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漢威,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劉殿爵中國古籍研究中心學術顧問。澳洲國立大學博士。
個人在本所從事學術研究,除去請假兩年赴香港協助香港公開進修學院成立中國人文學位課程不算外,到今年年底,剛好整整二十年,期間中國近代經濟史是個人研究重心所在,而以清末最後六十年為焦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何漢威
- 職業: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 代表作品:《京漢鐵路初期史略》
- 性別:男
- 職稱:研究員,副所長,博士
基本信息,經歷,自述,著作,專書,論文,書評,翻譯,其他,
基本信息
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澳洲國立大學博士。
經歷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1986.12-1998.1),研究員(1998.1-)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所長(2010.10-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主任(2009.10-2010.10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學門召集人(2004.01-2007.06)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助理(1976.2-1979.8);編輯助理(1979.9-1980.5)
香港公開進修學院首席講師(1990.12-1992.11)
自述
出山要比在山清
個人在本所從事學術研究,除去請假兩年赴香港協助香港公開進修學院成立中國人文學位課程不算外,到今年年底,剛好整整二十年,期間中國近代經濟史是個人研究重心所在,而以清末最後六十年為焦點。本所二十年的研究生涯中,又可各以十年分為兩期:前十年研究側重於貨幣金融(以銅元為主),廣東的賭博、賭商,政府財政,中央地方勢力消長,以及從《李星沅日記》探討其時的政治社會實況;近十年的研究除賡續前期的政府財政探討外,也對顯赫或隱晦,但都具歷史意義的人物丁文江、劉學詢作較深入的探討,而整理及編輯本所典藏的丁文江檔案,更是重心所在。副產品則為對本所及師長前輩學術業績的評介。
最近十年間所發表的十篇論文,個人認為較具代表性的成果共四篇:一篇刊於業師《全漢升教授九秩榮慶祝壽論文集》;兩篇刊布於本所《集刊》,一篇載於《古今論衡》。該四篇論文中,二篇以晚清政府財政為目標,分別對國產鴉片?由脫序到整合的過程,以及中央與地方勢力財政互動的錯綜關係,作具體而微的剖析。二篇以歷史人物為焦點,其中〈廣東進士賭商劉學詢〉一文,充分發揮了本所「動手動腳找東西」的傳統,以傳為經,事件考證論述為緯,結果成功彌補了「中國近代政商研究」此一領域中一個重要空缺。丁文江檔案史料價值舉隅這一研究不單是描述檔案中有價值的片段,也不只是在談丁文江一個人的學術與事業,而是廣泛聯繫相關的政治、社會、文化情勢來討論,這非對民國史下過一番功夫不為功。自忖上述論著對清末民初經濟史、政治史研究,應具一定貢獻。
屈指算來,離退休僅有七年,時不我予,未來研究構想擬先就以下兩課題探討:(一)清末民初粵港銀幣交涉;(二)從財政層面考察十八、九世紀之交時人對世變盛衰變化的認知。
著作
專書
《京漢鐵路初期史略》(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9)。
《光緒初年 (1876-1879) 華北的大旱災》(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0)。
論文
〈清季的漠河金礦〉,《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8.1 (1976):235-272。
何漢威、全漢升,〈清季的商辦鐵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9.1 (1978):119-168。 〈晚清四川財政狀況的轉變〉,《新亞學報》14 (1984):199-348。
“A Final Attempt at Financial Centralisation in the Late Qing Period, 1909-11,” Far Eastern History 32 (1985): 9-56.
〈清末賦稅基準的擴大及其局限──以雜稅中的菸酒稅和契稅為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7.下 (1988):69-98。
〈清末省區之間的銅元流通與貨幣套利〉,《第二次中國近代經濟史會議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1989),頁889-911。
〈從銀賤錢荒到銅元氾濫──清末新貨幣的發行及其影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2.3 (1993):389-494。
〈清末廣東的賭博與賭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6.2 (1995):489-555。
〈清末廣東的賭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7.1 (1996):61-108。
〈清末最後十五年間政府的籌款方策:鹽斤加價〉,《中國史學》6 (1996):49-68。
〈從清末剛毅、鐵良南巡看中央和地方的財政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8.1 (1997):55-115。
〈《李星沅日記》中所見道光朝後期的政治社會〉,收入郝延平、魏秀梅主編,《近世中國之傳統與蛻變:劉廣京院士七十五歲祝壽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頁311-342。
〈讀《李星沅日記》──兼論李星沅其人〉,《嚴耕望先生紀念論文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8),頁305-352。
“Gambling Operations in Late Qing Guangdong,” in Occasional Paper Series in Asian Business History no. 2 (Asian Business History Centre – History Department,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1998, 30 pp.; Reprinted ed., 2000).
〈清季國產鴉片的統捐與統稅〉,《薪火集:傳統與近代變遷中的中國經濟──全漢升教授九秩榮慶祝壽論文集》(台北:稻鄉出版社,2001),頁545-589。
〈清季中央與各省財政關係的反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2.3 (2001):597-698。
〈廣東進士賭商劉學詢 (1855-1935)〉,《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3.2 (2002.6):303-354。 〈全漢升與中國經濟史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2002.3:146-149。
“A Biographical Sketch of Liu Xuexun: The Controversial and Mysterious Guangdong Gambling Farmer, Mandarin Capitalist and Secret Agent in Modern China,” in Power and Identity in the Chinese World Order: Festschrift in Honour of Professor Wang Gungwu, ed. Billy K. L. So, John Fitzgerald, Huang Jianli and James K. Chin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Cardiff: Drake, 2003), pp. 141-175.
〈光輝充實兼而有之的史學大家──何炳棣教授〉,
《當代傑出學人文史、科技公開演講文集》(香港:香港公共圖書館,2004),頁87-103。
〈發展與超越──史語所遷台後的史學研究(宋元明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五周年紀念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4),頁43-57。
〈全漢升先生事略〉,《香港中國近代史學報》2 (2004):185-189。
〈史語所藏丁文江檔案的收藏原委、編輯整理及史料價值舉隅〉,《古今論衡》12 (2005):3-34。
〈重印本《中國行會制度史》導讀〉,收入全漢升著,《中國行會制度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頁i-xii。
〈高山景行──光輝充實兼具的史學大家何炳棣教授〉,《慶祝何炳棣先生九十華誕論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5),頁1-9。
〈一九二六年淞滬商埠督辦公署總辦任內的丁文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1.1 (2010.3):37-150。
書評
〈郝延平,The Comprador in Nineteenth Century China: Bridge between East and West〉,《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7.1 (1974):386-391。
〈王業鍵,An Estimate of the Land-tax Collection in China, 1753-1908 and Land Taxation in Imperial China, 1750-1911〉,《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9.1 (1978):271-276。
〈S. A. M. Adshead,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hinese Salt Administration, 1900-1920〉,《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9.1 (1978):277-281。
〈Robert H. G. Lee, The Manchurian Frontier in Ch'ing History〉,《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9.1 (1978):282-285。
〈Edward Lefevour,Western Enterprise in Late Ch'ing China: A Selective Survey of Jardine Matheson & Company's Operations, 1842-1895〉,《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0.1 (1979):225-229。 〈陳錦江,Merchants, Mandarins and Modern Enterprise in Late Ch'ing China〉,《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0.1 (1979):229-234。
〈李恩涵,China's Quest for Railway Autonomy, 1904-1911〉,《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0.1 (1979):235-240。
〈David D. Buck, Change in China: Politics and Development in Tsinan, Shantung, 1890-1949〉,《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1 (1980):315-319。
〈Thomas L. Kennedy, The Arms of Kiangnan: Modernization in the Chinese Ordnance Industry, 1860-1895〉,《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8 (1980):407-412。
〈Jonathan D. Spence and John E. Wills, Jr eds., From Ming to Ch'ing: Conquest, Region and Continuity in Seventeenth Century China〉,《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2 (1981):351-355。
〈張榮洋,Mandarins and Merchants: Jardine Matheson & Co., A China Agency of the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3 (1982):323-326。
〈王樹槐,《庚子賠款》〉,《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3 (1982):327-331。
〈James H. Cole, Shaohsing: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in Nineteenth Century China〉,《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8 (1987):281-285。
〈“Republican China, 1912-1949,” in John K. Fairbank and Albert Feuerwerker 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13〉,《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8 (1987):287-290。
〈Susan Mann, Local Merchants and the Chinese Bureaucracy, 1750-1950〉,《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6 (1988):192-198。
〈馮兆基,The Diplomacy of Imperial Retreat: Britain's South China Policy, 1924-1931〉,《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新2 (1993):231-236。
〈Jane Kate Leonard and John Watt eds., To Achieve Security and Wealth: The Qing Imperial State and the Economy, 1644-1911〉,《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新2 (1993):237-240。
〈王賡武,The Chineseness of China, Selected Essays〉,《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新2 (1993):241-245。
〈朱昌崚、劉廣京編,Li Hung-chang and China's Early Modernization〉,《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新3 (1994):219-223。
〈John Robert Shepherd, 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1600-1800〉,《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新3 (1994):225-229。
〈何炳棣,《中國歷代土地數字考實》〉,《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新5 (1996):319-324。
〈Richard John Lufrano, Honorable Merchants: Commerce and Self-Cultiva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漢學研究》15.2 (1997):301-309。
〈評Robert J. Antony and Jane Kate Leonard eds., Dragons, Tigers, and Dogs: Qing Crisis Management and the Boundaries of State Power in Late Imperial China (East Asia Program Series No. 114,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2002)〉,《漢學研究》21.2 (2003):435-440。
〈何炳棣院士與《讀史閱世六十年》〉,《漢學研究通訊》23.3 (2004):19-23。
〈評Linsun Cheng(程麟蓀), Banking in Modern China: Entrepreneurs, Professional Manager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Banks, 1897-1937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6 (2007):201-211。
〈評Madeleine Zelin, The Merchants of Zigong: Industrial Entrepreneurship in Early Modern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6)〉,《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47 (2007):546-551。
〈評John E. Herman, Amid the Clouds and Mist: China’s Colonization of Guizhou,1200-1700 (Cambridge, MA and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2007)〉,《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48 (2008):552-556。
〈評William T. Rowe, Crimson Rain:Seven Centuries of Violence in a Chinese Count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48 (2008):571-575。
〈評 Kathryn Edgerton-Tarpley, Tears from Iron: Cultural Response to Famine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Berkeley, Los Angeles,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8)〉,《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49 (2009):482-486。
〈評宋廣波編著,《丁文江年譜》(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8)〉,《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65 (2009):157-63。
〈評陳鋒,《清代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研究》(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漢學研究》27.3 (2009):355-60。
〈評Jennifer M. Rudolph, Negotiated Power in Late Imperial China: The Zongli Yamen and the Politics of Reform (Ith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East Asia Program, 2008)〉,《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51 (2010):387-391。
翻譯
〈《論語》中所見的孔門弟子〉,收入采掇英華編輯委員會編,《采掇英華──劉殿爵教授論著中譯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4),頁31-47。
〈《論語》〉,收入采掇英華編輯委員會編,《采掇英華──劉殿爵教授論著中譯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4),頁49-59。
其他
〈澳洲國立大學的漢學研究〉,《漢學研究通訊》2.3 (1983):185-191。
〈本地華人傳統婚禮〉(香港:市政局,1986)。
〈澳大利亞建國初期的一頁:流配製度八十年 (1788-1868)〉,《歷史月刊》14 (1989):100-107。
〈經濟史壇祭酒:全漢升教授傳略〉,收入陳方正主編,《與中大一同成長──香港中文大學與中國文化研究所圖史,1949-1997》(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2000),頁195-197。
〈 何炳棣院士簡介〉,收入何炳棣著,《有關《孫子》、《老子》的三篇考證》(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頁101-103。
〈序言〉,收入黎志剛著,《中國近代的國家與市場》(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03),頁i-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