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堂鎮

佛堂鎮

佛堂鎮隸屬於浙江金華市義烏市,位於浙江中部,義烏市南部,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25個“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和浙江省27個“小城市培育”試點之一。全鎮區域面積134.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2.8平方公里),轄6個工作片,106個行政村,1個社區,戶籍人口8.2萬,常住人口20萬,是義西南經濟、文化、旅遊發展中心,義西南產業帶的重要產業組團。

佛堂距離義烏國際商貿城約15公里,東與東陽市交界,南與赤岸鎮相連,西與義亭鎮、金東區接壤,北與江東、稠江街道相鄰。六大交通幹線縱橫成網(杭金衢、金麗溫、03省道、涌金、金義東快速通道,浙贛線),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

2015年,佛堂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7.2億元,財政總收入8.39億元,完成有效投資39.57億元,主要經濟社會發展指標位居義烏市前列。

佛堂因佛而名,因水而商,因商而盛,歷史文化底蘊濃厚,素有“小蘭溪”之稱,享有“千年古鎮、清風商埠、佛教聖地”的美譽,為浙江四大古鎮之一。除此之外,佛堂古鎮還榮獲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傳統建築文化旅遊目的地、全國文明鎮、全國環境優美鄉鎮、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景區非遺主題(實驗)小鎮、浙江省特色商業示範街、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浙江省“小城市培育”試點等榮譽。 2018年5月24日,佛堂鎮入選最美特色小城鎮50強。2018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縣城(鄉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佛堂鎮
  • 外文名稱:Fotang town
  • 別名:小蘭溪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浙江省金華市義烏市
  • 下轄地區:轄106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
  • 政府駐地:大成路
  • 電話區號:0579
  • 郵政區碼:322002
  • 地理位置:義烏南部
  • 面積:134平方公里
  • 人口:8.1萬人
  • 方言吳語-金衢片-義烏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義烏雙林寺
  • 機場義烏機場
  • 火車站:義烏站
  • 車牌代碼:浙G
概況,沿革,行政區劃,資源環境,文獻記載,經濟發展,農業,工業,基礎設施,交通樞紐,發展規劃,社會事業,古鎮名士,風景名勝,一方名產,所獲榮譽,

概況

義烏市轄鎮。位於市境南部。東與東陽市交界,南與赤岸鎮相連,西與義亭鎮、金華市金東區接壤,北與江東、稠江街道相鄰。面積134.1平方千米。2010年末戶籍人口80720人,外來流動人口6萬人。轄11個居委會、96個行政村。

沿革

以駐地佛堂自然鎮得名。昔日佛堂是佛門聖地,有數間供奉神佛的佛堂,其名概出於此。清時屬雙林鄉廿四、廿五都,明義鄉廿九都,民國時屬佛堂鎮、洋溪鄉、青雲鄉、環溪鄉、雲黃鄉、倍磊鄉,1950年分屬合作、張宅、前王、王宅、田心、舟墟、後陽、光明、稽亭、剡溪、塔山、倍磊、平望、寺口等鄉及佛堂鎮,1956年分屬倍磊、田心、稽亭、石壁、義亭等鄉及佛堂鎮,1961年改為佛堂、合作、王宅、田心、塔山、倍磊等公社和佛堂鎮,1983年佛堂公社併入佛堂鎮,其它改稱合作、王宅、田心、塔山、倍磊5個鄉。
1992年4月,佛堂鎮(駐文明路)轄老市基、頭甲、新市基、王蒲潭、竹園、湖山殿下、王斗、下市、長塘、吳溪葉、芳山、小吳溪、大田13個行政村和鎮東、鎮西、糖廠3個居民區;合作鄉(駐山腳下)轄起鳴、江南街、梅林、奕岩頭、曉聯、趙朱、石樓、寺前西、稽亭、寺前街、雅樟、前案12個行政村;王宅鄉(駐王宅) 26 王宅、湖乾、丹山、寶山頭、和溪、方前、翁村、靖安塘、上葉、下葉、楊宅、徐塘下、安頭、橋西、張宅一、張宅二、張宅三、後力山、東山、下前王、王江、前王、王存、盛村、樓村、南殿口26個行政村;塔山鄉(駐塔山下)轄雲山、塔山、八嶺坑、南王店、鐘村、石壁、坑口、畫塢坑、陳村、三角店、上傅、白馬、石門坑、六石、小六石、王新、駱村、剡溪、繼成、團力20個行政村;田心鄉(駐田心)轄田心一、田心二、田心三、田心四、舟墟、隔湖、毛陳、新店、後塘、魯雅、雁畈、後陽、雅西、塘下洋、光明15個行政村;倍磊鄉(駐倍磊街)轄倍磊一、倍磊二、倍磊三、倍磊四、侯芹、湖濱、蘆塘下、金山、葛仙、倍磊埠頭、澤塘、花園口、南朱村、新塘西、上村、寺口、聯盟、聯群、小官余、上陳20個行政村。
1992年5月,合作、王宅、田心3個鄉併入佛堂鎮,轄66個行政村、3個居民區,鎮政府駐地佛堂。1996年,佛堂鎮面積50.6平方千米,人口5.5萬人,轄鎮東、鎮西、糖廠3個居委會和竹園、新市基、王蒲潭、老市基、頭甲、湖山殿下、王斗、長塘、小吳溪、大田、吳溪葉、芳山、起鳴、奕岩頭、梅林、江南街、曉聯、趙朱、稽亭、石樓、寺前街、寺前西、雅樟、前案、王宅、王江、楊宅、和溪、湖乾、丹山、寶山頭、上葉、下葉、安頭、徐塘下、方前、翁村、靖安塘、橋西、張宅一村、張宅二村、張宅三村、王存、南殿口、盛村、樓村、下前王、東山、後力山、前王、田心一村、田心二村、田心三村、田心四村、光明、雅西、塘下洋、魯雅、後塘、新店、毛陳、隔湖、舟墟、雁畈、後陽、下市66個行政村;塔山鄉面積40.5平方千米,人口1萬人,轄雲山、塔山、白馬、三角店、王新、駱村、小六石、上傅、八嶺坑、團力、陳村、六石、南王店、鐘村、繼成、石門坑、坑口、畫塢坑、石壁、剡溪20個行政村;倍磊鄉面積37.8平方千米,人口1.3萬人,轄倍磊一村、倍磊二村、倍磊三村、倍磊四村、蘆塘下、侯芹、湖濱、洋塘、葛仙、花園口、金山、倍磊埠頭、南朱村、上村、新塘西、寺口、聯盟、聯群、上陳、上官餘20個行政村。
2001年,撤銷佛堂鎮、倍磊鄉、塔山鄉建制,以其行政區域設立新的佛堂鎮,轄106個村、3個居委會,鎮政府駐大成路。2010年末,轄長塘、小吳溪、下市、新市基、王蒲潭、頭甲、老市基、竹園、王斗9個居民區,大成、湖山殿下2個社區(註:大成社區只是落實管理集體戶口,沒有正式成立班子;湖山殿下社區仍按行政村體制運行),芳山、大田、趙朱、石樓、起鳴、曉聯、梅林、稽亭、雅樟、前案、王宅、王江、楊宅、和溪、湖乾、丹山、上葉、下葉、安頭、方前、翁村、橋西、張宅一村、張宅二村、張宅三村、王存、南殿口、盛村、樓村、前王、東山、田心一村、田心二村、田心三村、田心四村、光明、雅西、魯雅、後塘、新店、毛陳、隔湖、舟墟、雁畈、後陽、吳溪葉、江南街、奕岩頭、寺前西、寺前街、寶山頭、徐塘下、靖安塘、下前王、後力山、塘下洋、湖濱、侯芹、澤塘、葛仙、金山、上村、寺口、聯盟、聯群、上陳、小官余、蘆塘下、南朱村、花園口、新塘西、倍磊一村、倍磊二村、倍磊三村、倍磊四村、倍磊埠頭、塔山、雲山、王新、駱村、上傅、陳村、白馬、團力、六石、鐘村、繼成、坑口、石壁、剡溪、三角店、石門坑、小六石、八嶺坑、南王店、畫塢坑96個行政村。

行政區劃

佛堂鎮轄1個社區、11個居委會、96個村委會:湖山殿下、鎮東、鎮西、長塘、小吳溪、下市、新市基、王蒲塘、頭甲、老市基、竹園、王斗、芳山、大田、趙朱、石樓、起鳴、曉聯、梅林、稽亭、雅樟、前案、王宅、王江、楊宅、和溪、湖乾、丹山、上葉、下葉、安頭、方前、翁村、橋西、張宅一村、張宅二村、張宅三村、王存、南殿口、盛村、樓村、前王、東山、田心一村、田心二村、田心三村、田心四村、光明、雅西、魯雅、後塘、新店、毛陳、隔湖、舟墟、雁畈、後陽、吳溪葉、江南街、奕岩頭、寺前西、寺前街、寶山頭、徐塘下、靖安塘、下前王、後力山、塘下洋、湖濱、侯芹、澤塘、葛仙、金山、上村、寺口、聯盟、聯群、上陳、小官余、蘆塘下、南朱村、花園口、新塘西、倍磊一村、倍磊二村、倍磊三村、倍磊四村、倍磊埠頭、塔山、雲山、王新、駱村、上傅、陳村、白馬、團力、六石、鐘村、繼成、坑口、石壁、剡溪、三角店、石門坑、小六石、八嶺坑、南王店、畫塢坑。

資源環境

佛堂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在17°C左右,無霜期為243天左右。地形、地勢平坦。義烏江貫穿全鎮,形成南北向10公里左右的沖積平原。南部有八寶山余脈唐山,東部有雲黃山及東麓余脈山地。畫溪江從東陽畫溪流入義烏境內,俗稱南江,南江在佛堂鎮山腳下村北與義烏江匯合,是義烏江最大的支流;吳溪江從赤岸鎮流入佛堂與義烏江匯合。水庫有雙林水庫、紅專水庫、群力水庫、蜀水塘等十餘座小二型水庫。塔山、倍磊有豐富的瑩石資源和森林資源,王宅、倍磊並有一定數量的河沙資源。
佛堂鎮

文獻記載

古老集鎮,歷史久遠。據(嘉慶)《義烏縣誌》卷2第61頁記載:“萬善橋(義烏)縣南三十公里佛堂鎮。乾隆庚辰(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王以琳、吳周士等倡建浮梁。”知縣楊春暢在乾隆二十八年七月記述:“距縣(義烏)之南三十里有佛堂市鎮,其地四方輻輳,服賈牽牛,交通鄰邑。”從知縣這篇記中足以證實在240年前佛堂已稱為“鎮”,且是個相當興盛的市鎮了。
據義烏道情《狗肉記》中唱到,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的佛堂叫稠南鎮。
佛堂就有所國小名為稠南國小,它創辦於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是現今佛堂鎮國小的前身,是義烏縣最早私辦國小之一。又據評話小說《武松》一書中說到,系浙江金華府佛堂鎮人氏。還有民初出版的《金台傳》一書中介紹金台這位拳王時,說金台系浙江佛堂鎮人氏,祖居金莊(即今金宅弄)。金台是周侗的師父。兩書講述的均是北宋後期故事,都有“佛堂鎮”出現,距今已有900年左右。
1200年左右前的中唐詩人張籍慕名傅大士創建的雙林寺這一被推譽為“天下第三”、“江浙第一”的佛國聖地,和當時眾多文人墨客與寺內僧人結為方外交,參禪論道,吟詩作賦。張籍的《送嵇亭山僧》一詩,間接的可以證明,在1200年前的雙林寺其規模其興盛,作為傍依雙林寺興旺而成的佛堂,其情其景當可見一斑。詩曰:“師住嵇亭高寺處,斜廊曲閣倚雲開。山門十里松間入,泉澗三重洞裡來。名岳尋游今已遍,家城禮謁便應回。舊房到日閒吟後,林下還登說法台。”此嵇亭即現今佛堂鎮嵇亭村。
佛堂這個集鎮,不但歷史悠久,當時環境風景也很優美。在佛堂畫江張氏宗譜(清)里,曾記載了下述一些描述當時佛堂風貌的詩句。
佛堂鎮浮橋(萬善橋):"橋浮佛鎮貫長虹,二岸雲衢路自通,一帶松舟橫水面,千尋鐵索鎖江中。"
畫江梅柳:“江流滾滾過橋邊,梅柳參差映畫船;眼洗三春清露淨,顰含一點綠波鮮”。(畫江即義烏江南江
蒲川修竹:“數里蒲川秀色濃,猗猗綠竹映重重。”(蒲川即老市基口到王蒲潭至大成中學門前之溪。)
古南老松:“不記何年百尺松,古南蒼鬱獨隆冬;涼風入夢驚樓鶴,夢月窺眠起臥龍。”(古南即大成中學旁道院山。)
蟠龍古剎:“閒來無日不優遊,一到蟠龍景倍幽”。(蟠龍寺即今鎮北2里處的胡公殿。)
吳水垂揚:“為愛依依在碧堤,飛花點點入吳溪。”
佛堂古鎮在歷史上既是著名的商業重鎮,又是風景如畫的旅遊勝地。

經濟發展

佛堂鎮位於浙江省中部,義烏市南部,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25個“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和省27個“小城市培育”試點之一。全鎮區域面積134.1平方公里,轄106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戶籍人口8.15萬,常住人口18.55萬,建成區常住人口集聚率68.15%。2011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5.6億元,工農業總產值201.47億元,財政總收入5.8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25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251元。佛堂鎮是義烏市建設國際性商貿城市副中心,義西南經濟、文化、旅遊發展中心,處在義烏“一體兩翼”發展戰略義西南“一翼”的西北位置,是義西南產業帶的重要產業組團。六大交通幹線縱橫成網(杭金衢、金麗溫、03省道、涌金、金義東快速通道,浙贛線),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
佛堂鎮產業發展勢頭快速、輻射帶動能力強,2011年全鎮完成工業生產總值193.8億元,企業類固定資產投資16.6億元,萬元產值能耗達0.0872噸標準煤/萬元。全年共招選12個工業項目,總投資達15.5億元,實現技改備案6.8億元,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以義南工業功能區為主體,至2011年,全鎮共有企業2300餘家,從業人員12萬餘人,2000萬規模以上企業66家,形成了紡織、工藝品、食品、醫藥、金屬製品五大支柱產業,設立了中國調味品產業中試與孵化中心暨浙江上品鮮調味品研究院,有效增強了企業核心競爭力。
2013年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3.4億元,公共財政預算總收入4.6億元,工業總產值245.6億元,其中規上企業產值91.3億元;金融機構存款餘額58.8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5萬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2.5萬元,是建成區面積最大、集聚人口最多、綜合實力最強的義烏市第一大鎮,義西南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先後獲得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全國文明鎮、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全國企業投資環境最佳鄉鎮、浙江省衛生鎮、教育強鎮、文明鎮、體育強鎮、民間藝術之鄉等殊榮,2010年被確定為“全國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鎮” 和浙江省27個“小城市培育”試點。
作為農業大鎮,佛堂鎮大力發展效益農業、設施農業、都市農業,農業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圍繞高效生態農業建設目標,積極推進現代農業綜合區和糧食功能區建設,在建成省級高效生態農業示範園區的基礎上,啟動面積2萬畝的省級現代農業綜合區項目,形成義紅果蔗、正紅富硒葡萄等一批省級名牌;大力推動農業規模化經營,擁有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金華市級農業龍頭企業7家,義烏市級農業龍頭企業27家;紮實推進土地流轉,全鎮農村土地集中流轉率達62.15%,真正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佛堂鎮商業繁榮,公共服務功能不斷完善,區域商貿業資源窪地逐漸形成,建有大型商貿中心4個,年總營業額達5700萬元,1000米以上商業街6條,綜合性集貿市場2家,隨著人流、物流、現金流的集聚,也吸引了工商銀行、農業銀行等6家金融機構在佛堂設立了營業網點,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
佛堂鎮基礎設施完善,城市功能健全,交通、供水、供電、排污、公交、醫療衛生、文化娛樂等基礎設施完備,城市品位不斷提升。《佛堂鎮總體規劃(2009-2020)》、《佛堂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佛堂鎮城市道路網專項規劃》等一系列規劃相繼通過論證和批准,明確了到2020年建成區面積達28.5平方公里,城鎮人口達26萬的發展目標,拉開了“五縱三橫一環十三連”的城市骨架路網。供水排污管網、農村聯網公路、消防大樓等基礎設施逐步建成投用,建有自來水廠和污水處理廠各1座,日供水和處理污水分別為6萬噸和4萬噸,垃圾處理站6個,垃圾集中處理率達100%;教育文化衛生項目建設步伐加快,二中、三小相繼建成,鎮幼順利開工建設,大成中學擴建工程有序推進,中心衛生院、敬老院完成改造,雙林、工業功能區、田心垃圾中轉站建成投用,養老中心、全民健身中心積極籌建;人才高地建設有效開展,總投資近3億元的創新基地一期研發大樓即將結頂;民生工程穩步推進,安居工程、道院山生態園、烏皮塘生態景觀公園、恐龍蛋遺址公園等一系列城市配套項目順利實施,佛堂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城鄉面貌明顯改善,居民生活環境日益美化,一個規劃有序、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現代化新型城市雛形基本形成。
佛堂鎮堅持把古鎮保護開發作為佛堂第三產業發展的亮點,通過努力,完成了老街地下管線預埋、鵝卵石路面恢復、古碼頭重建及古建築外立面整飭等工程,啟動了古民居苑古建築遷建保護一期工程,古鎮保護開發利用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此基礎上,佛堂鎮十分注重培育文化旅遊產業,一方面,通過邀請文化領域領軍企業前來考察、舉辦手工藝原創產品研討會等方式,培育壯大文化產業;另一方面,依託浙江 佛堂 “十月十”民俗文化節平台,採用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方式帶動佛堂第三產業的繁榮與發展。
佛堂鎮自2009年2月啟動擴權強鎮改革以來,全面承接市里下放的村莊建設規劃審批、婚姻登記等112項縣級社會事業管理許可權,並落實到鎮365便民服務中心視窗統一辦理,方便了民眾辦事,暢通了辦事渠道,縮減了辦事時間,降低了辦事成本。截至2011年底,共受理擴權事項辦件13097件,辦結率達100%,無逾期和差錯件,有效方便了民眾。
2010年1月,佛堂鎮啟動“大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創新“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管理模式,實行鎮綜合執法辦公室和市綜合行政執法局佛堂大隊合署辦公,在佛堂鎮區域內統一行使國土、農業等19個行政部門劃轉給綜合行政執法部門的2163項行政處罰事項,執法效率和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截至2011年底,共辦理各類案件4779起,其中一般程式案件達2176起,同比增長322.5%,成效顯著。

農業

堅持“強基礎、重調整、抓特色、創品牌、爭效益”的工作思路,加大農業扶持力度,著力培育農業龍頭企業,積極發展無公害生產基地,促進高效農業發展,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億元,不斷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積極實施土地整理開發工程,累計總投資8342.8萬元,實現土地整理面積3.125萬畝,建成標準農田面積2.75萬畝,墾荒造地2300畝,建設用地復墾330畝,新增有效耕地面積0.52萬畝,連續五年考核名列全市第一;大力發展品牌農業,累計發展義烏市級農業龍頭企業35家,其中市鐵皮石斛研究所、章舸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義烏市果蔗研究所的果蔗基地、樓靖畈建成的3000畝我國與國際糧農組織暨聯合國計畫開發署(UNDP)合作的國土整治中關於生態環境建設和國土信息化研究試驗項目,得到上級領導和專家的充分肯定。總投資5000多萬元實施萬里清水河道整治和千庫保全工程,有效緩解了工農業生產用水緊張的局面。

工業

佛堂鎮充分利用義烏市場的獨特優勢,以義南工業功能區為依託,大力推進工業化建設。先後引進華鴻、王斌、恆安、誠泰、日信以及外資企業德信、新宏等投資在1億元以上的規模企業。工業區7平方公里,落戶企業138家,其中外資企業17家,總投資25億元,建成道路37萬平方米,並擁有浙江蜜蜂集團、華鴻控股集團、王斌相框、華義醫藥、日信、恆安等一批大型企業和骨幹企業,初步形成了文化體育用品、針織、工藝品、食品加工、建築建材五大優勢行業。按照集約用地,科學發展的要求,加快三層以上標準廠房的開發建設,一期標準廠房25000平米,有14家中小型企業入租生產,年租金達114萬元;二期的27000平米即將結頂。2006年全鎮完成工業總產值68億元,上繳利稅2.0133億元。

基礎設施

佛堂鎮大力推進城鎮化進程。城區面積從原來3平方公里擴大到12平方公里,集聚了近6萬的城鎮人口。占地72畝、擁有48個班級的佛堂鎮小順利搬遷;總投資1億多元,連線老鎮區與工業區的雙林路、朝陽路改造完成;投資300萬元實現了佛堂至義烏中心區連線道路的亮化;投資2000萬元的佛堂6萬噸自來水處理系統投入使用。投資1.2億占地246畝的安居一期工程共建成標準經濟成本房690套已交付使用;投資千萬元實施異地奔小康工程,使6個村共220戶山區民眾下山脫貧。古鎮保護工作已列入市重點建設項目中,共有7處古建築、歷史文化遺產列為義烏市級保護單位,2處申報浙江省重點保護單位。2004年,佛堂古鎮被列入義烏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區。

交通樞紐

先後投入3.3億元,五洲大道佛堂段、上佛公路佛堂段、金義東南線一期佛堂段全部建成通車。伴隨穿境而過的甬金高速公路的開通,佛堂義西南交通樞紐的地位逐漸形成,有力地促進了佛堂鎮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投資2000萬元,使全鎮45個行政村總長38公里的康莊道路全面通車,為農村民眾鋪上了致富路。

發展規劃

佛堂鎮新一輪總體發展規劃(2006-2020)已經確定,規劃建設用地32.2平方公里,規劃控制面積37.8平方公里,人口28萬。佛堂鎮將乘黨的十七大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總攬全局,理清思路,立足新起點,明確新要求,圍繞“產業新城、文化名鎮、人居花園”的發展目標,轉變發展理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加快推進產業化、城市化進程,推動佛堂經濟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在今後一個階段內,加快推動產業升級,引導企業走規範化、品牌化、科技化之路,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儘快形成有佛堂特色的產業基地和品牌特色。以古鎮保護開發為載體,加快第三產業發展,把“佛堂古鎮”的旅遊品牌打出去,依託佛堂的古鎮神韻,生態農業,雙林旅遊開發形成商城購物,古鎮遊玩的旅遊線路,提升佛堂的影響力和美譽度。以科學發展戰略,確立梯度發展,可持續發展戰略,為建設實力佛堂、人文佛堂、和諧佛堂而努力奮鬥。一個既古老又嶄新、既繁榮又和諧的古鎮新城將矗立在浙中大地上。

社會事業

不斷最佳化辦學環境,新建、改建、籌建了一批學校,辦學條件進一步最佳化;積極穩妥開展農村衛生服務站布局調整,統籌配置農村醫療衛生資源;紮實推進生態佛堂建設,順利通過“全國文明村鎮”複查;深入開展“平安佛堂”創建,高度重視信訪工作,創新開展值班領導坐堂制度;深入開展“四加一”集中整治,打擊“兩非”行動,做到日常管理與集中整治的有效結合,確保了佛堂社會各項事業平穩有序發展。

古鎮名士

傅大士,南朝梁。原名傅翕,字玄風。佛堂嵇亭里人。普通元年(公元520年)遇梵僧嵩頭陀(達摩),結庵松山雙檮樹間(後即雙林寺)自號“雙林樹下當來解脫善慧大士”, 為中國大乘佛教之創始者。前後三次進都(建康),梁武帝重之。
王固,北宋,字天貺。佛堂王蒲潭人。宋仁宗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進士,官恩陽令。為義烏第一個進士。王進士祠毀於日寇,地址在現大成中學大會堂。
徐僑,南宋,字崇甫。佛堂靖安里人,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進士。南宋著名政治家、理學家、詩人,78歲卒,賜謚“文清”。

風景名勝

佛堂古鎮歷經千年,憑藉雙林禪寺幾度沉浮和義烏江航運開發,其商業、手工業、航運業、農副產品集聚均較發達,而成為浙江省遠近聞名的數百年長盛不衰的商埠。老街是古時佛堂的商業中心,商業主街,也叫直街。從南到北分上街、中街、下街三段,與由北向南的義烏江水流形成逆向稱呼。江上游為下街,江下游為上街,內含“招財進寶、肥水不外流”的寓義,街道布局名稱為:“鎮裡直街南北向,上中下街分三段,東街西街各一旁;新碼頭、鹽埠頭、浮橋頭、市基口,四條橫街朝江走;新市基、老市基,一南一北在兩端。”無論主街、副街、橫街或市基邊的店面屋,均是二層樓木結構,都是清、民國初期的古建築。街道兩旁,撓檐木雕畫廊,鱗次櫛比,巷弄窄而彎曲,整體上仍保存了古代市井的風貌。據史料記載:解放前,佛堂鎮經營的茶館酒肆、錢莊當店、田料百貨的殷戶商賈多達400餘家,具體統計數字為:棉布店14家(不包括10多家布攤),布廠6家,襪廠8家,專賣或兼賣的田料店18家,山南貨店22家,中藥店12家,私立醫院4家,樹木行13家,火腿行10家,榨油的油坊10家,賣鮮肉的肉店35家(不包括牛羊肉攤),銅鐵五金店20多家,金銀首飾店3家,鹽店1家,當店1家,錢莊3家,茶館23家,酒館店40多家,還有造船廠以及教會耶穌堂等等。全縣各地燒飯用的鍋、犁頭、耙齒,也全部由佛堂鎮的3家鍋鐵店燒鑄。店前的商號命名,也頗有文化,多取吉利字眼,如豐、盛、隆、裕、昌、興、宏、大、永、久、順、升、益、阜、義、仁等字組成,希取工農業發達,獲利豐厚;惟藥店稱號別具一格,標用太和、協和、天德、存德、回春、回生、仙芝、立盛、再生、厚生等吉祥店名來號召病家;文具店則用三元、步鰲、文光等科舉時代吉兆文字,招徠顧客。店前再搭棚子,棚下擺攤子,攤前放籃子,籃前跑車子,一派車水馬龍的繁華景象。民國二十年(1931)5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臧勵和等編《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365頁里也肯定:“佛堂鎮:在浙江義烏縣西南三十一里東陽江東岸。縣境各市鎮,以此最為繁富。” 早在1920年,佛堂鎮就已建立了郵局,外省有人寫信,寫浙江佛堂即可收到。解放前的中國地圖,佛堂也標在省圖之中。清末宣統二年(1910年)全縣最早的工商業聯合會(簡稱商會)首先在佛堂成立。全縣最早的電燈公司(創辦於1914年)先在佛堂放出光明,距今已87年了。現存的(嘉慶)《義烏縣誌》在民國初年經過翻印,共22卷,49.6萬字,就由清末秀才、佛堂人朱灌聰所創辦在佛堂新屋裡的灌聰圖書館附屬印刷廠翻印。北伐戰爭前,佛堂鹽店承擔著幾個縣的批發、零售業務。現鎮江邊就有個叫“鹽埠頭”的地名,那時食鹽用船運來後,就是經由這個埠頭搬進鹽店倉庫的。解放前佛堂的航運極為發達。由於那個時候還沒有汽車和火車,一切來往於金華、蘭溪、嚴州、衢州、杭州及至更遠地方的商品貨物,都用船通過航運來解決。公司船和碼頭船,既迎送客人,也兼運商品。漲水時期,一舟如箭,二天多點即可到達杭州。在解放戰爭前,經常停泊在江面上的船隻(不包括用毛竹串成的竹筏),據義烏地理志記載,最多時達500艘以上。原浮橋上、下游一里多長堤岸的水面上經常擠滿船隻,炊煙繚繞,桅桿林立。數以千計的船員們,從外地帶來了各種商品經濟信息,大大促進了佛堂商業的繁榮昌盛與競爭力。同時也促進了茶館、酒店的生意興隆。據知情者反映,佛堂鎮在20年代和30年代的茶館就有23家之多,酒飯店也有40多家。那時,外地人在佛堂經商辦企業的很多,都有他們自己的專門組織。如紹興人有紹興會館,安徽人有新安會館。總之,各行各業,應有盡有,橫街直街,布滿了商店作坊。解放前佛堂又是周邊縣鄉農副產品和土特產的集散地,紅糖、火腿、南棗、老酒,均在這裡收集並船運到外地。解放前佛堂鎮工商業超過一般縣城。它每年所提供的稅收要占義烏全縣各集鎮稅收的一半。 佛堂是個移民鎮,百家姓集居的古老商業鎮。居住戶口中祖籍遍及周邊二十餘個縣市,以及上海、江蘇、福建等省市。佛堂鎮有一條龍燈,燈名就叫“百家姓”,每逢正月新春“百家姓”龍燈就出迎全鎮直街橫街,新、老市基,人氣甚旺。這些均可反映佛堂這個百年商埠千年古鎮的特性。 千年古鎮地靈人傑,人才輩出。能工巧匠、精明商賈代代相傳,才有了興盛至今的佛堂鎮。
佛堂鎮
古佛堂歷史悠久,滔滔義烏江穿域而過,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佛堂因佛緣而名,南北朝梁普通元年有“佛光透彩傳萬代,堂燭生輝照八方”楹聯。佛堂最早出現鎮名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間,《(嘉慶)義烏縣誌》卷三記載:“萬善橋縣南三十里佛堂鎮”。明清時期便是義烏、東陽、武義,永康主要通商口岸,是鄰近縣市農副產品的集散地,金華、蘭溪、杭州、上海日用百貨的經銷地。知縣楊春暢在乾隆二十八年記述:“距縣治之西三十里有佛堂鎮,其地四方輻輳、服賈牽車、交通鄰邑”。占著水路交通的便捷優勢,名聞江、浙、閩、贛、皖。民國時期佛堂鎮商業經濟繁榮,稱為“浙東四大重鎮”之一。發達的商埠經濟,營造了古鎮佛堂極其深厚的商業文化歷史底蘊。
佛堂風景名勝古蹟甚多。雙林寺、培德堂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94年,義烏市雙林風景旅遊開發辦成立。史載雙林寺“天下第二,江浙之冠,在震旦國中,稱莊嚴第一。”南宋寧宗皇帝品定天下禪宗,將雙林寺列為“十剎”之一。該寺不僅名聞九州,還享譽日本,後遭焚毀。96年5月,雙林風景旅遊開發區奠基動工興建,第一期大雄寶殿工程已經完工,97年5月舉行了開光大典,第二期工程目前正在建設之中。田心的培德堂是清道光年間蘇州巡撫林則徐贈佛堂火腿商王恆三的題匾,從此“金華火腿出義烏,義烏精品在佛堂”之說就廣為流傳。此外,胡公殿相傳為達摩取水之所,所取之井水均為優質礦泉水,湖山殿相傳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遇追兵避難之所,後特賜湖山殿為“朝江府”(現已重建)。古南山老松舊址已規劃建道院山公園,目前正在實施之中,沿東陽江西側的江濱公園亦已列入建設規劃。自然景觀以前有古南山的蒼天老松,萬善橋的“鐵鏈鎖江”以及“畫江梅柳”、“蒲川修竹”、“蟠龍古剎”“吳水垂楊”等,現雖僅存文字記錄,但江南景色仍一一可指。 義方風情 每逢農曆十月初十,佛堂鎮都將進行物資交流會,從十月初九開始到十月十一結束,歷時三天。相傳達摩祖師渡磬登岸那天,正是農曆十月初十,為紀念祖師,在這一天,每年舉行一次廟會。久而久之,成為了傳統。解放後,人民政府為發展生產,利用“十月十”廟會進行物資交流會,直至當今。
稽亭村。稽亭村座落在雲黃山北麓余脈山地邊緣,離著名的佛教勝地雙林寺僅1公里。該村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早在三國時代就成為十里一亭的一個村落,因村邊有萬頃碧波的稽亭塘而得名。元代義烏文人丁存曾有詩讚曰:春風引技過稽亭,和日融融小藥青。百頃波逐碧落,一行歸雁流青。檐楹鳥臬知人好,山水龍蟠貴地靈。堪嘆舊交單落盡,臨風涕淚有餘零。千百年來,稽亭人已善作酒麴(紅曲米)聞名,用該村生產的紅曲米釀製黃酒,味郭、色正、營養好。該村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紅曲米生產基地。
義烏江橫穿佛堂鎮,解放前至解放初漫長時間,每逢乾旱季節,就可見到從江邊一直到田邊幾里長的距離,每隔一段一條“水車”一條“水車”在“踏車”抗旱,此謂“打高車”。富有農戶出車出人,貧窮農戶出人,自發組成。一丘田一丘田把水從江里“踏”上來進行灌溉。“水車”最大為9踏,即9個人在上面踏,最小3踏。“打高車”往往要數條至十幾條組合,視水路長短而定。踏車時還配有“車子歌”,喊勞動號子和計算勞動數量換人歇力兩重內容。隨著政府對農業重視,不斷興修水利和發展農業機械化,至今抗旱要“打高車”習俗已不復見了,“水車”也成希罕物。

一方名產

為義烏三大特產(火腿、紅糖、南棗),佛堂鎮居其二,火腿和紅糖。 老輩傳言,金華火腿出義烏,義烏火腿出田心(佛堂鎮田心管理處駐地)。清道光年間,林則徐曾手書“培德堂”牌匾,以為田心王姓祖輩在蘇州開火腿行時做善事的敬禮,此匾現仍掛田心四村培德堂祠堂內,為義烏市文物保護單位。
佛堂鎮合作管理處起鳴村下轄的燕里自然村有一“糖公廟”,為義烏紅糖祖宗廟宇。義烏紅糖曾在解放前榮獲巴拿馬國際金獎。歷時上百年的義烏紅糖幾經沉淪幾經雄起,傳統至今又有了新的發展。佛堂鎮後陽村“王培記紅糖”老品牌,重現名品。

所獲榮譽

先後被評為金華市綜合實力十強鎮、浙江省教育強鎮、浙江省星火示範鎮、浙江省衛生鎮、浙江省中心鎮、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全國文明鎮、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等殊榮,2007年獲得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全國企業投資環境最佳鄉鎮、浙江省百強鎮等榮譽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