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衛親軍司

侍衛親軍司

侍衛親軍司,宋代禁軍官司,與殿前司合稱“兩司”。其下屬機構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司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司殿前司下屬機構殿前都指揮使司合稱“三衙”。 “兩司三衙”體制為宋代禁軍最高指揮機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侍衛親軍司
  • 拼音:shì wèiqīn jūnsī
  • 類型:宋代禁軍官司
  • 性質:禁軍最高指揮機構之一
  • 簡稱/別稱:侍衛司、侍衛局
沿革,職掌,職分,機構,建制,

沿革

五代後梁太祖時始置侍衛馬步軍侍衛親軍都指揮使一職,亦始置於後梁“太祖受禪……授捍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可見“侍衛親軍”之號,於後梁成建制
“侍衛司”之名,最早見後晉天福二年(973)赦制“或是諸軍小節級長行……委侍衛司典諸軍內酌量安排”,又天福五年(976)敕令有“宜令御史台宣徽院三司、侍衛司、諸道州府準此”語,侍衛司與御史台宣徽院三司並列,可見侍衛司已為經制常設之機構。
後漢時期,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史弘肇專擅軍政大權,侍衛司權力空前膨脹,“是時,史弘肇為都指揮使,與宰相樞密使並執國政,而弘肇尤專任”。侍衛司下設侍衛司獄,不僅掌軍法,而且染指民政,侵奪司法權,“ 漢法既嚴,而侍衛都指揮使史弘肇尤殘忍,寵任孔目官解暉,凡入軍獄者,使之隨意鍛鍊,無不自誣……弘肇掌部禁兵,巡邏京城,得罪人,不問情輕重,於法何如,皆專殺不請。或決口斷舌,斫筋,折脛,無虛日。雖奸盜屏跡,而冤死者甚眾,莫敢辨訴。”其權柄之重,可見一斑。
後周時期,侍衛司依舊權重難制,太祖廣順年,王殷以侍衛親軍都指揮使“赴鎮,以侍衛司局從,凡河北
征鎮有戍兵處 ,鹹稟殷節制”及至太祖末年已“有震主之勢”,後被誅。由是,至周世宗顯德元年(954)時,置殿前司殿前司與侍衛司相互制約,侍衛司桀驁不馴、難以駕馭的局面,才漸漸有所改觀。
北宋沿置,與殿前司合稱“兩司”。
景德二年(1005)正月十九日,罷王超侍衛親軍馬步軍都虞候職,侍衛親軍司分侍衛親軍馬軍司(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司)、侍衛親軍步軍司(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司)二司,與殿前都指揮使司合稱“三衙”。
南宋建炎初,三衙體制淪於廢壞,殿前都指揮並侍衛親軍馬、步都指揮漸成空置。
紹興五年(1135)至紹興七年(1137),逐步恢復建制。“五年冬,廢神武中軍隸殿前司,……又以都督府兵分隸三衙。七年夏,複合馬司餘軍及八字軍為六軍十二將,命劉信叔主之;解承宣潛典步軍如故。自是三衙始復矣。”

職掌

總領侍衛親軍馬軍諸軍侍衛親軍步軍諸軍之政令。

職分

侍衛親軍司馬步軍都指揮使
為侍衛親軍司最高長官,統領本司公事。編制一人。品位視本官品位。階位殿前司都點檢之下,殿前司都指揮使之上。
雍熙二年(985)六月,詔罷侍衛親軍司馬步軍都指揮使米信,此後不復見置。
明道元年(1032)十月,仍見高繼勛加侍衛親軍司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銜,此後亦不復見。
侍衛親軍司馬步軍都虞候
為侍衛親軍司統領官之一,佐都、副都指揮使統領本司公事。編制一人。品位視本官品位。階位在侍衛親軍司馬步軍副都指揮使之下,而在殿前司都指揮使、侍衛親軍司馬、步軍都指揮使之上。
景德二年(1005)正月十九日,詔罷侍衛親軍馬步軍都虞候王超,此後不復見置。
侍衛親軍馬軍司都指揮使
三衙長官之一,俗稱“馬帥”。為侍衛親軍馬軍司最高長官,總本司政令。編制一人。如缺,則以副都指揮使領本司公事。
正五品階位在正任觀察使之上,副都指揮使在正任防禦使之上。
三衙管軍中,序位在殿前司副都指揮使之下,侍衛親軍步軍司都指揮使之上。
侍衛親軍馬軍司都虞候
為侍衛親軍馬軍司統領官之一,參領本司公事。編制一人。
從五品,以刺史以上充任。
三衙管軍中,序位在殿前司都虞候之下,侍衛親軍司步軍都虞候之上。
主管侍衛親軍馬軍司/行司公事
南宋以後,以資淺者充任侍衛親軍馬軍司都指揮使職,稱“主管侍衛親軍馬軍司公事”,領本司公事。
乾道七年(1171)十一月,侍衛親軍馬軍司移屯建康,馬軍司主管官名改為“主管侍衛親軍馬軍行司公事”,由邊帥(御前屯駐大軍都統制或副都統制)兼任,統領馬軍行司公事。
侍衛親軍步軍司都指揮使
三衙長官之一,俗稱“步帥”。為侍衛親軍步軍司最高長官,總本司政令。編制一人。如缺,則以副都指揮使領本司公事。
正五品階位在正任觀察使之上,副都指揮使在正任防禦使之上。
三衙管軍中,序位在殿前司副都指揮使、侍衛親軍馬軍司都指揮使之下,侍衛親軍馬軍司副都指揮使之上。
侍衛親軍步軍司都虞候
為侍衛親軍步軍司統領官之一,參領本司公事。編制一人。
從五品,以刺史以上充任。
三衙管軍中,序位在侍衛親軍司馬軍都虞候之下,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之上。
主管侍衛親軍步軍司公事
南宋以後,以資淺者充任侍衛親軍步軍司都指揮使職,稱“主管侍衛親軍步軍司公事”,領本司公事。

機構

侍衛親軍馬軍司
三衙之一,掌侍衛親軍馬軍司諸軍、諸指揮之名籍,並統制、訓練、輪番宿衛與戍守、遷補、賞罰等事。
官額有:侍衛親軍馬軍司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侍衛親軍馬軍司都虞候各一員。南宋時,設主管侍衛親軍馬軍司公事一員。指揮以下,設統制、訓練官、部將、隊將等。
乾道七年(1171)十一月,移屯建康,改名侍衛親軍司馬軍行司
侍衛親軍步軍司
三衙之一,掌侍衛親軍步軍司諸軍、諸指揮之名籍,並統制、訓練、輪番宿衛與戍守、遷補、賞罰等事。
官額有:侍衛親軍步軍司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侍衛親軍步軍司都虞候各一人。南宋時,設主管侍衛親軍步軍司公事一員,其屬有幹辦公事準備差遣、點檢醫藥飯食各一員。指揮以下,設統制、訓練官、部將、隊將等。

建制

馬軍諸軍
  1. 員僚直,駐東京二直,貝州、冀州各一直,共四指揮。顯德年間,後周平三關,召募強人及選高陽關馳捷兵為北面兩直建隆初,選諸州騎兵及蕃鎮廳頭召募人等為左三直太平興國四年(979),平太原,選其騎兵為右三直北面兩直,駐紮貝州冀州高陽關都部署大中祥符中,改為貝州左直冀州右直,後改四直。熙寧二年(1069),在京並為一直。熙寧五年(1072),廢恩州冀州二直。熙寧六年(1073),在京一直撥隸龍衛。元豐三年(1080)廢。
  2. 龍衛左、右廂,駐東京三十八指揮,駐雍丘尉氏河陽各一指揮,駐澶州三指揮,總計四十四指揮。舊號護聖後周廣順年間,改龍捷建隆二年(961),揀去衰老,以諸州所募精勁者補之。太平興國二年(977),改分左、右廂。太平興國四年(979),平太原,選其降兵為揀中龍衛雍熙二年(985),又揀善槍槊者為釒屈直淳化三年(992),選剩員堪披甲者為帶甲剩員淳化五年(994),又揀善左射者為左射熙寧元年(1068),澶州河陽尉氏諸指揮劃出。熙寧六年(1073),合併為二十指揮。熙寧八年(1075),置帶甲剩員二指揮。熙寧十年(1077),廢亳州一指揮。元豐元年(1078),廢陳留帶甲剩員元豐二年(1079)五月,廢釒屈直左射。八月,廢第十軍。十月,南京第十軍改新立驍捷左三。元豐六年(1083),廢帶甲剩員
  3. 雲騎,駐東京十一指揮,駐陳留西京各一指揮,駐鞏縣二指揮,共十五指揮。舊號左右備征建隆二年(961)改雲騎開寶以後,募子弟為雲騎,以其次為武騎,又選本軍年多者為帶甲剩員熙寧三年(1070),合併為七指揮。
  4. 驍捷,駐恩州十四指揮,駐冀州十指揮,新立驍捷一指揮駐尉氏、揀中驍捷一指揮駐,總計二十六指揮。後周顯德年間,平三關,揀諸州士卒壯勇者為河北驍捷。宋初,隸高陽關都部署建隆二年(961),廢左右驍武,以其兵來隸。乾德中,又選備征嵐州歸附之兵為河南驍捷,其後止以驍捷為名。太平興國四年(979),平太原,揀閱降兵為揀中驍捷淳化四年(993),又置新立驍捷至道三年(997),分驍捷為左、右廂。鹹平五年(1002),以其年多者為帶甲剩員熙寧元年(1068),廢帶甲剩員熙寧三年(1070),廢揀中熙寧五年(1072),冀州十指揮、恩州十四指揮各並為五指揮。熙寧十年(1077),冀州五指揮、恩州五指揮均並為四指揮。元豐元年(1078),太康新立驍捷一指揮。
步軍諸軍
  1. 神衛左、右廂
  2. 虎翼軍
  3. 武衛軍
  4. 雄武軍
  5. 奉節軍
  6. 步武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