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哲學(馬修·李普曼提出的將哲學套用於基礎教育中以彌補教育中缺乏的思維訓練)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兒童哲學(Philosophy for Children),是將哲學套用於基礎教育中,以彌補教育中缺乏的思維訓練。由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教授馬修·李普曼(Matthew Lipman)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提出。國內的兒童哲學出現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兒童哲學
  • 外文名:Philosophy for Children
  • 提出者: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教授馬修·李普曼(Matthew Lipman)提出
基本概念,意義,背景,基本原理,發展狀況,“科目”的兒童哲學,“方法”的兒童哲學,國外,中國,圖書,概況,兒童讀物,論著,學科評價,論壇研討,國際,國內,專業委員會,

基本概念

兒童哲學(Philosophy for Children)誕生於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由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教授馬修·李普曼(Matthew Lipman)提出,他將哲學套用於基礎教育中,以彌補教育中缺乏的思維訓練。當前,兒童哲學在世界各地傳播,與當地的文化、教育傳統相結合,發展出了不同樣態的兒童哲學,它們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徵,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後劉學良老師將其梳理為“一個理念,一個方法,四個特徵”——兒童哲學堅持以“兒童做哲學”為核心理念,以“探究共同體”為基本方法,呈現出“兒童中心、哲學思維、對話探究、民主團體”四個特徵。
兒童哲學是一種新興的哲學教育,是哲學自身教化功能的體現,體現了哲學教育在現代教育中的復歸。兒童哲學作為一種具有哲學特色的教育方式,其研究和實踐需要有哲學思維和素養的支持,因此需要有更多哲學專業人才的加入。
兒童哲學並不應該只在專門的哲學課堂中套用,而是應該彌散在教育的整個過程中,去實現對兒童思考力的培養。

意義

每個學生小時候都在問“十萬個為什麼”,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學生的問題越來越少,某種程度上這或許與學校教育對學生提問鼓勵不足有關。這使得兒童好奇心越來越弱,探索精神與創新動力也明顯不足。而兒童的好奇心是兒童哲學思維的起點。
兒童哲學
兒童哲學
建立兒童哲學的最大基礎,就在於“兒童天生就是哲學家”的事實。
兒童提出並探索哲學問題是他們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並不是成人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的需要,提前透支兒童能力的一種非自然干預;它也不是兒童偶爾為之的特殊行為,更不是只有少數出身優越家庭的孩子才有的行為,而是大多數孩子在一個相對健全的家庭和學校教育氛圍之中自然就有的表現。從另一個方面來說,當我們注意到孩子們表現出類似衝動的行為時,應當感到慶幸,因為這不僅說明他們開始湧現出不斷增強的自我意識,且表明周圍的環境還沒有達到壓制他們天賦的程度。所以無論是父母還是教師,都須拋棄過去那種錯誤的兒童觀與教育觀,即認為孩子們在進入青春期之前,都缺乏理智的判斷和推理能力,因此構建不出任何合理的想法,最“科學”的做法是聽從大人的安排與意見;而須意識到孩子們天生就具有邏輯推理、創造思考以及構建獨立想法的能力,並在與成人及同伴的交往中不斷發展,所以真正有智慧的做法乃是順應孩子們的經驗及能力,並創設合理的階梯與空間,幫助他們實現進一步的生長。

背景

兒童哲學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末的美國,這種誕生從表面上看是馬修·李普曼(Matthew Lipman)、安妮·夏普(Ann M. Sharp)等人對當時學校教育體制進行自覺反思的結果,但從更深層次的角度來說,它是兒童學(Paedology或Child Studies)作為一個綜合性的研究領域進入發展新紀元的必然趨勢。兒童學已發展出新童年社會學、兒童史學、兒童經濟學等一系列新興的學術研究方向。
兒童哲學不僅是一門套用於幼稚園及中國小課堂的哲學課程,更是從哲學的角度對兒童、童年及相關問題所進行的深入研究;不僅是哲學學科門類中與科學哲學生態哲學、女性主義哲學等並列的分支領域(2018年的世界哲學大會再度確認了兒童哲學作為一個分支領域的地位),也是兒童學學科體系中不可缺少及意義重大的分支領域(哲學分析具有歷史學分析、社會學分析等不具備的獨特優勢)。

基本原理

兒童哲學是以一種哲學的方式來進行討論和探究。通過與兒童進行蘇格拉底式的對話,激發他們的好奇心,並運用概念澄清、邏輯演繹和思想實驗等哲學方法引導進行探究式的思考。也就是說,兒童哲學並不是一種新的哲學思想或哲學流派,而是一種具有哲學特色的教育模式,可以稱為“哲學家教育法”。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認為兒童的抽象思維能力要等到11歲之後才能進入發展的關鍵期,但是從當代心理學腦科學的研究來看,兒童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遠比我們想像的要早。只要成人稍加注意,就能在生活中輕易地發現孩子們會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具有哲學的性質,諸如“我是從哪裡來的”“我以後會死嗎”“我怎么知道現在不是在做夢”“為什麼世界上有好人和壞人,為什麼壞人總是欺負好人”“我們為什麼要保護小動物”“天會不會塌下來”,等等。孩子們不僅因受濃郁的好奇心驅動,而提出令成人難以回答的哲學問題,並保持追問到底的精神,甚至也會自覺地進行邏輯推演,發展出自己的“理論體系”。比如10歲時就出版《我看見、我知道、我思考》的中島芭旺,剛一出版便奪下日本亞馬遜文學榜第一名,震撼了日本文壇。

發展狀況

“科目”的兒童哲學

從當前的實踐來看,許多學校更傾向於從“科目”的角度來理解和推進兒童哲學。這種傾向自然有其根源,但在理論和實踐上也面臨著一系列挑戰。要應對這些挑戰,將兒童哲學化作“方法”,或許提供了一種可能。
開端於馬修·李普曼的“科目化”傾向的兒童哲學,認為兒童哲學是一門專門進行思維技能訓練的課程,與其他學校科目一樣,需要有結構化的主題或內容、固定的教學時間、受過專門訓練的師資等。這種“科目化”的傾向也延續至今,構成了學校推進兒童哲學的常見路徑。即便有些學校把兒童哲學視為更具綜合性的“項目”“社團”或“活動”,但實際上採取的也是與“科目”相類似的方式。
對學校和教師而言,作為“科目”的兒童哲學,無論是在理解上還是在操作上都相對明確,也更容易接受。但是,這種“科目化”的傾向也面臨著幾個方面的挑戰或問題。

“方法”的兒童哲學

作為“方法”的兒童哲學。要避免兒童哲學在“科目化”方面的困難,有一種路徑就是將兒童哲學化作“方法”。結合當前學校的實際,作為“方法”的兒童哲學主要有四重意蘊:首先,它是一種尊重兒童的方法。其次,它是一種探究觀念的方法。再次,它是一種深化學科教學的方法。最後,它也是一種助推學校變革的方法。

國外

美國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蒙特克萊爾大學兒童哲學促進協會就研發了全球第一套兒童哲學分級閱讀文本,這是一套從幼稚園高中的分級讀物,並配有詳備的教師手冊,而在中國的兒童哲學領域目前還是空白。
從20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兒童哲學不僅在美國本土紮下腳根,而且也開始影響美洲其他國家甚至歐洲、亞洲、大洋洲和非洲等地區,這與李普曼等人在蒙特克萊爾大學建立的“兒童哲學促進協會”(即IAPC)有密切關係,後者一直致力於推動兒童哲學的國際化。如今,兒童哲學在全球多數國家和地區都已建立了不同層級的學術組織或實踐共同體,如國際兒童哲學委員會(ICPIC)、澳大利亞學校哲學協會聯盟(FAPSA)、韓國兒童哲學教學研究所(KITPFC)、拉丁美洲兒童哲學中心(CELAFIN)、亞太兒童與青少年哲學協會(PCYNAP)、英國教育哲學探究和反思促進協會(SAPERE)等。

中國

國內的兒童哲學出現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目前已發展了三十多年的歷史,目前全國各地很多中國小、幼稚園都在實踐兒童哲學課程。並且很多高校的教育學、哲學的力量積極投入這項運動中,成為推動兒童哲學發展的主要力量。
20世紀90年代中期,在宋慶齡基金會的支持和美國克瑞頓大學哲學教授袁勁梅博士的協調下,美國夏威夷大學的湯姆斯·傑克遜教授(Thomas Jackson)及其同事進入中國北京、焦作、廣州、南京、上海、武漢、淄博等地開設數場實踐工作坊。當時焦作市的教師還親往夏威夷大學進行了為期一周的浸潤式培訓,回國後在本地區開展了大量實踐,從而使焦作市成為最早開始兒童哲學本土化探索的區域,後來在兒童哲學教學法的啟示下構建了自己的實踐模式。
但是,國內當前出版的一些兒童哲學啟蒙繪本或教材,都是一些拼湊性的隨機性的內容,既不成體系,也沒有足夠的深度和廣度。
對於素質教育機構而而言,尤其是正在尋求素質教育轉型的機構而言,兒童哲學教育是一個稀缺而又獨特的選擇,兒童哲學分級閱讀教育可以很好地豐富教育機構對於高品質素質教育的需求,幫助素質教育機構打造自己的課程特色。
雙減政策下,教育回歸育人本質,然而我們該如何定義和理解孩子的綜合素養?我們又該如何定義現代中國人應該具備的綜合素質,如何在其中體現東方價值觀的特質?“兒童哲學”聽上去是比“音體美勞”更為“無用”的教育,但它卻可以影響兒童的價值觀形成,為兒童的終身發展和終身學習奠基。
在借鑑國際兒童哲學理論與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中國兒童哲學未來發展應聚焦在以下三大方面:第一,理解兒童的哲學觀念。第二,挖掘本土的哲學智慧。第三,探究套用的實踐策略。
只有全中國的教育者和全世界的教育者聯合起來,共同捍衛兒童哲學探究的權利,理解兒童精彩的哲學觀念,探究實踐套用的具體策略,才能真正守護好兒童的精神家園,整個社會才會更有希望。

圖書

概況

對於兒童哲學讀物的研發,始終圍繞文化、關懷、批判創新、協作五大綜合素養的培育而展開。無論在中國還是歐美,這些綜合素養或核心素養都是教育界廣泛認可的未來學習或生活的支柱。如果孩子在這五個方面的能力或素養都發展得非常好,那么他學習任何東西,學習任何學科,都會有一個非常好的基礎。所以說,它是孩子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的保障,可以更好地為兒童的未來生活奠基。因為從根本上來看,兒童哲學是一種適用於任何學科學習的底層教育。

兒童讀物

《影響孩子一生的哲學閱讀》——《酷思熊》全集,是國內第一套原創兒童哲學童話叢書,總計54種。
思考的魅力》(收藏版)(29冊)
兒童哲學(馬修·李普曼提出的將哲學套用於基礎教育中以彌補教育中缺乏的思維訓練)
《思考的魅力》(收藏版)

論著

文章《兒童哲學與批判性思維》,1989年

學科評價

甘肅省崇信縣新窯柏家溝國小賀玲玲老師在談到學生參與哲學童話閱讀活動後的變化時,感慨道:“我覺得每個孩子原來都是可愛的哲學家。”
浙江省哲學學會兒童哲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王俊認為,兒童哲學是哲學和教育學的融合,雖然國外發展得比較好,但是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大家都沒有一套可以依靠的權威理論,在中國怎么做也沒有定論。
杭州師範大學幼稚園副園長陳琳認為,現在的教育,無論是從兒童的需求來看,還是從老師的需求來看,都非常需要兒童哲學的支持。

論壇研討

國際

國際兒童哲學委員會(ICPIC)每兩年舉辦一次會議,是全球最大規模的兒童哲學會議,目前即將舉行第20屆會議;

國內

2021年9月29日下午,“讓思考力為人生奠基——一畝兒童哲學分級課程立項研討會”正式在杭州一畝童書館召開。
2020年12月16日晚,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後劉學良在南京大學哲學系開展了題為“兒童何以做哲學——兒童哲學的哲學內涵與教育實踐”的學術講座。

專業委員會

浙江省哲學學會兒童哲學專業委員會,2021年5月成立,是國內第一個兒童哲學專業委員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