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懂潤主路德宗在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經歷了一個持續發展的“復興”時期。教會及信徒數量有較大增長。教會團體也加快了聯合的步伐。1960年~1962年,一些分散的小教會團體分別合併為美國路德宗(American Lutheran Church)和全美路德會(Lutheran Church in American)。較古老保守的美國密蘇里州路德會(Lutheran Church—Missouri Synod)也開始轉變其僵硬態度,與其他路德宗教會和其他宗派開展對話,謀求合作。但由於基要派人士重新掌握了該會的領導權,致使路德宗內部的進一步聯合趨於停滯。
70年代中期以後,美國路德宗人數減少幅度趨緩,但並未停止。因為這一時期五旬節派對路德宗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吸引了部分信徒的興趣,與此相聯繫,基要派勢力有所抬頭。這突出表現在路德宗密蘇里會的轉變中。它們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奪取了該教會的領導權,繼續堅持“聖經無謬”論,反對婦女任聖職,排擠自由派人士,並退出了一些從事普世教會運動的機構及其活動。該教會逐漸成為美國路德宗的保守派的主要營壘,擁有信徒280萬人,會刊《見證報告人》(Witness Reporter)。這些變化引起了其他路德宗教會團體的反思,它們採取了更為積極和靈活的方式促進聯合。經過長期談判,美國路德宗(ALC),全美路德宗(LCA)和福音路德教會聯盟(AELC)於1987年5月合併為美國福音信義會(The Evangelicae Lutheran Church in America)。該會採用1978年完成的“路德宗禮儀書”(Lutheran Book of Worship),既保留了福音傳統又作了一些適應現實的改革。它在美國擁有540萬信徒。會刊《路德信友》(Lutheran)。此外各教會也十分注意討論墮胎等生命倫理學和同性戀道德問題。
1987年,中、南部非洲和美國的一批黑人神職人員和教徒創立了“黑人路德宗國際會議”(Conference of International Black Lutherans),對路德宗的神學合一運動和非洲傳統宗教等問題均提出了自己的獨立見解。在社會問題上,路德宗大部分教會都採取了較為現實的態度和立場,主張本著“公正”的原則處理社會問題,反對戰爭和軍備競賽,要求緩和國際緊張局勢;提倡“人權”,反對南非種族隔離制度;倡導維護生態環境;呼籲消除社會貧困。
1999年10月31日,路德宗世界聯盟和天主教雙方高級代表在德國奧格斯堡簽署《成義教理聯合聲明》。
2006年7月23日,路德宗世界聯盟、世界衛理公會協進會 (World Methodist Council)及羅馬天主教在韓國舉行的世界衛理公會大會上,簽署了具歷史意義的有關“因信稱義联合聲明”(Joint Declaration on the Doctrine of Justification,JDDJ)。此聲明表達了確認在“因信稱義”的聖經教導上的共識。
1913年(民國2年)9月,美國密蘇里州路德會(The Lutheran Church-Missouri Synod)傳教士牧師雅仁德(Rev.Arndt)夫婦來到漢口,為福音道路德會在華傳教之始。雅仁德首先在漢口海壽里租房傳教。1926年之前武漢曾設有7個教堂。該會初來武漢時,曾先後採用信義會與路德會之名,但為避免與鄂北的挪威路德會相混淆,1927年後改名“美國福音道路德會”。1942年又改名為“中華福音道路德會”。以後該會又陸續向沔陽、宜昌、沙市、恩施與四川萬縣等地發展,抗日戰爭後又發展到重慶、昆明等地,但它的重點活動地區為湖北及四川東部,它的總會一直設在漢口。1927年大革命時,該會所辦之路德中學堅持與學生運動相敵對的立場,受學生衝擊,是當時武漢基督教中唯—被停止宗教活動的教派。1934年該會堅持要在所辦國小里向兒童講授宗教課,拒絕向中國政府立案,因而所辦7所國小都被封閉。30年代,他們在所辦的雙周刊《路德教見證》中常常宣傳反蘇、反共、反科學社會主義的主張。該會總會在武漢解放前一直由美教士任主席,解放後雖由中國牧師李牧群接任(在重慶),但與西差會割斷關係之前,仍由西教士以代主席身份在漢控制一切。武漢設聯合區會,武漢解放後區會負責人為魏天年、魏章榮等人。1949年,美國傳教士陸續回國,途徑香港並開展福音和救濟的工作,組成了日後的“美國路德會香港分會”(Lutheran Church-Missouri Synod Hong Kong Mission)。起初,傳教士在調景嶺搭建臨時帳篷,舉行聚會,服事附近的難民;繼而開辦聖經學院,培訓聖工人員。1950年,租用九龍大埔道232號,創辦第一所堂會,舉行國粵語聚會。1953年,該會開辦第一所中學。自60年代起,該會陸續開辦多間中、國小及幼稚園,向學生提供基督化的全人教育,另一方面,學校亦成為福音的基地,堂會及布道所以校舍為堂址,積極進行學生福音工作。自50年代協助難民開始,該會一直致力發展社會福利工作。至1977年,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成立。同年,該會由宣教區發展為本地獨立教會,並註冊為“香港路德會”(Lutheran Church-Hong Kong Synod),與美國路德會建立夥伴教會關係。該會會友逾八千人,有堂會34間,布道所八間;中國小及幼稚園40餘間,教員千餘人,學生2萬多人;並有社會服務單位40多個;另設有支援機構九間。
大陸時期原名為“遵道會”。 來台後原屬台灣信義會“新(竹)苗(栗)區信義會”,1958年獨立成立總會,向台灣當局登記,正式名為“中華基督教信義會”(The Chinese Lutheran Brethren Church,簡稱CLBC)。CLBC是由“北美路德信友教會”(The Church of the Lutheran Brethren of North America)(以下簡稱母會)於1900年由五個路德宗教會合組而成。設立之初的異象就是向中國人傳福音。因此在1902年差派齊郝倫牧師及師母抵達湖北棗陽開始宣教事工,1905至1910年又有華倫女士、文達道牧師夫婦、安達倫牧師夫婦等相繼抵華,1910年在河南省桐柏縣,1911年在平氏設立宣教總站,集中力量在湖北省、河南省接壤的邊境傳福音設教會,辦學校及一些醫療工作,所以又叫"豫(河南)鄂(湖北)邊區信義會"。
1930年在河南省唐河設立傳福音總站,1933年安德牧師夫婦(Rev E. C. Anadahl)步伍其父安達倫牧師後塵來華,安牧師夫婦在河南工作6年後旋即於1939年回美,因正值日軍侵華,接著是內戰。1954年再來台灣,1979年正式退休回美。
遵道會宣教士除以上提到的外,還有齊師母(1902)、羅美珍小姐(1906)、王德龢牧師外號王老虎(Rev P. M. Valder 1919)、饒利亞小姐(1917)、聶和慈牧師(Rev A.E. Nyhus 1928)等均來華。華人教會領袖有張渭濱,塗常五牧師等。直到1949年差會共差派34位宣教士來華。
1954年母會又差派原在河南省傳道多年的安德牧師夫婦(Rev E. C. Anadahl)來台,加上本會奉獻傳道的青年,業已紛紛受完聖經書院或神學之造就,而投入傳福音之行列,本會工作得由新竹南大路擴展到新竹以東的埔頂, 因而建立了埔頂布道所,即勝利堂、恩橋堂,逐漸推展竹東、芎林。向南到苗栗,竹南、龍港,直到通霄,向北在桃園也有了工作。安德牧師1961年退休。安師母仍留本會負責總會婦女部,及兒童部工作。安師母也於1977年4月正式退休,為本會婦女兒童部的幹事戴玉珍教士接替。
最初在大陸傳道的另一位宣教士王德龢牧師(Rev P. M. Valder)亦於1952年來台,在台北市新生南路二段,創立新生禮拜堂,仍以向軍眷傳福音為主。王奧篤牧師夫婦(Rev Otto Valder)協助同工,1958年王奧篤牧師加入本會,王老牧師退休,新生禮拜堂亦同時加入本會,王奧篤牧師夫婦曾在桃園大湳新 社區做開荒工作。王奧篤牧師在台北桃園區工作後,遷來新竹,曾任中華信義神學院教師、副院長、院長等職,1987年退休回美,王得龢牧師已於1966年在美安息。
差會同工方面白謙德牧師(Rev Charles Baicheledes,已安息)於1963年末來台習國語後去苗栗、龍港、後龍、通霄、竹南等地協助教會,爾後調桃園開拓仁愛堂事工,同時在中華信義神學院擔任董事、院長、教師等工作對該院行政、教學、財產,成立財團法人等事工,貢獻甚大,在台事奉26年余,於1991年全家回美。
差會在台另一項工作是向客家人傳福音,羅威信牧師(Rev. Joel Nordtvedt)一家於1981年來台習客語為了了解客家人文化、傳統生活,乃居於湖口、楊梅等客莊。學習客語,楊梅教會順利建立,證明此宣教策略之正確性,羅牧師並在“信神'推展基層宣教課程任主任職,卓有成效,羅牧師為專心客家福音事工已辭去主任。1999年竹東客家宣教神學院成立,羅牧師被聘請為第一任院長。
邱福生牧師(Rev. Michael Kittelson)一家於1987作來台習客語,會唱客語聖詩,及彈中山琴,與客家人有良好交通,對開拓客家莊工作甚有負擔,仍以客語事奉為主。
左圖為1580年於德國德勒斯登印刷的《協同書》(Book of Concord)首版扉頁。英譯為CONCORDIA. YHWH。基督徒複述毫無異議的信條,亦即是奧格斯堡信綱中的選民、王子和財產以及神學家、教義和信仰。此外,新增了某些文章詳盡解釋“建立在神的話語裡是唯一的信仰準則”。馬丁路德祝福的死亡是爭論的主題。引
美國路德宗在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經歷了一個持續發展的“復興”時期。教會及信徒數量有較大增長。教會團體也加快了聯合的步伐。1960年~1962年,一些分散的小教會團體分別合併為美國路德宗(American Lutheran Church)和全美路德會(Lutheran Church in American)。較古老保守的美國密蘇里州路德會(Lutheran Church—Missouri Synod)也開始轉變其僵硬態度,與其他路德宗教會和其他宗派開展對話,謀求合作。但由於基要派人士重新掌握了該會的領導權,致使路德宗內部的進一步聯合趨於停滯。
70年代中期以後,美國路德宗人數減少幅度趨緩,但並未停止。因為這一時期五旬節派對路德宗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吸引了部分信徒的興趣,與此相聯繫,基要派勢力有所抬頭。這突出表現在路德宗密蘇里會的轉變中。它們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奪取了該教會的領導權,繼續堅持“聖經無謬”論,反對婦女任聖職,排擠自由派人士,並退出了一些從事普世教會運動的機構及其活動。該教會逐漸成為美國路德宗的保守派的主要營壘,擁有信徒280萬人,會刊《見證報告人》(Witness Reporter)。這些變化引起了其他路德宗教會團體的反思,它們採取了更為積極和靈活的方式促進聯合。經過長期談判,美國路德宗(ALC),全美路德宗(LCA)和福音路德教會聯盟(AELC)於1987年5月合併為美國福音信義會(The Evangelicae Lutheran Church in America)。該會採用1978年完成的“路德宗禮儀書”(Lutheran Book of Worship),既保留了福音傳統又作了一些適應現實的改革。它在美國擁有540萬信徒。會刊《路德信友》(Lutheran)。此外各教會也十分注意討論墮胎等生命倫理學和同性戀道德問題。
1987年,中、南部非洲和美國的一批黑人神職人員和教徒創立了“黑人路德宗國際會議”(Conference of International Black Lutherans),對路德宗的神學合一運動和非洲傳統宗教等問題均提出了自己的獨立見解。在社會問題上,路德宗大部分教會都採取了較為現實的態度和立場,主張本著“公正”的原則處理社會問題,反對戰爭和軍備競賽,要求緩和國際緊張局勢;提倡“人權”,反對南非種族隔離制度;倡導維護生態環境;呼籲消除社會貧困。
1999年10月31日,路德宗世界聯盟和天主教雙方高級代表在德國奧格斯堡簽署《成義教理聯合聲明》。
2006年7月23日,路德宗世界聯盟、世界衛理公會協進會 (World Methodist Council)及羅馬天主教在韓國舉行的世界衛理公會大會上,簽署了具歷史意義的有關“因信稱義联合聲明”(Joint Declaration on the Doctrine of Justification,JDDJ)。此聲明表達了確認在“因信稱義”的聖經教導上的共識。
1913年(民國2年)9月,美國密蘇里州路德會(The Lutheran Church-Missouri Synod)傳教士牧師雅仁德(Rev.Arndt)夫婦來到漢口,為福音道路德會在華傳教之始。雅仁德首先在漢口海壽里租房傳教。1926年之前武漢曾設有7個教堂。該會初來武漢時,曾先後採用信義會與路德會之名,但為避免與鄂北的挪威路德會相混淆,1927年後改名“美國福音道路德會”。1942年又改名為“中華福音道路德會”。以後該會又陸續向沔陽、宜昌、沙市、恩施與四川萬縣等地發展,抗日戰爭後又發展到重慶、昆明等地,但它的重點活動地區為湖北及四川東部,它的總會一直設在漢口。1927年大革命時,該會所辦之路德中學堅持與學生運動相敵對的立場,受學生衝擊,是當時武漢基督教中唯—被停止宗教活動的教派。1934年該會堅持要在所辦國小里向兒童講授宗教課,拒絕向中國政府立案,因而所辦7所國小都被封閉。30年代,他們在所辦的雙周刊《路德教見證》中常常宣傳反蘇、反共、反科學社會主義的主張。該會總會在武漢解放前一直由美教士任主席,解放後雖由中國牧師李牧群接任(在重慶),但與西差會割斷關係之前,仍由西教士以代主席身份在漢控制一切。武漢設聯合區會,武漢解放後區會負責人為魏天年、魏章榮等人。1949年,美國傳教士陸續回國,途徑香港並開展福音和救濟的工作,組成了日後的“美國路德會香港分會”(Lutheran Church-Missouri Synod Hong Kong Mission)。起初,傳教士在調景嶺搭建臨時帳篷,舉行聚會,服事附近的難民;繼而開辦聖經學院,培訓聖工人員。1950年,租用九龍大埔道232號,創辦第一所堂會,舉行國粵語聚會。1953年,該會開辦第一所中學。自60年代起,該會陸續開辦多間中、國小及幼稚園,向學生提供基督化的全人教育,另一方面,學校亦成為福音的基地,堂會及布道所以校舍為堂址,積極進行學生福音工作。自50年代協助難民開始,該會一直致力發展社會福利工作。至1977年,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成立。同年,該會由宣教區發展為本地獨立教會,並註冊為“香港路德會”(Lutheran Church-Hong Kong Synod),與美國路德會建立夥伴教會關係。該會會友逾八千人,有堂會34間,布道所八間;中國小及幼稚園40餘間,教員千餘人,學生2萬多人;並有社會服務單位40多個;另設有支援機構九間。
大陸時期原名為“遵道會”。 來台後原屬台灣信義會“新(竹)苗(栗)區信義會”,1958年獨立成立總會,向台灣當局登記,正式名為“中華基督教信義會”(The Chinese Lutheran Brethren Church,簡稱CLBC)。CLBC是由“北美路德信友教會”(The Church of the Lutheran Brethren of North America)(以下簡稱母會)於1900年由五個路德宗教會合組而成。設立之初的異象就是向中國人傳福音。因此在1902年差派齊郝倫牧師及師母抵達湖北棗陽開始宣教事工,1905至1910年又有華倫女士、文達道牧師夫婦、安達倫牧師夫婦等相繼抵華,1910年在河南省桐柏縣,1911年在平氏設立宣教總站,集中力量在湖北省、河南省接壤的邊境傳福音設教會,辦學校及一些醫療工作,所以又叫"豫(河南)鄂(湖北)邊區信義會"。
1930年在河南省唐河設立傳福音總站,1933年安德牧師夫婦(Rev E. C. Anadahl)步伍其父安達倫牧師後塵來華,安牧師夫婦在河南工作6年後旋即於1939年回美,因正值日軍侵華,接著是內戰。1954年再來台灣,1979年正式退休回美。
遵道會宣教士除以上提到的外,還有齊師母(1902)、羅美珍小姐(1906)、王德龢牧師外號王老虎(Rev P. M. Valder 1919)、饒利亞小姐(1917)、聶和慈牧師(Rev A.E. Nyhus 1928)等均來華。華人教會領袖有張渭濱,塗常五牧師等。直到1949年差會共差派34位宣教士來華。
1954年母會又差派原在河南省傳道多年的安德牧師夫婦(Rev E. C. Anadahl)來台,加上本會奉獻傳道的青年,業已紛紛受完聖經書院或神學之造就,而投入傳福音之行列,本會工作得由新竹南大路擴展到新竹以東的埔頂, 因而建立了埔頂布道所,即勝利堂、恩橋堂,逐漸推展竹東、芎林。向南到苗栗,竹南、龍港,直到通霄,向北在桃園也有了工作。安德牧師1961年退休。安師母仍留本會負責總會婦女部,及兒童部工作。安師母也於1977年4月正式退休,為本會婦女兒童部的幹事戴玉珍教士接替。
最初在大陸傳道的另一位宣教士王德龢牧師(Rev P. M. Valder)亦於1952年來台,在台北市新生南路二段,創立新生禮拜堂,仍以向軍眷傳福音為主。王奧篤牧師夫婦(Rev Otto Valder)協助同工,1958年王奧篤牧師加入本會,王老牧師退休,新生禮拜堂亦同時加入本會,王奧篤牧師夫婦曾在桃園大湳新 社區做開荒工作。王奧篤牧師在台北桃園區工作後,遷來新竹,曾任中華信義神學院教師、副院長、院長等職,1987年退休回美,王得龢牧師已於1966年在美安息。
差會同工方面白謙德牧師(Rev Charles Baicheledes,已安息)於1963年末來台習國語後去苗栗、龍港、後龍、通霄、竹南等地協助教會,爾後調桃園開拓仁愛堂事工,同時在中華信義神學院擔任董事、院長、教師等工作對該院行政、教學、財產,成立財團法人等事工,貢獻甚大,在台事奉26年余,於1991年全家回美。
差會在台另一項工作是向客家人傳福音,羅威信牧師(Rev. Joel Nordtvedt)一家於1981年來台習客語為了了解客家人文化、傳統生活,乃居於湖口、楊梅等客莊。學習客語,楊梅教會順利建立,證明此宣教策略之正確性,羅牧師並在“信神'推展基層宣教課程任主任職,卓有成效,羅牧師為專心客家福音事工已辭去主任。1999年竹東客家宣教神學院成立,羅牧師被聘請為第一任院長。
邱福生牧師(Rev. Michael Kittelson)一家於1987作來台習客語,會唱客語聖詩,及彈中山琴,與客家人有良好交通,對開拓客家莊工作甚有負擔,仍以客語事奉為主。
左圖為1580年於德國德勒斯登印刷的《協同書》(Book of Concord)首版扉頁。英譯為CONCORDIA. YHWH。基督徒複述毫無異議的信條,亦即是奧格斯堡信綱中的選民、王子和財產以及神學家、教義和信仰。此外,新增了某些文章詳盡解釋“建立在神的話語裡是唯一的信仰準則”。馬丁路德祝福的死亡是爭論的主題。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