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現代畜牧產業發展的意見

《大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現代畜牧產業發展的意見》是大慶市人民政府2015年12月7日印發的一份檔案。

基本信息,總體要求、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以轉變方式為主線,最佳化牧業發展結構,以提升質量為核心,建設優質牧業基地,

基本信息

各縣、區人民政府,各中、省直單位,市政府各直屬單位:
為進一步調整最佳化畜牧產業結構,促進畜牧業轉型升級,加快畜牧業現代化進程,結合我市基本情況和資源優勢,根據《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現代畜牧產業發展的意見》(黑政發〔2015〕25號)有關要求,提出如下意見。

總體要求、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總體要求。
以重點項目為牽動,以提高畜牧產業素質和綜合效益為核心,立足農牧結合的區域優勢和產業穩步發展的良好基礎,用工業化思路謀劃畜牧業,用生物工程、信息工程等現代技術和手段裝備畜牧業,實行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草食畜牧業,狠抓節糧高效生豬、家禽養殖業,逐步構建完善的畜禽良種繁育體系、配套的飼草飼料產業體系、先進的生產標準體系、有效的糞污治理體系、現代化的畜產品加工體系,推進生產方式和增長方式根本性轉變,實現畜牧業數量、質量和效益同步增長,加快我市畜牧業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步伐。
(二)基本原則。
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充分發揮政府的組織推動作用,通過政策引導,加快現代畜牧產業發展進程。尊重市場經濟規律,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活力,依靠市場機制調控和配置資源。
堅持發揮優勢,突出特色。遵循產業發展規律,結合農區、牧區、半農半牧區的特點,統籌考慮資源、環境、消費等因素,科學確定主導品種、空間布局和養殖規模,重點發展奶牛、肉牛、生豬、禽、肉羊、狐貉六大產業。
堅持機制創新,示範引領。完善畜牧產業各環節利益聯結機制,建立合作互助、風險共擔、利益共贏的長效發展機制。加大優勢產業集聚區和加工企業的支持力度,形成龍頭企業帶動、養殖基地支撐、全產業鏈發展的良性機制。
堅持項目支撐,提升檔次。加快畜牧產業發展項目建設,重點抓好畜禽良種繁育、動物疫病防控、質量安全監管、飼料獸藥生產等產業項目,著力改善產品品質,提升畜牧產業發展水平。
(三)發展目標。
到2020年,形成以“兩牛一豬三禽”為主導的養殖格局,養殖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區域布局更加合理,龍頭企業不斷壯大,畜禽產品精深加工能力大幅提高。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60萬噸、15萬噸和200萬噸,可加工嬰幼兒配方粉20萬噸、高檔牛肉1萬噸、特色豬肉10萬噸,十萬頭肉牛基礎母牛擴繁基地、百萬頭奶牛養殖基地、千萬頭生豬生產基地、億隻禽產業化基地主體框架基本構建。畜禽良種體系進一步完善,良種覆蓋率達到90%,規模養殖比重達到80%,標準化示範場達到60%。畜禽糞污全部實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理,資源化利用率達到98%,固體糞污處理率達到100%,資源節約型、技術密集型、環境友好型現代畜牧產業體系基本確立。

以轉變方式為主線,最佳化牧業發展結構

(一)加快畜牧產業布局調整。
按照突出區域特色、發揮比較優勢、促進產業聚集、提高競爭能力的發展原則,確立主導區域,最佳化區塊布局,實施“西進南擴”發展戰略。杜爾伯特縣、林甸縣、讓胡路區建設高效奶牛養殖區,奶牛發展比例逐步占全市總量的80%;肇州縣、肇源縣建設草食牧業養殖區,肉牛、肉羊發展比例逐步占全市總量的70%;肇州縣、肇源縣、大同區建設糧食轉化牧業養殖區,生豬、肉雞、蛋雞、大鵝發展比例逐步占全市總量的90%。到2020年,杜爾伯特縣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產值的比重達到70%以上,林甸縣占60%以上,肇州縣、肇源縣、大同區占50%以上,形成特色更突出、布局更合理、結構更最佳化的畜牧業生產布局。
(二)推進牧業生產方式轉變。
實施畜禽規模化標準養殖項目,支持大戶擴大規模組建家庭牧場,鼓勵家庭牧場聯合組建合作社,扶持具備條件的合作社、畜牧關聯企業創辦養殖公司,加快散養向規模養殖轉變。重點扶持新建、改擴建300頭以上的奶牛規模養殖場、年出欄300頭以上的肉牛養殖場、年出欄3000頭以上的生豬養殖場,加快提升畜禽養殖規模化水平,促進牧業發展方式轉變。到2020年,規模養殖場發展到1500個,其中奶牛場600個,存欄千頭以上奶牛場達到50個,全市散養生產方式的養殖戶全部消除。
(三)最佳化畜禽養殖良種生產結構。
推進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建設項目,擴大奶牛核心育種群規模,完善奶牛繁育體系建設,整合現有資源和力量,構建技術領先的畜禽遺傳育種服務中心。實施肉牛基礎母牛擴繁增量項目,推廣套用德系西門塔爾牛育種體系有計畫地改良地產奶牛群,建設適度規模的乳肉兼用型的母牛養殖場5個。扶持生豬原種場建設,健全生豬原種繁育體系,建設存欄基礎母豬3000頭的原種場2個。支持種禽場建設,建設父母代肉種雞場1個,祖代鵝場4個。到2020年,荷斯坦奶牛種質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生豬、肉牛等畜禽品種生產性能達到全國先進水平。
(四)建立節能環保的牧業發展方式。
環保、畜牧部門儘快完成全市禁養區、限養區、適養區的劃定,制定禁養區內養殖企業異地搬遷的補償措施和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扶持政策,對商品有機肥生產、沼氣設施建設等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工程,出台具體的補貼扶持政策。對採用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先進實用技術、生態養殖等清潔生產技術的養殖場予以扶持。新建設的規模養殖場,嚴格履行環評手續,糞污處理設施依法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積極倡導“種養結合、以地定畜”的生產方式,通過自行配套土地或簽訂消納利用協定等方式,將畜禽糞污處理後就近還田利用。
實施畜禽養殖排泄物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示範項目,大力推廣生產沼氣、有機肥料和生物質燃料塊等技術,實現養殖廢棄物綜合治理和利用。啟動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試驗示範工程,選擇50個規模化畜禽養殖場,通過以獎代補的形式,支持養殖場開展廢棄物處理方面的改造升級,實現養殖場廢棄物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利用,並充分發揮示範帶動的作用。到2020年,全市80%以上的規模養殖場配套建設固體廢棄物和污水貯存處理設施,達到資源化利用和達標排放。

以提升質量為核心,建設優質牧業基地

(一)積極實施標準化生產。
實施標準化規模養殖基地建設項目,以奶牛、肉牛、生豬、肉蛋雞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為重點,在場址布局、欄舍建設、生產設施配備等方面建立以國家和行業標準為骨幹、地方標準為基礎、企業標準為補充的畜牧業標準化體系,實現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範化,防疫制度化,糞污處理無害化和監管常態化。扶持標準化規模養殖場現代化生產設施設備建設,重點支持養殖場引入內環境控制系統、自動餵料系統、自動集蛋和分級系統、機械榨奶系統等。到2020年,全市國家級標準化示範養殖場達到100個。
實施規模奶牛牧場“八噸奶”工程項目,利用5年時間,建設單產水平達到八噸以上的奶牛牧場100個。扶持牧場開展生產性能測定(DHI),對牧場所有產後一周泌乳牛全部進行DHI測定,根據測定的體細胞數量(SCC)、乳脂率(MFP)、乳蛋白率(MPP)、尿素氮含量(MUN)等結果,進行弱勢奶牛淘汰,合理調整泌乳牛群診療規劃和飼料結構。鼓勵牧場推行全混合日糧(TMR)飼喂,擴大牧場TMR的使用範圍,利用無線智慧型技術實現從電腦配方到TMR配料管理的無縫連線,保證配方日糧、投餵日糧、採食日糧、消化日糧高度統一。引導牧場使用以色列阿菲金公司、美國博美特公司、德國基伊埃公司等提供的先進牧場精細化管理方案,引進現代牧場管理系統,通過技術合作服務,使單產水平達到8噸,乳蛋白和乳脂肪含量分別達到3.0%和3.3%以上,單體效益明顯增加。
(二)加快飼草資源的保護與利用。
實施草原保護建設項目,草原管理部門繼續開展草原常年休禁牧,加強退化、沙化、鹽鹼化草原治理,每年治理“三化”草原10萬畝,逐步恢復草原生態功能。推進草原防災減災工程,完善草原防災減災預警防治體系,加強草原災害的監測和預警,合理布局監測站、點,配備監測設備,完善防治預案。
實施百萬畝優質苜蓿基地建設項目,以“兩帶十區”百萬畝優質苜蓿產業基地為核心,通過退耕還牧、糧改飼等方式,種植優質苜蓿100萬畝,充分滿足奶牛年頭均約900公斤的蛋白飼料需求。開展粗飼料窖貯建設工程,全力擴大全株青貯玉米的種植範圍,鼓勵建設青貯飼料種植配送中心,通過機械種子購置、窖貯建設等方面扶持,全市青貯玉米種植每年增長10萬畝,到2020年,種植面積達到100萬畝,玉米青貯貯存量達到300萬噸,滿足奶牛年頭均約6噸的能量飼料需求。
(三)增強畜牧業科技支撐能力。
實施畜牧科技支撐體系建設項目,依託八一農大、東北農大等大專院校和畜牧科研單位,加快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畜牧業前沿技術研究,組織實施品種培育、科學養殖、精深加工、糞污綜合利用等科技攻關。畜牧技術推广部門加快畜牧獸醫核心實用技術的推廣普及,鼓勵支持各類經濟組織開展畜牧業技術推廣服務,重點推廣奶牛性控凍精繁育、DHI測定、TMR調製、全株青貯飼餵、肉牛品種改良、奶公牛直線育肥、生豬人工授精、無抗微生態生豬養殖、肉蛋雞自動化生產、無公害鵝養殖、優質肉羊經濟雜交等技術。實施“牧場職業經理人”培訓工程,加大對規模養殖場經營者的培訓力度,建設一支懂經營、善管理、創業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強的企業家隊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