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和鄉(四川省安岳縣協和鎮)

協和鄉(四川省安岳縣協和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協和鎮為地名,舊名陳家場,現為協和鎮。隸屬四川資陽市安岳縣,安岳縣下轄鎮。位於安岳縣境南部略偏東,安岳縣城區東南方向,距安岳縣城區45公里幅員面積41.2平方公里,轄15個行政村,133個村民小組,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總人口2.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200餘人,場鎮常住居民1500餘人。1992年安岳實施撤區並鎮,原石板鄉裁撤,併入協和鄉,2017年4月協和鄉改鎮,為協和鎮,現有石板、協和兩個場鎮。

康熙乾隆年間,湖廣填四川,大量湖廣辰州府移民遷入居住,由此帶來了辰州文化及習俗,經傳承融合,今協和(包括石板場)人,特別是長者,多會辰州話。

協和鎮名勝古蹟較為豐富,有楊氏宗祠、橋亭子等。橋亭子始建於道光十六年,屬縣文物保護建築。以中和寨為主各類石寨子以及摩崖造像百餘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協和鎮
  • 外文名稱:xiehe town
  • 別名:陳家場、中心場、協和場。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四川省安岳縣
  • 下轄地區:15個行政村,133個村民小組,1個社區。
  • 政府駐地:中和街282號
  • 電話區號:028
  • 郵政區碼:642363
  • 地理位置:安岳縣南部略偏東
  • 面積:41.2平方公里
  • 人口:2.2萬
  • 方言:西南官話-成渝片-安岳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濕潤性氣候
  • 著名景點:楊氏宗祠、橋亭子、中和寨
  • 車牌代碼:川M
  • 行政代碼:512021233
地理位置,建制沿革,行政區劃,行政代碼,自然資源,經濟狀況,基礎設施,社會事業,歷史名人,

地理位置

協和鎮位於安岳縣境南部略偏東,安岳縣城區東南方向,距安岳縣城區45公里。東鄰兩板橋鎮白塔寺鄉;南靠李家鎮護建鎮;西至天寶鄉興隆鎮;北接魚龍鄉橫廟鄉。幅員面積41.2平方公里,總人口2.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200餘人,場鎮常住居民1500餘人,計生率88.6%,耕地面積1276.73公頃,其中水田面積632.4公頃。有石板、協和兩個場鎮。瓊江右岸支流龍台河過境。農業主產水稻、小麥、兼產紅麻、桐油,養殖生豬
安岳縣協和鎮地圖

建制沿革

協和鎮在清代為安岳縣喜井鄉轄地,清陳家場。鄉場始建於清朝康熙年間,已有340餘年。相傳當地李、全二姓不睦,為爭場鎮命名權而打官司,因當權者姓陳,趁機得到鄉場命名權,始有陳家場一名。
道光時(公元1821-1850年),安岳縣設喜井鄉等10鄉,陳家場等36個場。
清末,安岳縣設喜井鄉等10鄉38場。喜井鄉轄永清場、興隆場、陳家場、橫廟場共4個場,治為陳家場,今安岳縣協和鎮場鎮。
民國初,陳家場屬喜井鄉。
民國時,陳家場曾兩次毀於大火。
1917年,更陳家場為中心場,屬喜井鄉。
1924年,改中心場為協和場,屬喜井鄉
1932年,安岳縣廢喜井鄉等原10鄉名,全縣設43鄉、場、鎮。屬協和場。
1935年,安岳縣在協和場設第四區,協和為區公所所在地
1937年,安岳縣改協和場為協和鄉,設鄉公所
1950年,為協和鄉人民政府駐地
1951年,協和鄉析出分設魚龍鄉、新建鄉(今護建鎮)。
1952年,協和鄉析設石板鄉(治今石盤村)。
1955-1957年,安岳縣先後調整為10區1鎮78鄉,並以區公所駐地定命區名。協和鄉屬興隆區
1958年,安岳縣建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全縣建立10箇中心人民公社、34個人民公社和1個鎮。同年,撤銷興隆區建立興隆中心人民公社。協和鄉、石板鄉、解放鄉合併設協和人民公社,屬興隆中心人民公社。
1961年,安岳縣設10區1鎮71個公社,興隆中心人民公社復設興隆區,協和公社屬興隆區
1962年,安岳縣增設解放等19個公社,全縣設10區1鎮90個公社。協和公社析設解放公社,屬興隆區。
1984年,安岳縣撤銷協和公社復置分設協和鄉、石板鄉,屬興隆區。年底,全縣設10區5鎮88鄉。興隆區代管由公社復鄉的有魚龍鄉、共和鄉、清流鄉、天寶鄉、天林鄉、協和鄉、解放鄉(後更名左家坪鄉)、石板鄉、興隆鄉共9個鄉。
1992年,安岳縣撤區並鄉。撤銷興隆區公所等全縣10個區、67個鄉鎮的建制。新建12個鎮,擴建20個鄉鎮(其中有8個鎮),保留6個鄉的建制,全縣共有38個鄉鎮改為縣直轄。興隆區代管的鄉鎮全部析出自建、合併或撤銷。原協和鄉、石板鄉(原鄉政府駐石盤村)行政區域合併置協和鄉。
1995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安岳縣新建20個鄉鎮的建制。安岳縣在原興隆區設工作委員會(簡稱興隆工委),協和鄉屬之。
2001年,安岳縣撤消興隆工委,建立興隆管理委員會(簡稱興隆管委),協和鄉屬之。
2003年,安岳縣設10個片區管理委員會22個鎮47個鄉,其中興隆管委片區轄興隆鎮(含原左家坪鄉)、天林鎮清流鄉、協和鄉(含原石板鄉)、天寶鄉、魚龍鄉、共和鄉共7個鄉鎮
2005年,安岳縣撤消興隆管委,置興隆鎮,縣直轄。協和鄉自興隆管區析出置縣直轄鄉。
2017年4月,經四川省人民政府和資陽市人民政府批覆(川府民政〔2017〕5號、資府函〔2017〕43號),同意安岳縣撤銷協和鄉,設立協和鎮,以原協和鄉的行政區域為協和鎮的行政區域,協和鎮人民政府駐中和街282號。

行政區劃

協和鎮現轄小橋村、水源村、高獅村、龍水村、長喜村、中和村、泉石村、坨灣村、治山村、石盤村、潭沱村、羌寨村、林楠村、瓦堂村、菱角村共15個行政村,133個村民小組,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協和鎮現有石板場、協和2個場鎮。

行政代碼

512021129200 210 小橋村
512021129201 220 水源村
512021129202 220 高獅村
512021129203 220 龍水村
512021129204 220 長喜村
512021129205 220 中和村
512021129206 220 泉石村
512021129207 220 坨灣村
512021129208 210 治山村
512021129209 220 石盤村
512021129210 220 潭沱村
512021129211 220 羌寨村
512021129212 220 林楠村
512021129213 220 瓦堂村
512021129214 220 菱角村

自然資源

協和鎮位於四川盆地中部,地處淺丘,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性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冬春少雨,全年日照時間1304.4小時,年均氣溫18.3℃,年總降雨量749.2毫米。有退耕還林113.33公頃。

經濟狀況

協和鎮2014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2516萬元,第一產業12787萬元,第二產業6049萬元,第三產業3680萬元。全鎮儲蓄餘額2.6億元,人均儲蓄餘額1.17萬元。全鎮有個體工商戶508戶,引進四川林發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種植培育珍稀林木333.33餘公頃,全鎮種植檸檬133.33餘公頃。
全鎮以農業為主,主產稻穀、紅薯、小麥、蠶繭等。糧食總產量11458噸,經濟作物總產量2730噸;荒山育林33.33公頃,退耕還林種桑113.33公頃,鞏固縣蠶桑基地,養蠶400張,產繭1.8萬公斤,實現收入28.6萬元。養殖業以分戶飼養為主,以養殖生豬為龍頭,帶動兔、雞、鴨、鵝小家禽等養殖。年末生豬存欄1.47萬頭,出欄3.3萬頭,小家禽存欄11.31萬羽,年出欄32.26萬羽,新建養殖基地2處。水產養殖方面,實現水產養殖面積41公頃,產值305萬元。
協和鎮工業企業主要是竹木加工、釀酒、機磚、預製製造、農副產品加工等企業,竹木加工、磚瓦、預製製造、農副產品加工是協和鄉的主導產業。建有磚廠、竹編廠等年產值500萬元以上的規模企業4戶。解決中小型企業融資難問題,實現固定資產投資1700萬元。

基礎設施

協和鎮交通較為便利,成安渝高速(G5013渝蓉高速)公路在高獅村過境。有縣道文李路(文化鎮-興隆鎮-協和鎮-李家鎮)、協石路(協和鎮-白塔寺鄉-石羊鎮),農村通鄉村公路132.2公里。全鄉11個村實現通暢,里程15.3公里,4個村實現通達,里程42.1公里。
規劃農民新村集中建房點8處,配套改廁100個,改院壩1514平方米。幸福河(下游名龍台河)貫穿全境,境內長48公里。有小Ⅰ型水庫1座、小Ⅱ型水庫2座,石河堰12處、山坪塘102口、提灌5處、渠道12公里,投資修建自來水廠全面投入使用,滿足場鎮及周邊村980戶2600餘人用水問題。
中國移動中國聯通機信號發射塔3座,無線通訊網路覆蓋率98%,行動電話用戶5600餘戶。程控電話全面開通,用戶1700戶。實現廣播電視、電話村村通光纖傳輸電視節目32套,閉路電視用戶3285戶,網路光纖入戶65.2%。

社會事業

協和鎮現有學校3所,其中初級中學,教學班9個,學生530人,教師34人;協和國小,教學班19個,學生1085人,教師45人;石板國小教學班14個,學生628人,教師26人。私立民辦幼稚園4所,幼兒學生242人,教師11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入學率100%。協和中心衛生院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年均門診5萬人次,年均住院2200人次,村級醫務室16個,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20618人,參合率99.2%。城鄉低保、失地農民養老保險,五保供養等惠民政策得到落實,五保集中供養率達44%;興辦15處農家書屋調頻廣播無線通信實現全覆蓋

歷史名人

(民國)西南青年軍少將司令唐蓉川;(民國)名中醫王守常;(民國)鎮子溝文人張康鎮;(民國)陳家場區分部秘書楊秀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