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勉(南北朝時期南梁名臣、文學家)

徐勉(南北朝時期南梁名臣、文學家)

徐勉(466年-535年),字修仁。東海郡郯縣(今山東省郯城縣)人。南北朝時期南梁名臣、文學家。

徐勉自少孤貧,早勵清節。為人篤志好學,初入國子學,後補西陽國侍郎。梁朝建立後,拜中書侍郎,轉尚書左丞,與周舍同心佐政,號稱賢相。遷太子詹事,輔佐太子蕭統。又拜吏部尚書,負責官員銓選,遷侍中、尚書右僕射,官至中書令,以足疾去位。大同元年(535年),徐勉去世,年七十。獲贈特進、右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諡號“簡肅”。

徐勉善屬文,勤著述,雖當機務,下筆不休。曾因起居注煩雜,於是加以刪撰,為《流別起居注》六百卷,另有《左丞彈事》、《選品》、《太廟祝文》、《會林》等書集,今多已佚失。

基本介紹

  • 本名:徐勉
  • 別稱:徐修仁
  • 字號:字修仁
  • 所處時代南北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東海郡郯縣
  • 出生時間:466年
  • 去世時間:535年
人物介紹,人物評價,個人作品,軼事典故,親屬成員,後世紀念,

人物介紹

徐勉生於宋明帝泰始二年(466年),自少孤貧,早勵清節。六歲屬祈霽文,見稱耆宿。既長,篤志好學。起家國子學生,國子祭酒王儉每每稱讚勉有宰輔之量。射策舉高第,補西陽王國侍郎。
吏部尚書,嘗與賓客夜坐,有求詹事府五官者。徐勉正色:“今夕只可談風月,不宜及公事。”累官中書令。
徐勉所撰《戒子書》,為世傳誦。梁世言相者,徐勉及范雲而巳。
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卒,年七十,諡號“簡肅”(諡法稱“居敬行簡稱為簡,執心決斷為肅”)。

人物評價

陳朝吏部尚書姚察:徐勉少而厲志忘食,發憤修身,慎言行,擇交遊;及居重任,竭誠事主,動師古始,依則先王,提衡端軌,物無異議,為梁宗臣,盛矣。”
《資治通鑑》上也說梁朝稱得上賢相的只有范雲和徐勉二人。

個人作品

徐勉善屬文,勤著述,雖當機務,下筆不休。嘗以起居注煩雜,乃加刪撰,為流別起居注六百卷,(《南史》作六百六十卷。此從《梁書》)左丞彈事五卷,在選曹撰選品五卷,(《南史》作三卷。此從《梁書》)齊時撰太廟祝文二卷,以孔釋二教殊途同歸,撰會林五十卷,凡所著前後二集四十五卷,(《南史》作五十卷,《隋書志》作五十一卷,《兩唐書志》作四十一卷。此從《梁書》)又為婦人章表集十卷,皆行於世。

軼事典故

群犬驚吠
祖籍東海郯縣(今山東郯城縣)的徐勉,從小篤志好學,早勵清節。梁天監二年(公元502年),他被梁武帝任命為給事黃門侍郎尚書吏部郎,參掌大選。此時梁朝建立才一年多些時間,梁武帝又興師北伐,朝中政務軍務十分繁忙。徐勉這時雖然已是吏部的重要官員之一,但因為他是秘書出身,極有文才,為了不延誤軍機,梁武帝於是讓他“參掌軍書”。徐勉本來就是一個十分勤勉的人,工作本身也確實繁忙,他因此往往要隔幾十天才能回家一次。他家養了一群狗,因為他回來得少,這些狗都不認得自己的主人了,他每次回來,都要引起它們的狂吠。畜生們完全把主人當成了陌生人,徐勉既感到好笑,又覺得無奈。有一次他感嘆說:“吾憂國忘家,乃至於此。若吾亡後,亦是傳中一事。”後一句的意思是:“我死了後,如果有人寫我的傳記,群犬驚吠倒是件值得一記的軼事。”
只談風月,不論公事
天監六年(公元507年),徐勉被任命為吏部尚書。吏部是古代六部之首,主管全國組織人事工作,其主官便是尚書。跑官現象不僅現代有,古代也有。徐勉做了吏部尚書,掌握了官吏的任免大權之後,他家可熱鬧了,有事沒事來套近乎的人不曉得有多少。有些臉皮厚的人,甚至乾脆伸手要官。徐勉的態度是一律不給。有一個叫虞暠的人,仗著和徐勉的關係比較好,有一次獅子大開口,一次便“求詹事五官”。徐勉正色道:“今夕只可談風月,不宜及公事。”虞暠討了個沒趣,只得訕訕地告辭了。史載:“勉居選官,彝倫有序”,“故時人鹹服其無私”。一個古代的“中央組織人事部長”,在用人方面能讓眾人服其無私,是容易做到的嗎?手中握有人事任免權的人,對跑官要官者的態度有沒有徐勉那樣“絕情”呢?《韓非子·外儲說左下》:“私仇不入公門”,意謂個人之間的仇怨,不能帶到處理公務中來,那么,徐勉在家裡要求來客“只可談風月(清風明月之美景,可理解為朋友私情),不宜及公事”,也就是不在私室拿原則做交易,不是同樣值得稱道嗎?我們如果都能做到不給跑官者以官職,什麼“身體靠運動,當官靠活動”之類的傳言也就不攻自破,沒有流傳的市場了。
遺子孫之以清白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是對古代官吏皆貪財的生動寫照。其實,古代的貪官雖說比比皆是,但廉吏也是不乏其人的。徐勉就是一個十分清廉的官員。史書上說他“雖居顯位,不營產業,家無蓄積,俸祿分贍親族之窮乏者”。這些話絕非溢美之詞。看到他家如此清貧,一些好心人便勸他經營產業,為子孫後代著想。徐勉回答說:“人遺子孫以財,我遺之以清白。子孫才也,則自致輜軿(輜和軿都是古代的車名,此處連用意為家產);如其不才,終為他有。”
“遺子孫以清白”這一思想絕非徐勉一時的即興之言,而是發自他內心的真誠表露。只要讀讀他給兒子徐崧的一封家書,就可證明這一點。他在這封《誡子書》中說:“吾家本清廉,故常居貧素,至於產業之事,所未嘗言,非直不經營而已。古人所謂‘以清白遺子孫,不亦厚乎’。又云:‘遺子黃金滿籯,不如一經。’詳求此言,信非徒語。吾雖不敏,實有本志,庶得遵奉斯義,不敢墜失。今且望汝全吾此志,則無所恨矣。”大意是說:我家本來就清廉,因此常常過著貧窮素樸的生活。至於產業的事情,不但從來沒有經營過,也從未談起過。古人所說“將清白遺留給子孫,不也是很豐厚的遺產嗎?”古人又說:“留給子孫滿箱黃金,不如傳給他們一部經書。”詳細探求這些話,確實不是虛妄之詞。我雖然不聰敏,但實有這樣的志向,希望能夠遵循、奉行古人這個教誨,從不敢墮落失誤。希望你能夠理解和體察我的志向,則我也就沒有什麼遺憾和失望的了。
古往今來,多數父母遺留給子女的往往是多多益善的物質財富,這種父母看似愛子,實則害之,最終只能使子女滋長依賴心理,從而喪失獨立創業的勇氣和能力,坐吃山空,因而是愚蠢的、不明智的。徐勉清醒地意識到這一點,他要以光輝的人格風範傳給子女,這對今天某些不知教子,只知斂財的父母是有所啟示的。

親屬成員

祖父:徐長宗,宋高祖劉裕霸府行參軍。
父親:徐融,任南昌相。
長子:徐崧,晉安太守。
次子:徐悱(?年—525),字敬業,生年不詳,卒於梁武帝普通五年。幼聰敏,能屬文。起家著作佐郎,轉太子舍人,掌書記之任。累遷洗馬中舍人,猶掌書記。出入宮坊者歷年。以足疾,出為溪東王友,遷晉安內史。早卒。父勉悲甚,為之作《答客喻》。妻劉令嫻作文祭之,辭甚悽惻。《玉台新詠》中有悱與令嫻的贈答詩數首,可以窺見這一對文學夫妻在閨房中的情好。
次媳:劉令嫻,南朝詩人劉孝綽妹,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世稱劉三娘。《梁書·劉孝綽傳》中載有她的事跡。劉令嫻的詩多寫閨怨,其中最著名的是《答外詩》二首,是回贈丈夫徐悱之作。詩中通過寫景來襯托相思之情,頗為真切生動。524年,徐悱死,令嫻作《祭夫文》,辭意悽惋,留下“令名士擱筆”的美談。此文載於《藝文類聚》。 劉令嫻的作品《唐書·經籍志》說有文集六卷(《劉氏集》);而《隋書·經籍志》則作三卷,已佚。《梁書·劉孝綽傳》中載有她的事跡。

後世紀念

後世為緬懷和繼承徐勉的高風亮節,郡望堂號為“風月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