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評論,介紹,歷史,資源保護,歷史沿革,總攬,古代,傳統捕鯨,現代捕鯨,主要國家,挪威,俄羅斯,日本,法羅群島,捕鯨工具,反對捕鯨,中國事件,鯨的價值,捕鯨船,漁具漁法,獵捕方法,鯨體處理,國際捕鯨委員會,
介紹 捕鯨,獵捕對象主要有
藍鯨 、
長鬚鯨 、
抹香鯨 ,
座頭鯨 、
鰛鯨 等。1961/1962年度世界最高年捕獲量達6.6萬餘頭。20世紀60年代的主要捕鯨國家有日本、英國、挪威、蘇聯和荷蘭,按作業水域可分近海捕鯨和遠洋捕鯨。前者以陸岸為基地,規模較小。後者規模較大,需由鯨工船、運輸船、冷藏船、油船、捕鯨船和拖鯨船組成龐大的船隊,主要作業於南極海區,出航日期長達半年左右。
歷史 捕鯨活動可追溯到史前時代,當時北極區的人們利用石具來捕鯨。整隻動物都利用到,這項技術一直到20世紀浮動工廠出現才得以完成。巴斯克是最早從事商業捕鯨的歐洲人,他們冒著風浪行駛很長距離到
紐芬蘭 及冰島沿岸。這樣的橫渡大西洋的航行早在1372年就已開始。在17世紀內,荷蘭人及
英格蘭 人均組成龐大的捕鯨船隊。18世紀,因捕鯨船上安裝了提煉爐,使捕鯨者在海上就能把寶貴的鯨脂提煉成油,並把鯨油貯存在桶里,不必把捕到的鯨拖回岸上再加工。有了這樣的加工能力,捕鯨船通常便能在海上停留四年之久。由於石油的發現(1859)、過度捕殺等使得捕鯨業在19世紀末期日趨衰落,在20世紀,人們發現了鯨產品的新用途,於是捕鯨業便又稍得振興,然而鯨的種群卻面臨絕滅的危險。1900~1911年間鯨魚的捕殺從2,000隻增加到20,000隻以上。挪威和英國是20世紀中期主要的捕鯨國。國際捕鯨委員會(IWC)裁定自1986年開始暫停商業捕鯨,但少數國家(如日本、
挪威 等)有少數用於科學的捕鯨配額,以維持已縮減的捕鯨業存在,為“研究”而捕殺的鯨的肉可銷售以取得利益。1992年6月
冰島 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1994年國際捕鯨委員會禁止在
非洲南部 、澳大利亞和南美洲進行捕鯨活動。美國歷史上的捕鯨業相當發達,20世紀後半停止捕鯨,而就其公園養有殺人鯨用於表演,對此有批評的聲音說,Sea World宣稱‘’它的殺人鯨表演是很好的寓教於樂,而明顯地教會了一些國家這類行業有著巨大的利潤”
中國捕鯨量歷來很少,只是對近岸鯨類獵捕。自1981年起已完全停止捕獵
鯨魚 。
漁具和漁法 古代捕鯨使用手投銛和標槍、魚叉等作漁具。1731年開始使用手持發射的銛槍。日本曾盛行敷網和刺網纏絡鯨,然後以大、小銛射殺。近代捕鯨則主要使用設在捕鯨船船首甲板上的捕鯨炮。有的國家還試用電氣銛。近海捕鯨採用單船作業;遠洋捕鯨一般由捕鯨工船、探鯨船、捕鯨船、曳鯨船、運輸船、冷藏船、油船等組成的船隊。探鯨船和捕鯨船主要使用回聲探鯨儀發現鯨魚目標和識別鯨種 ;捕鯨船進入距目標20~50米的有效射程發炮射擊。死鯨充氣後任其漂浮海面,並插以顯著標誌或安裝無線電浮標,待曳鯨船尋找並拖至捕鯨工船。
漁場世界各大洋均有鯨分布。北大西洋為古老漁場;
北太平洋 以勘察加、
千島群島 、阿留申群島以南,西至日本外海,東至美國、墨西哥外海為長鬚鯨、座頭鯨和抹香鯨主要漁場;小笠源水域是抹香鯨、座頭鯨漁場;南極水域盛產藍鯨、長鬚鯨、座頭鯨、鰮鯨和抹香鯨,成為世界最大的
漁場 。
資源保護 為保護瀕臨滅絕的鯨類資源, 有關國家曾於1931年在
日內瓦 簽署了捕鯨條約,但直至1937年才達成基本協定。1946年在華盛頓召開國際捕鯨會議,由15國政府簽署了
國際捕鯨公約 ,1948年7月條約生效。1949年又在倫敦召開了第1屆國際捕鯨委員會(IWC)會議,此後每年召開一次。討論修訂捕鯨法規、規定受保護鯨的種類等。受保護鯨種除北極鯨、露脊鯨、灰鯨外,又增加了藍鯨、座頭鯨 、長鬚鯨和鰮鯨。1979年第31屆國際捕鯨委員會會議決定無限期禁止捕鯨工船在南極作業,並將印度洋劃為保護區。1982年第34屆國際捕鯨委員會又通過決議,在1986年度捕鯨季節過後暫時終止商業性捕鯨。中國於1980年9月在國際捕鯨公約上籤字。國際捕鯨委員會已有38個成員國。
捕鯨 日本在2007年重新開始捕鯨活動(參見詞條:
日本捕鯨業 ),捕殺範圍在日本周邊及
南極地區 。國際社會對此表示譴責。日本已經停止對瀕危物種--座頭鯨的捕殺,但是,用日本內閣官房長官
町村信孝 的話來說,“日本為了科學研究進行的捕鯨活動還將繼續。”
歷史沿革 總攬 獵取鯨類以充當食物和提取油脂的行為。在世界某些地區,捕鯨活動可追溯到
史前時代 。現代獵鯨使世界各地鯨的數目減少,以致於必須制定新的捕鯨規則和花費更多的財力來大大縮減捕鯨業的規模。
古代 有證據表明,早在公元100年,古代的
愛斯基摩人 和
北美印第安人 即常捕鯨以取得大量肉食、燃料和製造工具的材料。在歐洲,中世紀晚期即於
比斯開灣 周圍開始有系統的捕鯨活動。早在16世紀,巴斯克(Basque)捕鯨者即追蹤鯨群,冒著風浪行駛很長距離到紐芬蘭及冰島沿岸。有的學者還提出,這樣的橫渡大西洋的航行早在1372年就已開始。
在17世紀內,
荷蘭人 及英格蘭人均組成龐大的捕鯨船隊。估計一年約有300艘荷蘭捕鯨船出海,船員達18,000人。在18世紀初,因為荷蘭近海域內鯨類的數量大為減少,這些捕鯨隊被迫駛往較遠的海域,到
格陵蘭 和
戴維斯海峽 捕鯨。18世紀,來自英國在
北美洲 各殖民地的捕鯨船開始出現大西洋上,船上有一種新發明的設備,這使捕鯨船能承擔的任務大大增加。這便是在船上安裝了一種磚爐,即提煉爐,有了它,捕鯨者在海上就能把寶貴的鯨脂提煉成油,並把鯨油貯存在桶里,不必把捕到的鯨拖回岸上再加工。捕鯨船有了這樣的加工能力,通常便能在海上停留4年之久,然後才帶著滿船貨物回來。
捕鯨 19世紀,捕鯨的範圍擴展到太平洋,並向北到
北極地區 。來自美國的捕鯨船在世界捕鯨業中居支配地位。19世紀中期,美國船隊有捕鯨船700多艘,大部分從新英格蘭(尤其是紐柏德福特(New Bedford)和南塔克特(Nantucket))啟航。19世紀末,捕鯨業隨著石油工業的興起而衰落,石油工業占有了照明劑和潤滑劑的市場。
傳統捕鯨 在現代捕鯨業出現之前,幾乎普遍使用的捕鯨方法是在敞篷船上使用捕鯨銛。當17世紀歐洲人第一次看到愛斯基摩人捕鯨時,他們發現愛斯基摩人用的是皮艇、帶有倒刺的捕鯨標槍(叉頭有樞紐,叉頭刺入鯨肉後倒刺即揚起)以及皮繩(上面拴著吹脹的海豹皮作為浮子,用以牽住潛入水中的鯨,以待其體力耗盡)。歐洲人和北美人所用的捕鯨方法十分相似。6名捕鯨者離開大船,乘小艇追逐鯨魚,小艇通常長8.5公尺,裝備有具倒鉤的捕鯨銛和長索。鯨一旦被銛刺中,便帶著繩索逃遁,直到筋疲力盡浮出水面,人們在那兒用捕鯨槍(一種更長的捕鯨銛)將它殺死,用繩索拖到大船邊,用有刃的長槍割取油脂,並把屍體拋棄。
現代捕鯨 現代捕鯨業肇始於19世紀中期,當時挪威人福伊恩(Svend Foyn)發明了一種捕鯨炮,用來發射內充炸藥的標槍。多少世紀以來,捕鯨者只能捕捉那些游速較慢的鯨,如駝背鯨、抹香鯨、弓頭鯨及灰鯨等,因為投得不遠的捕鯨銛能構得著這些鯨類。福伊恩氏捕鯨炮能將捕鯨銛射出一個更大的距離。當游速較慢的鯨類數量大為減少時,捕鯨者有了炮便能追捕游速較快、以前種群數未受影響的鯨,如藍鯨、鱈鯨和鰮鯨等。後來又使用了動力船,與捕鯨炮相得益彰,這些方法使用幾乎沒有什麼變化。
主要國家 挪威 挪威議會2004年通過了一項議案要提高每年捕獵的小鬚鯨數量,漁業部還通過了一項用衛星追蹤鯨群的計畫,至於給鯨戴信號器的做法早從1999年就在實行。從2006年起挪威將捕鯨業指數提升三成,挪威漁民被允許一年捕1052頭小鬚鯨,不過歷年很少有達到滿額捕獵數的情況。
俄羅斯 俄國和冰島、日本一樣,有著悠久的捕逆戟鯨和海豚歷史。1970年Bigg M.A.通過追蹤逆戟鯨群的照片發現逆戟鯨群的年紀與估計的有很大出入。緊接著俄國進行了科學捕鯨,儘管其捕鯨的實際動機在過去40年中一直被質疑。 俄國在
楚科奇自治區 被IWC允許一年捕140頭灰鯨。
日本 奧斯卡獲獎紀錄片《
海豚灣 》拍攝於2008年,講述了日本和歌山縣太地町的漁民每年捕殺
海豚 的經過。那些殘忍的畫面讓人心痛震驚,唏噓不已。
這部紀錄片反映的就是日本商業捕鯨的真實狀態。其實,追溯起來,日本的商業捕鯨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日本每年的鯨捕獲量約為300頭。1986年國際《禁止捕鯨公約》生效,捕鯨委員會的成員各國宣布放棄商業捕鯨,其中也包括了日本。但是日本從1987年開始打著“科學研究”的旗號,繞過國際公約,重新開始了大規模捕鯨。
儘管有綠色環保和平組織在用各種方式抗議並且阻止日本的捕鯨行為,但是日本捕鯨行動一直都沒有停止。
2014年4月25日,4艘日本所謂的科研捕鯨船又從宮城縣石卷市的港口出發,前往西北太平洋捕獵小鬚鯨。這也是海牙國際法院3月判決禁止日本在南極海域進行科研捕鯨以後,捕鯨船隊的首次出港。
日本水產廳2015年11月27日知會國際捕鯨委員會,稱日本將恢復2015至2016年度的南極海域捕鯨活動。
2018年6月1日報導,日本在最近一次南冰洋捕鯨行動中,捕殺122頭懷孕母鯨及114頭幼鯨;而日方辯稱,此舉是為“科學研究”。
2018年9月10日至14日國際捕鯨委員會在巴西弗洛里亞諾波利斯召開兩年一度的大會,以41票反對、27票贊成,否決日方恢復商業捕鯨的提案,引發日方再度威脅“退群”。
2018年12月26日,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稱,日本將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並將在2019年7月恢復商業捕鯨。
法羅群島 丹麥屠鯨節集體屠殺
領航鯨 源於15世紀,早期法羅蘭群島居民為生存而捕殺鯨,取其鯨脂與鯨肉食用,而後演變為傳統習俗。近年來,動物權益保護者強烈反對捕殺領航鯨這一習俗,雖然領航鯨並非瀕臨滅絕的物種,但是如此屠殺極其殘忍,極不人道,亦無必要。而法羅蘭4.8萬居民卻認為這是自己民族的文化傳統,不能摒棄。
捕鯨工具 現代捕鯨業使用直升機、水下聲納及大功率的捕鯨炮,因此能捕捉大量的鯨。長約60公尺的捕鯨艇航速可達18節,可將重54公斤(120磅)的裝炸藥的捕鯨標槍射出23公尺之遠。
加工船包括龐大的操作部門,完全自給自足,船上有加工設備、實驗室和醫院。可以捕捉比最大的史前動物恐龍還大的藍鯨,在約45公鐘內便可被剝取油脂、肢解、切碎,加壓蒸煮,製成鯨油和鯨肉產品。
來自鯨體的油脂可分為兩類:鯨油及鯨腦油。鯨油及鯨腦油分別取自不同的鯨種。鯨油取自鬚鯨,可食,一度主要以制人造奶油及烹調用油。大鰮鯨是鯨油的主要來源。鯨腦油取自抹香鯨;不能食用,用制工業用油。高度提純的鯨腦油稱為鯨蠟,為白色蠟狀固體,用以製造某些高級蠟燭。從前肥皂、化妝品及香水亦可用鯨產品為原料。鯨肉經加工後可供人類食用,尤其在日本。碎肉可飼動物,骨粉可用作肥料。
反對捕鯨 鯨是龐大的哺乳動物,它們無法像魚那樣迅速大量繁殖後代,而是像人類一樣,需要餵奶育崽,所以鯨的種群增長十分緩慢。長久以來,少數國家的過度捕鯨,使鯨類面臨種群滅絕的危險。在此背景下,國際捕鯨委員會(IWC)1982年發布商業捕鯨禁令,1986年通過《全球禁止捕鯨公約》,但日本、冰島等國仍以“科研捕鯨”為名,繼續從事商業捕鯨活動。日本每年都在南大洋——這片鯨類僅存的棲息地屠戮上千頭鯨,一些種群早已不堪侵害,瀕臨滅絕。
捕鯨 即便如此,日本還千方百計想擊破捕鯨禁令,每逢國際捕鯨委員會召開年會之際,日本總是提出重新恢復商業捕鯨活動的要求。
1975年第一次攔截捕鯨船起,綠色和平的船隊一直追蹤著捕鯨者,綠色和平的志願者們以自己的身軀去阻擋捕鯨叉,挽救了眾多鯨的生命,但在大規模的殘忍捕殺面前,綠色和平的努力任顯單薄。
捕鯨禁令的演變
國際捕鯨委員會 1986年通過《全球禁止捕鯨公約》,禁止商業捕鯨,但允許捕鯨用於科學研究。1986年國際《禁止捕鯨公約》生效後,世界各國宣布放棄商業捕鯨,包括日本。當時有7國投票反對這一提案,分別為巴西、冰島、日本、挪威、秘魯、韓國和蘇聯。中國投棄權票。
2006年在加勒比海島國
聖基茨和尼維斯 的國際捕鯨委員會第58屆全體大會,7月18日以一票的微弱優勢通過了一項表示支持恢復商業捕鯨的意向性議案《聖其茨和尼維斯島宣言》(St. Kitts & Nevis Declaration)(中國投棄權票),但要推翻1986年的該委員會的商業捕鯨禁令需要得到75%以上成員的支持。所以該《宣言》對大會的影響尚不能明確。此外,在“取消小型鯨豚類保護”提案中日本以兩票之差敗落,其中共有63國進行表決,瓜地馬拉和塞內加爾未出席。宏都拉斯原本支持日本,但在該提案上投了反對票,中國支持,丹麥棄權。[6]“匿名投票”提案中共有64國代表投票表決。通常支持日本的索羅門群島棄權,宏都拉斯再次動用否決權,瓜地馬拉和塞內加爾仍舊未出席會議,挪威、冰島、中國投票贊成日本秘密投票。在取消南極洲周邊捕鯨禁區的提案表決時中國也投票支持日本,該提案以28票支持33票反對被否決。
綠色和平反捕鯨征程
1975年,綠色和平遭遇俄羅斯捕鯨船“Dalniy Vostok”。綠色和平工作人員乘坐氣墊船擋在一頭鯨與魚叉中間。船上的槍手不顧綠色和平工作人員的人身危險,照樣瞄準射擊。魚叉擦過綠色和平工作人員的頭頂,擊中鯨身。這一瞬間被捕捉下來,並迅速在世界各地傳播,促使國際社會立即採取行動,反對捕鯨。
現代捕鯨技術已經使許多種類的鯨魚瀕臨滅絕。多年來,眾多鯨魚種群遭到過度捕殺,科學家們不斷表達對未經審查的商業捕鯨行為的擔憂。1972年,在聯合國一次人類環境會議上,與會代表們發出了一個幾近一致的呼聲,那就是在十年內,中止商業捕鯨。然而,這個呼籲遭到了當時幾個捕鯨大國的拒絕,這些國家包括:日本、
冰島 、挪威和當時的蘇聯。
綠色和平希望能夠引發對中止商業捕鯨的關注,但他們需要通過某種途徑進行抗議,或者讓持續進行的捕殺現狀被曝光於眾,這種途徑必須能幹預捕殺過程,還能激發公眾對捕殺現狀的反響。
此前,綠色和平就曾與
法國海軍 有過交鋒,其間他們無意中發現了理想的武器——充氣橡皮艇。裝備完畢,綠色和平計畫在1975年春天與捕鯨者展開正面交鋒。他們約定,如果能駕駛快艇擋在逃命的鯨魚和致命的捕鯨槍之間,就可以擔當人類保護甲,挽救那些瀕臨滅絕的哺乳動物,並製造一幅充滿戲劇性的畫面,向全世界傳播。
1975年4月,兩萬名支持者目送綠色和平Phyllis Cormack號和 Vega號(該船由一位加拿大律師從David McTaggart處購得,並提供綠色和平使用)駛離
溫哥華港 ,前往北太平洋海域。一位綠色和平成員Paul Spong早年曾佯裝成一位鯨魚研究人員混入國際捕鯨委員會,並獲得了太平洋海域捕鯨船隊航行路線的詳細記錄。即便如此,尋找捕鯨船隊的工作依然如大海撈針一般艱難。會講俄語的綠色和平成員監聽並翻譯著來自
前蘇聯 捕鯨船隊的無線電波,希望能夠找到捕鯨船隊的位置。他們甚至還用上了中國傳統的算命方法——易經。在經過六十四天的艱難搜尋後,Vega號上的成員們終於在距離加尼
福利亞 海岸約90公里的海域發現了前蘇聯捕鯨船。
這支捕鯨船隊是由一艘配有處理設備的Danily Vostok號和載有捕鯨叉的船隊組成。在交鋒中,綠色和平成員駕駛的橡皮艇迅速插入,從中阻撓捕鯨過程。其中有一艘橡皮艇直穿海浪,擋在了一艘捕鯨船的前面。只聽一聲巨大的斷裂聲,一枚裝有炮彈的魚叉擦著綠色和平行動者的頭皮飛了過去。魚叉扎入距離橡皮艇僅幾英尺的海水中,徑直刺進了附近一隻鯨魚的後背。令人震驚的是,捕鯨者對抗議者的生命是如此的漠然,綠色和平的行動者們悲傷地看著一隻雌性抹香鯨在劇痛中垂死掙扎。
經過了八十四天的抗議,疲憊的綠色和平成員們返航回到了
溫哥華 。這次行動中,他們一共對十隻鯨魚實施了拯救行動,最終有八隻鯨魚獲救。綠色和平的成員們承認,這僅僅是滄海之一粟。但是,捕鯨叉擦著抗議者飛過的畫面成為了此次“拯救鯨魚”行動的經典畫面。隨著全球的電視報導,鯨魚因為商業捕殺而瀕臨滅絕的境遇立即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
第二年,綠色和平宣布要駕駛一艘船體更大、航速更快的船隻James Bay號去營救更多的鯨魚。但是當他們到達捕鯨現場時,卻發現捕鯨者的行為轉變了。那些前蘇聯捕鯨者只要一看到綠色和平的船隻來了,就馬上停止了捕鯨活動。這讓綠色和平意識到,捕鯨者對國際社會的譴責非常敏感,而國際社會的譴責卻恰恰是因為綠色和平的抗議者在現場而產生的。
綠色和平的行動證明,通過現場見證和行動,並把捕殺鯨魚的場面拍攝下來展示給全世界,就能制止捕鯨,至少是暫時性的制止。隨著每次抗議行動的展開,公眾要求停止屠殺鯨魚的呼聲不斷高漲,甚至還掀起了永遠停止捕殺鯨魚的呼籲。
1982年,
國際捕鯨委員會 (IWC)投票表決並通過了一項無限期停止商業捕鯨的決定。這只能算得上是個喜憂參半的勝利,因為挪威、日本無視此決議,已經又開始商業捕鯨。
1985年,在全球公眾的大力支持之下,綠色和平向國際捕鯨委員會遞交了一百萬個簽名,呼籲禁止捕鯨。一年之後,國際捕鯨委員會頒布的全球商業捕鯨禁令正式生效。
1993年綠色和平向美國政府遞交了兩百萬個簽名,呼籲設立南大洋禁捕鯨區。
1994年,捕鯨抗議行動取得了另一項重大勝利。IWC設立了“南大洋鯨類保護區”。這片保護區面積綿延1800平方公里,全球90%的鯨魚分布在這裡捕食與繁殖,保護區設立後,在此區域捕鯨,都被列為非法行為。
2005年12月至2006年2月,綠色和平 “希望號”和“極地曙光號”在南大洋聯合行動。經過 29天與日本捕鯨船隊的交鋒,挽救了82條鯨的生命。
2006 年,綠色和平與其它幾個環保組織共同呼籲日本水產株式會社利用其影響力停止捕鯨。日本水產株式會社是共同船舶會社的三大私人股東之一,而後者擁有和運作捕鯨船隊。綠色和平的支持者向日本水產株式會社全球的相關廠家傳送了十萬封電子郵件,並成功地令日本水產株式會社失去在阿根廷的水產品契約。
2006年,日本水產株式會社,連同其他兩家企業,宣布從共同船舶會社集體撤資,並聲稱他們不能從禁捕鯨區的鯨肉中獲利。共同船舶會社由日本漁業廳獨資擁有。
回顧這半個世紀的捕鯨和反捕鯨行動,令人惋惜的是,儘管商業捕鯨已大幅減少,但卻沒有相應跡象表明,鯨魚的數量有所恢復。這是因為經受了幾經起伏的捕鯨潮的摧殘,鯨魚的種類已經走到了滅絕的邊緣。綠色和平依然在組織拯救鯨魚的抗議活動。
中國事件 中國捕鯨量歷來很少。清代《廣東新語》中曾記述“以長繩系槍飛刺之”的捕鯨方法,只是對近岸鯨類的獵捕。20世紀50年代在內灣和近海有少量作業。自1981年起已完全停止對鯨類的獵捕。
中國於17-19世紀末在廣東沿海曾捕殺進港灣的鯨。1953年該省
惠陽 沃頭港進行過沿岸捕鯨。1955年和1958年旅大水產公司分別在
黃海 北部試捕小鰛鯨,長鬚鯨成功。1963年12月用自行設計建造的“元龍號”捕鯨船試生產,1978年停止作業。台灣省1957年開始捕鯨。1981年中國完全停止了捕鯨。
鯨的價值 鯨鬚可以製成很多物品,如刷子、婦女的胸衣,還有傘骨。吃鯨肉是日本飲食的重要部分,有日本人說:“日本人攝取的動物蛋白多數來自鯨肉而不是牛肉。”
鯨油在工業上可以用於製革工業,也用於回火浴(煉鋼用)和用作潤滑劑等。氫化後可作食用和製造肥皂、蠟燭等的原料。
國際上規定的鯨油產量為,1藍鯨=2.5長鬚鯨=6大鬚鯨。
由於國際社會禁止商業捕鯨,日本國內的鯨肉供應量大幅減少,鯨肉價格不斷飛漲。一公斤鯨肉在日本可以賣到90~100美元。
捕鯨船 進行捕鯨作業的專用漁船。可分為近海船和遠洋船兩類。近海船一般為幾十至300總噸;遠洋船為500~800總噸。因大型鯨游速可達14節(每小時26公里)以上,船速一般不低於14節,快的達18節左右。迴轉性能良好。噪聲較小。為在惡劣氣候條件下進行獵捕和提高捕鯨炮的命中率,船有較好的大傾角穩性﹐縱搖及橫搖應力較小。一般為單甲板型。甲板上裝有捕鯨絞機和成對的帶纜柱,舷牆板上開有成對的曳鯨孔,用於拖曳漁獲物。機艙位於中後部。駕駛室設於中前部。駕駛室前端設有桅桿,上有瞭望指揮台,供觀察鯨的動向和指揮獵捕用。船首設捕鯨炮台,炮台上裝有捕鯨炮,有效射程為50~60米。由於鯨資源嚴重衰退,世界上已很少建造捕鯨船。
漁具漁法 古代捕鯨使用手投銛以及標槍、魚叉等作漁具。1731年開始使用手持發射的銛槍。日本曾盛行使用敷網和刺網纏絡鯨,然後以大、小銛射殺。但近代捕鯨則主要使用設在捕鯨船船首加固甲板上的捕鯨炮。射殺鯨的捕鯨銛頂端多裝有火藥的爆裂銛頭,擊中鯨體後自行引爆炸藥,以加強殺傷力,有的國家還試用了電氣銛。近海捕鯨採用單船作業;遠洋捕鯨一般組成船隊作業,船隊由捕鯨工船、探鯨船、捕鯨船、曳鯨船、運輸船、冷藏船、油船等組成。探鯨船和捕鯨船主要根據鯨露出水面呼吸時噴起潮柱的高度和形狀發現目標和識別鯨種,同時以回聲探魚儀器──探鯨儀作為輔助手段,必要時出動捕鯨工船上所載直升飛機探索。發現目標後,捕鯨船進入距目標 20~50米的有效射程發炮射擊。死鯨經充氣任其漂浮水面,並插以顯著標誌或安置無線電浮標,待曳鯨船尋找並拖至捕鯨工船。
獵捕方法 船隊進入漁場後,由捕鯨船和探鯨船組成有利隊形探鯨(有的利用直升飛機協助探鯨)。炮手將括裝入炮膛,並根據鯨噴出的潮柱形狀,高度等待征判斷出鯨種,迅速駛近鯨體,達到射程以內瞄準要害部位射擊。射中鯨體以後,括頭在鯨體內炸裂,鯨在逃奔過程中括爪伸開,在迅速放出拖綱的同時,捕鯨船根據鯨的游速,調整船速追隨。待鯨死亡後,收絞拖綱使鯨體靠近捕鯨船,解脫射繩充氣並將本隊標旗插在鯨體上,通知拖鯨船拖到鯨工船解剖加工處理。一般應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如果未射入鯨體要害處,可先採用收放拖綱辦法,促使鯨在掙扎過程中消耗體力,必要時應再次射殺,使其儘快死亡。
鯨體處理 近海捕鯨一般由陸上基地解剖處理鯨體。遠洋捕鯨由捕鯨工船解剖處理。然後按不同部位分送各車間進行制油、制罐、制骨粉、鹽藏、貯存等。
國際捕鯨委員會 國際捕鯨委員會(英語:International Whaling Commission ( IWC ))是1946年12月2日《國際捕鯨公約》在
華盛頓 成立的國際捕鯨管制機構。國際捕鯨委員會的總部設於
英國 ,劍橋會長與副會長的任期為3年,委員會年會通常於每年5、6月間召開。
主要職責:
國際捕鯨委員會負責監督評估世界各國捕鯨魚之數量及種類,是否符合公約之有關規定。這些規定包括完全禁止捕捉若干頻臨絕種之珍貴鯨魚,將若干水域劃為鯨魚保護區,規定捕鯨魚之數目及大小,規定開放及禁止捕捉鯨魚之季節及水域,同時嚴格禁止捕捉尚未斷乳的幼鯨及陪同幼鯨的母鯨。公約也規定必須申報捕鯨魚的數目、種類及其他有關資料。但對於提出內容異議的國家無效。
除此之外,國際捕鯨委員會也鼓勵並參與有關鯨魚之研究,發表研究鯨魚的科學論文,提倡以更人道的方式進行宰殺鯨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