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簡介
宗旨
劉殿爵中國古籍研究中心成立於2005年,前身為漢達古文獻資料庫(建於1988年),旨在全面整理中國古代傳世及出土文獻,並建立電腦資料庫,藉此進行多項研究工作,然後通過各種媒體出版研究成果。
冠名
已故
劉殿爵教授自1989年於大學中文系榮休後,專注於中國古籍研究工作,開展相關研究計畫,建立“漢達文庫”,編纂《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古籍逐字索引叢刊》,為中心日後發展奠定基石。
劉教授於2010年4月辭世,遺願將畢生積蓄合共港幣二千一百三十六萬及其《論語》、《孟子》、《老子》三書英譯所得版稅悉數捐予中心,作為發展中國古籍研究之用。大學為紀念劉教授對中國古籍研究中心之貢獻,予以冠名。
研究計畫
甲骨文
計畫簡介
本計畫於1996年起,兩度獲香港政府研究資助局撥款資助,收錄當今海內外七種主要大型甲骨書籍,總計卜辭53,834片。研究計畫分兩期進行,歷時五載,合共整理、校勘約近100萬字
甲骨卜辭,並悉數輸入電腦,建立以甲骨文字形為系統的,並具有多項類目功能檢索的甲骨文資料庫。資料庫建成後,不僅方便了有志研究甲骨文學者之需要,亦符合古文字學專業學者之學術要求,對商代政治、社會和歷史文化的深入全面研究,意義重大。
本計畫由
饒宗頤教授出任學術指導,本中心副研究員沈建華女士負責文字校勘整理工作。在此期間曾邀請專家學者
曹錦炎教授協助釋文考訂工作,
裘錫圭教授、
李學勤教授亦先後來訪參與審定字形總表工作,務使資料庫所收釋文文本,能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更臻完善,俾能準確、全面地考釋甲骨卜辭內容,並為甲骨學之研究,提供最直接之科學數據。
資料庫特色
採用七種甲骨著錄,均為海內外具有國家級受譽的出版審定書物。
所有甲骨文字經研究人員重新臨摹並加校勘、釋文。
在視窗系統上,可以同時顯示甲骨文字原字形及隸定釋文,方便讀者參照。
設有收錄所有甲骨文字之字形總表,每字下附有釋文、隸定字、《類纂》編號,並增補相當數量前人未收錄的甲骨文字及其片號。
提供便捷檢索功能,可以通過甲骨單字、關聯字串以及句式進行檢索。
提供甲骨文字出現字數頻率數據,以便專業學者研究分析。
金文
計畫簡介
1999年本計畫獲香港政府研究資助局撥款,俾使本中心能繼甲骨文全文資料庫之後,進一步拓展古文字全文資料庫至吉金銘文。本資料庫錄入資料主要來源於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編《
殷周金文集成釋文》(2001年10月出版),總計收錄12021銅器,約1萬8千張拓本(包括摹本),約近100萬字器物資料說明,另14萬字隸定釋文,皆經研究人員仔細校勘,並悉數輸入電腦。資料庫建成後,將為金文研究工作者,提供便捷的檢索金文文獻的資料工具庫,具有金文銘文和釋文對照檢索,以及詞串統計等功能。
本計畫由饒宗頤教授出任學術指導,本中心副研究員沈建華女士負責文字類編校勘整理工作,
劉釗教授修訂有關釋文原稿,
朱鳳瀚教授加以審定,在文字上糾正了原釋文中存在的錯誤,並吸收了近廿年來新的研究成果。既可以為一般讀者學習和了解青銅器提供一部較為方便的讀本,也可以滿足於專業學者的基本檢索需求,提供準確的數據參考。
資料庫特色
金文字總表檢索是根據金文的字形特點進行,分設漢字部首和原形部首檢索兩種檢索方法,方便讀者達到快捷檢索的目的。
釋文設有斷句,並分A、B兩種形式顯示。A釋文專用隸定古文字,俾便讀者了解銘文原貌;B釋文在隸定古字下,再加通假釋讀,俾便讀者理解銘文內容。
在視窗系統上,設有金文原形字和釋文點擊對應顯示,便於讀者學習、研究金文。
設有金文每件銅器如時代、出土、現藏、著錄等資料說明和注釋,以便供讀者參考。
設有所有金文器銘字數頻率數據,俾便專業學者研究、統設及分析。
竹簡帛書
計畫簡介
1994年,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獲得研究資助局撥款,選取包括古代典籍、公文、律令、書信等出土簡帛文獻約二十萬字輸入電腦,以作為未來建立一完整之“竹簡、帛書出土文獻電腦資料庫”試驗計畫。由於建庫工作進度遠較預期理想,結果於1996年計畫期滿時,已發表之十二種竹簡帛書出土文獻,合共約一百四十萬字已悉數輸入電腦。
本計畫由簡帛專家饒宗頤教授領導,本中心副研究員沈建華女士負責文獻校勘工作。在初步研究工作完成後,又邀請專家學者如
李學勤教授、
曾憲通教授及
李均明先生協助文獻審定工作,集思廣益,精益求精,務求為學者提供高水準之簡帛研究工具。
資料庫特色
採用北京文物出版社提供之釋文。
經研究人員重新標點、校勘,凡經校改之處,均加上校改符號,以建立原始文獻資料庫。
在視窗系統上,可以同時顯示簡帛圖片和對照釋文。
選擇特定的圖片部份時,系統會自動將相關釋文對應顯示,方便研究。
提供便捷的檢索程式,可以單字、字串及句式檢索文獻,檢索結果可直接列印或存檔,以便重複查閱。
先秦兩漢
計畫簡介
1988年,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獲香港資助研究局撥款建立古文獻資料庫,首項計畫為“先秦兩漢一切傳世文獻電腦化資料庫”,研究目的有二:
兩漢及以前全部傳世文獻,乃中國傳統文化精粹,具有重大歷史價值。建立資料庫目的在以電腦重新紀錄這批重要文獻,藉以傳世,有助學者全面探討中國上古文化特質。
編纂《先秦兩漢古籍逐字索引叢刊》,及以電子媒體出版“漢達古籍資料庫檢索系統”。不論學者之研究範圍屬文學、歷史、語言或哲學,均可利用資料庫進行歸納、分析、統計及比勘等工作,節省時間,集中精力於更高層次及更具創意之研究工作。
資料庫特色
以一固定年代之全部傳世文獻為對象,不論經、史、子、集,不論文獻字數多寡,均悉數輸入資料庫,俾便學者從事有關時代之文化、歷史、語言之全面探討,以及斷代字典、辭典之編纂工作。
資料庫輸入文獻所據版本,均為舊刻善本而未經後人擅意改動者,當中大多為《
四部叢刊》本,然後由研究人員重新標點、校勘;凡經校改之處,均加上校改符號,以建立原始文獻資料庫。
魏晉南北朝
計畫簡介
自1992年起,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先後得到台灣
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及香港政府研究資助局撥款,建立魏晉南北朝傳世文獻資料庫,自1992年今共輸入文獻近一千種,合共超過二千五百萬字。
魏晉南北朝繼承兩漢,下啟隋唐,歷三百七十年,為中國歷史上較長的分裂時期。先有魏、蜀、吳三國分立,後雖有西晉之統一,但為時甚短,此一時期各民族互相融合,文化彼此交流,哲學思想絢爛多姿;儒學、玄學、道教並興,又加之佛教東傳,文化發展迅速,出現了不少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為日後盛唐文化奠定深厚基礎。魏晉南北朝文學作品,尤其別集類文獻繁多,文辭雋永,風格多變,治學者常感難於董理。建立“魏晉南北朝一切傳世文獻電腦化資料庫”,將有助學者探討此一時期之文學、哲學、歷史及語言面貌,意義宏邃,影響深遠。
資料庫特色
以一固定年代之全部傳世文獻為對象,不論經、史、子、集,不論文獻字數多寡,均悉數輸入資料庫,俾便學者全面探討六朝文化、歷史、語言之實況及其演變。
由於六朝文獻每多散佚不全,研究人員多參照清人輯佚成果,重新蒐集整理,務求巨細不遺,精密準確。
資料庫輸入文獻所據版本,均為舊刻善本而未經後人擅意改動者,當中大多為《
四部叢刊》或《
玉函山房輯佚書》本,然後由研究人員重新標點、校勘;凡經校改之處,均加上校改符號,以建立原始文獻資料庫。
類書
計畫簡介
中國傳統類書常被用為工具書。類書乃為前人匯集當時傳世文獻資料,依類區分,重新排列編纂之典籍。及唐、宋兩朝,編撰類書蔚然成風,著名類書如《
北堂書鈔》、《
藝文類聚》、《
太平御覽》、《
初學記》等相繼編成付梓。漢達資料庫收錄先秦兩漢及魏晉南北朝一切傳世文獻資料庫,然而部份佚書、佚文則未見採錄。此等佚書、佚文,可以藉助類書引文重新蒐集。香港研究資助局於二零零一年撥款資助本研究計畫,旨在全面整理傳世類書,建立完整之類書電子資料庫,其目的有二﹕一)建立一完整之類書電子資料庫,方便學者利用類書引文進行研究工作。二)將類書引文與傳世古文獻文本進行對比研究,探求類書引文與傳世文本之異同。有關之比對研究,可以概略分為三方面說明:一)首先,就相同文獻資料,以現存最早之類書引文與今本文獻對比,分析今本文獻與引文之異同。二)其次,經過對比研究,蒐集同一文獻之異文,據此探求文本原貌。三)最後,就類書所引而又不見今本者,列為佚文,重新編排收錄,進行有系統之文獻輯佚工作。
資料庫特色
自魏晉六朝起,下迄明清,收錄所有主要類書文獻,諸如《
群書治要》、《太平御覽》、《
冊府元龜》、《
永樂大典》等皆在收錄之列,務求巨細無遺。預計資料庫總字數將超過六千萬字。
輸入類書文獻皆據舊刻善本,再由研究人員重新標點、校勘,凡經校改之處,均加上校改符號,俾便學者知道底本原貌。
提供一完整之中國類書資料庫,臂助學者利用資料從事更高層次之文獻比對研究工作。
互見文獻
計畫簡介
清人陳士珂研究《
韓詩外傳》,發現《
韓詩外傳》二百九十章中,有七成內容又見於其他年代相近之典籍。陳士珂蒐集《韓詩外傳》相關互見文獻,編成《韓詩外傳疏證》,俾便學者參考。及後,陳士珂又編成《孔子家語疏證》。兩書流傳甚廣,可見互見文獻之蒐集、研究,極受學者重視。
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何志華教授、樊善標教授及中國文化研究所朱國藩博士於一九九九年開展“先秦兩漢互見文獻研究計畫”,利用“漢達文庫”全面蒐集先秦兩漢所有典籍之互見文獻,盼能藉助電腦科技,全面歸納、分析先秦兩漢傳世文獻相互傳承之情況。研究計畫於二零零二年大致完成,共蒐集互見文獻超過七萬句,現正據此編纂《先秦兩漢互見文獻叢書》,收錄《
古列女傳》、《
荀子》、《
賈誼新書》、《
大戴禮記》等多種文獻之相關互文,俾便學者掌握此等文獻相互因襲之情況;並能利用蒐集所得之互見文獻資料,探究古代文獻之傳承關係,從而比對、校勘今本,考其異同,校訂訛誤。
另外,本計畫又藉助“漢達文庫”將研究成果上網,並重新編寫網上檢索程式,以便學者於網上進行閱讀、檢索古代典籍互見文例。
引錄經籍
計畫簡介
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陳雄根教授及何志華教授於一九九八年開展“先秦兩漢引錄經籍首階段研究計畫”,進行先秦兩漢傳世文獻引錄十三經研究(即《
周易》、《
尚書》、《
毛詩》、《
周禮》、《
儀禮》、《
禮記》、《
春秋左傳》、《
春秋公羊傳》、《
春秋穀梁傳》、《
孟子》、《
論語》、《
爾雅》及《
孝經》),全面檢索先秦兩漢文獻引錄十三經文例,並比勘各種版本,紀錄異同,俾便參照。計畫分兩期進行,於完成後利用研究成果編纂、出版《先秦兩漢典籍引錄經籍資料彙編》,收錄文獻多種,包括《先秦兩漢典籍引〈尚書〉資料彙編》、《先秦兩漢典籍引〈詩經〉資料彙編》等。另外,本計畫又藉助“漢達文庫”,將研究成果上網,並重新編寫網上檢索程式,以便學者於網上進行閱讀、檢索古代典籍引用經書的文例。
辭彙研究
計畫簡介
中心自2005年起開展辭彙研究領域,並於2006年獲“研究資助局優配研究金”,先後開展“先秦兩漢辭彙綜合研究──古代漢語多功能網路辭典之構建”研究計畫第一及第二期。此計畫旨在全面整理及研究先秦兩漢辭彙,為先秦兩漢辭彙發展的研究提供數據資料,並編纂及出版各種“先秦兩漢文獻辭彙資料彙編”及專門辭典,以及建立先秦兩漢傳世文獻及出土文獻多功能網路詞典。本計畫期望學者可利用研究數據進行各種特定範疇的辭彙比較研究,例如比較不同時代、地區、載體的詞頻及用例,進而探究先秦兩漢典籍的語言特質,並據此開展更多歷時性的、跨文獻的辭彙研究工作。
資料庫特色
收錄先秦兩漢傳世典籍所見常用辭彙近15萬個;
提供釋義、讀音、用例等資料;
數據資料能臂助學界拓闊研究領域,範圍涵蓋古代中國方言至出土材料的辭彙。
研究成果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一直致力推動具世界學術水平的中國研究,為中國研究的重鎮。劉殿爵中國古籍研究中心前身為漢達古文獻資料庫,成立於1988年,致力於整理中國古代傳世及出土文獻,並建立電子資料庫,藉此進行多項研究工作,繼而通過各種媒體出版研究成果,是香港唯一的中國古籍研究中心。
“漢達文庫”是中心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包括六個資料庫,共收錄近8,000萬字,包含的文獻源自多個年代及地域,就出土文字而言,上自殷商甲骨卜辭、商周銅器銘文,下至漢世竹簡帛書,皆有收錄;至於傳世文獻,則上起先秦兩漢典籍、魏晉六朝文獻,下迄明清所編類書,亦在所網羅。
中心成員
職務 | 姓名 |
---|
主任 | |
學 術 顧 問
| |
|
|
|
|
|
|
|
電腦顧問
| 梁光漢 先生
|
郭偉本 先生 |
(表格內容參考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