隨著每一步行進都變換色彩的鎧甲,持有薄薄的水晶長劍,劍極為寒冷,足以粉碎鐵器。異鬼傳說騎乘在如獵狗版大小的冰蜘蛛上,行進無聲,但嗓音卻像砸碎冰塊一樣,這暗示他們擁有自己的語言。
維斯特洛(《冰與火之歌》故事的主要發生地)
異鬼可以將殺死的生物作為屍鬼(wights)復活並供其驅使。異鬼的弱點是懼怕黑曜石(也稱作龍晶)製成的武器,黑曜石可以輕易刺穿他們的鎧甲。異鬼死後仿佛融化為一灘極其寒冷的液體。異鬼的由來以及他們行動的目的至今不甚清楚。

在七國境內,每名騎士至少應有一匹隨時做好作戰準備的馬匹。即使是騎士精神並不屬主流、亦鮮有真正意義上騎士的北境,馬的價值也並不遜於維斯特洛其他地區。守夜人和野人通常使用步履穩健的犁馬。
  • 軍馬(Destrier):軍馬是高大、健壯、駿美非凡的馬種,總是精神飽滿。跨騎駿馬的騎士在比武大會上總是英氣飛揚。比武用馬通常是各類馬匹中最為昂貴的一種,它們血統優良、訓練有素。有人甚至認為軍馬太過珍貴,不應該讓它們冒險上戰場,相比之下戰馬更適合實戰。
  • 駿馬(Courser):駿馬比軍馬更輕一些,價格也較低廉,但一樣美麗瀟灑。駿馬強壯而迅捷,適合戰鬥和打獵騎乘。戰馬大多數是駿馬,少數是軍馬。騎士與貴族們喜歡在戰鬥中和長槍比武競技時騎乘駿馬。
  • 馴馬(Palfrey):馴馬的特別之處在於它長的慢步行進使騎乘更為舒適。一匹血統優良馴馬的價格幾乎與軍馬相當。王室和大貴族也經常騎乘馴馬,儘管它們並不適合作戰和長槍比武。
  • 犁馬(Garron):在長城以北,犁馬是唯一可選用的馬類(雖然其他更罕見的、可以當馬用的物種也可能存在)。在種類繁多的馬匹當中,犁馬以其應對複雜地形和低溫天氣的能力而聲名卓著。守夜人和野人都大量使用犁馬,以用於騎乘和運輸。
  • 普通馬(Rounsey):等級較低並沒有出眾血統的馬種,體型還算強壯,速度基本可以接受。普通馬適應戰場環境的能力出眾,又廉價,能為騎士、侍從乃至並不高貴的士兵所廣泛騎乘。普通馬是常見的騎乘馬,有時也被用來運輸貨物。
  • 沙地馬(Sand Steed):比通常的戰馬要矮小,也無法負擔戰馬所披鎧甲的重量。但傳說可以奔跑兩日一夜,絲毫不感疲累。生於多恩沙漠的沙地馬相當聞名,它們個個苗條迅捷、脖子纖細、面容姣好。
  • 駑馬(Stot):無甚價值的劣等馬。
  • 矮種馬(Pony):成年個體的身材也明顯小於普通馬的種類。多作為兒童坐騎使用,或用於拉車運貨,身材合適的成人也可騎行。與普通馬匹相比,矮種馬並沒有耐力、運力上的劣勢。哈爾洛島出產的多毛小馬則廣泛用於鐵群島
  • 騾子(Mule):公驢與母馬的雜交品種。騾子一般不孕不育,但母騾仍有可能生育後代。在戰場之外,騾子以其高耐力、擅長多種工作的特性為人所用。騾子是出色的勞作動物,有時也可作為人的坐騎,儘管它們不擅作戰。
  • 役馬(Dray):也叫耕馬(plow horses),擅長馱重物的馬匹類型。它們遠非作戰的理想坐騎,但也能湊合騎著上戰場。

野生動物

生活在這個星球的許多動物十分類似地球更新世的巨型動物群。
  • 野牛(Aurochs):牛的大型遠親,常被用來象徵大小、力量和愚蠢。傳說中,克萊倫斯·克萊勃為展示他的力量,騎上了一頭野牛
  • 冰原狼(Direwolves):灰狼的近親,但比普通狼要巨大和強壯的多,完全發育的冰原狼可以長到矮種馬大小。絕境長城以南幾乎幾百年沒有見到過冰原狼。
  • 蜥獅(Lizard-lions):棲息在頸澤的大型沼澤爬行動物,十分類似巨型鱷魚
  • 長毛象(Mammoths):居住在極北之地的生物,在一本記述多恩戰爭的書中,提到維斯特洛只有長毛象的皮比大象更厚。它們被巨人用作坐騎。
其他生物似乎是現代生物的變體,或者根本沒有真實世界的對照。
  • 海怪(Krakens):大型烏賊(近似於巨型大王烏賊),傳說中海怪足以把捕鯨船拉下海。
  • 蠍尾獸(Manticores):一種來自於玉海島嶼、類似蠍子的小型生物,捲曲起來就像聖甲蟲。它們的臉是惡毒的模糊人臉,帶有讓人致命的毒刺。
  • 渡鴉(Ravens):形態十分類似現實世界裡的渡鴉。渡鴉十分聰明,有時能模仿人言,並且飛行迅速,在維斯特洛常被用於各地區城堡之間傳遞信息的工具,每座城堡的學士通常都要照料各自的渡鴉群,學城飼養的渡鴉更多。據說白鴉更加聰明,但是兩者如果共養則會斗得兩敗俱傷。
  • 影子山貓(Shadowcats):體形巨大帶有黑白條紋的大貓,生活在多山地帶,毛皮十分珍貴。
  • 斑馬(Zorses):黑白條紋相間的馬,十分類似現實中的斑馬,作為坐騎由某些外邦人引進維斯特洛。

(Dragons)曾一度遍布整個世界,坦格利安家族把它們從瓦雷利亞帶到龍石島,伊耿征服時期引入維斯特洛,圈禁飼養,而現在已在維斯特洛滅絕150多年。龍渾身長有鱗片,擁有類似蝙蝠的帶膜前肢(但是原著中某些記錄則把龍描繪為帶有四肢和一對分離的翅膀),長脖子長尾巴,背部則是帶刺的脊,身體散發大量的熱,在寒冷的晚上則會噴出蒸汽。龍能夠吐出灼熱的烈焰,將獵物烤熟後才會進食。
維斯特洛(《冰與火之歌》故事的主要發生地)
龍沒有性別的差異,但通過生產覆蓋鱗片的巨大龍蛋繁殖後代。它們一生都在不斷生長,所以龍的個體和壽命的極限都無法估量。坦格利安最大最老的龍“黑死神”貝勒里恩(Balerion the Black Dread)活了大約300歲,足以吞下整隻野牛,但是坦格利安家族在龍穴中養育的龍要比野生的龍要小,書中曾提到圈養龍會限制它們的形體大小。馬爾溫博士推測魔法的消亡和越發寒冷的冬天都與龍的滅絕有關,暗示因為魔法與學城的理念相左,學士們對君主獻上謬誤的建議,讓龍逐步滅絕。

宗教信仰

舊神

舊神(Old Gods)是維斯特洛最古老的宗教,是眾多的無名自然神靈。舊神信仰起先是森林之子的宗教,先民定居維斯特洛並通過盟誓與森林之子和解後,也開始信奉舊神。在安達爾人七神引進維斯特洛之後,由於頸澤以南的先民王國紛紛被征服,森林之子被屠殺殆盡,魚梁木(weirwood)被大量砍伐,舊神信仰在南方衰敗,如今影響力也僅限於維斯特洛北方地區。《冰與火之歌》中的舊神影射的是現實歷史中凱爾特人德魯伊教
舊神信仰舊神信仰
舊神信仰沒有宗教團體、神職人員、傳教活動或經書,但某些傳統由信徒傳於後世。許多行為,如亂倫和弒親,都被認為是對神的冒犯。刻有人臉圖騰的魚梁木被稱為心樹(heart tree),是信徒與舊神通靈的視窗,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舊神信仰的祈禱、誓言和婚禮都經常在心樹下進行。魚梁木上的人臉由森林之子雕刻,但是人類不能完全理解他們的含義或目的。昔日所有的貴族家庭都有一片中央長有心樹的神木林(godswood),但許多家族已不再追隨舊神,倖存的神木林也轉為世俗的花園。

七神

七神信仰(Faith of the Seven),常簡稱為教會(the Faith),也稱新神(New Gods),百姓也稱其為(Seven Gods),是安達爾人的傳統信仰,後來隨著安達爾人的征服戰爭成為維斯特洛最主要的宗教信仰。該教派擁有一本名叫《七星聖經》(Seven-Pointed Star)的經書,信徒使用七芒星、水晶稜鏡、彩虹以及數字“七”來表示神性,在宗教儀式中大規模使用光和水晶。七神信仰影射的是現實歷史中的天主教
七神信仰七神信仰
所謂七神其實是一個神祗的七個形態,代表著七種不同的德行。崇拜者會根據自己所求之事向七神的某一個具體形態祈禱。這七神分別為:
  • 天父(Father):常被描述為一個手持天平的長須男人,代表著審判和公正,人們祈禱以求伸張正義。
  • 聖母(Mother):常被描述為一個仁慈的微笑婦女,代表著母愛與養育,人們祈禱以求多子或憐憫。
  • 戰士(Warrior):佩戴著一把長劍,代表著戰鬥中的力量,人們祈禱勇氣與勝利。
  • 少女(Maiden):代表著天真與純潔,人們祈禱保護少女貞潔。
  • 鐵匠(Smith):持有一把錘子,代表著手工藝與勞動,人們祈禱力量與技巧。
  • 老嫗(Crone):拿著一盞提燈,代表著智慧,人們祈求智慧和指引。
  • 陌客(Stranger):代表著死亡與未知。信徒很少向陌客求助,但無家可歸的流浪者常常將自己與陌客聯繫在一起。
七神教會是一個高度系統的宗教組織,與維斯特洛的政體和文化緊密的結合在一起。七神的禮拜堂稱為聖堂(Sept),鄉間聖堂一般只在牆上掛著雕刻的面具或簡單的木炭素描畫,而繁華的都市聖堂中人們使用貴重金屬和石塊為七神塑造雕像。教會的信徒們會根據個人情況向七神特定一面的神像前點燃蠟燭頌起聖歌,祈禱尋求幫助和指引,婚禮則在天父和聖母的聖壇之間進行。宏大的宗教儀式通常需要有七十七名修女的聖樂團加入。如果一個侍從想要進階成為騎士,就必須在聖堂中守一整夜,並且以七神的名義塗抹聖油。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不信仰七神的地區(比如北境)就很少有被賜騎士頭銜的武士。
七神信仰的首腦人物是一個被稱為大主教(Most Devout)的議事委員會(類似於樞機團),由它從內部人員中選舉相當於教皇一般的總主教(High Septon)。一旦某個主教當選,就要放棄自己原來的名字。總主教和大主教們都處於君臨城的教會聖座——貝勒大聖堂(Great Sept of Baelor),一個由白色大理石建造、擁有七座水晶塔的龐大建築。坦格利安到來前的教會聖座則在舊鎮華美的繁星聖堂(Starry Sept),用黑色大理石建造,拱門尖頂上的窗戶則用著色玻璃製造。
教會在民間的男性神職人員稱為修士(Septon),他們組成了奉獻給神的眾多的團體,每個團體都將自己奉獻給七神的某一個特定形態,並遵守不同的教規(比如向鐵匠起誓的修士脖子上用帶子掛著小鐵錘)。過清修生活的修士可以住在修道院(septry)中,與被稱為褐衣僧侶(brown brothers)的教徒們一起進行自給自足的生活。沒有聖堂的修士在鄉間漫遊布道,幫助平民以獲得食物和居所,因為他們總是在脖子上戴著一個小金屬碗,所以有時被蔑稱為乞丐僧侶(begging brothers)。
教會中的女性神職人員叫修女(Septa),修女的修道院被稱作聖母院(motherhouse)。修女也有階層,分別是白衣修女(white septa)、灰衣修女(grey septa)或藍衣修女(blue septa),常在高級貴族的家庭成員中扮演家庭女教師的身份。修女也會列席七位審判團法官之一,教會審判有信仰問題的婦女時必有修女參與決議。高階修女是“最虔誠者”的成員,在選拔總主教的時候有投票權。
靜默姐妹(Silent Sisters)是一個特殊的婦女團體,不被看做修女。她們發誓守貞和沉默,作為死亡的代表為陌客效力,因此也被稱作“陌客之妻”(Wives of the Stranger)或“死神的侍女”(Death’s Handmaidens)。她們的任務是處理死者遺體,進行出殯和埋葬儀式。
五王之戰時期,許多善男信女因為戰火變得貧困不堪,流離失所的虔誠平民教徒們因此組織起來,自稱麻雀(sparrows),因為麻雀是最普通最常見的鳥類,他們也正是最普通最尋常的善良百姓。麻雀們一邊向君臨城進發,一邊沿途收集被屠殺殘害的修士和修女屍體,放置於貝勒大聖堂門前要求王室的庇護。他們的首領就是一個遊蕩民間的修士,被稱為大麻雀(High Sparrow)。
歷史上,七神教會也曾擁有教團武裝(Faith Militant),由貴族組成的騎士團戰士之子(Warrior's Sons)和普通民眾加入的民兵團窮人集會(Poor Fellows),這也就是人們所說的“聖劍騎士團”(Swords)以及“星辰武士團”(Stars),兩者都被殘酷的梅葛殘忍的鎮壓。在卷四《群鴉的盛宴》中,王太后瑟曦·蘭尼斯特為了擺脫財政危機,向被推舉成總主教的大麻雀提出同意教會重建這兩支武裝,以此換取教會不再追償王室的欠款。此後教團武裝便迅速壯大起來,勢力很快壓過了王室,並且反噬瑟曦太后以淫亂的罪名將她逮捕,太后認罪後被處以裸體遊街的刑罰。

淹神

淹神(Drowned God)是海洋的神靈,僅被鐵群島的鐵民所信仰,並支撐著他們的海盜式文化。據說淹神本尊伴隨著火焰從大海之中駕船而來,帶著刀劍和烈火降臨人世。風暴神(Storm God)是淹神永恆的敵人,他居住在雲中的廳堂中,烏鴉是他的僕人。據說這兩個神靈已經彼此爭鬥了上千年,每當他們戰鬥的時候,大海就會掀起狂風巨浪。淹神所影射的是現實歷史中維京北歐宗教中的海神埃吉爾
淹神信仰淹神信仰
淹神是一個古老而嚴酷殘忍的神靈,他要求子民嚴格遵從古道(Old Way)去奸淫擄掠,用鮮血、烈焰和歡歌去開天闢地,並用之鏤刻名姓。若一個鐵民淹死,人們會說這是淹神需要一個強壯的槳手,相信死者會被邀至淹神的流水宮殿參加宴會,他的任何願望都會被美人魚滿足。因此在鐵民中流傳著“逝者不死”(What is dead may never die)的說法。
受淹和重生是淹神信仰祈禱儀式的顯著特色。受淹是鐵民處以極刑的傳統方式,但同時也被認為是一種神聖的行為,最虔誠的信徒對其一無所懼。新生兒在出生後立刻受淹,淹沒在水中或者用鹽水塗抹。淹神的牧師被稱為淹人(Drowned Men),一個鐵民要想成為淹人,就必須要嚴肅的再次受淹,並通過原始粗陋的心肺復甦術救活。淹人穿著灰綠藍三色相間的粗布袍,象徵著淹神;隨身帶著一根浮木棍棒,以表示對戰鬥的奉獻;還要用皮袋裝滿鹽水灑在受祝福者身上履行儀式。常見的祈禱文是:“逝者不死,必將再起,其勢更烈”。淹神的牧師也通過言語祈禱和將海水倒在船首祝福新船下水。“為我們而受淹的無上之神啊”是淹神牧師祈禱詞的一部分。

洛恩河母神

多恩,洛伊拿難民後裔的綠血河的孤兒(Orphans of the Greenblood)因為拒絕被多恩當地的安達爾人文化同化,堅持了祖先洛伊拿人古老的傳統和諸神信仰。因為故土的母親河洛恩河養育了曾經一度輝煌的洛伊拿文明,洛伊拿人視洛恩河為神靈,認為主神洛恩河母神(Mother Rhoyne)是母親河的化身。羅恩河母神所影射的是現實歷史中的各種早期文明(特別是高盧人)所崇拜的水神
河中老人河中老人
除了河母神外也有其他神祇,包括次級神靈“河中老人”(Old Men of the River),一個烏龜神,戰勝了蟹王,贏得了統治水下住民的權利。

拉赫洛

拉赫洛(R'hllor)是源自狹海對岸的神明,也被稱作光之王(Lord of Light)、聖焰之心(Heart of Fire)和烈火與影子之神(God of Flame and Shadow),信徒將他作為光、熱和生命之神而膜拜,是厄索斯大陸極富影響力的宗教信仰,但是在七大王國知名度不高。因其負責傳拉赫洛教的祭司們通常身著紅色服飾,攜帶烈焰紅心紋章,所以也被俗稱紅神(Red God)。
拉赫洛信仰拉赫洛信仰
拉赫洛所影射的是現實歷史中波斯拜火教的光明主神阿胡拉·馬茲達。他的宿敵是黑暗之神、玄冰之魂、黑夜與恐懼的神“遠古異神”(Great Other),凡人不可道其名,拉赫洛和異神在為世界的命運進行永恆的戰爭。拉赫洛的信徒相信根據亞夏古書的記載,一位救世主將轉世並打破戰爭的平衡,聽他的名字叫亞梭爾·亞亥(Azor Ahai),也被稱作預言中的王子(the prince that was promised)、光明的戰士、聖焰之子,據說他將攜帶一把燃燒的英雄之紅劍“光明使者”,從石頭中喚醒龍。
供奉拉赫洛的神廟通常被俗稱為紅神廟(Red Temple),由一支名為聖火之手(Fiery Hand)的千人衛隊守護,並由最高牧師(high priest)主持。紅神廟中的神職人員因為身著寬鬆的猩紅色長袍被稱為紅袍祭司(red priest)。在東方大陸, 經常有幼童被交給神廟撫養,神廟也會購買奴隸兒童作為拉赫洛的奴僕(Slaves of R'hllor)並撫養他們成為祭司廟妓或者武士。每晚紅袍祭司會點燃火堆,在牧師的帶領下吟唱祈禱文,請求拉赫洛把黎明帶回,“長夜黑暗,處處險惡”是最常見的祈禱文。祭司們相信拉赫洛會不定期賜予魔法回應信徒的祈禱,並經常凝視火焰以從中看到未來的景象。比武審判也是拉赫洛信仰認可的行為,信徒們在比武之前請求拉赫洛在比武中給予他們力量。

寒神

據說一些居住在絕境長城以北的野人膜拜異鬼為神,稱其為寒神(Cold Gods),伴隨著冰雪而來。這些野人相信只有滿足異鬼自己才能倖存下來。一名叫卡斯特(Craster)的野人,將他所有的男性孩子都獻給異鬼,卡斯特的一些老婆聲稱異鬼就是卡斯特的兒子們。並且,著名的守夜人軍團的第13任總司令“夜王”,據說就被獻祭給了異鬼。紅袍女祭司梅麗珊卓聲稱寒神就是光之神拉赫洛的宿敵“遠古異神”(Great Other),而異鬼是遠古異神的僕人。
寒神寒神
寒神所影射的是現實歷史中拜火教的最高惡神阿里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