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徐氏泥彩塑)

泥塑(徐氏泥彩塑)

泥塑(徐氏泥彩塑),四川省大英縣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泥塑(徐氏泥彩塑)是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泥塑藝術,主要流傳於四川省大英縣一帶,具有工藝獨到,泥塑作品上百年不變形,五十年不變色的傳統美術工藝特點。

2008年6月7日,泥塑(徐氏泥彩塑)經國務院批准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Ⅶ-4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泥塑(徐氏泥彩塑)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遺產級別:傳統美術
  • 遺產類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四川省大英縣
  • 遺產編號:Ⅶ-47
  • 保護單位:大英縣文物管理所(大英縣漢陶博物館)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製作工序,代表作品,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清末民初,川中塑像名師楊子園、羅體成收徐得親為關門弟子,是為徐氏泥彩塑的發端。徐得親之子徐興國自幼隨父學習雕塑、繪畫、書法藝術,完整地傳承了衣缽。

文化特徵

徐氏泥彩塑用傳統技法施工,泥塑用黃泥、黏土就地取材,先繪圖設計(包括白描,效果圖和施工圖),再扎架、砌粗坯,上細泥。等白坯完成待乾,修補後,刮灰打磨,作立彩花紋,上彩貼金,開相完成。徐氏泥彩塑有圓雕、浮雕、單尊、群像等類型,採用傳統人物造型服飾彩畫、貼金,繪畫工筆重彩,透出古風雅韻。其內容多以宗教故事、歷史故事為題材,勸善向道。完成後的泥彩塑作品可以上百年不變形,50年不變色。

製作工序

徐氏泥彩塑製作所用相關器具用品為黃泥、黏土、柏木、穀草、泥敏子、特製顏料等。
基本製作步驟按以下工序進行:
1、構圖:根據甲方要求塑何神像、尺寸比例為頭像分文像、武像、行七、坐五、跪四、盤三半、以頭尺寸分。以白描為主、算好各部位比例按圖施工。
2、扎骨架:以柏木、香樟木為好,正樁,另據造型要求扎大小臂及腿腳。
3、和泥:選乾淨黃土、粗坯用穀草扎節和即草筋泥,小型用人工和,如大批量可用牛踩。
4、搭粗坯:用草筋泥取粗型、層層加草繩或草辮纏繞。待七成乾,即做細泥。
5、做細泥:細泥用乾黃泥發細後加細河砂、棉花或細麻筋,捶細,作衣紋頭像。
6、修補待乾,細泥做好後,必須補裂縫,待乾。
7、待細坯布乾透後,即可穿金上彩。上彩用礦物色或油漆、油彩、國畫色、水粉均可。穿金用土漆灰或膠灰補好、砂光。做立彩花紋。打底漆或貼金或畫彩色均可。
8、開相:所有工序做好後,最後畫眉眼、開嘴唇、取眼神,清理乾淨完成。

代表作品

1979年,修復新都寶光寺500羅漢。
1981年—1989年,徐氏泥塑匠人耗時八年,設計和塑造了“鬼城”造型各異的塑像2000餘尊。
1991年—至今,為綿陽聖水寺塑神像3000餘尊。
1994年,為湖南南嶽塑神州祖廟、三教九流殿、七十二行祖師堂、百家姓祠堂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徐氏泥彩塑以傳統技法完成整個泥彩塑,每道工藝都經過百年經驗的總結,有它的先進性和科學性。
徐氏泥彩塑以家教故事、歷史人物為題材,宣揚真、善、美,勸善向道,亦有其人文內涵。
徐氏泥彩塑在泥塑的傳統技法和人物造型以及色彩方面均有所改進和創新,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
徐氏泥彩塑作品在各旅遊景點及宗教寺廟較受歡迎,有較高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傳承狀況

隨著社會的發展,接受泥彩塑之類傳統藝術的人不斷減少,徐氏泥彩塑傳人極少,繼承和發揚十分不易,急需保護。

傳承人物

徐興國,男,1953年出生,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泥塑(徐氏泥彩塑),四川省大英縣申報。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大英縣文物管理所(大英縣漢陶博物館)獲得“泥塑(徐氏泥彩塑)”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泥塑(徐氏泥彩塑)”項目保護單位大英縣文物管理所(大英縣漢陶博物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2012年,在由文化部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民政事務局聯合主辦的“根與魂——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上,“徐氏泥彩塑”作品進行了展覽和泥彩塑製作過程的展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