儺舞(湛江儺舞)

儺舞(湛江儺舞)

儺舞(湛江儺舞),廣東省湛江市麻章區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湛江儺舞是古代湛江地區人民祭雷遣災、禱神求安的一種傳統舞蹈。儺儀活動是由道士在廟前設壇,向神靈燃燭、焚香、燒紙寶、供三牲。接著頒令、頒符、敬請五色旗隊、八寶、飄色、鑼鼓班、儺舞隊等各路兵馬到壇前紮寨練兵,然後到各家各戶趕鬼驅邪,保佑平安。之後游神,游神隊伍浩浩蕩蕩到村鎮各土地公管轄境界敬祭。游神之後,隊伍回到神廟廣場前,再次舉行祭神儀式至結束。湛江儺舞的面具十分突出,其中有木質面具、櫓罟質面具、牛皮質面具及彩冷臉譜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儺面具。

2008年6月7日,廣東省湛江市麻章區申報的儺舞(湛江儺舞)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Ⅲ-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儺舞(湛江儺舞)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非遺編號:Ⅲ-7
  • 申報地區:廣東省湛江市麻章區
歷史淵源,舞蹈特色,儀式流程,動作特徵,面具裝扮,音樂伴奏,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廣東湛江上古為百越之區,清代以前系雷州府與高州府屬地。湛江儺舞是古代湛江地區人民祭雷遣災、禱神求安的一種傳統舞蹈,俗稱“走清將”“考兵”“舞六將”“舞二真”等,流傳於湛江市麻章區的湖光、太平,雷州市的南興、松竹、雷高、楊家、白沙、附城、沈塘及吳川市的黃坡、博鋪等地。
儺舞(湛江儺舞)
湛江儺舞
據《雷州府志》記載:“自十二日起曰‘開燈’,連至十五夜。每夜彩燈或三四百為一隊,或五六百為一隊,放爆竹,燒煙火,裝鬼判諸色雜劇,絲竹鑼鼓迭奏,遊人達曙。城市為最,各鄉圩間有之,是曰儺,謂之‘遣災’,亦有至二十八日或二月十二日乃儺者。”湛江儺舞在農曆正月十三至正月二十八日或二月十二日祭雷遣災保平安活動中表演,以雷首公與五方位雷公將的活動為主要表現內容。

舞蹈特色

儀式流程

奏請:在廟堂庭院中設壇桌供奉神主,桌上供品擺著:5盅茶、5盅酒、5個福祿壽豬雞米餅、5個五穀豐登、5碟餅乾、5小碗米飯。道士念經啟奏上天帝主舞儺遣災,手執尚方寶劍舞動腳步:右步、左步、上步、轉身跳步、向前反覆動作二次,面對神靈雙手合掌,食指反扭扣住無名指展開出現“凸”字形,口含酒默念咒訣敕法點畫鎮符、鞭、劍、盅酒諸物付之於法力。即遵旨點將奉命,五雷公將、艄公婆、土地公婆到位表忠,插雞血點10盅酒,各將飲1盅酒誓盟“齊心協力,忠於職守,嚴禁受賄”,繞壇桌走6圈受檢閱訓練。
儺舞(湛江儺舞)
湛江儺舞
誓師:玄壇雷首指揮五雷公將、艄公婆、土地公婆往村點將壇前集中,道士念咒語,各將繞壇走3圈後高呼“盡職盡力”,即奔赴遣災。
遣災:玄壇雷首指揮五雷公將到各家各戶驅除邪惡,各家各戶設供桌迎接,五雷公將驅除邪惡在船上由艄公婆押走,隨后土地公婆進入送子孫送財寶,賜福平安。
押災:玄壇雷首指揮五雷公將、艄公婆把邪惡押運到村外溪河邊,設壇桌,首先由雷首檢閱與東(青)、南(赤)、西(白)、北(黑)、中(黃)的五方雷將與艄公、艄婆、土地公、土地婆,在為村民們消災解難的過程中是否盡忠職責,各自檢查,走6圈圍繞神壇,燒紙和放炮,並將紙船點燃放入河中,預示著厄運的離去。
慶功:雷首公與五方將士壓災後返回廟堂,開始慶功,道士要對雷首公和五方將士送經讚頌,勞苦功高,犒賞酒1盅,雷首公與五方將士走6圈圍繞神壇,跳儺人脫下服裝和儺面具,雷首公回到廟堂寶座。

動作特徵

考兵動作
考兵流傳於廣東湛江市郊區麻章區湖光鎮舊縣村及鄰近的下、東嶺、西嶺、北塘、雲腳諸村。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都由道公主持,在舊縣村等各自村落所供奉的康皇廟前舉行盛大的驅除鬼疫、遣災納福的儺祭活動。
儺舞(湛江儺舞)
湛江儺舞
考兵動作——香火訣:食指和末指張開伸直,中指和無名指屈曲指向掌心,拇指並壓中指和無名指。儺舞步法:第一拍:上左腳成左“前弓步”,同時左手向前推出一下。第二拍:雙腳原位,左手轉腕成手心向前再向前推一下,上身隨之稍向前傾。第三拍:上右腳成右“前弓步”,同時右手揮刀向左砍去,左手順勢叉腰。第四拍:雙腳下、左手原位,右手拉至“山膀”位成虎口向前。第五至十二拍:做第一至四拍動作兩次。第十三至十六拍:雙手收至“提襟”位,身稍前傾,雙腳“碎步”急速向後退回原位。考兵要在出遊前先由道公在康皇廟內舉行儺祭,再由土地公婆和車、麥、李、劉、洪五將的舞者各自戴面具。車將執斧、麥將執鐧、李將執鏈、劉將執刀、洪將執旗,在打擊樂和嗩吶伴奏下面對康皇神像起舞。然後由眾多村民手執五彩飄旗、羅傘等前導開路。道工走在神像前撒潑白米,謂之“撒糧”。雷五方將等隨康皇神像在全村巡遊,併到各家各戶驅鬼逐疫保平安。
走清將
“走清將”為湛江儺舞的一種,流傳於廣東省湛江的雷州市雷高鎮、客路鎮、松竹鎮、白沙鎮、南興鎮、楊家鎮、附城鎮與麻章區的湖光鎮、太平鎮等地鄉村。每年元宵或神靈誕生日,這些地方的村民都會在神廟及家中致祭“雷神”以驅邪避災,為家人們祈求平安、迎祥納福。
走清將動作:①上下繞手香火訣。②吸腿跳轉。③繞腕橫步。④抖鞭小跑步。⑤提腿揚鞭。⑥推山指將組合。⑦碎步點鞭。⑧扛鞭轉身。⑨碎步移位。⑩舉斧擺頭。走清將在表演時雷首公及五雷公將各司其職,位置不同動作相互演用。走清將一般以6至8人為一組,戴上面具,穿上五彩衣,扮成“雷首”和“五雷官將”及土地公婆。儺隊便前往各家各戶,去“驅鬼逐疫”。以鑼鼓引路,挨家挨戶在堂前跳儺,每家堂前在八仙桌上擺滿祭品。儺隊從各家大門進院庭,由五雷將站成梅花陣演舞。土地公、土地婆在門前守候,以保護全村人民的平安吉祥。
儺舞(湛江儺舞)
湛江儺舞
舞二真
“舞二真”,雙人舞,流傳於廣東省湛江市的吳川市大岸村等地。每逢農曆正月初八至十五元宵節期間,當地都要舉行“舞二真”儺祭活動,以示除邪護正,引福歸堂的良好祝願。
舞二真動作:①轉身亮鉞。②轉身端鉞。按祖傳的七十二句口訣和動作套路,由車、麥兩真君表演。車真君頭戴紅色黑須面具,身穿紅色繡圖元帥服,手執刀。麥真君頭戴黑色黑須面具,身穿著黑色修圖元帥服,手執鉞。表演時舞者二人動作和道具執法完全相同,面對面所做相對稱動作。舞蹈動作有基本步“提右腿左移步”和“左右轉身步”。基本動作有“轉身亮鉞”和“轉身端鉞”。做動作之前,要做一次“轉身亮鉞”,動作過程中要邊念口訣邊舞蹈。
舞六將
“舞六將”流傳於廣東省湛江市吳川市博鋪鎮,是吳川村民們驅邪求福的娛神活動。
舞六將動作:①踏三戈。②舉鐧亮相。③倒戟。④橫刀捋須。⑤跪斗掃槍。⑥舉斧擊鑿。此乃各將動作特點。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一開始“北帝”神誕生日都要舞儺,當地村民要吃素三天,這也就是當地年曆的“三月初三”。從初一開始,道士主持祭祀在北帝廟,神壇上要點香和蠟燭、擺上水果和糕點,廟前開始舞獅、鳴鼓,村民組成儀仗隊,舞儺人戴上六位神將的面具,土地公隨後,抬起北帝菩薩開始游神,北帝菩薩每到一個神台,都必須演舞六將。直到初三下午,轉入“押舟”,即把紙船送往河邊燒毀,以示送鬼驅邪,再回廟前升座送聖,祭祀至此全部結束。
儺舞(湛江儺舞)
湛江儺舞

面具裝扮

湛江儺舞其人物形態特徵是以雷首公與東(青)、南(赤)、西(白)、北(黑)、中(黃)的五方雷將為主要神靈舞儺,並帶有土地公婆、艄公婆等人物形態。
湛江儺舞的工具有木質儺面具、櫓罟質儺面具、牛皮質儺面具及彩繪儺臉譜等,是一項民俗事象,是古代雷州半島人民敬雷崇雷文化的傳承。儺面具象徵著神靈,也是驅疫的符號。古代跳儺人根據自己的想像,將對雷公和祖先的崇拜、對自然的敬畏和對雷圖騰文化融合在一起,模擬出雷首公和五方雷將,並用青、赤、白、黑、黃五種顏色來繪製面具。

音樂伴奏

湛江儺舞用鑼鼓、堂鼓、高邊鑼、大鈸、小鑼、小鈴及古老的陶鼓等伴奏敲擊樂曲。保留了“以樂通神”“擊鼓逐疫”“以樂送神”的古禮樂制,形成對比強烈和原始粗獷神秘的氛圍。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湛江儺舞是湛江地區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古代雷州半島人民敬雷崇雷的風俗,具有宗教、民俗、歷史文化等多方面的研究價值。
儺舞(湛江儺舞)
湛江儺舞
儺舞被稱為“舞蹈活化石”,是一種原始宗教的巫文化現象,經歷了歷史的沉澱和演化,不僅是一種舞蹈,還是一種世界文化,湛江儺舞在湛江地區與湛江當地的民俗相結合,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風格,其對音樂、歌舞、戲劇的發生和早期人類的社會生活方式具有研究參考價值。
傳承狀況
現代,湛江儺舞傳承不力,影響到整個舞蹈的生存發展,亟待保護。
傳承人物
彭英芳,男,1923年生,2009年5月被評定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儺舞 (湛江儺舞)代表性傳承人,廣東省湛江市麻章區申報。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湛江市麻章區文化館獲得“儺舞(湛江儺舞)”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儺舞(湛江儺舞)項目重新認定保護單位為臨海市黃沙獅子傳習所。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3年6月12日,第二屆嶺南民俗文化節暨2013年老廣州民間藝術節“五月五·龍船鼓”活動開幕,來自省內12個地市的30多支民俗隊伍將參加表演和巡遊,湛江儺舞等民俗表演聚集荔灣參演。
儺舞(湛江儺舞)
湛江儺舞
2015年9月24日至27日,第三屆嶺南民俗文化節暨2015年湛江民間藝術節在湛江舉辦,湛江儺舞在開幕式上進行表演。
2018年11月23日上午在廣東中山市小欖菊花園拉開了“嶺南風華 大美中山”第6屆嶺南民俗文化節序幕。從11月23日起至11月26日,湛江儺舞等廣東全省各地60餘種嶺南傳統民間藝術在小欖鎮集中展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