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馬

日本海馬

日本海馬 (Hippocampus japonicus )屬刺魚目、海龍科,俗稱海馬,是暖水性海洋魚類,國外分布於朝鮮和日本,在我國南北沿海(黃海、東海、渤海)均有出現。通常以尾部卷附於海藻上,以垂直狀態游泳。我國沿海均產,食物以小型甲殼動物為主。可供藥用,有健身、助產、止痛、強心等作用。

雄性個體稍大於雌性個體,常見個體體長4.5厘米~9厘米;壽命2年~3年。瀕危狀況:中國物種紅色名錄:VU,IUCN 紅色名錄: DD;保護類型:CITES附錄:Ⅱ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日本海馬
  • 拉丁學名:Hippocampus mohnikei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
  • :輻鰭魚
  • :刺魚
  • 亞目:海龍
  • :海龍
  • :海馬
  • :日本海馬
  • 分布區域:朝鮮和日本,在我國南北沿海均有出現
  • 食物:以小型甲殼動物為主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營養方式,繁殖規律,開發利用,

形態特徵

體長,側扁,被環狀骨板,由10個~12個骨環組成;頭部和尾部細長,腹部突出;背鰭條16根~17根,胸鰭條13根,無腹鰭和尾鰭;體灰褐色,吻及體側具斑紋,骨環節突棘上長有樹枝狀的線條物。雄性個體稍大於雌性個體,常見個體體長4.5厘米~9厘米;壽命2年~3年。

生活習性

海馬生活在水質清新、風小浪緩、海藻繁衍、底質為砂礫的近海海區,常以捲曲的尾部纏附於水底的海藻上歇息,有時也纏附於漂浮的海藻或其他物體上,隨波逐流。其游泳緩慢,游速僅為2厘米/秒~5厘米/秒,分兩種游泳方式,一種是尾部彎曲,身體成垂直狀態,依靠背鰭和胸鰭的擺向前遊動;另一種是尾部伸直,身體成水平狀態向前遊動。生存水溫5℃~36℃,適宜生長水溫9℃~34℃,最適為25℃~29℃。生存鹽度4~38,適宜生長鹽度8~35,最適為10~30。對光照有一定的要求,光照太強時容易發病,太弱時會引起失明,適宜生活的光照度為3000勒克斯。

營養方式

稚海馬和早期幼海馬主要攝食小型橈足類及其幼體;晚期幼海馬和成海馬主要攝食橈足類、端足類、糠蝦、磷蝦、螢蝦、鉤蝦和麥稈蝦等。其靠鰓蓋的輔助啟閉和管狀長吻的主動伸縮來吞吸食物,餌料的大小必須小於吻的口徑,故其餌料均為小型浮遊動物。海馬喜食活餌,邊攝食邊吐水,攝食量大,在水溫20℃~27℃的環境下,體長3厘米的個體,一次可吞體長6毫米的糠蝦21隻。
日本海馬

繁殖規律

3月~8月齡(體長4.5厘米~6.5厘米)達性成熟,屬多次產卵類型,每年產仔幾胎至十幾胎,每胎幾十尾至幾百尾,初胎數量較少,以後逐胎增加。在南海的生殖期為4月~11月,以6月~9月為盛期,黃海、渤海為5月~7月,期間水溫20℃~28℃。交配通常在凌晨進行,發情初期,雄雌海馬成雙成對相互追逐,或側身相伴嬉遊,體表原有的黑色素收縮,轉呈黃白色;發情高潮,雄雌海馬進行交配,這時以體腹相貼,雄海馬張開育兒囊口,讓雌海馬的生殖乳突插進並產卵於其中,同時自己迅速排精於囊內,整個過程約1分鐘。卵子在育兒囊內受精,受精卵的胚體在育兒囊內孵化、脫膜,脫膜後的幼體在育兒囊內度過仔魚階段。在水溫25℃~28℃的環境下,交配12天~14天后雄海馬即分娩,分娩多在黎明前進行,這時雄海馬用尾部緊卷在藻體上,一伏一仰地擺晃著,仰起時育兒囊的囊口就開放,稚海馬一尾尾從這裡躍出,跌入水中生活。在育兒囊里,初孵仔海馬體長3.5毫米,長至5毫米時開始出現環節;仔海馬從育兒囊產出後即進入稚魚期,這時體長約8毫米,能主動攝食,但環節發育尚未完全;稚海馬中的雄海馬出現育兒囊(由尾部腹面左右側伸出的皮接合而成,末端留有小孔)後,具有成海馬的外部形態,進入幼海馬階段,但幼海馬階段較短,因為育兒囊形成後不久即將交配孕仔。
日本海馬

開發利用

海馬為名貴藥用魚類,有南方人參之稱,是海洋捕撈對象,但無專門的捕撈工具,為拖蝦作業產品。自1957年在廣東試養成功後,海馬已成為養殖對象,目前我國從南到北均有養殖。在養殖條件下,初產稚海馬經3個月的管養,體長達5.5厘米(達商品規格);經24個月的管養,體長達可8厘米~9厘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