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氏海馬魚(克氏海馬)

克氏海馬魚

克氏海馬一般指本詞條

克氏海馬魚(學名:Hippocampus kelloggi)屬海龍目海龍科海馬屬,是一種小型魚類,體型奇特,貌似披著鎧甲的戰馬,因此被稱為“海馬魚”。克氏海馬魚為海馬屬中相對個體較大的種類,體長在305-325毫米左右,在我國主要分布在東海、南海海域,具有較高的藥用和觀賞價值,也因此導致過度捕撈,致使天然資源顯著下降。現今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且具有一定規模的人工養殖群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克氏海馬魚
  • 拉丁學名:Hippocampus kelloggi Jordan et Snyder, 1901
  • 別稱:大海馬、葛氏海馬、琉球海馬、海馬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硬骨魚綱
  • :海龍目
  • 海龍科
  • 海馬屬
  • :克氏海馬魚
  • 分布區域:中國、朝鮮、日本、菲律賓海域。
  • 英文名:Kelloggi'sseahorse
形態特徵,地理分布,生活習性,繁殖方式,養殖技術,環境,攝食,經濟價值,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克氏海馬魚克氏海馬魚
克氏海馬魚是一種小型魚類,它的外貌十分奇特,與一般魚類大不相同,頭部的形狀酷似馬頭,尖端生有5個短小的棘,頸部轉了一個彎,使頭與軀幹形成直角,身體的表面也沒有大多數魚類具有的鱗片,呈側扁形,外面被環狀的骨板所包裹,還有很多平行的體環,在軀幹部有11環,在尾部有39—40環,看上去又仿佛是披著鎧甲的戰馬,所以被稱為“海馬魚”。它的體形是海馬魚類中較大的,體長為305—325毫米。全體均呈淡黃色,體側具有一些不規則的白色線狀斑點。吻部細長,呈管狀。眼睛較小,位於頭部的兩側,位置較高,兩個眼睛靠得較近,兩眼之間的間隔小於眼睛的直徑。鼻孔很小,每側竟有兩個,相距也甚為接近,緊位於眼的前方。口較小,位於頭的前端,口內沒有牙齒鰓孔較小,位置在近於頭側的背方,呈裂縫狀。鰓蓋凸出,但沒有放射狀的紋。軀幹部呈七棱形,腹部很凸出。尾部呈四棱形,細長而能捲曲。肛門位於軀幹第11環的腹側下方。從頭部的頂端到尾尖,有一條明顯的櫛狀脊椎。頭部及腹側的棱棘較為發達,軀體上的各棱棘較為短而銳利,呈瘤狀突起。背鰭長而發達,鰭條18—19個,位於軀幹部最後2個體環及尾部最前2個體環的背方。臀鰭較為短小,鰭條4個。胸鰭短而寬,略呈扇形。沒有腹鰭尾鰭。各個鰭均沒有棘,鰭條也均不分枝。

地理分布

我國海馬屬魚類除克氏海馬魚外,還有管海馬、冠海馬、日本海馬、刺海馬、斑海馬等,在沿海地區均有分布,尤以南海最多。其中克氏海馬魚在中國分布於北起浙江省披山,南至海南省三亞海、南海海域,國外分布於朝鮮日本菲律賓海域。

生活習性

生活在近海海藻叢或珊瑚礁叢非常繁茂的地帶。游泳時,它的頭部向上,垂直地立在水中,依靠背鰭胸鰭的扇動,直升直降,緩緩而行。有時它還依靠尾部的屈伸呈彈跳狀前進。棲止時,常以尾端纏附於海藻的莖枝上、珊瑚枝上或海中的飄浮物上歇息,使敵害誤認為它是海藻等的一個組成部分,從而免遭侵襲。克氏海馬魚以毛蝦等小型甲殼類動物為食。覓食的時候,眼睛緊緊盯住獵捕的對象,然後用吸管狀的吻突然出擊,很快將獵物連水一起吸進口中,吞到胃裡。

繁殖方式

克氏海馬魚克氏海馬魚
大多數魚類都是雄性和雌性異體,兩性在形態上的差別一般不顯著。而克氏海馬魚的繁殖方式與其他魚類不同,是由雄性代替雌性來進行養育後代的工作的,十分特殊而有趣。在雄性的腹部下面、尾的前面,有一個由兩層皮褶連線而形成的一個口袋,叫做育兒囊,受精卵即在育兒囊內發育,孵化出小海馬魚。育兒囊的前方有一個孔,是雌性放卵入囊和小海馬出、進囊的通道。繁殖時,雌性將產出的數百枚成熟的卵統統送入到雄性的育兒囊內,雄性排出精液,使卵受精。育兒囊的內壁密布著微血管,並與胚胎血管網相連,可以為胚胎的發育提供部分營養。剛出生的小海馬魚體長尚不足5毫米,出生後直到發育完全的很長一段時間,依然要靠父親的保護,每當它遇到敵害時,就會驚慌失措地鑽進育兒囊里躲藏。這種獨一無二的生育方式,是所有魚類中為照顧自己的後代而採取的最為安全的措施,既保證了後代的平安生長發育,又能加速雌性的再次產卵。此外,有人還認為雄性海馬魚的育兒囊內分泌有供給小海馬魚營養的“乳汁”,但迄今尚未得到有力的證據。

養殖技術

環境

水溫:海馬的適溫範圍,一般在12一32℃之間,最適水溫為28℃左右。
鹽度:海馬為廣鹽性魚類,在10一30‰的鹽度範圍內均能生活。初生苗對鹽度適應能力差,一般要求鹽度在15‰以上。在長時間低鹽環境中,親海馬不能正常繁殖,鹽度在10‰以上方可。
溶解氧海馬的活動力雖然較弱,但對水中氧氣的需要量卻很大,一般要求溶氧在3mg/L以上,若溶氧低於2.5mg/L時,海馬陷於缺氧狀態,其表現一般是食慾減弱,浮頭、呼吸加快而發聲,以至亂撞,最後沉底死亡。育兒期的親海馬和幼海馬氧氣的需要量更高。
光照海馬對光照強度有一定的要求,光線太弱,不利於海馬的活動和攝食,長時間光線太弱,海馬視力下降,甚至失明。但也要避免陽光直接照射。光線太強,藻類大量繁殖,常會引起各種疾病。海馬有趨光性,尤其幼苗較易趨光集群,應注意由此而造成的局部缺氧引起的死亡。海馬適宜的光照範圍在3000—6000lx。水的透明度以1.5m左右為宜。
pH值海馬適宜的海水pH值在7.8—8.4之間。

攝食

克氏海馬魚克氏海馬魚
海馬是靠鰓蓋和吻的伸張活動吞食食物,餌料的大小以不超過吻徑為度。對餌料的種類和鮮度有一定選擇性。海馬的覓食視距僅為1m左右,所以餌料要投在經常群集處。自然海區海馬主要攝食小型甲殼動物,主要有撓足類蔓足類藤壺幼體、蝦類的幼體及成體、螢蝦、糠蝦鉤蝦等。在人工飼養條件下,以攝食糠蝦和櫻蝦效果最好,其次為足類和端足類。淡水枝角類等也可為食,但要注意避免因在海水中迅速死亡以污染水質。海馬的攝食量與水溫、水質密切相關。在適溫範圍內,水溫高,則攝食量大,消化快。水質不良時,攝食量減少,甚至停食。在正常條件下,海馬的日攝食量約占體重的10%海馬一次攝食量很大,同時耐飢性也很強,從初生苗到成魚耐飢時間可達4—132天。

經濟價值

克氏海馬魚與其他各種海馬的乾製品在中藥中通稱為海馬,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在民間素有“北方人參,南方海馬”的說法。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的海馬需求量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海馬較高的藥用價值和觀賞價值也使其成為重要的獵捕對象,導致了野生資源的顯著下降。克氏海馬魚也因此被列為國家II級保護動物。世界上大多採取在海馬魚的繁殖期禁止捕撈,其他季節僅允許捕撈成體,以保證海馬魚的繁衍。我國自50年代起,就在廣東福建等地開展了大規模的人工飼養繁殖工作,有利於保護野生的克氏海馬魚資源,成為一項發展前景十分廣闊的經濟動物養殖業。

保護級別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級別:二級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二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保護等級:易危(VU),2012年
中國物種紅色名錄保護等級:瀕危(EN)。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