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農半牧區

半農半牧區

半農半牧區又稱農牧交錯區, 是指以草地和農田大面積交錯出現的以典型景觀為特徵的自然群落與人工群落相互鑲嵌的生態複合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半農半牧區
  • 外文名:farming-pastoral region
  • 又稱:農牧交錯區、農牧交錯帶
  • 特點:農區和牧區的交錯或過渡地區
發展歷史,分布,特點,作用,存在問題,

發展歷史

第一階段(20世紀50~60年代), 關於半農半牧區的研究始於1953年, 趙松喬先生在進行察北、察盟、錫盟等地的經濟地理調查時提出到已有的集約農業地帶向北遞變為粗放農業區、定牧區、定牧遊牧過渡區以至遊牧區, 年降水量400mm上下;從而定性地給出了農牧交錯帶的定義,即集約農業地帶向遊牧區的過渡帶,範圍的界定以年降水量400mm為重要指標。1959年,趙先生對川滇農牧交錯地區農牧業地理調查後, 將農牧交錯帶的認識範圍從北方延伸到西南地區, 從而首次將我國農牧交錯帶的範圍完整地勾勒出來, 即從內蒙古高原東南緣,經遼西、冀北、晉陝北部和寧夏中部,在甘青交界處轉而南北走向, 經川西、滇西北, 包括南、北兩段。隨後一些科學工作者相繼進行了內蒙古農牧業生產配置研究(1958年)、甘青農牧交錯地區農業區劃(1958年)以及川西滇北地區農業地理研究(1966年)等工作;他們對農牧交錯帶的生產方式及自然地理條件等做了詳盡調查;為我國農牧交錯帶的研究提供了翔實的基礎性資料。
第二階段(20世紀70~80年代), 20世紀70年代,我國開始進行大範圍的自然資源調查和農業區劃工作;如1981年進行了中國農業區劃和種植業制度區劃, 1988年李世奎等人所做作的劃鄰地區氣候與農牧業的關係等, 這些工作都對農牧交錯帶作了調查和研究。這些研究使農牧交錯帶的認識和理解更為深入,並從經濟地理與農業區劃、農業氣候區劃的角度定性到半定量地給出了農牧交錯帶的範圍。這一時期的研究已注意到農牧交錯帶記憶體在較嚴重的荒漠化水土流失草地退化等生態問題, 並試圖探索和明確農牧交錯帶合理、有效的發展方向。
第三階段(20世紀90年代~今),20世紀近40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經濟地理學農學等方面, 未能對農牧交錯帶的生態作用有足夠的認識;20世紀90年代,在全球範圍內掀起一股生態研究和可持續發展研究的熱潮。
農牧交錯帶作為我國一條典型的生態脆弱帶和重要的生態屏障帶, 其生態環境的好壞不僅是該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和保障, 更關係到黃河、長江中下游經濟發達地區的生態安全;其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受到了政府和理論界的重視, 對農牧交錯帶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方式的研究成為這一時期研究的主題。如張蘭生等從歷史時期以來環境演變的角度探討了農牧交錯帶形成和演變的機理,吳貴蜀認為農牧交錯帶是一個獨特而重要的產業界面。一些生物學者也從定的研究;更多的研究則集中在土壤侵蝕、土地生產力退化、生態環境惡化狀況等方面。不同學者對農牧交錯帶所具有的生態實質達到了共識:即農業和牧業兩個區域生態系統相互過渡過程中, 系統主體行為和結構特徵發生性。2006年,陳全功、張劍等以GIS為平台,依據9個相關參數進行計算,最終模擬並做出了,從而定量地解決了困擾中國地學界多年的農牧交錯帶地理分布的相關難題。這一時期的研究方向呈多元化趨勢,其它學科的介入使這些研究更全面、深入而系統;初步形成了以生態學為中心的基礎性、跨多學科性研究,將農牧交錯帶作為一個整體的、全面而系統的、以生態學為中心的基礎性研究。

分布

一般位於由平原、丘陵向高原、山區,或由半濕潤、半乾旱地區向乾旱地區的過渡地帶,位於農區與牧區的中間(接壤)地帶。
半農半牧區半農半牧區
世界各地均有。如蘇聯的波羅的海沿岸、白俄羅斯俄羅斯聯邦哈薩克乾草原地帶。我國東北和華北的西部地區以及西北的東部地區,屬半農半牧區。大致位於大興安嶺東麓、遼河中上游、陰山山脈、鄂爾多斯高原東緣、祁連山青藏高原東緣兩側。

特點

在過渡帶內,種植業和草地畜牧業在空間上交錯分布,在時間上相互重疊,一種生產經營方式逐步被另一種生產經營方式所替代。農牧交錯帶自東北向西南縱貫中國北部分布,面積已達12.96萬km,阻擋西、北部沙漠向東、南入侵,是中東部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
在自然條件上,該帶東南是濕潤、半濕潤地區,地勢相對平坦,海拔較低,環境條件較優越;而以西以北則分布著我國主要的沙漠、高原和山地,地形複雜且降水少、大風日多、沙塵活動強烈,是典型的生態脆弱區。由於受重農輕牧政策導向和長期形成的獨特觀,農牧交錯帶區域各子系統出現大面積的農田和草地退化現象;農牧交錯帶退化草地和農田已經被證明是京津地區沙塵暴的源頭。
半農半牧區的主要特點是:
①農業和畜牧業對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有直接影響;
②農牧結合,農業經營和畜牧經營在當地生產中的地位和比重大體相當,因而反映當地的經營情況時,需有農業和畜牧業兩方面的經濟技術指標;
③影響生產結構的因素較多;
④易產生農牧業之間的矛盾,尤以草原利用與耕地利用矛盾為多,要求加強經營管理,搞好協調發展。

作用

1.半農半牧區是連線農業種植區與草原畜牧區的生態過渡地帶。作為我國種植業和畜牧業兩大食物生產系統的界面, 農牧交錯帶不僅蘊含著巨大的生產潛力, 而且是遏制荒漠化、沙化東移和南下的生態屏障。
2.農牧交錯帶是兩類生態系統空間轉換的相變區,環境因子、生物類群和社會經濟活動等均處於相變的臨界區間。在農牧交錯帶上,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及生態過程相當複雜,對於氣候變化和人類干擾均極端敏感。生態交錯帶可以作為外界干擾信號的放大器,是研究全球變化重要的預警區。

存在問題

1.半農半牧區由於歷史和人為因素的影響,農牧業在土地利用等方面長期存在尖銳矛盾,主要表現在墾荒過度而導致沙化天然草地面積縮小,阻礙農牧業的協調發展。
半農半牧區半農半牧區
2.半農半牧區橫垮13個省區,作為糧食和乳類製品生產基地, 近幾十年來解決了上億人口的溫飽問題;但由於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 氣溫顯著升高,降水隨地區不同而有不同趨勢, 變率在加大, 由此引起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的不可持續性, 生態功能萎縮, 不能支撐該地區的社會功能和經濟功能, 造成經濟貧困和人口過度膨脹等諸多問題。
3.半農半牧區地處夏季風尾閭區,對降水變化十分敏感, 是一條生態脆弱帶;它隨著氣候的變化不斷發生空間地帶的擺動,尤其是在乾旱年份,當降水條件低於旱作農業需水下限時, 導致農業生產力大幅降低, 大面積農田被迫棄耕或休耕, 在風力作用下裸露地表迅速風蝕而導致沙漠化擴展;湖泊萎縮、草場退化、林帶上移等;生態過渡帶因為其內有許多物種受氣候條件所限處於它們分布的邊界, 較小的外界擾動即可導致系統崩潰, 因而可以更早地監測到全球氣候變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