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交往能力是指幼兒在與自己年齡相同或相近的人的交往過程中感受、適應、協調和處理同伴關係能力的總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幼兒同伴交往能力
- 外文名:Social competence with peers
- 套用學科:心理學
介紹,結構,發展特點,
介紹
同伴交往是指同伴之間通過接觸產生互相影響的過程。它是動態的、過程性的,而同伴關係是指年齡相同或相近的兒童之間一種共同活動並互相協作的關係,或者主要指同齡人間或心理發展水平相當的個體在交往過程中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種人際關係(張文新,1999)。它是交往的一種結果,是靜態的。有研究者曾將同伴交往和同伴關係作為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進行理解和考察(武建芬,2006),即同伴交往和同伴關係是一種共生關係,同伴交往是同伴關係的“動態展示”,同伴關係是同伴交往的“靜態表征”。而同伴交往能力是在同伴交往的動態過程中,通過幼兒已有的或正在形成的同伴交往能力來獲取同伴關係。在同伴交往中,幼兒良好的交往行為總是能促使交往的成功,反過來,成功的交往又強化幼兒良好的交往行為,並反射到幼兒的內部行為模式中,使之轉化為一種穩定的能力,成為指導幼兒同伴交往行為、形成良好同伴關係的主導因素,並建立起一種良勝循環。因而,同伴交往能力是相對穩定的,也是一種靜態表征,它自身具有整體性和結構性。
結構
幼兒同伴交往能力結構的研究普遍認為,控制和移情作用或歸屬感是交往的基本能力之一,其次還包括行為靈活性和社交放鬆性(張元,2002)。研究者指出,幼兒同伴交往能力含有“社會參與”、`舊語能力”、“非口語能力”、“強化能力”。幼兒同伴交往能力分為三個維度社交主動性、同伴拒絕和消極的同伴迴避。還有學者通過對幼兒教師的開放式問卷,提出我國幼兒同伴交往能力的結構成分包括社交主動性、社交放鬆性、親社會行為、語言和非語言能力(張元,2002)。吳放和鄒泓將幼兒同伴交往能力的變數分為攻擊性、助人以及同伴喜愛程度。
發展特點
(1)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步提高
研究指出,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幼兒與同伴交往時可以更好地聽取同伴的意見,並與同伴合作。他們在表達自己願望時,通過增加新的角度來維持同伴交往。而且大一些的幼兒在遊戲中表現出更多積極情感、領導性、容忍性和親社會行為。曹安所做的有關“3一6歲城市兒童社會交往能力及其家庭因素關係的調查”結果顯示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提高的,在這個過程中,小班到中班時期出現一個加速期,中班到大班有緩慢提高趨勢,但增長速度不明顯。
(2)4一6歲為發展的關鍵期
研究指出,4歲幼兒己經有固定、平行的玩伴,4歲幼兒比3歲幼兒更能直接對同伴進行贊同和影響同伴情緒,5歲幼兒會花更多的時間與同伴進行交往。有研究表明, 4歲幼兒開始交友,5歲幼兒由母愛需要逐漸轉向對同伴的需要。幼兒期尤其是4一6歲是同伴關係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對幼兒在遊戲中的同伴交往活動分為六個等級:無所用心、袖手旁觀、孤獨的獨立遊戲、相互平行的活動、結伴遊戲以及合作的或有組織的原始遊戲。前四種遊戲都是無參與或無同伴交往的活動,只有結伴遊戲和合作遊戲才能算作幼兒在同伴交往的基礎上進行遊戲,而4歲幼兒的結伴遊戲和合作遊戲開始逐漸增多,占據遊戲的主導地位。
(3)性別差異顯著
有關幼兒同伴交往能力的性別差異,研究者主要觀點為,男女幼兒的同伴交往能力有顯著差異,並且一致認為,女孩的同伴交往能力和同伴關係顯著優於男孩。這可能是因為,幼兒大部分時間和同性同伴交往,形成了男女幼兒不同的文化氛圍,在各自不同文化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幼兒形成了各自的興趣和行為特徵。男孩的遊戲群體更大,更多時候是在公共場合中遊戲,較少受成人的控制,並且男孩遊戲更加粗獷,身體接觸多。相反,女孩同伴交往更多強調一種合作和語言交流。因此女孩活動特點更多地遵從成人的要求,顯示出女孩同伴交往的優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