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天監十二年(公元513年)春,劉孝綽在荊州被召回京,途經櫟口,作此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櫟口守風》
- 創作年代:南朝梁
- 文學體裁:五言古風
- 作者:劉孝綽
作品全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全文
春心已應豫,歸路復當歡。
如何此日風,霾曀駭波瀾。
倏見搖心慘,俄瞻鄉路難。
賴有同舟客,移宴息層巒。
華茵藉初卉,芳樽散緒寒。
謔浪雖雲善,江流苦未安。
保由入故園,詎即紉新蘭。
寄謝浮丘子,暫欲暇飛鸞。
作品賞析
梁天監十二年(公元513年)春,劉孝綽在荊州被召回京,心境頗為愉快。出發前夕,他佇立春日落照中眺望江景,想到即將回返建康,途中還可在潯陽(今江西九江)與友人何遜一述契闊之情,便壓抑不住心頭的喜悅。然而當他順江而下,船至櫟口(其名不詳,當為江陵至九江之間某一水口)一帶時,卻遇上了大風浪。詩人不得不移舟靠岸,以待風浪,如此便有了《櫟口守風》之作。歸帆受阻,任誰都會不高興;何況,詩人們的情緒又比一般人不穩定。因此,此詩開筆便顯得有些壓抑。“春心已應豫,歸路復當歡”,敘春日歸鄉在歡愉,而用了“應”、“當”這樣在字眼,可見詩人心中,實際上已不那么“歡”、“豫”。那給詩人帶來不快的,正是江間突發的風:“如何此日風,霾曀駭波瀾!”霾是挾帶著塵土的大風,亦指天色陰沉。大風狂暴地出現在陰沉的江上,掀起如山的淘浪。這是一種客觀的描述,再加上以“駭”的主觀印象,你便可感知到風浪是怎樣的洶洶駭人了。而且,它出現得又是如此的突然,故詩中又有“如何”之語,以表現詩人不期而遇中的驚訝與沮喪。當詩人驀然瞥見這顛搖乘船的濤浪時,心旌亦因驚恐而搖盪起來,這就是“倏見搖心慘”。從一“慘”字可知,詩人此時臉上,大約已慘然變色。而舉目歸程,望中儘是重重疊疊的浪峰,又豈能不發出“俄瞻鄉路難”的幽幽慨嘆!?
江上行船,詩人之身雖已拜託風浪,那懷歸之心,卻依然繫於江流之上:“謔浪雖雲善,江流苦未安。”前句乘乘客飲宴中的戲謔之“善”,雖僅用的虛筆,那嬉笑謔嘲之熱鬧情態,已宛然行於筆端。後句展現江上風浪猶未安歇,卻著一“苦”字,詩人那時起看浪情的焦灼不安身影,亦隱隱寓於句中。詩人苦苦思念歸鄉的急切之心,此時已追過滔滔江流,回至京城“故園”。 在恍惚之間,似乎已見到園中新蘭的綻放,正被採擷來串為佩飾——“何由入故園,詎即紉新蘭”蘊含的,恰是這樣一種“神高駛之邈邈”的想像之境。只是在“何由”和“詎即”的反問之間,又表現了詩人自幻覺中醒來的失落、惆悵之情。這幻覺驚醒後,激得詩人再也無法坐待風歇浪靜,終於觸發了結句中的奇想:“寄謝浮丘子,暫欲暇飛鸞。”
江上行船,詩人之身雖已拜託風浪,那懷歸之心,卻依然繫於江流之上:“謔浪雖雲善,江流苦未安。”前句乘乘客飲宴中的戲謔之“善”,雖僅用的虛筆,那嬉笑謔嘲之熱鬧情態,已宛然行於筆端。後句展現江上風浪猶未安歇,卻著一“苦”字,詩人那時起看浪情的焦灼不安身影,亦隱隱寓於句中。詩人苦苦思念歸鄉的急切之心,此時已追過滔滔江流,回至京城“故園”。 在恍惚之間,似乎已見到園中新蘭的綻放,正被採擷來串為佩飾——“何由入故園,詎即紉新蘭”蘊含的,恰是這樣一種“神高駛之邈邈”的想像之境。只是在“何由”和“詎即”的反問之間,又表現了詩人自幻覺中醒來的失落、惆悵之情。這幻覺驚醒後,激得詩人再也無法坐待風歇浪靜,終於觸發了結句中的奇想:“寄謝浮丘子,暫欲暇飛鸞。”“浮丘子”即仙人浮丘公。傳說周靈王太子王子喬,好吹笙作鳳鳴。游伊、洛之間,被道士浮丘公接上嵩高山。“飛鸞”大約就是浮丘公用以迎接王子喬的仙禽吧?而今,詩人歸鄉心切,竟異想天開,呼請江風寄語浮丘公,暫且借那飛鸞一用,載著他穿越急風駭浪,直飛“故園”!這兩句結句,仿佛一種凌空的虛境,其無法實現自不待言。只是詩人大概被風浪逼急了,作詩也就顧不得虛實真幻了、
這首詩寫於櫟口守風,雖近於記事,卻很少景物描繪。它的好處,是在歸鄉之情的婉轉抒寫上。由歸程的應當歡愉,轉入遇風受阻的焦躁與驚恐。再於息宴層巒的慶幸中一頓,復又生出迫不及待的歸心。歸急無計,於是發為奇想,造出了借鸞凌空的的奇境。由實景境引發,以虛境作結,將阻風盼歸之情。抒寫得一波三折、委婉感人。劉孝綽乃“詞美英淨”的劉繪之子,史載年少已負文名。後來“每作一篇,朝成暮偏。好事者鹹傳誦寫,流聞河朔”,以至於“亭苑柱壁,莫不題之”。可見在梁初影響之大。從此詩看,他的作品的確文情過人,為時人所重,絕非虛名。
作者簡介
劉孝綽(481-539) 字孝綽,本名冉,小字阿士,彭城(今江蘇徐州)人。能文善草隸,號“神童”。年十四,代父起草詔誥。初為著作佐郎,後官秘書丞。它遷廷尉卿,被到洽所劾,免職。後復為秘書監。明人輯有《劉秘書集》。卒年五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