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發病機制,臨床特徵,病理表現,診斷與鑑別診斷,疾病治療,
發病機制
鱗狀細胞癌的發病機制被認為與Hedgehog pathway通路上的多個基因的變異有關,例如TP53基因等。從危險因素角度說,累積性日光暴露和紫外線過度暴露最被認可和重視,其餘危險因素還包括離子射線、砷等化學物質的累積,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吸菸,膚色較淺,患有著色乾皮病、白化病、疣狀表皮發育不良、長期的盤狀紅斑狼瘡及汗孔角化等疾病,有慢性不癒合的傷口,器官移植後。總之,鱗狀細胞癌經常在原有基礎皮膚病之上繼發。
臨床特徵
早期侵襲性鱗狀細胞癌可以表現為較小的丘疹結節或斑片,其後逐漸變大、隆起,成為斑塊,最後可形成巨大的疣狀損害。侵襲性鱗狀細胞癌經常發生潰瘍,潰瘍易造成繼發感染,故而很多侵襲性鱗癌有膿液滲出和較厚結痂,同時伴異味產生。腫瘤的大小、發生髮展的速度及部位,與是否容易轉移有關聯性。
病理表現
真皮內可見鱗狀細胞樣團塊,有時與正常的復層鱗狀上皮非常相像。分化較好的鱗狀細胞癌腫瘤團塊顏色紅染,異型性較少,可見角珠形成。低分化鱗狀細胞癌往往偏於藍染,沒有角珠形成,細胞異型性顯著。
診斷與鑑別診斷
侵襲性鱗狀細胞癌診斷的金標準是病理,而且治療方法的選擇及預後判斷都與病理有關,所以強調一定在治療前完善病理檢查。臨床上,侵襲性鱗狀細胞癌有時要與基底細胞癌,其它發生破潰的惡性腫瘤及發生破潰的增生性感染性疾病相鑑別。病理上,早期侵襲性鱗狀細胞癌較為容易診斷,低分化鱗癌有時很難與肉瘤區分。
疾病治療
侵襲性鱗狀細胞癌是Mohs顯微描記手術的適應證,但是在手術實施之前,要排查有無淋巴結和遠位臟器的轉移。相比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的復發率較高,而且易侵襲很深,故而手術範圍較大。如果發生於頭面部,還要注意是否有骨板受累。
對於難治性侵襲性鱗狀細胞癌,可以選擇術後放射治療。對於一些無法耐受手術的患者,可以考慮直接放射治療。較小的且較淺的鱗狀細胞癌可以考慮冷凍治療、光動力治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