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號與角色:學前融合教育背景下幼兒同伴交往研究

符號與角色:學前融合教育背景下幼兒同伴交往研究

《符號與角色:學前融合教育背景下幼兒同伴交往研究》是王琳琳創作的社會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22年3月。

特殊幼兒與普通幼兒的同伴交往質量是衡量學前融合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標。該書綜合運用符號互動論、角色理論和場域理論的社會學視角,展示特殊幼兒與普通幼兒之間的交往方式與特徵,解讀同伴交往的符號化象徵與權利,探究符號化思維和交往行為中不同角色的社會秩序與等級,總結同伴交往的理論模型。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符號與角色:學前融合教育背景下幼兒同伴交往研究
  • 作者:王琳琳
  • 類別:社會學著作
  • 字數:300千字
  • 首版時間:2022年3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思想,作品影響,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共設六章,大致內容如下:第一章明晰幼兒的社會身份。第二章聚焦學前融合教育場域中的同伴交往特點,揭示普通幼兒與特殊幼兒之間的“交往秘密”。第三章深度剖析特殊幼兒備受同伴拒絕的形成過程,展示特殊幼兒在班集體中的社交地位與交往狀況。在此基礎上,探尋特殊幼兒同伴交往備受拒絕的原因及影響因素。第四章凝練和勾勒普通幼兒與特殊幼兒同伴交往的本質特徵。第五章聚焦普通幼兒與特殊幼兒同伴交往的質量提升,探尋如何消除幼兒同伴交往中消極的交往符號與角色。第六章列出提升普通幼兒與特殊幼兒同伴交往水平的干預方式。

作品目錄

第一章 幼兒的社會身份闡釋
第二章 學前融合教育場域中的同伴交往繪描
第三章 符號與角色分化下同伴拒絕的形成
第四章 普通幼兒與特殊幼兒同伴交往的本質特徵
第五章 同伴交往中消極符號與角色的消除機制
第六章 學前融合環境中同伴交往的干預方式

作品思想

該書指出,特殊幼兒進入普通幼稚園接受高質量的學前融合教育,已成為學前教育領域發展的必然趨勢。特殊幼兒進入融合教育環境中,會存在融合的六種水平,即物理空間的融合、不再使用歧視性標籤的名稱融合、管理的融合、平等參與學校與社會活動的社會性融合、使用同一課程並取得學業成功的課程融合以及心理融合。其中,特殊幼兒被普通幼兒所建立起的有意義的社會關係網路接納並產生積極、持續性互動,是特殊幼兒實現平等參與學校與社會活動的社會性融合的關鍵前提。因此,在學前融合教育環境中,特殊幼兒的同伴交往質量歷來被研究者們重視,並被視為衡量學前融合教育質量的重要指標。如果在融合環境中特殊幼兒無法融入同伴的交往圈,那幼稚園對於特殊幼兒來說,有可能仍是一個讓其倍感孤獨的環境,並會影響特殊幼兒在融合幼稚園中的整體學習體驗。
該書選取兩所融合幼稚園為研究場域,採用質性研究方法,從場域理論、符號互動理論以及角色理論的視角出發,深入探索普通幼兒與特殊幼兒同伴交往的本質特徵。該研究發現,第一,普通幼兒在態度上願意接納特殊幼兒,但在與特殊幼兒的日常交往中卻出現消極的姿勢動作、表情與語言等符號,形成了普通幼兒在交往中積極的觀念意願與消極的交往行為之間的矛盾特徵。第二,在沒有教師的要求和引導下,普通幼兒與特殊幼兒之間呈現同伴交往的“小圈子”特徵,並形成了獨特的“圈子”文化,特殊幼兒總是被排斥在普通幼兒同伴交往的社交圈之外。第三,在特殊幼兒眼中,普通幼兒總是以“小老師”的姿態“監督”特殊幼兒,導致特殊幼兒拒絕與普通幼兒互動,並表現出消極的情緒體驗。以上內容說明普通幼兒與特殊幼兒的同伴交往已具備了符號化象徵,體現符號化思維和行為中不同角色的社會秩序與等級,同時也顯示了傳統殘疾文化和價值觀對幼兒同伴交往的深刻影響。最後,特殊幼兒同伴拒絕的形成過程經歷了“不穩定的分層—初步的分化—形成固定的同伴圈子”的過程。在這期間,特殊幼兒的同伴交往受到五個因素的影響,分別是幼稚園對幼兒同伴交往問題不重視、普通幼兒對特殊幼兒存在錯誤的認知、特殊幼兒缺乏交往技巧、教師缺少對幼兒同伴交往的指導、特殊幼兒家長錯誤的陪讀行為。繪本、教育戲劇、沙盤和奧爾夫音樂是促進普通幼兒與特殊幼兒同伴交往的有效干預方式。

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符號與角色:學前融合教育背景下幼兒同伴交往研究》原型為王琳琳的博士論文,該論文入選《中國社會科學博士論文文庫》。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符號與角色:學前融合教育背景下幼兒同伴交往研究》
2022年3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203-9749-0

作者簡介

王琳琳,講師,博士;主要從事學前融合教育領域研究;在《中國特殊教育》《殘疾人研究》《現代特殊教育》《比較教育研究》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20餘篇,主持課題4項,參編著作2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