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色儺舞
- 儺:本義有“鬼驚貌”、“鬼見而驚”
- 儺文化:即面具文化
- 地域分布:羅岕、水口、城山等地為代表性
儺文化原是流傳於中國西北、西南、嶺南一帶的一種古老的傳統宗教文化,但在浙江長興,這一古老文化也有流傳。 起源儺,其本義有“鬼驚貌”、“鬼見而驚”、“行有節度”等多層意思,也表示有節度地驅鬼逐疫。儺文化,即面具文化。長興...
儺舞(湛江儺舞),廣東省湛江市麻章區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湛江儺舞是古代湛江地區人民祭雷遣災、禱神求安的一種傳統舞蹈。儺儀活動是由道士在廟前設壇,向神靈燃燭、焚香、燒紙寶、供三牲。接著頒令、頒符、敬請五色旗隊、八寶、飄色、鑼鼓班、儺舞隊等各路兵馬到壇前紮寨練兵,然後到各家各...
貴池儺舞是傳統原始文化信仰,廣泛流傳於中國各地的一種具有驅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俗舞蹈。在正戲演出前後的舞蹈,雖情節簡單,卻寓意較深;表演形式活潑多樣,各具特色。如有的只舞不唱,有得邊舞邊唱,有的夾有“一領眾和”的頌白(又稱“喊斷”);其內容不外乎是驅邪納福、祈求豐收、平安吉祥的吉利話。舞...
不僅如此,在其它一系列俗世與神界相溝通的禮儀過程都會運用四時、五方、五行、五方、五色、八卦等象徵符號,由此我們可見儺祭儀式的水平宇宙觀,和儺師敬奉的神靈如玉皇(天上)、土地(地上),桃園洞的三界(上洞、中洞、下洞),儺壇神界(上、中、下)所構成的垂直的宇宙觀,與中國傳統宇宙觀的密切聯繫。儺舞...
儺為武裝驅鬼逐疫,因此兵器、巫具很多,如鉞斧、長戟、槍、鞭、關刀、腰刀、錘、叉、棍棒、長棍、鈀、玉環、木劍之類武器,紙錢、爆竹、聖筶、桃枝、竹枝、竹弓、鐵鏈、香爐、五色令旗(紅、綠、黑、藍、白)、黑巾、紅巾、草鞋、量斗、谷桶、大米、紙煤火把等巫具;儺舞表演神人故事,故寓意吉祥的生活...
(六)五色娛樂 五色與五音 黃鐘與黑黍 赤鳳為誰來?鄒子樂與五色歌舞 五色戲曲 五色皮影 五色足球 (七)五色節日 元旦開筆,百事大吉 從立春到人日 元宵花燈 清明節 五色端午節 七夕、鬼節與中秋 重陽系絳囊 除夕儺舞 (八)五色學術 五色天文學 五色與九星術 五色地理學 測量算術用五色 五色醫學 營造術與五色...
跳五猖屬於儺舞,儺最早可追溯到狩獵時期源於先民對圖騰的崇拜,從而出現的祭祀舞蹈,儺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儺面也就是神靈的面具,人們戴上不同神靈的面具跳著祭祀舞蹈,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周朝儺舞納入國家禮制,正式成為宮廷祭祀舞蹈。後來隨著歷史更迭才流入民間。五猖 五猖是五位神靈,“猖”代表兇惡,也就是五位...
跳幡神是江蘇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被稱為“常州第一舞”,中國藝術研究院民間舞蹈專家、中國儺戲研究學會副會長巫充明教授,在觀看了跳幡神表演後,稱其為“儺文化在江南最後的遺存,是儺舞的活化石!”今年2月份,由市文聯所屬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推薦,並與溧陽市宣傳部、溧陽市文聯、民協及溧陽市社渚鎮共同...
皂隸舞是福建省莆田市的傳統民俗舞蹈,俗稱“鄉人儺”。“皂隸舞”由西漢時期的“儺舞”演變而來,屬於我國古代驅邪除妖的民間舞蹈。“皂隸”頂插五色紙絲花,頭戴各式猙獰獠牙面具,有紅、藍、青、黑等顏色。手執竹仗,穿黑衣紅褲,腰系紅布條,腿托綁帶,足蹬草鞋,氣勢威猛。表演動作簡練,有“盤腿跳”“左右...
儺舞“跳五福”,是儺舞“跳鐘馗”(又稱跳判,一般有六跳:跳五福、跳加官、跳蟠桃、跳魁星、跳財神、跳龍鳳,即跳福祿壽禧財子戲) 的一部分內容,經西安鐘馗文化研究所組織專家考證,是唐宋以來流傳於 “唐·賜福鎮宅聖君”鐘馗故里、劉海故里、財神故里陝西西安終南山下戶縣石井鎮阿姑泉歡樂谷周邊的一種祈盼...
舞劇--儺戲(化州儺舞“跳花棚”)。歌劇--採茶戲、高州山歌劇。年例期 年例期大全 年例期大全(無完整記錄)春節假期間的年例期大全集 城區(含近郊)年例期大全集 山美年例期大全集 寶光年例期大全集 石仔嶺年例期大全集 金山開發區年例期大全集 鄉鎮年例期大全集 人氣和特色年例期大全集 年例期大全集 高州...
在古巴蜀地區除了這種典型的巴渝舞外,還有很多以“舞”出現的峨眉武術套路雛形,如:“劍器舞”“鬥牛戲”“角牴戲”“跳劍戲”“板盾舞” “儺舞”等,此外,唐代峨眉山田道士還創編了“元鶴舞” ,彭道士創編了“玄鶴舞” 。還些以“戲”“舞”出現的峨眉武術套路雛形都具有神巫文化浸透的地域性特色,它們...
分布在四川和甘肅交界處的白馬藏人,表演一種稱之為“曹蓋”的儺舞。“曹蓋”是面具之意,跳曹蓋就是戴著面具跳神。跳神的曹蓋濃眉,圓眼,虎齒,額上有雙蛇盤繞,還並列著三個人頭,形象兇猛恐怖,系用整木雕成。跳神者頭上披有氂牛尾,身披五色花袍。白馬人的儺舞分為“曹蓋”和“十二相”兩類,前者以...
儺舞,跳鐘馗又稱鬧鐘馗,請鐘馗,嬉鐘馗,祈福儺,驅邪儺,鎮邪儺,馗舞,鐘馗社火,鐘馗賽社,端公戲,五福戲,社慶,福祿壽禧安儺儀,慶豐戲,驅年戲,斬毒儺,嫁妹,鬧判等,民間口頭稱呼甚多,但內容基本一致,一般統稱為“儺舞”,“跳鐘馗”。我國現在跳鐘馗民俗活動主要分為南北兩派。“南派跳鐘馗”,...
特別是其中的儺戲儺舞,保存著北方民族薩滿文化的殘影,同時又吸收了二郎神、關公崇拜等漢文化的內容,既表現了土族的文化個性,又體現了多元文化共生共榮、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的民族和諧現象,具有豐富的文化藝術內涵,其音樂、舞蹈、頌詞、服飾、儀禮等都具有特色。2006年6月,土族納頓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
儺舞的造型,呈現粗獷,莊嚴威武。面具是整塊的樟木雕刻而成,色彩以黑、紅、黃為主,線條樸實誇張,色彩鮮明和諧。面具造型武相豪放不羈、粗獷獰厲,文相端莊俊秀、氣宇軒昂。儺儀活動是由道士在廟前設壇,向神靈燃燭、焚香、燒紙寶、供三牲。接著頒令、頒符、敬請五色旗隊,八寶、飄色、鑼鼓班,儺舞隊等各路...
跳祠山是流傳於溧陽市社渚鎮劉家邊村一帶的傳統祭祀歌舞,是有異於鄂、贛等地表演風格的儺舞。文化簡介 歷史沿革及分布情況 跳祠山歷史悠久,並以齊整的陣容,優美的舞姿,華麗的服飾和獨特的表演風格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這一宗教信仰舞蹈形式,形成了溧陽社渚地區民間藝術的又一亮點。劉家邊村在西漢時期屬於東湖...
湖陽跳五猖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明朝,朱元璋登基後為了感謝當年祠山大帝的庇佑之恩在江南建了360座祠山廟,依次排列每日祭祀,當時湖陽中北徐的祭祀日定在了穀雨,而五猖也是祠山大帝手下的五員大將,因此在湖陽鎮以均慶中北徐為代表的跳五猖儺舞祭祀活動開始流傳。湖陽龍燈 湖陽從古時候開始就有了舞龍燈的習俗,...
鐘馗故里的“儺舞跳鐘馗”班為“中國儺戲學研究會”會員單位。“鐘馗文化”已與“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盛傳:開光鐘馗,賜福鎮宅,中榜得魁;鐘馗真神顯,送咱福祿壽禧安!鐘馗故里受邀為各種吉慶活動舉行世界文化遺產儺舞跳鐘馗商業演出。每年端午節,這些地區都要“跳鐘馗”,以求賜福鎮宅,...
儺舞面具分為"師"和"相"兩類。師,竹編紙糊或皮封的平面面具,有"三師"和判官共4隻。"三師"即跳嶺頭藝人信奉的道教" 三真君 "唐文明、葛文度、周文剛。相,木雕的立體面具,全套的"相"有36隻。師祖玄天鎮武大帝,"十大元帥":帝下都同鄧帥、玄壇都督趙帥、靈官拷鬼馬帥、地祇道果康帥、上珠鐵筆辛帥、...
地點:皖南池州貴池 節目:儺戲 儺舞 貴池的劉街、桃坡、茅坦都是普通的名字,但儺戲使那裡的過年氣氛一點都不普通了。每年農曆正月初七到十五,請、送儺神的祭祀活動都是全民盛典。其中尤以劉街最為著名。要想早點看,初六到達最合適,因為初七凌晨三四點鐘,就有請儺神的儀式上演。一切很是神秘。請儺神的只能是...
過分龍節時,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節日盛裝,家家戶戶都蒸五色糯米飯和粉蒸肉,有的還要烤香豬。折回柳枝插在中堂,把五色糯米飯捏成小團團,密密麻麻地粘在柳枝上,以表示果實纍纍,祈望五穀豐登。祭祀神靈與祖先都在三界公廟舉行,全村男女以及外嫁的女子和遠道的親友都趕來參加,隆重而熱烈。有時候還跳毛南儺舞,...
分龍節是流傳於南北各地的民間節日。此際多雨,傳說是龍分開到各地去行雨的日子。除了漢族,它也是毛南族、畲族的傳統節日。有趣的是,這個節日的內容與日期都不太統一。地區不同節日內容也有所不同,人們或祈雨、或儺舞、或唱戲拜龍王、或龍舟賽、或演習防火,但是,都與雨水有關。2021年6月25日,廣西河池市...
婺源博物館有館藏文物萬餘件,有“中國縣級第一館”之譽;儺舞、茶道、抬閣等民間文化藝術絢麗多彩;歷代名人遺蹟和明清徽派古建遍布鄉野。全縣有16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1個國家歷史文化名村,中國文物保護單位13處,2個古村落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婺源縣城東南北三面河水環繞,西面臨山,城垣凸起,呈靴形,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