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公告
關於發布《全國生態功能區劃》的公告
根據國務院《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和《關於落實科學發展觀 加強環境保護地決定》的要求,環境保護部和中國科學院聯合編制了《全國生態功能區劃》。現予以發布。
附屬檔案:全國生態功能區劃
二〇〇八年七月十八日
前 言
全國生態功能區劃是
生態保護工作由經驗型管理向科學型管理轉變、由定性型管理向定量型管理轉變、由傳統型管理向現代型管理轉變的一項重大基礎性工作,是科學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手段,是指導
產業布局、資源開發的重要依據。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
生態功能區劃工作。2000 年,國務院頒布了《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明確了生態保護的指導思想、目標和任務,要開展全國生態功能區劃工作,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和環境保護提供科學支持。2004 年,胡錦濤總書記強調指出:“開展全國
生態區劃和規劃工作,增強各類
生態系統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服務功能。” 2005 年,國務院《關於落實科學發展觀 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再次要求“抓緊編制全國生態功能區劃”。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明確要求對22 個重要生態功能區實行優先保護,適度開發。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編制全國生態功能區劃的有關要求, 從2001 年開始,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會同有關部門組織開展了全國生態現狀調查。在調查的基礎上,中國科學院以甘肅省為試點開展了省級
生態功能區劃研究,並編制了《全國生態功能區劃規程》。2002 年8 月,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會同國務院
西部開發辦公室聯合下發了《關於開展生態功能區劃工作的通知》,啟動了西部12 省、自治區、直轄市和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生態功能區劃編制工作。2003 年8 月,開始了中東部地區生態功能區劃的編制。2004 年,我國內地31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全部完成了生態功能區劃編製作。在此基礎上,綜合運用我國建國以來自然區劃、
農業區劃、氣象區劃,以及
生態系統及其服務功能研究成果,2005 年,中國科學院匯總完成了《全國生態功能區劃》初稿。之後,原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會同中國科學院先後召開了10 余次專家分析論證會,對《全國生態功能區劃》初稿進行了反覆修改和完善。2006 年10 月,《全國生態功能區劃》再次徵求國務院各有關部門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意見後,又進一步得到充實與完善。2007 年7 月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與中國科學院又聯合主持了專家論證會,對修改完善的《全國生態功能區劃》進行了全面系統地評估,並得到了由16 位院士、專家組成的專家組的充分肯定。
全國生態功能區劃的範圍為我國內地31 個省級行政單位的陸地,未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
思想原則目標
指導思想
為了貫徹科學發展觀,樹立
生態文明的觀念,運用生態學原理,以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協調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關係、增強生態支撐能力、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在充分認識區域
生態系統結構、過程及
生態服務功能空間分異規律的基礎上,劃分生態功能區,明確對保障國家
生態安全有重要意義的區域,以指導我國生態保護與建設、自然資源有序開發和產業合理布局,推動我國經濟社會與生態保護協調、健康發展。
基本原則
(1)
主導功能原則:生態功能的確定以
生態系統的主導服務功能為主。在具有多種生態服務功能的地域,以生態調節功能優先;在具有多種生態調節功能的地域,以主導調節功能優先。
(2)
區域相關性原則:在區划過程中,綜合考慮流域上下游的關係、區域間生態功能的互補作用,根據保障區域、流域與國家
生態安全的要求,分析和確定區域的主導生態功能。
(3)
協調原則:生態功能區的確定要與
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重大經濟技術政策、社會發展規劃、經濟發展規劃和其他各種專項規劃相銜接。
(4)
分級區劃原則:全國生態功能區劃應從滿足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保護工作巨觀管理的需要出發,進行大尺度範圍劃分。省級
生態功能區劃應與全國生態功能區劃相銜接,在區劃尺度上應更能滿足省域經濟社會發展和
生態保護工作
微觀管理的需要。
目標
(1)分析全國不同區域的
生態系統類型、生態問題、
生態敏感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類型及其空間分布特徵,提出全國生態功能區劃方案,明確各類生態功能區的主導
生態服務功能以及生態保護目標,劃定對國家和區域
生態安全起關鍵作用的重要生態功能區域。
(2)按
綜合生態系統管理思想,改變按要素管理生態系統的傳統模式,分析各重要生態功能區的主要生態問題,分別提出生態保護主要方向。
區劃與依據
全國生態功能區劃是在生態現狀調查、
生態敏感性與
生態服務功能評價的基礎上,分析其空間分布規律,確定不同區域的生態功能,提出全國生態功能區劃方案。
空間特徵
我國地處歐亞大陸東南部,位於北緯4°15'~53°31',東經73°34'~135°5',自北向南有
寒溫帶、溫帶、暖溫帶、亞熱帶和熱帶5個
氣候帶。
地貌類型十分複雜,由西向東形成三大階梯,第一階梯是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第二階梯從青藏高原的北緣和東緣到
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
雪峰山一線之間,海拔在1000~2000米;第三階梯為我國東部地區,海拔在500米以下。我國獨特的氣候和地貌特徵是我國森林、草原、濕地、荒漠、農田和城市等各類
陸地生態系統發育與演變的自然基礎。我國
生態系統空間分布格局見附圖1。
草原生態系統:我國草原面積為390 萬平方公里,約占世界草原面積的13%,占全國國土面積的41%,其中84.4%的草原分布在西部。我國草原可分為
溫帶草原、高寒草原和荒漠區
山地草原3 大類。溫帶草原分布於
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北部和
松嫩平原西部,受水分的影響,從東到西依次分布有
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
荒漠草原。高寒草原為青藏高原所特有,東部半濕潤地區為高寒草甸,西部半乾旱區為高寒草原。荒漠區山地草原主要分布在
阿爾泰、天山、崑崙山等山系。
濕地生態系統:世界各類型濕地在我國均有分布,濕地總面積為38.5 萬平方公里,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並擁有獨特的青藏高原高寒濕地生態系統類型。在自然濕地中,
沼澤濕地為13.7 萬平方公里,近海與
海岸濕地為5.9 萬平方公里,
河流濕地為8.2 萬平方公里,
湖泊濕地為8.4 萬平方公里。
荒漠生態系統: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西北降水稀少、蒸發強烈、極端乾旱的地區,總面積約占全國國土面積的1/5,沙漠和戈壁面積共約100 萬平方公里。我國荒漠生態系統有小喬木荒漠、灌木荒漠、半灌木與小半灌木荒漠和墊狀小半灌木(高寒)荒漠4 個主要類型。
農田生態系統:我國是農業大國,耕地面積為121.8 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國土面積的12.7%,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地區。我國農田分為水田和旱地兩種類型,分別占全國農田總面積的26.3%和73.7%。水田以水稻為主,旱地以小麥、玉米、大豆和棉花等為主。
城市生態系統:全國設市城市為661 個,城市人口為35 894 萬,並已形成3 個城市群和11 個區域城市中心。我國城市主要分布在中東部地區。由於數千年的開發歷史和巨大的人口壓力,我國各類生態系統受到不同程度的開發、干擾和破壞。
生態系統退化,涵養水源、防風固沙、調節洪澇災害、保持土壤、保護生物多樣性等
生態服務功能大幅度降低,並由此帶來一系列生態問題,國家
生態安全面臨嚴重威脅。
敏感性評價
生態敏感性是指一定區域發生生態問題的可能性和程度,用來反映人類活動可能造成的生態後果。生態敏感性的評價內容包括
土壤侵蝕敏感性、沙漠化敏感性、鹽漬化敏感性、
石漠化敏感性、凍融侵蝕敏感性和酸雨敏感性6 個方面。根據各類生態問題的形成機制和主要影響因素,分析各地域單元的生態敏感性特徵,按敏感程度劃分為極敏感、高度敏感、中度敏感以及一般敏感4 個級別。全國生態敏感性特徵見附圖2。
土壤侵蝕敏感性:我國土壤侵蝕敏感性主要受地形、降水量、土壤和植被的影響。全國極敏感區域面積為27.1 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國土面積的2.8%,主要分布在黃土高原、西南山區、太行山區、
漢江源頭山區、
大青山、
念青唐古拉山脈、
橫斷山地區等。高度敏感區面積為61.2 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國土面積的6.4%,主要分布在燕山、
努魯兒虎山、
大興安嶺東部,
川西、滇西、
秦巴山地,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湖南省、江西省等的丘陵和山區,以及
天山山脈、
崑崙山脈局部零星地區。中度敏感區面積為97.5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國土面積10.2%,主要分布在降水量400~800 毫米的區域,包括
東北平原大部、
四川盆地東部丘陵、
阿爾泰山、天山、崑崙山等地區。
土壤侵蝕極度敏感和高度敏感地區通常也是滑坡、
土石流易發生區。
石漠化敏感性:我國石漠化敏感性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地區,受石灰岩地層結構、成分和降水量影響。石漠化極敏感區面積為3.6萬平方公里,集中分布在貴州省西部、南部區域,包括遵義、貴陽、畢節南部、安順南部、六盤水、黔南州、
銅仁等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
崇左、南寧交界處,四川省西南峽谷山地、
大渡河下游及
金沙江下游等地區也有成片分布;石漠化高度敏感區多與極敏感區交織分布,面積為15.2 萬平方公里,主要在貴州省西部、中部和南部,廣西壯族自治區西部和東部,四川省南部和西南部,
四川盆地東部平行嶺谷地區,雲南省東部,湖南省中西部,廣東省北部等地區有零星分布;
石漠化中度敏感區分布較廣,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周邊、四川省西部、雲南省東部、貴州省中部、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湖南省南部、湖北省西南、江西省和湖北省交界地區,以及甘肅省的北山、華北的燕山、
太行山等地區的石灰岩地區。
凍融侵蝕敏感性:我國凍融侵蝕敏感性主要受氣溫、地形、植被以及
凍土、冰川分布的影響。凍融侵蝕極敏感區面積為46.1 萬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海拔普遍高於4100 米;凍融侵蝕高度敏感區面積為74.7 萬平方公里,集中分布在
阿爾泰山、天山、
祁連山脈北部、
崑崙山脈北部、
橫斷山脈,以及
大興安嶺高海拔地區;凍融侵蝕中度敏感區面積為92.7 萬平方公里,分布在祁連山南部、
阿爾金山以南、
可可西里山以東、
岡底斯山以北、
三江源東南部,以及大興安嶺北部等地區。
酸雨敏感性:我國酸雨敏感性主要受土壤、水分盈虧、生態系統類型的影響。酸雨敏感區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地區,酸雨極敏感區面積為139.8 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國土面積的14.6%,分布區包括四川省南部、重慶市、貴州省、湖南省、湖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江西省、江蘇省、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和安徽省南部等;酸雨高度敏感區面積為60.9 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國土面積的6.4%,主要分布在四川省西部、雲南省南部、廣西宜山;酸雨中度敏感面積為144.3 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國土面積的15.0%,主要分布在
大興安嶺北部、
小興安嶺、長白山、山東半島、
秦巴山區、
橫斷山脈。
功能及重要性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價的目的是明確
生態服務功能類型及其空間分布。全國生態服務功能包括生態調節功能、產品提供功能與人居保障功能。其中,生態調節功能主要是指
水源涵養、土壤保持、防風固沙、生物多樣性保護、洪水調蓄等維持生態平衡、保障全國或區域
生態安全等方面的功能。產品提供功能主要包括提供農產品、畜產品、水產品、林產品等功能。人居保障功能主要是指滿足人類居住需要和城鎮建設的功能,主要區域包括大都市群和重點城鎮群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重要性評價是根據
生態系統結構、過程與生態服務功能的關係,分析生態服務功能特徵,按其對全國和區域生態安全的重要性程度分為極重要、重要、中等重要、一般重要4 個等級。全國生態服務功能特徵見附圖3。
土壤保持:土壤保持的重要性評價主要考慮
土壤侵蝕敏感性及其對下游的可能影響。全國土壤保持的極重要區域面積為27.1 萬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黃土高原、
三峽庫區、
金沙江乾熱河谷、西南
石漠化地區、西藏自治區東南部等區域;重要區域面積為61.2 萬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
大興安嶺東南地區、江南紅壤丘陵區、四川盆地東部丘陵和盆周山地地區、
陰山山脈西部地區、
橫斷山地區、西藏自治區東南部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天山山脈西段、北麓,以及
塔里木河南段;中等重要地區面積為97.5 萬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
太行山東部、西藏自治區東部、青海省東南部、大興安嶺中部、
東北平原大部、山東半島等廣大地區。
生物多樣性保護:不同地區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取決於瀕危珍稀動植物的分布,以及典型的生態系統分布。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極重要區域主要包括西雙版納、海南島中部山區、
川西高山峽谷地區、藏東南地區、
橫斷山脈中部、滇
西北地區、武陵山地區、巴山區、
十萬大山地區、祁山南部地區、江蘇省北部沿海灘涂濕地、
洞庭湖和
鄱陽湖濕地等地區,面積為37.2 萬平方公里;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面積為139.5 萬平方公里,主要包括
小興安嶺北部、
三江平原、長白山、
大興安嶺北部、浙閩山地、
南嶺地區和
三江源地區。
洪水調蓄:主要考慮具有滯納洪水、調節洪峰的湖泊濕地生態系統。全國防洪蓄洪重要區域主要集中在一、二級河流下游蓄洪區,其面積為3.6 萬平方公里,分布在淮河、長江、
松花江中下游蓄洪區及其
大型湖泊等。
產品提供:產品提供功能主要是指提供糧食、油料、肉、奶、水產品、棉花、木材等農林牧漁業初級產品生產方面的功能。根據國家商品糧基地分布特徵,主要有南方高產商品糧基地、
黃淮海平原商品糧基地、東北商品糧基地和西北乾旱區商品糧基地。南方高產商品糧基地包括
長江三角洲、
江漢平原、
鄱陽湖平原、洞庭湖平原和
珠江三角洲;淮河平原商品糧基地包括蘇北和皖北兩個地區;東北商品糧基地包括
三江平原和
松嫩平原、吉林省
中部平原及遼寧省中部平原地區。我國為糧食主產區,如
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
長江中下游平原、
四川盆地等,同時也是水果、肉、蛋、奶等畜產品的主要生產區。水產品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和沿海地區。我國速生豐產林主要分布在
大興安嶺、長白山、長江中下游丘陵、四川東部丘陵等地區。我國畜牧業發展區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東部
草甸草原、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高寒草原,以及新疆天山北部草原等地區。
人居保障:根據我國經濟發展與城市建設布局,我國人居保障重要功能區主要包括大都市群、區域重點城鎮群。大都市群主要包括京津冀大都市群、長三角大都市群和
珠三角大都市群。重點城鎮群主要包括遼中南城鎮群、
膠東半島城鎮群、中原城鎮群、關中城鎮群、成都城鎮群、武漢城鎮群、長株潭城鎮群和海峽西岸城鎮群等。
功能區劃
分區方法
按照我國的氣候和地貌等自然條件,將全國陸地生態系統劃分為3 個生態大區:東部季風生態大區、西部乾旱生態大區和青藏高寒生態大區;然後依據《生態功能區劃暫行規程》,將全國生態功能區劃分為3 個等級:
(1)根據生態系統的自然屬性和所具有的主導服務功能類型,將全國劃分為生態調節、產品提供與人居保障3 類生態功能一級區。
(2)在生態功能一級區的基礎上,依據生態功能重要性劃分生態功能二級區。生態調節功能包括
水源涵養、土壤保持、防風固沙、生物多樣性保護、洪水調蓄等功能;產品提供功能包括農產品、畜產品、水產品和林產品;人居保障功能包括人口和經濟密集的大都市群和重點城鎮群等。
(3)生態功能三級區是在二級區的基礎上,按照
生態系統與生態功能的空間分異特徵、地形差異、土地利用的組合來劃分生態功能三級區。
區劃方案
全國生態功能一級區共有3 類31 個區,包括生態調節功能區、產品提供功能區與人居保障功能區。生態功能二級區共有9 類67 個區。其中,包括水源涵養、土壤保持、防風固沙、生物多樣性保護、洪水調蓄等生態調節功能,農產品與林產品等產品提供功能,以及大都市群和重點城鎮群人居保障功能二級生態功能區。生態功能三級區共有216 個。全國生態功能區劃體系見表1,區劃方案見附一和附圖4。
類型
全國生態功能三級區中水源涵養功能、土壤保持、防風固沙、生物多樣性保護、洪水調蓄、農產品提供、林產品提供,以及大都市群和重點城鎮群等功能區共216 個(表2)。各類生態功能區的空間分布特徵、面臨的問題和保護方向概述如下:
水源涵養
該類型區的主要生態問題:人類活動干擾強度大;生態系統結構單一,生態功能衰退;森林資源過度開發、天然草原
過度放牧等導致植被破壞、
土地沙化、
土壤侵蝕嚴重;濕地萎縮、面積減少;冰川後退,
雪線上升。
該類型區的生態保護主要方向:
(2)繼續加強
生態恢復與生態建設,治理
土壤侵蝕,恢復與重建水源涵養區森林、草原、濕地等生態系統,提高生態系統的水源涵養功能。
(4)嚴格控制
載畜量,改良畜種,鼓勵圍欄和舍飼,開展生態產業示範,培育替代產業,減輕區內畜牧業對水源和
生態系統的壓力。
土壤保持
全國共有土壤保持生態功能三級區28 個,面積93.72 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國土面積的9.76%。其中對國家
生態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土壤保持生態功能區主要包括
太行山地、黃土高原、
三江源區、
四川盆地丘陵區、
三峽庫區、南方紅壤丘陵區、西南喀斯特地區、
金沙江乾熱河谷等。
該類型區的主要生態問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特別是陡坡開墾,以及交通、礦產開發、城鎮建設、
森林破壞、草原
過度放牧等人為活動,導致地表植被退化、
土壤侵蝕和
石漠化危害嚴重。
該類型區生態保護的主要方向:
(1)調整產業結構,加速城鎮化和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加快農業人口的轉移,降低人口對土地的壓力。
(2)全面實施保護天然林、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工程,嚴禁陡坡墾殖和過度放牧。
(3)開展石漠化區域和
小流域綜合治理,協調農村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係,恢復和重建退化植被。
(4)嚴格資源開發和建設項目的生態監管,控制新的人為土壤侵蝕。
(5)發展農村新能源,保護自然植被。
防風固沙
該類型區的主要生態問題:
過度放牧、草原開墾、水資源嚴重短缺與水資源過度開發導致植被退化、
土地沙化、沙塵暴等。
該類型區生態保護的主要方向:
(1)在沙漠化極敏感區和高度敏感區建立
生態功能保護區,嚴格控制放牧和草原生物資源的利用,禁止開墾草原,加強植被恢復和保護。
(2)調整傳統的畜牧業生產方式,大力發展草業,加快規模化圈養牧業的發展,控制放養對
草地生態系統的損害。
(3)調整產業結構、
退耕還草、退牧還草,恢復草地植被。
(4)加強西部內陸河
流域規劃和綜合管理,禁止在乾旱和半乾旱區發展高耗
水產業;在出現江河斷流的流域禁止新建引水和蓄水工程,合理利用水資源,保障
生態用水,保護沙區濕地。
生物多樣性
全國共有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功能三級區34 個,面積201.05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國土面積的20.94%。其中,對國家
生態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功能區主要包括長白山山地、秦巴山地、浙閩贛交界山區、武陵山山地、
南嶺地區、海南島中南部山地、桂西南石灰岩地區、西雙版納和藏東南山地熱帶雨林季雨林區、
岷山-
邛崍山、
橫斷山區、北
羌塘高寒
荒漠草原區、
伊犁-天山山地西段、
三江平原濕地、
松嫩平原濕地、
遼河三角洲濕地、黃河三角洲濕地、蘇北灘涂濕地、長江中下游
湖泊濕地、東南沿海紅樹林等。
該類型區的主要生態問題:人口增加以及農業和城市擴張,交通、水電水利建設,
過度放牧、生物資源過度開發,
外來物種入侵等,導致森林、草原、濕地等自然棲息地遭到破壞,棲息地破碎化、島嶼化嚴重;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許多
野生動植物物種瀕臨滅絕。
該類型區生態保護的主要方向:
(1)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尤其自然保護區群的建設。
(2)不得改變自然保護區的土地用途,禁止在自然保護區內開發建設,實施重大工程對生物多樣性影響的生態影響評價。
(3)禁止對野生動植物進行濫捕、亂采、亂獵。
(4)加強對
外來物種入侵的控制,禁止在自然保護區引進外來物種。
(5)保護
自然生態系統與重要物種棲息地,防止生態建設導致棲息環境的改變。
洪水調蓄
全國共有洪水調蓄三級生態功能區9 個,面積7.06 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國土面積的0.73%。其中,對國家
生態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洪水調蓄生態功能區主要包括
松嫩平原濕地、淮河中下游
湖泊濕地、
江漢平原湖泊濕地、長江中下游
洞庭湖、
鄱陽湖、安徽省沿江湖泊濕地等洪水調蓄生態功能區。這些區域同時也是我國重要的水產品提供區。
該類型區的主要生態問題:由於流域
土壤侵蝕加劇,湖泊泥沙淤積嚴重、
湖泊容積減小、調蓄能力下降;圍墾造成沿江沿河的重要湖泊、濕地萎縮;
工業廢水、
生活污水、農田退水大量排放,以及
淡水養殖等導致地表水質受到嚴重污染;
血吸蟲和其他流行性疾病的傳播,危害人民身體健康。
該類型區生態保護的主要方向:
(2)加強流域治理,恢復與保護上游植被,控制
土壤侵蝕,減少湖泊、濕地萎縮。
(4)發展避洪經濟,處理好蓄洪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
農產品
農產品提供生態功能區主要是指以提供糧食、肉類、蛋、奶、水產品和棉、油等農產品為主的長期從事農業生產的地區,包括全國商品糧基地和集中連片的農業用地,以及畜產品和水產品提供的區域。全國共有農產品提供生態功能三級區36 個,面積168.63 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國土面積的17.57%,集中分布在
東北平原、華北平原、
長江中下游平原、
四川盆地、東南沿海平原地區、汾渭谷地、
河套灌區、寧夏灌區、新疆綠洲等商品糧集中生產區,以及內蒙古東部草甸草原、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新疆天山北部草原等重要畜牧業區。
該類型區的主要生態問題:農田侵占、
土壤肥力下降、農業面源污染嚴重;在草地畜牧業區,
過度放牧,
草地退化沙化,抵禦災害能力低。
該類型區生態保護的主要方向:
(1)嚴格保護基本農田,培養土壤肥力。
(3)發展
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調整農業產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合理組織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活動。
(4)在草地畜牧業區,要科學確定
草場載畜量,實行
季節畜牧業,實現草畜平衡;草地封育改良相結合,實施大範圍輪封輪牧制度。
林產品
林產品提供生態功能區主要是指以提供林產品為主的林區,即速生豐產林基地。全國共有林產品提供生態功能三級區10 個,面積30.90 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國土面積的3.22%,集中分布在大興安嶺、長白山、長江中下游丘陵、四川東部丘陵、雲南西南山地等速生豐產林基地集中區。
該類型區的主要生態問題:林區過量砍伐,森林質量下降較為普遍。
該類型區的生態保護主要方向:
(1)加強速生豐產林區的建設與管理,合理採伐,實現采育平衡,協調木材生產與生態功能保護的關係。
(2)改善農村能源結構,減少對林地的壓力。
大都市群
大都市群主要是指我國人口高度集中的城市群,主要指京津冀大都市群、珠三角大都市群和
長三角大都市群生態功能三級區3 個,面積4.23 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國土面積的0.44%。
該類型區的主要生態問題:城市無限制擴張,污染嚴重,人居環境質量下降。
該類型區生態保護主要方向:加強城市發展規劃,合理布局城市功能組團;加強生態城市建設,大力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控制城市污染,推進循環經濟和循環社會的建設。
重點城鎮群
重點城鎮群是指我國主要城鎮、工礦集中分布區域,主要包括哈爾濱城鎮群、長吉城鎮群、遼中南城鎮群(大連-瀋陽)、山西省中部城鎮群(太原為中心)、魯中城鎮群、
膠東半島城鎮群(青島-煙臺)、中原城鎮群(鄭州及其周邊地區)、武漢城鎮群、昌九城鎮群(南昌-九江)、
長株潭城鎮群、海峽西岸城鎮群(廈門-福州)、海南北部城鎮群、重慶城鎮群、成都城鎮群、北部灣城鎮群、滇中城鎮群(昆明周邊地區)、關中城鎮群、蘭州城鎮群、烏魯木齊城鎮群。全國共有重點城鎮群生態功能三級區19 個,面積8.03 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國土面積的0.84%。
該類型區的主要生態問題:城鎮無序發展,城鎮環境污染嚴重,環保設施嚴重滯後,城鎮生態功能低下。
該類型區的生態保護主要方向:加快城市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建設
生態城市,最佳化產業結構,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各類生態功能區的主要生態問題、
生態保護方向、限制或禁止措施詳見表3。
重要區域
根據各生態功能區對保障國家
生態安全的重要性,以
水源涵養、土壤保持、防風固沙、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洪水調蓄5 類主導生態調節功能為基礎,初步確定了50 個重要
生態服務功能區域(附圖5)。
各重要區域的名稱、主導功能和輔助功能見表4,詳細內容見附二。
區劃的實施
生態功能區劃是科學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手段,是指導產業布局、資源開發的重要依據。
1、要處理好全國和省域生態功能區劃的關係。全國生態功能區劃從滿足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保護工作巨觀管理的需要出發,進行大尺度範圍劃分。省級生態功能區劃應與全國生態功能區劃相銜接,在區劃尺度上應更能滿足省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保護工作微觀管理的需要。
2、 全國生態功能區劃應與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 重大經濟技術政策、社會發展規劃、經濟發展規劃和其他各種專項規劃相銜接。要依據生態功能區劃,確定合理的生態保護與建設目標,制定可行的方案和具體措施, 促進生態系統的恢復, 增強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為區域生態安全和區域可持續發展奠定生態基礎。
3、對生態安全有重大意義的水源涵養、土壤保持、防風固沙、生物多樣性保護、洪水調蓄等重要生態功能區,應分級建立國家和地方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並抓緊編制相關規劃。要積極探索健全保障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的財稅、環境政策。
4、 要以生態功能區劃為依據, 嚴格建設項目環境管理。 資源開發利用項目應當符合生態功能區的保護目標,不得造成生態功能的改變;禁止在生態功能區內建設與生態功能區定位不一致的工程和項目,對全部或部分不符合生態功能區劃的新建項目,應對項目重新選址,重新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對已建成的與功能區定位不一致且造成嚴重生態破壞的工程和項目, 應明確停工、拆除、遷址或關閉的時間表,提出恢復項目所在區域生態功能的措施,依照執行。
5、 要建立結構完整、 功能齊全、 技術先進的生態功能區劃管理信息系統,與政府電子信息平台相聯結, 促進生態行政管理和社會服務信息化,提高各級生態管理部門和其他相關部門的綜合決策能力和辦事效率。
6、 要加強生態保護的宣傳教育。 積極宣傳生態功能區劃的科學意義和重要性,普及生態教育;完善信訪、舉報和聽證制度,調動廣大人民民眾和民間團體的積極性, 支持和鼓勵公眾和非政府組織參與生態功能區的管理。
“附一:全國生態功能區劃方案”、“附二:全國重要生態功能區域”未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