碉房

碉房

碉房是中國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內蒙古部分地區常見的居住形式。從《後漢書》的記載來看,在漢元鼎六年(公元111年)以前就有存在。這是一種用亂石壘砌或土築的房屋,高有三至四層。因外觀很像碉堡,故稱為碉房,碉房的名稱至少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間(公元1736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碉房
  • 外文名:The blockhouse
  • 藏族民居:的牆體下厚上薄
  • 外形:下大上小
  • 建築平面都:較為簡潔
  • 地區:中國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式
形態特徵,居住地區,建築優點,建築風格,建築設定,藏區碉房,青南碉房,

形態特徵

藏族民居的牆體下厚上薄,外形下大上小,建築平面都較為簡潔,一般多方形平面,也有曲尺形的平面。因青藏高原山勢起伏,建築占地過大將會增加施工上的困難,故一般建築平面上地面積較小,而向空間發展。西藏那曲民居外形是方形略帶曲尺形,中間設一小天井。內部精細雋永,外部風格雄健,高原的日光格外強烈,民居處於一片銀色中,顯得格外晶瑩耀眼。
碉房

居住地區

在牧區隨處可見的是帳篷,在農區或城鎮,更多見到的是平頂碉房。最地道的碉房為石頭所砌。牆壁最厚處甚至達1米,大多數牆壁上面都比下面薄,整面牆呈梯形。也有的碉房為土木結構,其外形看起來與石碉房沒有多大差異,但它的厚度比石牆約薄三分之一,也沒有石頭牆堅固。但與石碉房一樣,都是冬暖夏涼。
一般來說,碉房多為多層建築,底層可以作牲畜的圈,二層可以作人的居室、儲藏室等,三層可以作經堂,供佛像、點酥油燈等。在拉薩等地,我們能看到的三層或更高的碉房大多是舊西藏貴族所修。也有的碉房只修平房。同帳篷一樣,碉房也有大有小,這主要依主人家庭人口和修建住房的經濟能力而定。在西藏,人們修建房屋以“柱”為單位,1“柱”相當於2米×2米的面積,碉房平面、整體形狀都是方的。有些人修十幾“柱”房屋,有些人只修二三“柱”房屋。大面積眾多的錯落有致的碉房連在一起,非常壯觀。碉房層高只有2.2米至2.4米,高個子進屋,雖然一般不會碰上頭,但也要時間長了才能習慣,就是一般個子比較矮小的人,也會感覺有些壓抑。好在碉房樓頂都是平面的,人們只需更上一層樓即可感到心曠神怡。
碉房碉房
西藏各地都有碉房,但風格卻各有不同,比如拉薩的碉房多為內院迴廊形式,放眼望去,全是碉房的窗戶,進入院內,如同進了迷宮。而山南地區的碉房則多有外院,人們可以很方便地進入戶外活動。但所有的碉房樓頂都是平頂,們可以經常在樓頂活動,比如散步、娛樂等等。在家家戶戶的樓頂,四角都比其它地方高出許多,這些高角會掛滿五彩經幡。重大節日或家中有比較重要的事情時,會在屋頂煨桑敬神等。

建築優點

藏族民居在處理住宅的外形上是很成功的。因為簡單的方形或曲尺形平面,很難避免立面的單調,而木質的出挑卻以輕巧與靈活和大面積厚寬沉重的石牆形成對比,既給人以稱重的感覺又使外形變化趨向於豐富。這種做法不僅著眼於功能問題而且兼顧了藝術效果,自成格調。

建築風格

藏族民居俗稱碉房,大多數為三層或更高的建築。底層為畜圈及雜用,二層為居室和臥室,三層為佛堂和曬台。四周牆壁用毛石壘砌,開窗甚少,內部有樓梯以通上下,易守難攻,類似碉堡。視窗多做成梯形,並抹出黑色的窗套,窗戶上沿砌出披檐。居住在四川阿壩和甘孜的藏族碉房,其木裝修部分則增多一些。居住在甘肅南部的藏族則多採用青海莊窠形式,說明地區條件對民居的影響甚至比民族因素的影響更大。四川茂汶地區居住的羌族亦採用碉房形式,其外牆為片石壘砌,建築密度極高,並附建有極高的碉堡及過街樓,防禦性極強。

建築設定

藏區碉房

最具代表性的藏族民居是碉房。碉房多為石木結構,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獷。外牆向上收縮,依山而建者,內坡仍為垂直。碉房一般分兩層,以柱計算房間數。底層為牧畜圈和貯藏室,層高較低;二層為居住層,大間作堂屋、臥室、廚房,小間為儲物室或樓梯間。若有第三層,則多作經堂和曬台之用。因其外部很像碉堡,故稱碉房。碉房具有堅實穩固、結構嚴密、樓角整齊的特點,既利於防風避寒,又便於禦敵防盜。

青南碉房

青海南部玉樹、果洛、黃南州的一些地區,是農牧兼營的半農半牧區,也是盛產石材的山巒河谷地帶。藏胞的居住建築多為石砌二層或局部三層樓房,大都建在背風向陽,能防禦侵襲的山坡地段。主體為石木作,外牆用塊石或片石砌築,牆厚近一米,牆上開孔少,門窗洞也很小。碉房樓上住人,房內最好的一間是佛堂,旁邊是臥室和廚房。個別小的碉房廚房和臥室共用一間,窗小,排列不整齊,室內採光差。碉房屋頂為平頂,草泥面用石磙壓光,可供打麥、晾曬及做戶外活動之用。按其形式可分為碉樓式碉房、碉塔式碉房、獨立式和院式碉房。碉樓式碉房一般為二三層,個別也有四層,四周高牆封閉,有的上層為凹型平面,利於採光和戶外活動,這是當地藏居的主要形式。碉塔式碉房是在二三層碉房之上局部突出兩三個房間,多作為經堂、佛堂之用,其上做坡屋頂,形成頂點呈塔狀。它是一個地區的主要建築,多是過去百戶、千戶頭人的居所,以示威嚴。
碉房碉房
獨立式碉房無院落,多建在荒山隱蔽的山窪地段,平面隨地形而異,分散於山巒河谷之中。在居住集中的村落,這種獨立式碉房高低錯落、層疊而上,小徑石階通達各碉房之間。而院式碉房除了以碉房為主體之外,前面或三面砌築院牆,形成封閉式院落,沿院牆布置牲畜圈、雜用房及傭人住房等。這種院式碉房多為貴族頭人所住。在形成村落的地方,有的碉房彼此相連,依山就勢,因地成形,突出塔式碉房或院式碉房,在自由多變中形成了一個地區的中心,聯繫各處的小徑巷道,有寬有窄,曲曲折折,這是碉房群體布局的重要特點。
“碉院”是一組較大的綜合性建築,一般三層,局部四層,平面為四全院式,中間有較大的天井內院,設小花壇,可種樹木花卉。內院四周設迴廊,石砌外牆用全封閉,除了門洞,牆上開少量小窗。底層為牲畜圈、雜用房;二層多為倉庫、接待房、傭工房等;三層為臥室、廚房和糧倉、珍寶庫;四層為經堂、佛堂、經書庫。有的在外牆女兒牆部分刷以黑色或棕色圓珠圖案,窗上檐一層或二層方椽挑出,作為傳統式藏窗形式,豐富了立面,改變了石牆面之笨拙感。
碉房在青南藏區適應性很強,特別是在野獸出沒之地,是較好的住居,同時有就地取材、建造方便等特點,故能被廣泛採用和發展。而碉院只是為個別貴族頭人、商人所住,標準高,建造難,投資大,故很少見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