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13年

公元513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癸巳蛇年。在中國包括北魏延昌二年、南朝梁天監十二年、柔然建昌六年、高昌義熙四年等年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公元513年
  • 外文名:513 AD
  • 農曆癸巳年
  • 生肖
  • 朝代:北魏
紀年,大事,

紀年

北魏延昌二年
南朝梁天監十二年
高昌義熙四年

大事

[1]春,正月,辛卯,上祀南郊,大赦。
[1]春季,正月辛卯(初六),梁武帝在南郊祭天,大赦天下。
[2]二月,辛酉,以兼尚書右僕射袁昂為右僕射。
[2]二月辛酉(初六),梁朝任命兼尚書右僕射袁昂為右僕射。
[3]己卯,魏高陽王雍進位太保。
[3]己卯(二十四日),北魏高陽王元雍進位為太保。
[4]郁洲迫近魏境,其民多私與魏人交市,朐山之亂,或陰與魏通,朐山平,心不自安。青、冀二州刺史張稷不得志,政令寬弛,僚吏頗多侵漁。庚辰,郁洲發徐道角等夜襲州城,殺稷,送其首降魏,魏遣前南兗州刺史樊魯將兵赴之。於是魏飢,民餓死者數萬,侍中游肇諫,以為“朐山濱海,卑濕難居,郁洲又在海中,得之尤為無用。其地於賊要近,去此間遠,以間遠之兵攻要近之眾,不可敵也。方今年饑民困,唯宜安靜,而復勞以軍旅,費以饋運,臣見其損,未見其益。”魏主不從,復遣平西將軍奚康生將兵逆之。未發,北兗州刺史康絢遣司馬台滲霍奉伯討平之。
[4]郁洲挨近北魏邊境,該地的民眾大多私自同北魏人做買賣,朐山之亂時,有的人暗中與北魏勾結,朐山之亂平定之後,這些人心中非常不安。青、冀二州刺史張稷由於仕途不得志,政令鬆弛,以致僚屬們多侵奪百姓。庚辰(二十五日),郁洲百姓徐道角等人夜襲州城,殺了張稷,送上他的首級投降了北魏,北魏派遣前南兗州刺史樊魯率兵趕赴郁州。此故芝想時,北魏發生饑荒,百姓餓死的有幾萬人,侍中游肇進諫宣武帝,認為:“朐山靠著海,地勢低下潮濕,難白陵放以居住,郁洲更在海中,得到它尤其沒有用處。該地對於梁朝既是海道要衝,又靠近江、淮,而離我們卻非常遙遠,且不是軍事要地,為了這閒遠之地而派兵去攻打據守要衝近地的梁朝軍隊,是抵擋不過的。方今饑荒流行,百姓困苦,只應安寧,但是又要煩勞軍旅,耗費糧食,對於出兵之事,我只看到它的損失,看不到他的益處。”宣武帝沒有聽從游肇的勸諫,又派遣平西將軍奚康生率兵去迎戰梁朝軍隊。但是,奚康生還沒有出發,梁朝北兗州刺史康絢就派遺司馬霍奉伯討平了郁州之亂。
[5]辛巳,新作太極殿。
[5]辛巳(二十六日),梁朝新建成太極殿。
[6]上嘗與侍中、太子少傅建昌侯沈約各疏栗事,約少上三事,出,謂人曰:“此公護前,不則羞死!”上聞之怒,欲治其罪,徐勉固諫而止。上有憾於張稷,從容與約語及之,約曰:“左僕射出作邊州,已往之事,何足復論!”上以約與稷昏家相為,怒曰:“卿言如此,是忠臣邪!”乃輦歸內殿。約懼,不覺上起,猶坐如初;乃還,未至床而憑空,頓於戶下,因病。夢齊和帝以劍斷其舌,乃呼道士奏赤章於天,稱“禪代頌提汗全之事,不由己出。”上遣主書黃穆之視疾,夕還,增損不即啟聞,懼罪,乃白赤章事。上大怒,中使譴責者數四。約益懼,閏月,乙芝射故醜,卒。有司謚曰“文”,上曰:“情懷不盡曰隱”,改謚隱侯。
[6]武帝曾經同侍中、太子少傅建昌侯沈約各自寫出關於栗子的達多戒連典故,沈約有意少寫三點,以顯得自己學問比不上武帝,出來之後,他對人說:“此公自護其所短,忌諱別人比他強,否則會羞死的!”武帝知道之後十分生氣,要治沈約的罪,徐勉一再勸諫才止住。武帝對張稷抱怨自己感到很遺憾,就從容地與沈約談到了張稷的事,沈約說:“左僕射出任邊境上的青、冀二州刺史,已經是過去的事情了,何足再加議論!”武帝認為沈約與張稷是親家,袒護張稷,就生氣地說道:“你說出這樣的話,是忠臣嗎?”於是乘輦回到內殿去了。沈約由於害怕,竟沒有覺察到武帝已經起身走了,還象原來那樣一動不動地坐著。回到家之後,沒有走到胡床跟前而坐空了,腦袋著地倒在了窗戶下面,於是就病了。沈約夢見南齊舟充駝和帝用劍割斷了他的舌頭,於是就叫來道士用赤色奏章向天神祈禱,說:“禪代的事情,不是我的主意。”武帝派遣主書黃穆之來探視沈約的病情,天黑時返回,瞞下了沈約讓道士用赤章祈天之事,又害怕獲罪,最終還是把這件事對武帝講了。武帝知道後勃然大怒,多次派人去譴責了沈約。沈約越發害怕了,於閏月乙丑(十一日),病故。有關部門給沈約的諡號為“文”,梁武帝說:“心事不盡曰隱。”於是又改諡號為隱侯。
[7]夏,五月,壽陽久雨,大水入城,廬舍皆沒。魏揚州刺史李崇勒兵泊於城上,水增未已,乃乘船附於女牆,城不沒者二板。將佐勸崇棄壽陽保北山,崇曰:“吾忝守藩岳,德薄致災,淮南萬里,繫於吾身,一旦動足,百姓瓦解,揚州之地,恐非國物,吾豈愛一身,取愧王尊!但憐此士民無辜同死,可結筏隨高,人規自脫,吾必與此城俱沒,幸諸君勿言!”
[7]夏季,五月,壽陽久雨成災,大水入城,房舍全被淹沒。北魏揚州刺史李崇指揮軍隊停在城牆上,水繼續往上漲,於是又乘船爬到城牆上的短牆上面,城牆只差兩板寬沒有被淹。將佐們勸李崇放棄壽陽而保北山,李崇說:“我受朝廷之命鎮守一方之地,由於仁德不足而致使天降大災,淮南萬里之地,安危繫於我一身,我若一旦離開,百姓就會瓦解奔散,揚州之地,恐怕就不屬我國所有了,我豈能受惜自己的身子,而有愧於漢代黃河泛濫時不顧一已之安危而宿於堤上的王尊呢!我只是憐憫這裡的士人百姓們要無辜而與我同死,所以可以讓他們扎筏子乘坐其上,隨水而高,各人去求一條生路,我一定同這座城一起淹沒,請各位不要再說了!”
揚州治中裴絢帥城南民數千家泛舟南走,避水高原,謂崇還北,因自稱豫州刺史,與別駕鄭祖起等送任子來請降。馬仙遣兵赴之。
揚州治中裴絢帶領城南民眾數千家划船往南逃跑,到高地上避水,他認為李崇一定回北方去了,因此就自稱為豫州刺史,同別駕鄭祖起等人送人質到梁朝請求投降。馬仙派兵前去援應裴絢
崇聞絢叛,未測虛實,遣國侍郎韓方興單舸召之。絢聞崇在,悵然驚恨,報曰:“比因大水顛狽,為眾所推。今大計已爾,勢不可追,恐民非公民,吏非公吏,願公早行,無犯將士。”崇遣從弟寧朔將軍神等將水軍討之,絢戰敗,神追拔其營。絢走,為村民所執,還,至尉升湖,曰:“吾何面見李公乎!”乃投水死。絢,叔業之兄孫也。鄭祖起等皆伏誅。崇上表以水災求解州任,魏主不許。
李崇聽說裴絢叛變了,但不測虛實,就派遣自己封國中的侍郎韓方興單人乘船去召裴絢,裴絢知道李崇還在此地,悵然驚慌悔恨,但木已成舟,無可挽回,只好回答說:“日前因大水引起了流離顛沛,客群人的推舉,方有此舉。但大計已成,無可追回了,恐怕這裡的百姓已經不是大人治下的百姓了,官吏也不是大人手下的官吏了,希望大人早日動身回去,不要冒犯我的將士們。”李崇派遣堂弟寧朔將軍李神等人率領水軍討伐裴絢,裴絢戰敗,李神追擊,占領了他的營盤。裴絢逃跑,被村民抓獲,送回來時,到了尉升湖,裴絢說:“我有何臉面見李公呢!”於是投水而死。裴絢裴叔業的哥哥的孫子。鄭祖起等人都伏法被誅。李崇上表朝廷因水災而請求解除自己州刺史的職位,北魏宣武帝不準許。
崇沈深寬厚,有方略,得士眾心,在壽春十年,常養壯士數千人,寇來無不摧破,鄰敵謂之“臥虎”。上屢設反間以疑之,又授崇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萬戶郡公,諸子皆為縣侯;而魏主素知其忠篤,委信不疑。
李崇深沉寬厚,有謀略,很得士庶之心,他在壽春十年,經常養著幾千壯士,賊寇來犯無不被摧破,鄰近的梁朝敵手稱他為“臥虎”。梁武帝多次設反間計以便使北魏朝廷對李崇產生懷疑,又授予他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萬戶郡公,他的幾個兒子都被封為縣侯。然而北魏宣武帝素知李崇忠誠老實,對他非常信任而毫不懷疑。
[8]六月,癸巳,新作太廟。
[8]六月癸巳(初十),梁朝新建成太廟。
[9]秋,八月,戊午,以臨川王宏為司空。
[9]秋季,八月戊午(疑誤),梁朝任命臨川王蕭宏為司空。
[10]魏恆、肆二州地震、山鳴,逾年不已,民覆壓死傷甚眾。
[10]北魏恆、肆二州發生地震,山發出鳴嘯之聲,一年多還沒停止,民眾被埋壓死傷的特別多。
[11]魏主幸東宮,以中書監崔光為太子少傅,命太子拜之;光辭不敢當,帝不許。太子南面再拜,詹事王顯啟請從太子拜,於是宮臣皆拜;光北面立,不敢答,唯西面拜謝而出。
[11]北魏宣武帝臨幸東宮,任命中書監崔光為太子少傅,命令太子向崔光下拜。崔光辭讓而不敢承當,宣武帝不許,堅持讓太子拜。太子面向南拜了兩次,詹事王顯啟請聖上允許他跟隨太子一起拜,於是東宮僚屬一起下拜。崔光朝北面立著,不敢答禮,只朝西面拜謝後離去。
[6]武帝曾經同侍中、太子少傅建昌侯沈約各自寫出關於栗子的典故,沈約有意少寫三點,以顯得自己學問比不上武帝,出來之後,他對人說:“此公自護其所短,忌諱別人比他強,否則會羞死的!”武帝知道之後十分生氣,要治沈約的罪,徐勉一再勸諫才止住。武帝對張稷抱怨自己感到很遺憾,就從容地與沈約談到了張稷的事,沈約說:“左僕射出任邊境上的青、冀二州刺史,已經是過去的事情了,何足再加議論!”武帝認為沈約與張稷是親家,袒護張稷,就生氣地說道:“你說出這樣的話,是忠臣嗎?”於是乘輦回到內殿去了。沈約由於害怕,竟沒有覺察到武帝已經起身走了,還象原來那樣一動不動地坐著。回到家之後,沒有走到胡床跟前而坐空了,腦袋著地倒在了窗戶下面,於是就病了。沈約夢見南齊和帝用劍割斷了他的舌頭,於是就叫來道士用赤色奏章向天神祈禱,說:“禪代的事情,不是我的主意。”武帝派遣主書黃穆之來探視沈約的病情,天黑時返回,瞞下了沈約讓道士用赤章祈天之事,又害怕獲罪,最終還是把這件事對武帝講了。武帝知道後勃然大怒,多次派人去譴責了沈約。沈約越發害怕了,於閏月乙丑(十一日),病故。有關部門給沈約的諡號為“文”,梁武帝說:“心事不盡曰隱。”於是又改諡號為隱侯。
[7]夏,五月,壽陽久雨,大水入城,廬舍皆沒。魏揚州刺史李崇勒兵泊於城上,水增未已,乃乘船附於女牆,城不沒者二板。將佐勸崇棄壽陽保北山,崇曰:“吾忝守藩岳,德薄致災,淮南萬里,繫於吾身,一旦動足,百姓瓦解,揚州之地,恐非國物,吾豈愛一身,取愧王尊!但憐此士民無辜同死,可結筏隨高,人規自脫,吾必與此城俱沒,幸諸君勿言!”
[7]夏季,五月,壽陽久雨成災,大水入城,房舍全被淹沒。北魏揚州刺史李崇指揮軍隊停在城牆上,水繼續往上漲,於是又乘船爬到城牆上的短牆上面,城牆只差兩板寬沒有被淹。將佐們勸李崇放棄壽陽而保北山,李崇說:“我受朝廷之命鎮守一方之地,由於仁德不足而致使天降大災,淮南萬里之地,安危繫於我一身,我若一旦離開,百姓就會瓦解奔散,揚州之地,恐怕就不屬我國所有了,我豈能受惜自己的身子,而有愧於漢代黃河泛濫時不顧一已之安危而宿於堤上的王尊呢!我只是憐憫這裡的士人百姓們要無辜而與我同死,所以可以讓他們扎筏子乘坐其上,隨水而高,各人去求一條生路,我一定同這座城一起淹沒,請各位不要再說了!”
揚州治中裴絢帥城南民數千家泛舟南走,避水高原,謂崇還北,因自稱豫州刺史,與別駕鄭祖起等送任子來請降。馬仙遣兵赴之。
揚州治中裴絢帶領城南民眾數千家划船往南逃跑,到高地上避水,他認為李崇一定回北方去了,因此就自稱為豫州刺史,同別駕鄭祖起等人送人質到梁朝請求投降。馬仙派兵前去援應裴絢
崇聞絢叛,未測虛實,遣國侍郎韓方興單舸召之。絢聞崇在,悵然驚恨,報曰:“比因大水顛狽,為眾所推。今大計已爾,勢不可追,恐民非公民,吏非公吏,願公早行,無犯將士。”崇遣從弟寧朔將軍神等將水軍討之,絢戰敗,神追拔其營。絢走,為村民所執,還,至尉升湖,曰:“吾何面見李公乎!”乃投水死。絢,叔業之兄孫也。鄭祖起等皆伏誅。崇上表以水災求解州任,魏主不許。
李崇聽說裴絢叛變了,但不測虛實,就派遣自己封國中的侍郎韓方興單人乘船去召裴絢,裴絢知道李崇還在此地,悵然驚慌悔恨,但木已成舟,無可挽回,只好回答說:“日前因大水引起了流離顛沛,客群人的推舉,方有此舉。但大計已成,無可追回了,恐怕這裡的百姓已經不是大人治下的百姓了,官吏也不是大人手下的官吏了,希望大人早日動身回去,不要冒犯我的將士們。”李崇派遣堂弟寧朔將軍李神等人率領水軍討伐裴絢,裴絢戰敗,李神追擊,占領了他的營盤。裴絢逃跑,被村民抓獲,送回來時,到了尉升湖,裴絢說:“我有何臉面見李公呢!”於是投水而死。裴絢裴叔業的哥哥的孫子。鄭祖起等人都伏法被誅。李崇上表朝廷因水災而請求解除自己州刺史的職位,北魏宣武帝不準許。
崇沈深寬厚,有方略,得士眾心,在壽春十年,常養壯士數千人,寇來無不摧破,鄰敵謂之“臥虎”。上屢設反間以疑之,又授崇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萬戶郡公,諸子皆為縣侯;而魏主素知其忠篤,委信不疑。
李崇深沉寬厚,有謀略,很得士庶之心,他在壽春十年,經常養著幾千壯士,賊寇來犯無不被摧破,鄰近的梁朝敵手稱他為“臥虎”。梁武帝多次設反間計以便使北魏朝廷對李崇產生懷疑,又授予他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萬戶郡公,他的幾個兒子都被封為縣侯。然而北魏宣武帝素知李崇忠誠老實,對他非常信任而毫不懷疑。
[8]六月,癸巳,新作太廟。
[8]六月癸巳(初十),梁朝新建成太廟。
[9]秋,八月,戊午,以臨川王宏為司空。
[9]秋季,八月戊午(疑誤),梁朝任命臨川王蕭宏為司空。
[10]魏恆、肆二州地震、山鳴,逾年不已,民覆壓死傷甚眾。
[10]北魏恆、肆二州發生地震,山發出鳴嘯之聲,一年多還沒停止,民眾被埋壓死傷的特別多。
[11]魏主幸東宮,以中書監崔光為太子少傅,命太子拜之;光辭不敢當,帝不許。太子南面再拜,詹事王顯啟請從太子拜,於是宮臣皆拜;光北面立,不敢答,唯西面拜謝而出。
[11]北魏宣武帝臨幸東宮,任命中書監崔光為太子少傅,命令太子向崔光下拜。崔光辭讓而不敢承當,宣武帝不許,堅持讓太子拜。太子面向南拜了兩次,詹事王顯啟請聖上允許他跟隨太子一起拜,於是東宮僚屬一起下拜。崔光朝北面立著,不敢答禮,只朝西面拜謝後離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