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腺樣鱗狀細胞癌

概述,病理生理變化,症狀體徵,診斷檢查,治療方案,

概述

本病又稱腺樣鱗狀細胞癌,由實性和排列成腺樣結構的上皮細胞組成。它是鱗癌的一種異型。本病少見,好發於50歲以上的老年人,特別是曝曬部位,如面、頸部等,可自行發生或從光線性角化病發展而成,損害與普通型鱗癌類似,通常為單個,呈結節狀、疣狀、乳頭瘤樣或角化棘皮瘤樣。圓形或不規則形,邊緣可隆起、捲起或有光澤。表面可結痂、脫屑或破潰出血。部分有瘙癢或燒灼感,可有壓痛。生長稍迅速,較少轉移。另有一型稱為皮膚腺鱗癌,或稱產生粘蛋白的鱗狀細胞癌,罕見,臨床上其侵襲性更強。

病理生理變化

腫瘤分葉狀增生,除部分呈實體性表現,部分損害處見有腺樣改變,在損害上常見有棘突松解型光線性角化病的組織象,導管腔與腺泡腔內有一或數層上皮,在單層上皮的腔內,上皮細胞類似腺細胞,而多層上皮的腔內,內層常見鱗狀或部分角化的細胞組成,而腔內充滿脫落的棘突松解細胞。很多已部分或完全形化。在產生粘蛋白的鱗癌組織中見數目不等的產生粘蛋白的細胞,此種細胞大而淡染,對PAS和阿新藍染色呈陽性,耐透明質酸酶。

症狀體徵

本病少見,好發於50歲以上的老年人,特別是曝曬部位,如面、頸部等,可自行發生或從光線性角化病發展而成,損害與普通型鱗癌類似,通常為單個,呈結節狀、疣狀、乳頭瘤樣或角化棘皮瘤樣。圓形或不規則形,邊緣可隆起、捲起或有光澤。表面可結痂、脫屑或破潰出血。部分有瘙癢或燒灼感,可有壓痛。生長稍迅速,較少轉移。另有一型稱為皮膚腺鱗癌,或稱產生粘蛋白的鱗狀細胞癌,罕見,臨床上其侵襲性更強。

診斷檢查

主要靠組織病理明確診斷,臨床上需與角化棘皮瘤、鱗癌或基底細胞瘤以及光線性角化病相鑑別,但組織病理象不同。

治療方案

(一)手術治療 對較小腫瘤分化良好者首選手術切除,能較徹底地切除癌腫,創面癒合快。切除範圍至少在其外方0.5~2 cm,並需要有足夠深度。切除標本應作病理檢查,以明確診斷以及腫瘤是否切除乾淨。皮膚鱗癌患者未發現淋巴結轉移時,一般不需要預防性淋巴結清除,但需參考腫瘤病變分化程度而定。
(二)放射治療 主要包括X線治療和鐳治療,適合於年老體弱、有手術禁忌證的患者、頭面部結締組織不多的部位腫瘤。特別是分化較差,但尚未侵犯骨骼、軟骨或未發生轉移者。或者腫瘤已侵犯骨骼、軟骨或轉移到淋巴結的癌腫。
(三)藥物治療 局部用中西醫結合綜合治療皮膚腫瘤,或外用足葉草脂、氟尿嘧啶軟膏等,但其可靠性不易掌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