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燈會(元宵燈節)

元宵燈會(正月十五節日)

元宵燈節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元宵燈會是一種中國傳統民俗活動。東漢順帝時沛國豐人張道陵在四川鶴鳴山創“五斗米道”而舉行的“燃燈祭斗”儀式,要算迄今了解到的最古老的原始燈會。南朝時期,國都建康(今南京)出現了舉辦傳統元宵燈會的習俗,其盛況為全國之冠。燈會興於唐,盛於宋,明朝時達到頂峰。隋煬帝時期,每逢正月國都洛陽宮城正門端門舉辦燈會,端門燈火盛極一時。

2006年5月20日,江蘇省南京市申報的秦淮燈會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類別:民俗;編號:Ⅹ-50)。

2008年6月7日,多地合併申報的燈會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類別:民俗;編號:Ⅹ-8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元宵燈會
  • 舉辦時間:正月十五
歷史沿革,傳統習俗,燈彩,浪漫,傳統,詩詞,驅災,逐鼠,傳說軼事,紫姑,文帝,元宵之夜,

歷史沿革

根據文獻記載,早在南朝伊始,國都南京城內就舉辦過元宵燈會,是中國最早記載的燈會。為了祈求風調雨順、家庭美滿和天下太平,張燈結彩的景況,開始從深宮禁苑、宗教場所走向民間大眾,“燈火滿市井”的場景頗為壯觀。對此,梁簡文帝蕭綱、陳後主等都曾用生動的詩歌,描繪了南朝利用燈彩來增添節日氣氛的社會風尚。
元宵燈會元宵燈會
東晉、南朝時期南京作為當時中國的首都,秦淮河畔居住了很多達官貴族和豪門名士,每到元宵節,他們也效仿宮廷,張燈結彩。東晉詩人習鑿齒有詩《詩燈籠》描寫當時張燈的情形。南朝宋孝武帝在位期間,紙張技術發展迅速,成本低廉,取代了絲織品的大量套用,使得燈彩藝術迅速發展。
隋煬帝時期洛陽城宮城正門端門的布燈習俗,端門燈火盛極一時,流光溢彩。端門是隋唐洛陽城皇城城的正門。歷史上有有名的元宵節端門燈火既是發生於隋唐洛陽城的端門。端門燈火的發起人是隋煬帝。
資治通鑑》載:大業六年(610年)元宵,煬帝“於端門街盛陳百戲,戲場周圍五千步,執絲竹者萬八千人,聲聞數十里,自昏至旦,燈火光燭天地,終月而罷,所費巨萬,自是歲以為常”。自此,端門燈火聞名於世,連外國使者都來觀賞。
唐武后朝蘇味道正月十五夜》詩:“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游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這首詩是描寫唐洛陽城裡燈節之夜的熱鬧景象。據《大唐新語》和《兩京新記》記載,唐代每年燈節這天晚上,洛陽城皇城前都要大放花燈;前後三天,夜間照例不戒嚴,看燈的是人山人海。
唐朝雖經過由興盛到衰弱,但每年的燈節,依然是興盛不衰。中唐著名詩人元稹的燈節詩篇,則是當時燈節盛狀的寫照。其詩云:“洛陽晝夜無車馬,漫掛紅紗滿樹頭。見說平時燈影里,玄宗潛伴太真游。”可見東京洛陽燈節時是“漫掛紅紗滿樹頭。”晚唐的李商隱,當他聽說長安舉辦盛大的燈節,自己不能前去觀賞,甚感遺憾,故寫《上元夜聞京有燈恨不得觀》詩:“月色燈光滿帝都,香車寶馬隘通衢。身閒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
元宵燈會元宵燈會
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用於祭祀孔子的至聖文宣王廟(今南京夫子廟)在南京建成,秦淮河河畔也成為覽勝佳地,夫子廟地區的燈會開始出現並迅速發展。
南宋的皇帝對燈會也非常支持。每年元宵節的二鼓時分,皇帝就乘著小車,帶領宮人到宣德門上觀賞鰲山。鰲山是在燈市的中央位置扎蓋起的一座如鰲形的高台,上面懸掛有數百盞花燈。鰲山的規模,在《大宋宣和遺事》中有明確記載:“自冬至日,下手架造鰲山高燈,長一十六丈,闊二百六十五步,中間有兩條鰲柱。”《水滸傳》中,李逵鬧東京的背景描寫,或許就是取材於這些現實生活情節。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南京後,提倡燈節這一盛事,並將京師南京的每年元宵節張燈時間延長至十夜,使之成為中國歷史上時間最長的燈節。秦淮燈會在這一時期進入到發展高潮,朱元璋每年都花費眾多人力、物力、財力,製作相當數量的彩燈,以吸引民眾參加規模宏大的元宵燈會。
明朝洪武五年(1372)元宵節,更是別出心裁地下令在秦淮河上燃放萬盞水燈。朱元璋還是一位製作燈謎的高手,由此促進了元宵燈會內容向更加豐富多彩的方向發展。明朝永樂七年(1409)初,明成祖朱棣“賜百官上元節假十日”,並繼續張燈結彩,營造節日氣氛。三年後又下令在南京故宮午門外,集能工巧匠籌辦燈會,精心扎制鰲山“萬歲”燈,並且與民同樂。以後年年如此。明代中期以後,南京已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南都繁會景物圖》等畫卷,形象描繪了焰火奪目的鰲山及老百姓觀看演出的熱鬧場景。明代後期《正德江寧縣誌》所描繪的燈節,更是繁華得讓人目不暇接。
明朝的北京燈會已演變成了純粹的市場行為。每年的正月初十日到十六日,各地的客商和巧匠就會雲集北京,將自己製作的花燈拿到東安門外迤北大街售賣。在這短短的數天裡,不僅是花燈製作工藝的比拼,也是經商實力的比拼。北京靠近燈市的商鋪和住房,每年到了燈市開市的時候,租價就會翻番,要比平時貴上數倍,如果不是生意做得特別大的商人,輕易不敢問津。另外,燈的式樣和工藝也是新穎繁多,有鑲嵌珍玩珠寶的燈,也有從鄰國或海外販回來的燈,引來的觀賞者絡繹不絕。價格高的燈,一盞就要賣上千兩銀子。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清末。

傳統習俗

燈彩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元宵節賞燈起源於“火把節”,上古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穀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傳統節日。
元宵燈會(元宵燈節)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南朝時期,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裡、街道上張燈結彩,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是中國最長的燈節。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元宵燈會(元宵燈節)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製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於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所以全國各地都過,大部分地區的習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還是有自己的特點。

浪漫

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傳統

在台灣,還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蔥或菜將會嫁到好丈夫的傳統習俗,俗稱:“偷挽蔥,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滿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園裡偷摘蔥或青菜,期待未來家庭幸福,唐代的燈市還出現樂舞百戲表演,成千上萬的宮女,民間少女在燈火下載歌載舞,叫做行歌、踏歌

詩詞

歐陽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辛棄疾(青玉案)寫道:眾里尋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傳統戲曲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進相遇而一見鐘情,樂昌公文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訂情。所以說元宵節也是中國的“情人節”。

驅災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
正月十五元宵節還有一些鮮為人知已經失傳的民俗活動,這裡列舉一二。
祭門、祭戶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很簡單,把楊樹支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裡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逐鼠

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為老鼠常在夜裡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聽說正月十五用米粥餵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於是,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牆角、邊放嘴裡還邊念念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

傳說軼事

紫姑

紫姑是民間傳說中一個善良、貧窮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窮困而死。百姓們同情她、懷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現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風俗。每到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婦女們紛紛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廁所、豬圈和廚房旁邊迎接她,象對待親姐妹一樣,拉著她的手,跟她說著貼心話,流著眼淚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動,真實的反映了勞苦民眾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中國人過春節,到正月十五鬧花燈才算結束。正月十五,民間叫元宵節,這個節日最突出的景觀,就是圍繞張燈、賽燈、賞燈等一系列“燈”事活動而展開,因而也稱“燈節”。這是一個極富遊樂性質的群體節俗活動,也許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一種沿襲。

文帝

傳說西漢時,漢文帝做了一個夢,夢見玉帝命火德星君在正月十五火燒京城。文帝非常恐慌,便召來群臣計議,大臣東方朔獻計說,可以向火德星君求告說情,免此一難。正月十五日,火德星君果然駕臨京城。文帝率群臣和京城百姓拜伏恭迎,哀告火德星君看在萬千黎民的份上,不要火燒京城。火德星君不忍生靈塗炭,無奈聖命在身,不敢違犯天條。正左右為難之際,東方朔又獻一計。當夜,京城長安內外,從皇宮到百姓庭院,都依東方朔之計張燈燃炬,一片通明,與白晝無異。火光直透雲霄,火德星君見那景象果如天火降臨一般,料得足以瞞過玉帝,便回天庭復命了。此後,每年正月十五,京城便燃燈張炬,以示紀念,且用糯米粉團成丸子,狀似珍珠,俗稱“元宵”,表面上是敬火德星君,實際上是想用糯米糕粘住他的牙齒讓他少說話。 涼州的元宵燈會,輝煌奇巧,蔚為壯觀。每年元宵節前,各行各業人士便紛紛忙碌起來,那些彩紙顏料,鐵絲竹篾,紗線布帛,經過剪、剔、繪、染、扎、纏、繃,在一雙雙巧手的運作下變成了活靈活現的各式花燈,有各種動物、花卉、瓜果、神話人物等。到了元宵這天四街八巷的臨街人家、店鋪、機關單位,都在門前張掛彩燈,裝點得涼州城宛如燈的海洋,天剛擦黑,便萬燈競放光華。此夜,涼州人都要出門游燈,街上人頭攢動,燈光閃爍,熱鬧非凡。如果遇到龍燈,則觀燈者必從龍下鑽過,說這樣一來就沾了“龍光”。又據說龍是多子多孫的吉祥物,且“燈”又從“火”從“丁”,鑽了龍燈,就可以人丁興旺,日子紅火。由此可見,元宵節的盞盞彩燈,不僅好看,而且也寄託了涼州人對更加美好光明的前景的嚮往。 在涼州農村,元宵鬧燈又別有情趣。農村的花燈,於樸拙自然中見巧奪天工的智慧。有的用玉米芯浸油,燃作火炬;有的用洋芋或蘿蔔將裡面剜空,灌上油,插稔子點燃作火炬;還有的將老葫蘆殼削至半透明,外繪以各種圖案,製成花燈。更多的是以彩紙紮成各種形狀的燈籠。 涼州的元宵燈會,源遠流長,頗負盛名。舊時《風俗志》載:涼州“元宵前後,四市豎坊,盛張燈炬,且架高山,蒙紗畫佛像,名鰲山燈者,不一而足。鎮海姑洗兩塔,亦層層燃燈。一時燃爆竹,吹簫管,火樹銀花,與日月交輝;笙歌歡騰,徹夜不休;人民雲集遊樂,以為太平豐余之兆,自唐時已然。”然而,在涼州的諸般燈市中,最神奇有趣、出類拔萃者,當數金塔寺的“黃河燈會”。 “黃河燈會”,顧名思義,就是取黃河九曲十八彎之意,有“陣排天地,勢擺黃河”之妙。又說是仿照古典小說《封神演義》第五十回“三姑擺布黃河陣”里黃河陣的擺法。先紮好燈山門一座,懸燈結彩,以立門戶;後取中央太極之意,在燈陣中央豎五丈高桿一根,上掛九蓮寶燈、吊斗、旗幡;再將360根燈桿,挑起360盞各色花燈,按九宮八卦之勢,分為九座城池,擺成黃河九曲連環之陣。觀燈者必須按八卦方位,按照一定路線行進,方能曲盡其妙,遍踏所有燈城而出,否則將會迷失方向,如入迷宮。每年元宵燃燈,四方鄉民蜂擁而至,照以上規矩遨遊黃河燈陣,“出入門戶,連環進退,井井有條”。

元宵之夜

元宵之夜,涼州大地“火樹銀花觸目紅,揭天鼓吹鬧春風”。暮色剛剛降臨,皎月從東方升起,漫山遍野像是披上了一層銀白的輕紗。一塊平坦的高地上,豎起一座方方正正的燈城,巍峨輝煌,燈月交輝,五彩繽紛。那雄偉華麗的燈山門,那閃閃爍爍的一片燈海,還有那高架在中心燈桿上的九蓮寶燈,那飄搖的旗幡、吊斗,映襯著祁連山暗黑的山影和開闊起伏的山野。“黃河燈陣”仿佛一座古代的軍營,在夜色中顯得那樣莊嚴神秘。 “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一時間,從四面八方前來觀燈的人們,高舉著燈籠火把,潮水般地湧來,從燈山門正中進入“黃河燈陣”,在這個神秘莫測的燈的迷宮中盤旋迴繞,盡情漫遊。都說是九曲黃河十八彎,但看燈的人們,誰也弄不清到底拐了多少個彎,轉了多少個圈,只感到忽而左盤,忽而右旋,忽而朝南,忽而往北;興趣盎然中,但覺燈海錦簇,萬頭攢動。各種各樣的燈猶如百花爭艷,各具情態。且不說那些傳統的走馬燈、玉兔燈、孔雀開屏燈、子牙封神燈、三戰呂布燈、大鬧天宮燈等諸色花燈仿佛使人進入神話世界,單就這些白菜燈、葫蘆燈、西瓜燈、辣子燈、貓兒燈、狗兒燈、羊羔燈、娃娃燈……也是形象逼真,色彩艷麗,美不勝收,確實匠心獨運,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充滿了濃郁的鄉土本色,真可謂大千世界,盡收眼底了。此情此景,正應了一首古詩:
正月圓時燈正新,滿城燈火白如銀。
圓圓月下燈千盞,灼灼燈中月一輪。
月下看燈燈富貴,燈前賞月月精神。
今宵月色燈光內,儘是觀燈賞月人。
這一天,有時遇上下雪,正好應了“正月十五雪打燈”之語。漫天飛雪,銀裝素裹,此時此景,別有一番滋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