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同伴交往與心理適應

兒童的同伴交往與心理適應

《兒童的同伴交往與心理適應》是2016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趙冬梅、周宗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兒童的同伴交往與心理適應(人的發展與創造叢書)
  • 別名:人的發展與創造叢書
  • 作者:趙冬梅、周宗奎
  • 譯者:凌金良 陳彪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年01月 (1版1次)
  • 頁數:283 頁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16173831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項持續三年的追蹤研究,以同伴交往的四個水平為基礎,動態地考察了兒童從中期到晚期,同伴交往的發展變化及其對心理適應的影響。本研究有三大特色:一是採用多層線形模型和潛變數增長曲線模型對追蹤數據進行分析,揭示了同伴交往的發展趨勢及其對心理適應發展軌跡的影響;二是充分重視同伴交往中性別的作用,將兒童的友誼數和同伴接納水平進行了性別區分,證明了性別疏離現象的存在;三是呈現社會技能幹預訓練的過程和結果,不僅對理論模型進行驗證,而且嘗試將理論套用到實踐中。

作者簡介

趙冬梅,女,中南民族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博士畢業,教育學博士後;美國馬里蘭大學兒童、關係和文化研究中心Kenneth H. Rubin實驗室訪問學者。研究方向為社會性與人格發展。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青年課題、湖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國家民委科研項目以及武漢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曾在《心理學報》、《心理科學》等刊物發表論文多篇,先後獲得湖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第三屆朱智賢心理學獎、湖北省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等獎項。
周宗奎,男,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院長。青少年網路心理與行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社交網路及其信息服務協同創新中心負責人。中國心理學會常務理事,發展心理學分會副會長。入選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委員。主要研究方向為網路心理與行為、社會性與人格發展、心理健康教育。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專項和國際合作項目多項,獲省部級科研教學獎勵多項。

圖書目錄

“人的發展與創造叢書”總序
引言
第1章 兒童同伴交往及其相關理論
1.1 認知發展觀
1.1.1 皮亞傑學派觀點
1.1.2 維果茨基的觀點
1.2 生態學觀點
1.3 群體社會化理論
第2章 兒童同伴交往的發展變化:性別和文化差異
2.1 同伴交往四水平的劃分
2.2 同伴交往的個體水平:性別
2.3 同伴交往的互動水平:兒童的退縮和攻擊行為
2.3.1 社交退縮行為
2.3.2 攻擊行為
2.4 同伴交往的雙向關係水平:兒童的友誼
2.4.1 友誼的測量
2.4.2 友誼的發展變化
2.4.3 友誼的文化特徵及性別差異
2.5 同伴交往的群體水平:兒童的同伴接納
2.5.1 同伴接納的測量
2.5.2 同伴接納的發展變化
2.5.3 同伴接納中的性別差異
第3章 兒童同伴交往中社會行為與同伴關係的相關研究
3.1 退縮行為與同伴關係的相關研究
3.1.1 退縮行為與友誼
3.1.2 社交退縮行為與同伴接納
3.2 攻擊行為與同伴關係的相關研究
3.2.1 攻擊行為與友誼
3.2.2 攻擊行為與同伴接納
第4章 兒童同伴交往與心理適應的相關研究
4.1 兒童同伴交往與社交自我概念的相關研究
4.1.1 社交自我概念的定義和結構
4.1.2 社交自我概念的測量
4.1.3 社交自我概念的發展變化
4.1.4 自我概念的文化特徵
4.1.5 同伴交往與社交自我概念的相關研究
4.2 兒童同伴交往與孤獨感的相關研究
4.2.1 孤獨感的定義
4.2.2 同伴交往與孤獨感的相關研究
4.2.3 社交自我知覺對孤獨感的影響
4.2.4 同伴交往與心理適應的關係:綜合作用模型
第5章 兒童同伴交往的發展與心理適應的總體研究設計
5.1 研究背景
5.1.1 以往研究所取得的成就
5.1.2 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之處
5.1.3 本研究擬探討的問題
5.2 總體研究思路
5.3 研究意義
5.3.1 理論意義
5.3.2 實踐意義
第6章 兒童同伴交往中社會行為的發展趨勢
6.1 研究目的與假設
6.1.1 研究目的
6.1.2 研究假設
6.2 研究方法
6.2.1 研究對象
6.2.2 研究工具
6.2.3 數據處理
6.3 結果分析
6.3.1 社會行為測量的信、效度分析
6.3.2 安靜退縮的發展趨勢
6.3.3 外部攻擊和關係攻擊的發展趨勢
6.3.4 小結
6.4 討論
6.4.1 安靜退縮行為的發展變化特點及其在個體間的差異
6.4.2 外部攻擊和關係攻擊各自的發展趨勢及其在個體間的差異
第7章 兒童同伴關係的發展趨勢及社會行為的影響
7.1 研究目的與假設
7.1.1 研究目的
7.1.2 研究假設
7.2 研究方法
7.2.1 研究對象
7.2.2 研究工具
7.2.3 數據處理
7.3 結果分析
7.3.1 互選友誼數的發展趨勢
7.3.2 社會行為對互選友誼數的影響
7.3.3 友誼質量的發展趨勢
7.3.4 社會行為對友誼質量的影響
7.3.5 同伴評定分的發展趨勢
7.3.6 社會行為對同伴評定分的影響
7.4 小結
7.4.1 關於互選友誼數的發展趨勢及社會行為的影響
7.4.2 關於友誼質量的發展趨勢及社會行為的影響
7.4.3 關於同伴評定分的發展趨勢及社會行為的影響
7.5 討論
7.5.1 互選友誼數的發展趨勢及社會行為的影響
7.5.2 友誼質量的發展趨勢及社會行為的影響
7.5.3 同伴評定分的發展趨勢及社會行為的影響
第8章 兒童同伴交往的發展影響心理適應的潛變數增長曲線模型
8.1 研究目的與假設
8.1.1 研究目的
8.1.2 研究假設
8.2 研究方法
8.2.1 研究對象
8.2.2 研究工具
8.2.3 數據處理
8.3 結果分析
8.3.1 心理適應的潛變數線性增長模型
8.3.2 同伴交往影響心理適應的潛變數增長曲線模型
8.4 小結
8.4.1 關於心理適應的潛變數線性增長模型
8.4.2 關於同伴交往影響心理適應的潛變數增長曲線模型
8.5 討論
8.5.1 心理適應的潛變數線性增長趨勢
8.5.2 同伴交往對心理適應的潛變數增長曲線的影響
第9章 兒童社會技能的干預訓練
9.1 兒童社會技能缺陷
9.2 兒童社會技能缺陷的干預方法
9.2.1 兒童社會技能訓練(Social Skill Training,SST)
9.2.2 同伴一中介和同伴一匹配干預法
9.2.3 促進兒童社會技能的干預研究
9.3 本研究的干預訓練過程
9.3.1 同伴交往狀況的開放式問卷調查
9.3.2 選取干預訓練對象
9.3.3 干預訓練方案的實施
9.4 干預訓練小結
第10章 研究總結
10.1 統計方法
10.2 主要結論
10.2.1 兒童的安靜退縮、外部攻擊和關係攻擊的發展趨勢
10.2.2 兒童同伴關係的發展趨勢及社會行為的影響
10.2.3 JL童心理適應的潛變數增長趨勢和同伴交往的影響
10.3 兒童同伴交往的理論思考
10.4 對兒童同伴交往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
10.4.1 不宜鼓勵兒童的安靜退縮行為
10.4.2 應充分重視兒童外部攻擊行為的消極影響
10.4.3 對兒童的關係攻擊行為應加以適當引導
10.5 創新和局限
10.5.1 特色和創新
10.5.2 局限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I 友誼提名問卷
附錄Ⅱ 同伴評定問卷
附錄Ⅲ 班級戲劇量表
附錄Ⅳ 哈特(Harter)問卷
附錄V 孤獨感問卷
附錄Ⅵ 同伴交往開放式問卷(學生)
附錄Ⅶ 同伴提名問卷
附錄Ⅷ 教師提名問卷
附錄Ⅸ 社會技能幹預訓練的家庭作業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