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池儺舞

貴池儺舞

貴池儺舞是傳統原始文化信仰,廣泛流傳於中國各地的一種具有驅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俗舞蹈。在正戲演出前後的舞蹈,雖情節簡單,卻寓意較深;表演形式活潑多樣,各具特色。如有的只舞不唱,有得邊舞邊唱,有的夾有“一領眾和”的頌白(又稱“喊斷”);其內容不外乎是驅邪納福、祈求豐收、平安吉祥的吉利話。舞時大多用鑼鼓伴奏,配合身段表演,節奏歡快,動作性強。舞蹈動作雖原始、簡單,但語言卻極為明確,具有爽朗明快、粗獷有力的鮮明特點和東方古典雕塑藝術的自然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貴池儺舞
  • 地理標誌:中國各地
  • 定義:民俗舞蹈
  • 表演形式:活潑多樣,各具特色
表演方式,發展現狀,

表演方式

《舞傘》是迎神的儺舞,多為獨舞,也有與《舞古老錢》合舞的。一般在儺戲演出前都以《舞傘》為前導。先由家族的長者或“傘首”雙手舉五彩紙傘,引頭戴童子面具的傘孩兒上場,至台前念致語(即“喊斷”)後,將傘交給傘孩兒,退至一旁繼續領呼“喊斷”。其形式是每一“喊斷”領呼者(也稱“喊斷人”)必呼:“都來喲!”眾人應和“嗬!”每四句為一大段,全舞共分12段,意為表示一年12個月。“喊斷”時鑼鼓停奏,傘孩兒原地舞動五彩紙傘,並隨著眾人的應和聲做上下抖動狀,以示呼應、喝彩。“喊斷”畢,傘孩兒繼續頻頻作舞,鑼鼓齊響,使舞台氣氛和動作節奏相互呼應。“喊斷”內容各宗族不盡相同,如劉街鄉山里姚村開場是:“傘神出銀台,四方人站開。歌聲齊鼓起,舞出傘兒來。”
《舞傘》的傘成穹窿狀,象徵天穹,是古人:“天形如笠”觀念的具體形象。原始信仰認為,天是眾神所居之處,眾神緣神樹而上下,一根竹竿貫穿傘頂,正是眾神上下的通道;而天有五雲之色,預示著人間的吉凶、豐歉,故傘以五色紙成披靡狀;一年有12個月,決定著春耕、夏種、秋收、冬藏的農序,所以傘上有12層五色紙。可見這是一種表達勞動人民祈求人壽年豐的祭祀舞蹈。

發展現狀

傘(繖)舞是明代的稱謂,宋代稱“竹竿拂子”,隋代稱“拂舞”,漢代稱“靈星舞”,先秦稱“紱舞”,是祭祀土地神的舞蹈,其歷史十分悠久。在貴池的儺戲演出中,面具被視為神的載體,傘永遠離不開面具,傘的天蓋作用十分明顯。古代人民視儺戲表演為神靈降臨,所以演出前必須將傘帶往社壇迎神,而且第一個儺舞便是舞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