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半履帶式裝甲車輛
- 外文名:Half tracked armored vehicle
- 特點:前部靠車輪、後部靠履帶行駛
- 領域:武器、軍用器材
前部靠車輪、後部靠履帶行駛的裝甲車輛。出現於20世紀3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廣泛使用。有輕型和中型兩種,主要有裝甲輸送車,以及在此基礎上改裝的自行火箭炮、自行迫擊炮、物資輸送車等。戰後半履帶式裝甲車輛已停止發展。歷史 1937年美國採用M2非裝甲半履帶式車底盤,匹配M3A1偵察車體製成T7車,T7車定型後稱...
sd.kfz.250,是一種輕型裝甲履帶車輛,與sd.kfz.251型裝甲車非常相似。sd.kfz.250車組一般為敞口,並只有一個在尾部的艙門。1939年,德國陸軍在成功研製了輕型履帶輸送車後,表示要一種類似的,可搭乘半個班的車輛,以提高偵察部隊的作戰能力。設計特點 Sd.Kfz.250半履帶式裝甲輸送車是利用德馬格(Demag)公司車重...
Sd.Kfz251系列裝甲輸送車是用寶沃Borgward公司3tHLKL6型半履帶式運輸車底盤研製的,主要用來輸送人員,1939年-1945年間在德軍中服役,包括各種變型車在內,其生產量共1.6萬輛。該車的戰鬥全重8.5t,被列為中型半履帶式裝甲輸送車。車內配備2名乘員,即駕駛員和車長,還可容納10名載員。傳動裝置有8個前進檔和...
SdKFz250半履帶式裝甲輸送車是利用德馬格公司車重僅1t的D7型半履帶式輸送車底盤研製的,主要用來輸送人員,1940年-1945年在德軍中服役。簡介 包括各種變型車在內,其生產量共約7500輛。該車的戰鬥全重為5.7t,被列為輕型半履帶式裝甲輸送車。車內配備2名乘員,即駕駛員和車長,還可容納4名載員。車長4.56m...
BMS-1半履帶式多用途裝甲車是智利卡登工業公司於1983年初投資研製的半履帶式多用途裝甲車,至1987年3月還未投產。技術特點 總體布局 該車類似於二次大戰時英國生產的半履帶式裝甲車,車體由鋼板焊接,能防輕武器和彈片。駕駛員位於車前左側,並有向左打開的單扇艙蓋,有3個潛望鏡。發動機在駕駛員右側,進氣、出氣...
M2半履帶車(M2 Half Track)是美國在二戰生產的軍用裝甲車輛。發展歷史 M2半履帶車的設計由美國以雪鐵龍Kégresse半履帶車作改裝,再由懷特汽車公司(White Motor Company)以M3偵察車的車體組裝而成。1938年,最初懷特汽車公司將4輪的M3偵察車改用Timpken半履帶底盤,並把這種型號名為T7半履帶車,但沿用的引擎...
德國Sdkfz251裝甲輸送車是用博格瓦德(Borgward)公司3tHLKL6型半履帶式運輸車底盤研製的,SdKfz 其實是德語「Sonderkraftfahrzeug」的縮寫,意思是「特種機動車輛」主要用來輸送人員,1939年-1945年間在德軍中服役,包括各種變型車在內,其生產量共1.6萬輛。產品介紹 德國Sdkfz251半履帶式裝甲輸送車戰鬥全重8.5t,被列...
OT-810半履帶式裝甲人員輸送車是對戰前德國Sd Kfz 251半履帶式裝甲車改進而成,改進項目包括用太脫拉(Tatra)88千瓦(120馬力)的柴油機替代88千瓦的汽油機,將原敞開式載員艙附加了頂裝甲。60年代作為裝甲人員輸送車,該車雖被OT-64(8×8)裝甲車取代,但仍在陸軍中作反坦克車使用。技術特點 總體布局 OT-...
由於半履帶式車存在種種缺點,40年代末美國陸軍已用全履帶裝甲人員輸送車取而代之。結構特點 M-2/3半履帶裝甲車採用傳統的總體布置,發動機在前,3名成員居中,載員室在後。為了方便越過壕溝,車前裝有一個圓輥。成員室是由12.7毫米厚的不碎玻璃製成的擋風玻璃窗,作戰時可以去掉。各型車裝備不同。M-3和M...
金剛石T汽車公司 Diamond T Motor Car Compa 現狀 完成生產計畫 裝備情況 阿根廷、喀麥隆、哥倫比亞、多米尼加、希臘、以色列、日本、茅利塔尼亞、墨西哥、摩洛哥、尼日、巴拉圭、塞內加爾、中國台灣省、泰國、多哥和薩伊等 簡介 1937年美國採用M2非裝甲半履帶式車底盤,匹配M3A1偵察車體製成T7車,T7車定型後稱為M2...
BMS-1阿拉克蘭半履帶式多用途裝甲車是智利卡登工業公司於1983年初投資研製的半履帶式多用途裝甲車,至1987年3月還未投產。該車類似於二次大戰時英國生產的半履帶式裝甲車。技術特點 總體布局 車體由鋼板焊接,能防輕武器和彈片。駕駛員位於車前左側,並有向左打開的單扇艙蓋,有3個潛望鏡。發動機在駕駛員右側,...
採用俄羅斯版福特6×4卡車底盤,型號為GAZ-AAA,儘管裝甲較薄,但當時發動機功率不夠,越野性能非常有限。為了在鬆軟地面上行駛,可以在後面的兩個縱排輪胎上安裝一條式輔助履帶,這樣BA-6就變成了半履帶式車輛,這種履帶從BA-3就已經開始使用了。BA-6對BA-3進行了一些改進,取消了車體後部的艙門。最重要的改進...
二戰結束後的最初幾年,蘇聯繼續試驗半履帶式車輛。40年代末,50年代初,吉斯-151、嘎斯-51半履帶式卡車和B-3半履帶式裝甲運輸車問世。隨後不久,美國汽車公司大批量生產的全驅動載重卡車和裝甲車在戰鬥實踐中表現優異,整體性能明顯優於半履帶式越野車,蘇聯當局決定轉移特種車輛生產方向,莫斯科和下諾夫哥多德市半...
捷克斯洛伐克OT-810半履帶式裝甲人員輸送車是對戰前德國Sd Kfz 251半履帶式裝甲車改進而成,改進項目包括用太脫拉(Tatra)88千瓦(120馬力)的柴油機替代88千瓦的汽油機,將原敞開式載員艙附加了頂裝甲。60年代作為裝甲人員輸送車,該車雖被OT-64(8×8)裝甲車取代,但仍在陸軍中裝備,作反坦克車使用。技術特點...
生產單位:阿德莫爾汽車公司 Autocar Company of Ardmore,US 金剛石T汽車公司 Diamond T Motor Car Compa 裝備情況:阿根廷、喀麥隆、哥倫比亞、多米尼加、希臘、以色列、日本、茅利塔尼亞、墨西哥、摩洛哥、尼日、巴拉圭、塞內加爾、中國台灣省、泰國、多哥和薩伊等。歷史背景 1937年美國採用M2非裝甲半履帶式車底盤,...
第1章 百家爭鳴——美國半履帶車輛的早期發展 早期研製與引進 美軍研發的半履帶汽車 美軍研發的半履帶卡車 第2章 美軍二戰半履帶裝甲車的主要研製車型 戰時美軍半履帶裝甲車的早期開發車型 美軍裝備的半履帶裝甲汽車和裝甲人員輸送車 基於半履帶裝甲車底盤的各型自行迫擊炮 基於半履帶裝甲車底盤的坦克殲擊車 基於半...
2月14日,蘇軍西南方面軍主力進攻哈爾科夫,該師與武裝黨衛隊第2裝甲軍撤出該城,前往波爾塔瓦休整。一周后,該師在曼施坦因的指揮下發動反攻。3月5日,“大德意志”師加入戰團。3月15日,德軍重新占領哈爾科夫。3月22日,該師再次來到波爾塔瓦休整。在這裡,“大德意志”擲彈兵團1營得到83輛SdKfz251型半履帶車,...
1930年代許多國家開始發展機械化部隊,由於全履帶車的造價與維護成本依舊居高不下,為了配合戰車的運動速度與越野能力,半履帶車加上防護裝甲之後成為最常見的型態。一戰後,德國轉向發展裝甲車。從1934年開始研製一種履帶式裝甲輸送車,戰鬥全重9.25噸,乘員2人,動力裝置為6缸汽油發動機,最大速度55公里/小時,可載...
“休普林卡”無線電遙控爆破車 這是一種遙控車,用於送炸藥包或爆破掃雷。不過,它只保留了履帶式摩托車的履帶部分,去掉了前面的輪式部分面目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車體的四周裝上了裝甲,正面10毫米厚,側面和後面為5毫米厚。車體後部設有駕駛員席,也就是說,它可以由士兵在車外遙控操縱,也可以有人上車操縱...
“休普林卡”無線電遙控爆破車這是一種遙控車,用於送炸藥包或爆破掃雷。不過,它只保留了履帶式摩托車的履帶部分,去掉了前面的輪式部分面目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車體的四周裝上了裝甲,正面10毫米厚,側面和後面為5毫米厚。車體後部設有駕駛員席,也就是說,它可以由士兵在車外遙控操縱,也可以有人上車操縱。...
1951年蘇聯軍隊用於火炮牽引的主力車輛還是二戰時期根據“租借法案”獲得的各種美制半履帶車,其車輛性能已顯落後,也不適應蘇聯地理環境特點,與新入役裝甲車輛或坦克的同步行進配合困難。為了解決此問題,蘇聯軍方提出要求,研製新型全履帶式重型裝甲牽引車。研製歷程 1959年,MT-LB裝甲輸送車的研製啟動,哈爾科夫拖拉機...
1917年,法國用“雷諾”FT-17輕型坦克改裝成裝甲通信車,攜帶1部電台,配有無線電員、觀察員和駕駛員。20世紀20~50年代,德、英、法、蘇等國在輪式、半履帶式和履帶式裝甲輸送車基礎上研製成裝甲通信車。60年代以後,隨著電子、無線電通信技術的發展和基型車性能的提高,世界各國生產的裝甲通信車的品種及其性能...
美國提供M113裝甲輸送車的目的在於替換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生產的M3/M2半履帶式裝甲車,其數量遠遠低於M41輕型坦克。在台灣軍隊60萬員額編制的年代,老式M3/M2裝甲車所能載運的步兵數量過少。隨後1973年從美國獲得M48中型坦克時,又得到一批M113A2裝甲輸送車和M113A1“陶”式飛彈發射車以及M577A1裝甲指揮車,M113各...
蘇聯在衛國戰爭期間接收了不少美國援助的M2/M3半履帶裝甲車作為運兵車和牽引車使用,頗受好評的同時也暴露出了不少缺點,比如維護困難,防護力差等。戰後,蘇聯吸取了這些經驗教訓,開始研發自己的裝甲運兵車。作為機械化步兵的機動工具。半履帶首先就被排除了,蘇軍準備在輪式和全履帶中選擇。最後考慮到長途行軍和...
可是對於德軍虎,豹式這類重型坦克而言是明顯不能滿足其要求的,一般情況下,需要2-3輛才能拖動一輛虎(或豹)坦克。技術特點 圖中顯示了2輛18t半履帶車拖拽一輛虎式,而最初由坦克部隊自己改裝的坦克救援車也不能令人滿意。這類改裝的坦克救援車往往是拆除了原有的火炮,在炮塔前部焊接一個用於安裝輕型起重吊臂...
美國參戰後,發現他們手中根本沒有能夠有效對付德國裝甲集群的裝備,於是自行反坦克炮的發展就被提上了日程。不過美國第一種真正的自行反坦克炮—M3自行反坦克炮卻著實讓人失望,它不過是將上個世紀法軍的M1897式75毫米野戰炮裝在M3型半履帶式裝甲運送車車體上拼湊而成,威力根本無法對付德軍的裝甲兵團,結果在北非被...
HANOMAG SDKFZ 251/1 裝甲運兵車 在1926年,為了開發一種具有良好的公路行馳和越野性能的火炮牽引車,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由此產生了一種半履帶結構的成功的步兵運輸車的原型。以後該車型成為裝甲師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SDKFE251/1型是標準的裝甲運兵車,可乘坐12人,攜有二挺MG34或MG42機槍,另外再加二挺較小...
據不完全統計,戰役中德軍造成美第2軍6300名士兵死亡、受傷或失蹤,俘獲了4026人;摧毀了183輛盟軍坦克,194輛半履帶式裝甲車,512輛各式車輛。戰役結果 1943年2月14日早上,第二軍A戰鬥群控制著兩個戰略要地——勒西達(Lessouda)山和克薩瑞(Ksaira)山。但在那個決定性的上午,德國的四號坦克群伴隨著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