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泥塑彩繪是遼寧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地區是黑山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傳統泥塑彩繪
- 批准時間:2011年7月26日
- 遺產級別:省級
傳統泥塑彩繪是遼寧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地區是黑山縣。
彩繪泥塑為陝西省鳳翔縣的一種古老的傳統工藝美術品,以粘土為主要材料進行造型,乾燥後施以彩繪的傳統雕塑工藝品,簡稱彩塑。起源和發展 在新石器時代,中國已有彩塑。遼寧省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女神彩塑,是距今5500年前的遺物。《史記·殷本紀》記載,殷商時代,帝乙為偶人(即泥塑人像),謂之天神。魏晉南北朝...
傳統泥塑彩繪是遼寧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地區是黑山縣。基本情況 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類別屬於傳統美術,級別是省級。傳承保護 2011年7月26日,遼寧省人民政府印發《遼寧省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遼政發〔2011〕26號)》,傳統泥塑彩繪被列入遼寧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亦稱“泥塑”。雕塑藝術之一。在黏土裡摻入少許棉花纖維,搗勻後,捏製成各種人物的泥坯,陰乾後,先上粉底,再施彩繪而成。中國的著名泥塑有敦煌莫高窟菩薩像和太原晉祠聖母殿侍女像等。無錫“惠山泥人”、天津“泥人張”所塑泥人也各具特色。彩塑的起源與發展 從考古資料看,先民用泥土塑造各種形象的歷史由來已久...
泥塑(徐氏泥彩塑),四川省大英縣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泥塑(徐氏泥彩塑)是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泥塑藝術,主要流傳於四川省大英縣一帶,具有工藝獨到,泥塑作品上百年不變形,五十年不變色的傳統美術工藝特點。2008年6月7日,泥塑(徐氏泥彩塑)經國務院批准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敦煌莫高窟的泥塑,因均施彩繪,故稱彩塑。也可包括榆林窟、東西千佛洞的彩塑。莫高窟保存著自北涼飛北魏飛西魏飛北周、隋、唐、五代飛宋、西夏至元等10個朝代的彩塑(包括影塑)3000餘身。莫高窟所在的沙山屬玉門系礫岩,不能雕刻,故造像均用泥塑。除幾尊巨像為石胎泥塑外,其餘均以木頭扎草作骨架,外表再用泥塑...
陝西鳳翔彩繪泥塑,始於先秦西周時期,流傳民間三千年之久,是至今我國保留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泥塑類手工製品。經考證專家們認為,其彩繪紋飾與西周時期的青銅器紋飾有所不同。以花鳥魚蟲、祥鳥瑞獸為主的意象造型是中國古代圖騰崇拜、生殖崇拜、神靈崇拜的遺存,反映出圖騰時代的文化特點。鳳翔彩繪泥塑,造型優美,...
天津泥人張彩塑製作工藝過程有六部分:準備泥料、塑造泥人、陰乾泥塑、入窯烘燒、實施彩繪和道具製作。準備泥料 天津西郊區古河道地下一米處有一層紅色黏土(俗稱膠泥),其黏性強,含沙量小,適合作為製作泥人的原料。泥土經過曬乾、制泥漿過濾、沉澱等多個步驟,後加以棉絮反覆砸揉而成為熟泥,這便是製作天津泥人張...
內設大殿、廊廡、山門等建築,並彩繪壁畫,塑造神像,當時已初具規模。金泰和七年(1 2 0 7年), 因廟宇敗陋椽棟毀壞,當地民眾曾集資大修一次。但為時不久,又遭兵亂破壞。元至元元年(1 3 3 5年)再次復修。其後雖經元至正十五年(1 3 5 5年)以及明清兩代屢次修葺。現存建築的基本格局則是元至元元年...
泥塑藝術是我國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它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製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動物為主。泥塑的歷史 我國泥塑藝術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萬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處發現。浙江河姆 渡文化遺址出土的陶豬、陶羊時間約為6千至7千年前左右;河南新鄭裴李崗文化遺址出土的古陶井及泥豬...
麥積泥塑彩繪技藝 麥積泥塑彩繪技藝,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傳統技藝,甘肅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保護單位為天水市麥積區文化館。工藝簡介 泥塑技藝,即用粘土塑製成各種形象的一種民間手工技藝。工藝評價 是我國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 術。
北京泥塑京劇臉譜 北京的泥塑彩繪臉譜起源於清代末期。究竟是誰把京劇舞台上的臉譜變成了泥塑彩繪臉譜的呢?人們說法不一。比較流行的說法是“花臉桂子”。在北京泥塑臉譜發展史上,流傳著這么一個故事。相傳清光緒二十五年(1894年)前後,住在北京西城的一位姓桂的旗人,此人能詩善畫,也是一位酷愛京戲的票友。靠...
陝西鳳翔彩繪泥塑是一種有著數千年歷史的傳統手工藝美術品。是民間藝人手工製作,以創作毛稿制模、翻坯、粘合成型,經精拋、彩繪、勾線、裝色、上光等數十道工序精製而成。其形態逼真、粗獷誇張、簡練概括、色彩大紅大綠或素描。其種類主要是座虎、掛虎、五毒、臥牛、十二屬相、豆豆鼓、金瓜、吉虎、鹿羔、鸚鵡...
鳳翔泥塑為陝西省鳳翔縣的一種民間美術,當地人稱“泥貨”,其起源於周秦時期,盛行於唐代,在明代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在明代以後的流傳過程中,經過民間藝人的不斷探索和創新,鳳翔泥塑成為了融周秦文化、漢唐文化、南方文化等諸多文化為一體的民間藝術形態。鳳翔泥塑的製作要經過毛稿制模、彩繪、裝色、上光等數十...
泥塑(瓜州彩繪泥塑),甘肅省酒泉市瓜州縣傳統美術,甘肅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保護單位為甘肅省瓜州縣文化館。歷史淵源 瓜州彩繪泥塑主要分布在瓜州縣雙塔鄉古城村及瓜州縣淵泉鎮一帶,這些藝人有些是當地的,也有90年代從甘肅東部禮縣移民到瓜州境內的,他們多以師傅帶徒弟形式存在,並通曉書畫及收藏。 工藝特徵...
著色 泥塑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說。彩繪的顏料多用品色,調以水膠,以加強顏色附著力。這也是泥塑的最後一道工序。歷史文化 亳州泥塑早在清初就負盛名,“大班會”鬼臉譜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亳州不少廟宇中雕塑的神像,就是歷史上流傳下來最有代表性的民間泥塑。譙城區觀堂鎮因泥塑的影響較大,因此,亳州...
(2)玉田泥塑在彩繪上主要以鐵線用筆,著色粗獷而奔放,點線面勾抹自然,色彩對比生動,形成了大俗大雅的藝術特色。比如作品《阿福》的著色,先以白粉打底分割“黑、紅、綠”三種硬色(即互補的色),但用色並非均等,而是以點、線結合和面積的大小增減而削弱對等的強烈對比。尤其在配色上吸收了楊柳青年畫“軟靠...
一般著色之前先上一層底色,以保持表面光潔,便於吸收彩繪顏色,彩繪的顏料多用品色,調以水膠,以加強顏色附著力。基本特徵 吳起泥塑是一項傳統而常見的傳統民間藝術,在其形成,發展和傳承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徵。1、形體美觀、形象逼真,吳起泥塑主要以佛像,工藝品為主,特別是佛像,形象生動地反映著每蹲...
北宋泥塑彩繪觀音立像是宋代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高髻華冠,寶繒垂肩。面容端麗,眉目清秀。肩搭石綠色纏枝描金披巾,內著紅色菱格紋交領襦衣。袒胸露背,肌膚潔白細膩。項飾瓔珞,臂腕著釧,腰束石綠色蜂窩紋描金圍裙,下露赭紅色錦裙,腰肢微彎呈曲線形。雙手纖巧,形體窈窕,婉麗...
四、上大泥塑大形:用製作好的底泥由主骨架下部往上塑出塑像大形。五、上面泥塑形:用製作好的面泥從頭部開始,精細、準確地塑出塑像的像貌神態,衣著紋飾。六、彩繪;(1)刮膩:用貝殼粉加牛膠或桃膠製成膩子,把塑像乾裂的部位修補填平。(2)打磨、清掃,將塑像周身打磨光滑。(3)上底色:用貝殼粉加牛膠...
最後一道工序是著色和刷“明油”,彩繪的顏料多用品色,調以水膠,以加強顏色附著力。題材作品 聶家莊泥塑題材豐富,但大都離不開吉祥、如意、喜慶、辟邪、有趣,其題材可以概括為三大類:第一類是求吉納祥、辟邪祛惡的題材,這種題材在聶家莊泥塑中占了很大的部分,表達了人們追求幸福、美好、平安的願望,比較...
彩繪泥塑力士面像是寧夏博物館館藏文物。名稱 彩繪泥塑力士面像 時代 西夏 質地 其它 級別 1 數量 2 尺寸重量 高13面寬12.5 完殘情況 修復完整 出土地點 1990年寧夏賀蘭縣宏佛塔 收藏單位 寧夏博物館 圖片 塑像右額稍殘。力士頭髮捲曲,瞪目,面部肌肉隆凸有力,作威怒目。雙眉緊鎖,雙目圓突,直鼻大嘴,怒...
塑像彩繪,是將彩繪和塑像結合在一起。塑像,指運用一些材料如泥、銅、水泥等材料塑造的萬物。彩繪常用於中國傳統建築上繪製的裝飾畫,例如古寺廟等一類的建築,包括南方蘇式彩畫和北方和璽畫法等。塑像彩繪是將彩繪和塑像結合在一起,從塑像的美觀與彩繪的整體布局有效的結合,塑像多為泥塑在中國寺廟、道館最為常見...
蘇州泥塑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大型泥塑,即廟宇的神佛塑像;另一類是泥塑小品,即虎丘泥人。傳統的蘇州神佛塑像以細膩、傳神、雅致而聞名,取材方便是它的一大優勢,造像時一般取當地的山泥,經過釘骨架、配製泥(將泥進行粗、細加工)、上泥、彩繪或裝金等工藝步驟塑造成形,每個大步驟里又包含若干個小步驟,完成...
改革開放以後,惠民泥塑重新受到重視,在張炳鰲的帶領下被傳了下來,藝人在保護傳統的基礎上,又創作出了一些泥娃娃新品種,比如:迎奧運的福娃系列、名為“雙胞胎”的不倒娃娃等。除此之外,惠民泥塑藝人還在彩繪底色方面進行了大膽嘗試,改變了原來泥塑塗白粉作底色的辦法,而是以一種類似油漆式的橘紅色顏料作底色,...
泥塑(大吳泥塑),廣東省潮安縣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大吳泥塑的歷史可追溯到南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年),清代中葉至民國為鼎盛時期。惠民泥塑的製作過程分為挖泥、煉泥、捏塑、燒坯、彩繪五個環節,製作時以雕、塑、捏、貼、刻、印、彩為主要技術手段,其中貼、印、彩等手法緊密結合在一起,...
這尊佛頭像中空,頭頂為螺髻。眼珠烏亮,為黑色釉料特製。下眼瞼上有黑色淚痕。西夏出土的佛像大都是流淚的,這是由於環境變化,使佛像眼中的釉料融化,滴淌而出,從而形成佛像流淚的奇景。基本資料 流淚的佛像--彩繪泥塑佛頭像 西夏(1038~1227年)尺寸:高39、正面寬25、 側面寬27厘米 1974年寧夏賀蘭縣宏佛塔出土...
北京泥玩具鳳翔彩繪泥塑為陝西省鳳翔縣的一種民間美術,當地人稱“泥貨”。鳳翔縣位於關中平原西部,境內出土的春秋戰國及漢唐墓葬中均有泥塑的陪葬陶俑,可見其泥塑工藝歷史之久。相傳明代曾在此駐紮六營軍隊,後軍士轉為地方居民,其中部分人重操入伍前的陶瓷製作手藝,利用當地粘性很強的板板土,和泥捏塑泥人,制...
泥人張彩塑為天津市的一種民間文化,著名的漢族傳統手工藝品之一。作為北方流傳的一派民間彩塑,創始於清代道光年間,是天津藝人張明山於19世紀中葉創造的彩繪泥塑藝術品,現為天津市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泥人張彩塑被公認為是天津的一絕,早在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就已經享有很大聲譽。泥人張把傳統的捏泥人提高到圓...
第一展櫃就是那時張明山十一、二歲時的作品,其人物的尺寸和不經繪製的特點都顯示出當時民間泥塑的特點。但張明山已在其中融入了西方的美術技法,屏棄了傳統泥塑大頭小身的模式,以實際的比例寫實的刻畫人物。並在此基礎上融入繪畫技巧,發展出自己的雕塑風格。第二展櫃就是其風格的代表作品,肖像系列。並因此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