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當前,國際上有關低碳
經濟研究的主要內容有:
能源消費與
碳排放,包括與碳減排有關的
能源消費結構的轉換和低碳排放
能源系統的建立;經濟發展與碳排放,主要探討不同
經濟發展模式、階段、速度與碳排放的關係;農業生產與碳排放,包括土地利用變化、農業土地整治、農業生產水平與結構的變化等;碳減排的經濟
風險分析與減排對策研究等。
體現
低碳
經濟板塊將體現在哪些
產業路線上呢?主要有四類。
一是環保
產業,主要包括污水處理、固定廢棄物的處理等。目前環境壓力較大,為了支持綠色革命,環保
產業必須得到迅速的發展,其中固定廢棄物的處理已成為一個迅速成長的產業,
合加資源)將此產業作為奮鬥方向。涉及的重點上市
公司主要包括:
華光股份.
海陸重工.
三是減排。這其實也包括餘熱余收、餘熱循環與餘熱發電,但為了表述的方便以及考慮到提升傳統能源的效率和碳減排的重要性,故單列一個
產業路線,其涉及到清潔燃煤、IGCC、CCS、農業減排增匯等。
產生
作為具有廣泛社會性的前沿
經濟理念,低碳經濟其實沒有約定俗成的定義,其涉及廣泛的
產業領域和管理領域。低碳
經濟的概念最早見諸於政府檔案是在2003年的
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而系統地談論低碳經濟,則應追溯至1992年的《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1997年的《京都協定書》。
發展
低碳
經濟”最早見諸於政府
檔案是在2003年的
英國能源
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作為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先驅和資源並不豐富的島國,
英國充分意識到了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的威脅,它正從自給自足的能源供應走向主要依靠進口的時代,按目前的消費模式,預計2020年英國80%的能源都必須進口。同時,氣候變化的影響已經
迫在眉睫。
2006年,前
世界銀行首席
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牽頭做出的《斯特恩報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將來每年GDP5%—20%的損失,呼籲全球向低碳
經濟轉型。
2007年7月,美國
參議院提出了《低碳
經濟法案》,表明低碳經濟的發展道路有望成為美國未來的重要戰略選擇。
2007年12月3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印尼
巴厘島舉行,15日正式通過一項決議,決定在2009年前就
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新的安排舉行談判,制訂了世人關注的應對氣候變化的“
巴厘島路線圖”。該“路線圖”為2009年前應對氣候變化談判的關鍵議題確立了明確議程,要求
已開發國家在2020年前將溫室氣體減排25%至40%。“巴厘島路線圖”為全球進一步邁向低碳
經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具有
里程碑的意義。
2008年7月,G8峰會上八國表示將尋求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其他簽約方一道共同達成到2050年把全球
溫室氣體排放減少50%的長期
目標。
系統地談論低碳
經濟,還應追溯至1992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1997年的《京都協定書》。
中國發展
縱觀
世界各國應對
低碳經濟發展所採取的行動,
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是關鍵因素,政府主導和企業參與是實施的主要形式。對中國來說,發展低碳
經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結合我國建設資源節約型、
環境友好型社會和節能減排的工作需求,制定國家低碳
經濟發展戰略,開展社會經濟發展碳排放強度評價,指導和引領政府、企業、居民的行動方向和行為方式。
第三,開徵
碳稅和推行
碳交易被認為是有效的
經濟政策手段,應充分利用節能減排與低碳經濟發展之間的政策協同關係,建立適應中國國情的支持低碳經濟的市場體系和政策體系。
第四,先行試點示範,總結經驗逐步推廣。在電力、交通、建築、冶金、化工、石化等能耗高、污染重的行業先行試點,作為中國探索低碳
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同時,積極構建“低碳
經濟發展區”,在東部發達地區和國家重點能源基地選定典型城市進行試驗試點,尋求中國的低碳經濟發展之路。
張坤民:採用低碳
經濟的戰略應對氣候變化,如果能在中國付諸實施,許多環境與發展問題都可能迎刃而解。
觀點
李暘:作為一個高能耗國家,我們需要從節能減排、低碳發展的內在規律出發,找到中國巨大社會浪費和環境污染的本源。必須摒棄只關注諸如建築節能、煤的高效利用等“用”的層面的具體技術問題,而忽視“體”的層面存在的痼疾,比如
消費拉動
經濟增長理論的負面影響,城鄉空間布局、國民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巨大浪費等。因此,
創新思維、改變觀念,堅持體用結合,從全局觀、系統論的角度出發,才能正確認識並加快低碳
經濟發展。
葉文虎:中國文化中,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由來已久,即所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企業經營,應當遵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古訓,肩負起社會責任。
陳佳貴:保護氣候已經刻不容緩。我們所面臨的問題不在於是否應當,而在於誰和如何採取行動。實現低碳
經濟要求
人類行為方式上的轉變,以避免奢侈和浪費的
碳排放。
夏堃堡:低碳
經濟主要是兩種:一種是低碳生產,一種是
低碳消費,低碳生產是一種可持續的生產方式。
潘家華:中國正處於工業化進程中的關鍵時期,不可能在減排方面“唱高調”,應強調節能優先,從節能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一致性上,強調低排放發展。
胡鞍鋼:中國有可能成為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場,最大的環保節能市場,最大的低碳商品生產基地和最大的低碳製品出口國。
張世秋:發展低碳
經濟是一種
經濟發展模式的選擇,它意味著能源結構的調整、
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技術的革新,是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重要途徑。
莊貴陽:低碳
經濟區將成為中國下一次工業革命的示範區、未來中國大規模
經濟轉型的實驗地。低碳
經濟區的建立與否及如何建立,考驗著各級政府的政治遠見和政策水平。
張世鋼:轉變生產和消費方式是
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各利益悠關方應當 建立
創新型夥伴關係,並發揮積極的作用。
林輝:低碳
經濟是“生態文明”、“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戰略思想的要求,也是
中華傳統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仁信禮德”與當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價值通道。
鮑健強等:我們既要從
產業結構、能源
結構調整入手,轉變高碳
經濟發展模式;也要從
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上,產品設計、生產、消費的全過程中尋求節能途徑,推廣節能技術;大力開發可再生能源,大力發展
低碳產業、
低碳技術、低碳農業、低碳工業、低碳建築、
低碳交通等,把低碳經濟的理念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形成良好的發展低碳經濟的社會氛圍和輿論環境。
發展途徑
“低碳
經濟”的理想形態是充分發展“陽光經濟”、“
風能經濟”、“氫能經濟”、“生物質能經濟”。但現階段
太陽能發電的成本是煤電水電的5-10倍,一些地區
風能發電價格高於煤電水電;作為二次能源的氫能,目前離利用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提取的商業化目標還很遠;以大量消耗糧食和油料作物為代價的生物燃料開發,一定程度上引發了糧食、肉類、食用油價格的上漲。從世界範圍看,預計到2030年
太陽能發電也只達到世界電力供應的10%,而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氣和
煤炭儲量將分別在今後40、60和100年左右耗盡。因此,在“碳素燃料文明時代”向“
太陽能文明時代”(
風能、生物質能都是
太陽能的轉換形態)過渡的未來幾十年里,“低碳
經濟”、“低碳生活”的重要含義之一,就是節約化石能源的消耗,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時間保障。特別從中國能源結構看,低碳意味節能,低碳
經濟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經濟。
“戒除嗜好!面向低碳
經濟”的環境日主題提示人們,“低碳經濟”不僅意味著製造業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後生產能力,推進節能減排的
科技創新,而且意味著引導公眾反思哪些習以為常的
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費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從而充分發掘服務業和消費生活領域節能減排的巨大潛力。
轉向低碳
經濟、
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徑之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為代價的“便利消費”嗜好。“便利”是現代商業行銷和消費生活中流行的價值觀。不少便利消費方式在人們不經意中浪費著巨大的能源。比如,據製冷技術專家估算,超市電耗70%用於冷櫃,而敞開式冷櫃電耗比玻璃門冰櫃高出20%。由此推算,一家中型超市敞開式冷櫃一年多耗約4。8萬度電,相當於多耗約19噸標煤,多排放約48噸二氧化碳,多耗約19萬升淨水。
上海約有大中型超市近800家,超市便利店6000家。如果大中型超市普遍採用玻璃門冰櫃,顧客購物時只需舉手之勞,一年可節電約4521萬度,相當於節省約1。8萬噸標煤,減排約4。5萬噸二氧化碳。
轉向低碳經濟、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徑之二,是以“關聯型節能環保意識”戒除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費嗜好。今年6月全國開始實施“限塑令”。無節制地使用塑膠袋,是多年來人們盛行便利消費最典型的嗜好之一。要使戒除這一嗜好成為人們的自覺行為,單讓公眾理解“限塑”意義在於遏制白色污染,這只是“單維型”環保科普意識。其實“限塑”的意義還在於節約塑膠的來源——石油資源、減排二氧化碳。這是一種“關聯型”節能環保意識。據中國科技部《全民節能減排手冊》計算,全國減少10%的塑膠袋,可節省生產塑膠袋的能耗約1。2萬噸標煤,減排31萬噸二氧化碳。關聯型環保意識不僅能引導公眾明白“限塑就是節油節能”,也引導公眾覺悟到“節水也是節能”(即節約城市制水、供水的電能耗),覺悟到改變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費嗜好與節能、減少
碳排放、應對氣候變化的關係。
轉向低碳經濟、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徑之三,是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溫室氣體為代價的“面子
消費”、“奢侈消費”的嗜好。今年第一季度全國車市銷量增長最快的是
豪華車,其中高檔大排量的寶馬進口車
同比增長82%以上,大排量的多功能運動車SUV同比增長48。8%。與此相對照,不少已開發國家都願意使用小型
汽車、小排量汽車。提倡
低碳生活方式,並不一概反對小汽車進入
家庭,而是提倡有節制地使用私家車。
日本私家車普及率達80%,但出行並不完全依賴私家車。在
東京地區私家車一般年行使3000至5000公里,而上海私家車一般年行使1。8萬公里。國內人們無節制地使用私家車成了
炫耀型消費生活的嗜好。有些城市的重點學校門口,接送孩子的一二百輛私家車將周圍道路堵得水泄不通。由於人們將“現代化生活方式”含義片面理解為“更多地享受電氣化、自動化提供的便利”,導致了日常生活越來越依賴於高能耗的動力技術系統,往往幾百米的短程或幾層樓的階梯,都要靠機動車和電梯代步。另方面,人們的膳食越來越多地
消費以多耗能源、多排溫室氣體為代價生產的畜禽肉類、油脂等高熱量食物,肥胖發病率也隨之升高。而城市中一些減肥群體又嗜好在耗費電力的人工環境,如空調健身房、電動跑步機等進行瘦身
消費,其環境代價是增排溫室氣體。
轉向低碳經濟、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徑之四,是全面加強以
低碳飲食為主導的科學膳食平衡。低碳飲食,就是低碳水化合物,主要注重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消耗量,增加蛋白質和脂肪的攝入量。目前我國國民的日常飲食,是以大米小麥等糧食作物為主的生產形式和“
南米北面”的飲食結構。而低碳飲食可以控制人體血糖的劇烈變化,從而提高人體的抗氧化能力,抑制自由基的產生,長期還會有保持體型、強健體魄、預防疾病、減緩衰老等益處。但由於目前國民的認識能力和接受程度有限,不能立即轉變。因此,低碳飲食將會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工作。不過相信隨著人民大眾普遍認識水平的提高,低碳飲食將會改變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和
生活方式。
人們要實現宏大的節能降耗戰略,或許要取決於很多細微之處。人們應看到,這“細微之處”不只是製造業、建築業中許多節能技術改進的細節,也包括日常生活習慣中許多節能細節。對於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來說,每個人生活習慣中浪費能源和
碳排放的數量看似微小,一旦以眾多人口乘數計算,就是巨大的數量。科技工作者和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有責任從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向公眾開展低碳
經濟、低碳生活的創意活動和普及工作,使黨的十七大提出的“
節能減排”,“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為保護全球氣候做出新貢獻”的科學發展決策,變為全民的實際行動。發展低碳經濟,是
中國的“
世界公民”責任擔當,也是中國可持續發展,轉變
經濟發展模式的難得機遇。推行低碳
經濟,需要政府主導,包括制定指導長遠戰略,出台鼓勵
科技創新、節能減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減免稅收、
財政補貼、
政府採購、綠色信貸等措施,來引領和助推低碳經濟發展;但也需要企業認清方向自覺跟進,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
集體行動”。只有更多企業改變目前的被動狀態,自覺跟進低碳
經濟的發展步伐時,中國向低碳經濟轉換才有現實的基礎和未來的希望。
挑戰
在
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為
基礎的“低碳
經濟”成為全球熱點。歐美已開發國家大力推進以高能效、低排放為核心的“低碳革命”,著力發展“
低碳技術”,並對
產業、能源、技術、
貿易等政策進行重大調整,以搶占先機和產業制高點。低碳
經濟的爭奪戰,已在全球悄然打響。這對中國,是壓力,也是挑戰。
挑戰之一:工業化、
城市化、
現代化加快推進的中國,正處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長階段,大規模
基礎設施建設不可能停止;長期貧窮落後的中國,以全面小康為追求,致力於改善和提高13億
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帶來
能源消費的持續增長。“高碳”特徵突出的“發展排放”,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一大制約。怎樣既確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又不重複西方已開發國家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謀發展的老路,是中國必須面對的難題。
挑戰之二:“富煤、少氣、缺油”的
資源條件,決定了中國能源結構以
煤為主,低碳能源資源的選擇有限。電力中,水電占比只有20%左右,火電占比達77%以上,“高碳”占絕對的統治地位。據計算,每燃燒一噸煤炭會產生4。12噸的二氧化碳氣體,比石油和天然氣每噸多30%和70%,而據估算,未來20年中國能源部門電力投資將達1。8萬億美元。火電的大規模發展對環境的威脅,不可忽視。
挑戰之三:中國
經濟的主體是第二
產業,這決定了
能源消費的主要部門是工業,而
工業生產技術水平落後,又加重了中國經濟的高碳特徵。資料顯示,1993—2005年,中國工業
能源消費年均增長5。8%,工業能源消費占
能源消費總量約70%。採掘、鋼鐵、建材水泥、電力等高耗能工業行業,2005年
能源消費量占了工業能源消費的64。4%。
調整經濟結構,提升工業生產技術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個重大課題。
挑戰之四:作為
開發中國家,中國
經濟由“高碳”向“低碳”轉變的最大制約,是整體科技水平落後,技術研發能力有限。儘管《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規定,已開發國家有義務向
開發中國家提供技術轉讓,但實際情況與之相去甚遠,中國不得不主要依靠商業渠道引進。據估計,以2006年的GDP計算,中國由高碳
經濟向低碳經濟轉變,年需資金250億美元。這樣一個巨額投入,顯然是尚不
富裕的發展中中國的沉重負擔。
誤區
在認識低碳
經濟問題上,還必須澄清一些認識上的誤區——
第一,低碳不等於貧困,貧困不是低碳
經濟,低碳經濟的目標是低碳高增長;第二,發展低碳經濟不會限制高能耗
產業的引進和發展,只要這些產業的技術水平在國內領先,就符合低碳經濟發展需求;第三,低碳經濟並不一定成本很高,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很大一部分潛力是負成本的,並不需要成本很高的技術,但需要克服一些政策上的障礙;第四,低碳經濟並不是未來需要做的事情,而是應該從現在做起的;第五,發展低碳經濟是關乎每個人的事情,防範全球變暖,需要國際合作,關乎地球上每個國家和地區,關乎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