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情況
“八五”期間,特別是實施《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以來,我國教育事業進一步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
(一)九年義務教育正在有計畫、有步驟地實施
1995年,全國國小在校生達到1.32億人,學齡兒童入學率(按不同地區學制和兒童入學起始年齡計算,下同)達到98.5%,女性和男性、農村和城市、貧困地區和發達地區學齡兒童入學率的差距逐年縮小。全國初級中學(包括職業國中)在校生達到4727.5萬人,毛入學率達到78.4%,比1990年提高11.8個百分點。國小和初級中學教師合格率分別達到97.6%和74.9%,比1990年各提高23.7和18.0個百分點,校舍危房率分別下降到1.8和1.7%。
(二)中等職業教育進一步發展,高中階段教育結構過分單一的狀況明顯改善
1995年,全國各類普通中等職業學校(指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和職業高中)在校生達到939.3萬人,比1990年增長55.3%,年遞增率9.2%。普通高中在校生713.2萬人,比1990年減少4.1萬人。各類職業學校在校生占整個高中階段在校生的比重從1990年的45.7%提高到56.8%,提高11.1個百分點。
(三)高等本、專科教育有較大發展,辦學效益有所提高
1995年,全國有高等學校2210所(其中,普通高校1054所,成人高校1156所),在校本專科學達到547.7萬人,比1990年增長46.9%,年遞增率8.0%。每10萬人口在校大學生數達到457人,18-21歲學齡人口毛入學率達到6.5%。從1990年到1995年,普通高等學校本專科在校生平均規模從1919人增加到2759人,生師比從5.2:1提高到7.3:1(把研究生、留學生、進修生和夜大、函授生等其他學生按國家規定的當量折合為本專科,普通高等學校生師比從6.6:1提高到8.9:1)。
(四)科技工作比重加大,研究生培養能力進一步增強
“八五”期間,高等學校科技工作進一步發展,科研經費有較大增加,科技開發和科技成果轉化工作進一步加強,一批科技成果受到國家和省、部級獎勵,不少成果向社會轉移後獲得了巨大經濟效益。“八五”期間國家繼續投資,在高等學校建成10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58個專業實驗室,對若干所學校進行了重點建設,一批較先進的科研和教育基地正在形成。研究生教育迅速發展學位制度進一步完善。到1995年,培養博士、碩士學位研究生的學校分別達到219所和471所,學科點分別達到2000個和7400個。在校研究生總數達到14.5萬人,比1990年增長55.7%,年遞增率9.3%。
(五)掃盲工作、崗位培訓和成人繼續教育取得顯著成績
“八五”期間,全國每年掃除文盲保持在400萬人以上,青壯年文盲率由1990年的9.3%下降到7%以下。在職人員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有較大發展,約1.4億人次職工參加了各種類型職業技術培訓,3億人次農民不同程度地受到各種形式的文化和實用技術培訓。多層次、多形式的成人教育體系基本形成。
(六)教育體制改革取提明顯進展
基礎教育主要由地方負責,分級辦學、分級管理的體制進一步完善,調動了各級政府和廣大民眾的辦學積極性,加快了普及義務教育的進程。農村和城市教育綜合改革深入開展,高等教育實行教學、科研、生產(社會套用)相結合等,進一步密切了教育和經濟,科技和關係。高等學校管理體制和辦學體制改革取得較大進展,已有一批高等學校實行部門與地方共建共管或以多種形式實行聯合辦學,長期存在的條塊分割,自我封閉、服務面向單一的狀況有所改變。合作辦學、社會力量辦學進一步發展,以政府辦學為主,社會各界共同參與辦學的體制開始形成。高等學校、中等及中等以上職業學校招生和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邁出了較大步伐。以政府撥款為主,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格局正在形成。學校內部改革進一步深化,辦學活力和主動適應社會需要的能力有所增強。國際交流進一步擴大,法制建設取得顯著成績,在加台巨觀調控方面積累了一定經驗。
當前教育事業發展的總體趨勢是好的,但與中等已開發國家相比還存在校大差距,與我國社全、經濟、科技發展的需要還不相適應,在實際工作中還存在不少問題和困難。主要是:國民受教育總體水平較低,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比重較高且絕對數大,教育體制改革還不能很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面向二十一世紀的需要。基教育中片面追求升學率和學生學業負擔過重的問題尚未根本解決。全社會興辦職業教育的機制還沒有很好建立起來。高等學校布局和教育結構不合理,專業劃分過細、重複設定,辦學效益有待提高。教育投入不足,教師待遇偏低,住房困難,不能專心治教、施教,影響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的提高。
今後十五年教育發展的基本
指導思想
今後十五年教育發展的基本指導思想是: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和科教興國戰略切實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請地位,深入推進教育體制改革,最佳化教育結構,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使教育發展與未來我國社會和經濟發展需要相適應。
(一)切實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使教育與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
今後十五年,是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全面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二步戰略目標並向第三步目標邁進的關鍵時期。提高全民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質,有效開發人力資源,培養大量專門人才,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快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步伐的關鍵所在。在“九五”以至到2010年以前,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和十四屆五中全會精神,採取堅決有效措施,切實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依法加大教育投入,使教育與我國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
(二)從“三個面向”出發,使教育事業適應未來需要
教育是一種適應未來需要的事業,必須堅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發展方針。要從“三個面向”出發,確定教育的發展戰略、發展目標,使教育的體系結構、發展規模和發展速度與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相適應。要從三個面向出發,深入改革教育體系、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使國民素質的提高和專門人才培養的質量與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相適應。
(三)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加快教育發展步伐
在經濟體制由計畫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和經濟成長方式由粗放型高集約型轉變的情況下,只有深入進行教育體制改革,才能充分調動各級政府、社會和廣大師生的積極性,加快教育發展。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針對計畫經濟體制下政府對教育包的過多、統的過死等弊端,提出了對辦學體制、管理體制、教育投資體制、高等學校和中等專業學校招生、收費和畢業生就業制度、學校內部管理制度等進行改革的方向和途徑。要把貫徹落實《綱要》,深入推進教育體制改革,建立與社會產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新型教育體制,作為今後教育工作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
(四)正確認識和處理規模速度與質量效益的關係,把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擺在突出位置
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數量和質量、速度與效益的辯證關係,堅持規模速度與質量效益相統一的發展方針。沒有規模速度不行,沒有質量效益也不行;規模擴大地發展,提高質量和效益也是發展。針對當前普遍存在的重數量而忽視質量、重速度而忽視效益的傾向,要把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擺在突出位置,促進教育發展方式從重視規模速度向著力提高質量效益轉變。要據此選擇發展戰略,確定發展速度,通過計畫和市場調節最佳化教育資源配置。
(五)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提高全民族素質,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各級各類學校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教育學生。實行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套用)相結合,引導學生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增強對勞動人民的感情,逐步樹立起科學的世界觀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要結合不同階段教育和學生年齡特點,不斷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加強國情教育,愛國主義、集全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民族團結教育和對中小學生注重進行文明行為的養成教育,把學生培養成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教育事業
發展目標
“九五”期間,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總目標是:認真貫徹和全面落實《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改革任務和發展目標,以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為重點,積極發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適度發展高等教育,最佳化教育結構,努力提高教育質量和辦效益,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面向二十一世紀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的基本框架。各級各類教育發展的具體目標是:
(一)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
國小在校生達1.35億人,比1995年增加300萬人,年遞增率0.45%。國中在校生達到5500萬人,比1995年增加770萬人,年遞增率3.1%,國中入學率達到85%左右。按省級政府制定的實施義務教育標準,在占85%的人口地區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在其餘10%的人口地區普及5-6年國小教育,5%的人口地區普及3-4年初級國小教育。國小和國中學生輟率分別降低到1%和3%以下,進一步縮小女童和男童、農村和城市、貧困地區和發達地區、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和其它地區學齡兒童入學率的差距。為殘疾兒童、少年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3-5周歲兒童毛入園(包括學前班)率達到45%以上,大中城市基本解決適齡幼稚園問題,農村學前一年級幼兒入園(班)率達到60%以上。
“九五”期間,重點掃除建國後出生的年齡在15周歲以上的青壯年文盲。每年掃除文盲400萬人以上,脫盲鞏固率達到95%以上,青壯年文盲率降低到5%以下。
(二)積極發展職業教育,適擴大普通高中教育規模
全國高中階段各類在校生達到2125萬人,年遞增率為5.2%。大城市和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努力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普通高中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適度發展,達到850萬人左右,比1995年增加13.8萬人,年遞增率3.6%。職業教育以國中後為重點,實行國小後、國中後和高中後三級分流。高中階段各類職業學校在校生達到1275萬人左右,比1995年增加335.7萬人,年遞增率6.3%。全國各類高中階段職業學校在校生占整個高中階段在校生的比重提高到60%左右。
(三)適度擴大高等教育規模,最佳化結構,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
高等教育在校和達到650萬人左右,增加約100萬人。每10萬人口大學生數提高到約500人,18-21周歲學齡人口入學率提高到8%左右。其中,本專科在校生達到630萬人,年遞增率2.8%,研空生達到20萬人,年遞增率6.6%;普通高等學校本專科在校生達到350萬人,年遞增率3.8%;成人高等專科在校生達到280萬人,年遞增率1.7%。
在層次結構上,重點發展高等專科層次教育,特別是面向廣大農村、中小企業、鄉鎮企業、城鎮第三產業的高等專科教育和專科層次的高等職業教育。各類專科教育在校生的總量達到450萬人左右。在學科結構上,重點套用學科、有針對性的發展新興學科和邊緣學科,優先保證國家重點產業、教育和國防軍工單位對人才的需求。認真組織實施“211”工程,重點建設約100所高等學校和一批點學科。
根據高等學校特點,積極開展自然科學、人文和社會科學研究。推動校際合作,組織科研攻關,努力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解決一批重大問題。進一步加強科技開發,有選擇的興辦高技產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以多種形式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積極組織研究生和高年級大學生參加科研工作,加快科技成果向教學過程轉移,以多種方式為提高教育質量服務。
(四)大力加強職業培訓
在辦好各級學歷教育的同時,積極發展各級各類非學歷教育。加強縣鄉兩級文化和職業培訓中心建設,中等職業學校要面向社會需要積極開展職業培訓,成人教育要以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為重點。“九五”期間,通過職業培訓機構和各級職業學校、成人學校、以及廣播、衛星電社和函授教育,使職業培訓和繼續教育有較大發展。到本世紀末,農村和城市未繼續升學的國中畢業生接受各種培訓人數的比重分別達到50%和70%以上。
2010年教育事業發展主要目標是: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掃除青壯年文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有更大發展,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重接近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條件有較大改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具體發展目標是:青壯年文盲率降低到1%左右,成人識字率提高到90%以上,通過學文化和學技術相結合鞏固掃盲成果。國小在校生保持在1.3億人左右,國中達到6300萬人,國中入學率達到95%左右,在占人口約95%的地區普及九年義務教育。3-5周歲幼兒毛入園(班)率達到55%。高中階段各類學校在校生增加到3500萬人左右,入學率達到50%以上。普通高中在校生達到1400萬人,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達到2100萬人。高等學校在校生增加到950萬人左右,每10萬人口在校大學生數達到700人,毛入學率達到11%左右。研究生培養規模達到30-35萬人,每年授予碩士、博士學位人數達到10萬人以上。進一發展各種類型的職前、職後培訓和繼續教育,基本形成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並重,不同層次教育相銜接,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相溝通的職業教育制度和體現終身教育特點的現代社會教育體系。
教育體制改革的
目標步驟
未來十五年,教育體制改革的基本任務是:根據《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的改革方向和途徑,深入推進各項改革,逐步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治體制和科體制相適應的教育體制和運行機制。
辦學體制改革。“九五”期間,加強會力量辦學的立法工作,以中等以下教育,特別是各級職業教育為重點,積極發展各類民辦學校。現有公辦學校在條件具務時,也可酌情轉為“公辦民助”學校或“民辦公助”學校。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辦學體制及公立學校和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的格局。
高等學校管理體制改革。“九五”期間,以“共建”和“聯合辦學”為主要形式,擴大學校投資渠道和服務面向,淡化和改變學校單一的隸屬關係。加強省級政府統籌和條塊結合,推動有條件的學校進行實體合併,部分專業通用性強、地方建設需要的中央部門所屬學校,可轉由省級政府管理。到2010年,中央政府只管理少數有代表性的骨幹學校和一些行業性強、地方政府不便管理的學校,較多的學校要轉由地方政府管理或以地方為主管理。深化學校內部人事、分配等制度改革,推動生活後勤工作社會化,使學校辦學活力顯著增強,效益顯提高。
農村和城市教育綜合改革。要在地方政府一領導下,成立由計畫、財稅、科技、教育、勞動、人事等部門參加的統籌協調機構,對經濟、科技、教育發展進行統籌規劃。推進農科教結合、“三教統籌”以及“燎原計畫”與“星火計畫”,“豐收計畫”的有機結合。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各類教育的不同特點,積極進行社區教育試點,進一步推動城市教育綜合改革,積極探索現代企業教育制度和城市教育管理的新體制。
運行機制改革。根據地區間發展不平衡的實際,國家在保證大政方針統一的前提下,對教育事業實行分區規劃、分類指導。轉變政府職能,由對學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轉變為運用立法、規劃、撥款、信息服務、政策指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等,進行巨觀管理,確立和落實學校面向社會自主辦學的法人實體地位。2010年基本建成比較配套的教育法規體系和比較完備的教育決策諮詢系統、信息系統、督導評估系統,逐步形成自我發展和自我約束的運行機制。
招生、收費和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九五”期間,要積極推動高等學校和中等專業學校公費生和自費生並軌,普遍實行學生繳費上學制度,同時建立完善獎學金,貸學金、勤工儉學制度和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行減免學雜費制度。隨著勞動人事制度改革和招生制度的完善,積極推動比業生就業制度改革。近期內以實行“供需見面、雙向選擇“為主,到2010年前,除實行定向招生和享受定向、專項獎學金的學生按規定方向或契約就業外,其他畢業生基本實行在國家政策指導下自主擇業的就業制度。
教學改革。進一步轉變思想,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克服學校教育不同程度存在的脫離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實際的現象。按照現代化建設的需國調整課程結構,用現代科學文化發展的新成果充實和更新教育內容,加強基本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訓練。高等教育要拓寬專業服務範圍,加強實踐環節教學和訓練,促進教學、科研、生產(社會套用)三結合,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改革和完善國小畢業生就近入學,國中畢業升學考試,高中畢業生會考和高考制度,減輕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使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
政策措施
(一)認真落實“兩基”的重中之重地位,確保“兩基”任務按期完成
為了確保“兩基”任務的按期完成,必須正確處理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的“重點是義務教育、積極發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適度發展教育”三者之間的關係,保證“兩基”的投入,把“兩基”的重中之重地位落到實處。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和教育基礎,把全國省、直轄市、自治區劃分為三片(即東部沿海地區,中部一般地區、西部貧困地區),實行分類指導。各省、直轄市、自治區要從各地實際出發,以縣級規劃為基礎,通過省級、縣級、鄉級規劃把“兩基”目標落到實處。把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盲工作結合起來,按照“普六”-“普九”的順序分步推進,按照“普六”-掃盲-“普九”的順序組織驗收。組織實施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加大對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普九”工作的支持力度。貧困地區要樹立實現“兩基”的責任主要在地方的觀念,發揚自力更生精神,把國家的支持,國際組織貸款、境外友好人士捐贈、發達省區的對口支援等和地方政府、當地人民民眾的積極性結合起來,形成合力,加快“普九”和掃盲工作進度,進一步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調整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抓好“雙差生”教育,採取有力措施使長期存在的偏面追求升學率和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等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加強薄弱中學建設,淡化和逐步縮小非重點學校和重點學校的差距。有條件的地區要依法把國小入學的起始年齡逐步向滿六周歲過渡,實行國小加國中八年學制的地區,要把學制逐向九年學制過渡。
(二)積極發展職業教育,穩定中等專業學校辦學層次
職業教育要在政府統籌下,主要依靠行業、企業、事業單位辦學和社會方面聯合辦學。通過立法確立各方面的辦學地位和責任。配合勞動部門和行業組織制定和實施各行業不同工種崗位技能等級標準,在全社會實行先培訓、後上崗制度以及資格證書和學歷文憑並重製度。職業教育要根據社會需要舉辦,努力提高針對性和適應性。進一步研究高等職業教育的內涵和特點,以現有高等學校為基礎,深入進行教育教學改革,提高崗位適應性,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為了使中等專業學校根據所屬性質、所處層次和服務面向,真正辦出特色、不斷提高質量,要相對穩定辦學層次,使學校的層次和培養人才的規格相一致。
(三)調整高等學校布局,提高辦學效益
我國高等學校的數量已經不少,只要適當擴在現有高校的辦學規模,就可以實現本世紀未本專科在校生達到630萬人的規劃目標。因此,“九五”期間要通過嚴格控制中專、大專學升格和另鋪攤子增設新校;統籌規劃基礎上,有計畫、有步驟的推動高等學校布局結構調整;通過發展多種形式的聯合辦學和校際合作,努力提高辦學校益。到本世紀未,要使省區內高等學校的總體布局進一步趨於合理,全國高等學校的總校數進一步減少,本科院校和高等專科學校的校均在校生規模、生師比、生員(教職員工)比進一步提高。
(四)建立有效的高等教育巨觀調控機制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形成和發育過程中,必須建立起與教育體制改革相適應的巨觀管理體制,加強和改進教育巨觀管理。要通過統籌規劃、方針政策、信息引導、督導評估、經費撥付等手段的綜合運用,建立有效的巨觀調控機制,防止教育體系失衡和出現大起大落。突出規劃的巨觀性、戰略性、政策性和規劃目標的預測性、指導性,使基層單位和學校能夠在國家巨觀指導下,根據自己的實際性況,自主進行運作。隨著經驗的積累和巨觀調控機制的完善,逐步擴大省級政府和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八五”期間,高等教育發展較快,投入不足,辦學條件已繃的很緊,“九五”前期要適當控制,後幾年再根據投入和辦學條件的改善情況適度發展。
(五)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隊伍的數量和質量,對教育發展具有決定性影響。“九五”期間,要按照《教育法》和《教師法》規定的學歷標準,努力提高國小和中學教師學歷合格率。進入下世紀後,通過增補高學歷教師等方式,逐步提高骨幹教師比重。要努力辦好各級師範教育,提高師範院校畢業生到校任教比例。鼓勵非師範院校畢業生到中學任教,為職業學校輸送專業課師資。認真實施教師資格認定製度,完善教師考核、聘任、晉升辦法,最佳化教師隊伍結構,提高教師隊伍的政治,業務素質。鼓勵教師忠於職守、忠誠教育事業,樹立良好的尊師愛生風尚。“九五”期間,要進一步提高教師待遇,切實解決拖欠教師工資問題和醫療方面的實際困難;通過關、轉、招、辭、退等途徑,基本解決民辦教師問題;大力推動教職工住房建設,使城鎮教職工人均住房面積達到或超過當地居民平均水平。
(六)有計畫、有步驟地改善辦學條件
今後一個時期,要集中一定的財力、物力,有計畫、有步驟的改善辦學條件,為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奠定必要的物質基礎。基礎教育在實現“一無兩有”之後,要進一步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切實解決教具、實驗儀器、圖書資料短缺問題 ,保證民族教育教材的翻譯出版和供應。高等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要加快實驗室、實驗基地、實習場所和圖書館建設,充實儀器設備和文獻資料,按教學計畫和教學大綱開出教學實驗。要加強校際合作,實行資源共享,努力提高各種設備、設施的利用效率。各級政府和有關方面對教科書及教學用 書的出版發行和教學儀器設備的開發、生產、供應實行優先、優惠的政策。
(七)保證教育投入,提高投資效益
為了適應教育發展需要,在本世紀末要使財政性教育支出達到國民生產總產值的4%,到2010年進一步提高,達到一般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這是實現教育發展目標的基本條件。各級政府要從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目標出發,制定籌措教育經費的條例或辦法,進一步增加教育投入,確保各級政府財政預算中的教育撥款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使在校生生均教育經費和生均公費經費逐步增長。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以各級政府財政撥款為主,輔之以徵收教育稅費、收取非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發展校辦產業、鼓勵社會捐資、集資和設立教育基金等渠道籌措教育經費體制,使教育經費投入有較大增加。改革教育撥款辦法,最佳化資源配置,使教育經費投向與教育發展戰略的取向相一致,避免結構性浪費。要發揚艱苦奮鬥、勤儉辦學精神,建立健全財務制度,加強財務審計和監督,切實把教育請註冊費管好用好。
(八)建立、健全教育法規體系,加強教育督導、評估工作
《義務教育法》、《教師法》、《教育法》的頒布實施,為依法治教奠定了良好基礎。“九五”期間,對已頒布的法律、法規要廣泛宣傳,認真組織實施,使各級政府、社會各界和學校的行為符合法律、法規要求。要加快《職業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的出台和其它法律的論證、調研起草工作,爭取出台一批教育改革與發展急需、條件又相對成熟的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基本形成較為完備的教育法規體系基本框架,使教育管理和運行有法可依。為保證教育方針的有效貫徹和教育質量、辦學效益的穩步提高,對中國小教育和掃盲工作要加強督導檢查,建立校為完備的督導檢查制度,對高等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要逐步建立以教育質量、辦學效益為重點的教育評估制度。
(九)加強規劃後續工作
為了保證《全國教育事業“九五”計畫和2010年發展規劃》的順利實施,進一步推動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國務院有關部委制定相應的教育發展規劃,把全國教育發展目標落到實處;充分發揮戰略決策人員、管理人員和教育研究人員的積極性,對教育發展和規劃實中的重大問題進行跟蹤研究,提出政策建議,供決策參考;建立規劃實施進展情況監測制度,通過對教育發展情況和規劃目標的對比分析,及時總結經驗,採取對策。國家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級教育部門,都要參照規劃目標提出監測指標體系,結合教育統計採集數據,按年度提出監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