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惠民泥塑)

泥塑(惠民泥塑)

泥塑(惠民泥塑),山東省惠民縣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惠民泥塑一般指河南張泥塑,當地稱為娃娃張,主要分布在山東省惠民縣城西南約15里的皂戶李鄉沙河南岸的河南張村及其周邊地區,惠民泥塑發源於清代初年,經過長期的發展,它已經從最初的人、佛、獸等幾個品種衍生為後來的幾百個品種,其造型古樸,做工精巧,色彩艷麗,形象突出,富有裝飾性。

2011年5月23日,泥塑(惠民泥塑)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Ⅶ-4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泥塑(惠民泥塑)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申報地區:山東省惠民縣
  • 遺產編號:Ⅶ-47
  • 批准時間:2011年5月23日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造型特點,彩繪特點,細節處理,製作工序,題材作品,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惠民泥塑發源於清代初年,當時有許多外地移民到惠民縣河南張村安家落戶,有的農戶為謀生計,便利用當地的泥土做起了泥塑。
清代的乾隆年間,惠民泥塑藝術獲得較大發展,開始出現了專以製作小泥人為業的手工業戶,小泥人生產開始轉變為穩定的手工行業,小泥人的品種增多、質量提高,“不倒娃娃”“扳不倒”逐漸成為河南張村“泥娃娃”的基本風格,為後來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基礎。
泥塑(惠民泥塑)
泥塑(惠民泥塑)
清代晚期,惠民泥塑的生產日趨專業化,藝人隊伍不斷壯大,出現了家家戶戶捏泥人的盛況,且湧現出許多技藝精湛的專職藝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黨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文藝方針指引下,惠民泥塑作為傳統民間藝術煥發出新的活力,其品種、樣式都有所增多,還出現了許多反映現實生活的工人、農民的形象。
“文革”期間,惠民泥塑被當做“四舊”而停產,一些泥娃娃模子也被當成“四舊”而被銷毀,惠民泥塑遭到很大的破壞。
改革開放以後,惠民泥塑重新受到重視,在張炳鰲的帶領下被傳了下來,藝人在保護傳統的基礎上,又創作出了一些泥娃娃新品種,比如:迎奧運的福娃系列、名為“雙胞胎”的不倒娃娃等。除此之外,惠民泥塑藝人還在彩繪底色方面進行了大膽嘗試,改變了原來泥塑塗白粉作底色的辦法,而是以一種類似油漆式的橘紅色顏料作底色,在泥娃娃造型和“開臉”方面也進行了改進,精工細雕,創造出了一種裝飾性較強、面貌全新的泥娃娃。

文化特徵

造型特點

在造型方面,惠民泥塑多運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突出傳神,強調刻畫有代表性的特徵。比較典型有“老虎”“對獅”“搖猴”等。“老虎”如果寫實是兇猛可怕的,惠民泥塑塑造的老虎卻迥然不同,藝人著重誇張刻畫虎的頭部,虎腿只做四條粗壯的圓柱體,尾巴則簡略處理,然後再塗上美麗的顏色和花紋。這些有益的藝術處理,讓兇猛可怕的老虎形象變得溫馴可愛。“對獅”的造型,則有意通過對獅面部的刻畫,並佩戴金色的鈴鐺,做出戲耍繡球的姿態,再用花紋裝飾,使其動態一致,和諧對稱。這樣一來,暴躁的獅子則變成溫馴可愛的獅子,成了平安的象徵。“搖猴”的處理更是巧妙,藝人在一種僅能突出一大一小兩個頭部輪廓的泥胚上面,只用桃紅色染出兩個桃形的臉,用金色或墨色點上圓圓的眼睛,再用黃綠色噴一下身子加以襯托,一對活潑可愛的“猴子”(老猴肩扛小猴)就誕生了。
泥塑(惠民泥塑)
惠民泥塑搖猴

彩繪特點

惠民泥塑的彩繪富有裝飾性,用筆流暢,線條簡練,在用色上,藝人不主張畫真色,而重在美化,多用大紅、桃紅、綠、黃、紫等單色或間色,另少加墨、金。在著色時,藝人通常是先塗帶膠的白粉再著色,著色後再用膠水敷罩一遍,增加亮度,泥塑的塗色多重正面,背面一般從簡或不塗色。

細節處理

惠民泥塑既是藝術品又是兒童玩具,為了滿足兒童的需求,藝人在泥塑中增加了音響和局部活動,有的按上哨子,有的運用馬尾陽松香,使之摩擦,有的在泥塑肚胸里裝一個彈子,有的裝一小棒,經過這樣處理的泥塑玩具就發出各種有趣的音響。也有泥塑藝人利用彈簧作用或線的牽動,使泥塑局部能活動,增加情趣。如作品“豬八戒念經”,其耳朵、眼珠、舌頭、手都是活的,拉動主線,各個部位就會一起活動。

製作工序

惠民泥塑是塑形與彩繪相結合的泥塑工藝品,它以黃河淤積的紅膠泥為原料,經濾土、和泥、捶(摔)泥、設計造型、捏塑、翻模、印模、整修、晾乾、摩挲、塗粉打底、開臉、彩繪等二十幾道工序製成。其中,“開臉”是惠民泥塑二十幾道工序中最高的技藝,一件泥塑作品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開臉的藝術水平。“開臉”也叫打黑筆,泥塑的神態、表情都是由開臉決定的,它講究的是雙眼對稱,最忌諱的是“陰陽眼”(兩個眼睛高低不齊或大小不一),河南張村做惠民泥的人很多,能給泥塑“開臉”的人卻很少。
泥塑(惠民泥塑)
泥塑(惠民泥塑)

題材作品

河南張的泥塑可分為三大類,一類是祭祀用的,主要有關帝爺、八仙壽星、菩薩、天師、姜太公、土地爺等,隨著社會的發展,這類泥塑作品逐漸減少;一類是祈求祝福的,主要為大胖娃,有男娃,女娃,大的一尺有餘,小的四、五寸左右;再一類就是賞玩的,這類泥塑也可分二種:一種是以戲曲人物、神話傳說、小說故事裡的形象塑造而成,如三國人物中的劉、關、張,水滸人物中的武松、李逵、宋江,楊家將中的楊宗保、穆桂英,西遊記中的唐僧、沙僧、豬八戒、孫悟空等。第二種是專供孩子們賞玩的玩具,它們體積尺寸都較小,多為小動物,如泥獅子、泥老虎、泥狗、泥馬、泥牛、泥公雞、青蛙、小鳥、小兔等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惠民泥塑的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多與人們的社會生活緊密結合,不僅是可供欣賞的民間藝術品,也是增長兒童智力的玩具,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和象徵意義。
惠民泥塑反映了某個時期惠民當地的勞動情況和人們對於生活中美的事物的認識情況,尤其是從色彩和造型上來看,惠民泥塑更能反映民間手工和民間美術在惠民當地的發展水平和勞動人民健康向上的審美需求和審美創造。
泥塑(惠民泥塑)
泥塑(惠民泥塑)
惠民泥塑記錄和體現著當地的民風民俗,是地方民俗發展史的見證。
惠民泥塑作為在現代文明進程中保存和流傳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民間手工技藝,作為民間美術,從某種精神意義上來說,它更具有對人心的撫慰和溫暖的意義。

傳承狀況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原有的民間藝人在市場經濟的驅動下紛紛外出打工,加上惠民泥塑的製作工序繁瑣,過程枯燥,年輕人根本不願學習,惠民泥塑出現了傳承後繼無人的局面。
每年二月二火把李廟會是惠民泥塑銷售的重要渠道,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科技的不斷發展,社會文化產品日趨豐富,民眾通過趕廟會“拴娃娃”祈福、求子的訴求日趨淡化,導致居民對惠民泥塑的需求度越來越低。

傳承人物

張凱,男,1970年10月出生,惠民縣皂戶李鎮河南張村人,濱州市“優秀民間藝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惠民泥塑代表性傳人。

保護措施

張凱被惠民縣1所中學、6所國小聘為校外輔導員,利用閒暇時間給孩子們上惠民泥塑手工製作課,增強了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泥塑(惠民泥塑)
泥塑(惠民泥塑)
在《山東省惠民縣旅遊產業發展總體規劃》中,惠民泥塑作為地方特色旅遊產品推出。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惠民縣文化館獲得“泥塑(惠民泥塑)”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泥塑(惠民泥塑)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惠民縣文化館(惠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06年6月,張凱的惠民泥塑作品參加了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成果展和山東省首屆文化產業博覽會。
2020年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活動在惠民縣武定府衙拉開帷幕,惠民泥塑在活動中展出。
榮譽表彰
張丙鰲的泥塑作品曾獲得過中國文化部“中國民間藝術一絕獎”和山東省文化廳、山東省農民書畫美術研究所三等獎等榮譽。
2006年,張凱的作品《富貴娃娃》獲得山東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民俗文化獎。
2007年,張凱的作品《關雲長》獲得中國(國際)孫子文化藝術獎。
2010年,張凱在上海世博會山東活動周中演繹了惠民泥塑技藝並獲得優秀演繹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