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十四五”衛生健康發展規劃

《九江市“十四五”衛生健康發展規劃》由九江市發布,緊緊圍繞全市“融圈入群、強產興城、綠色發展、實幹崛起”目標定位,高質量推進健康九江建設。通過大力實施醫療衛生“四三二一”行動,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衛生與健康事業,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為“再創九江輝煌、再現九派榮光”提供健康保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九江市“十四五”衛生健康發展規劃
  • 發布單位:九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 印發日期:2022年4月2日
  • 檔案編號:九府辦發〔2022〕9號
印發通知,發展規劃,

印發通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市直及駐市有關單位:
《九江市“十四五”衛生健康發展規劃》已經九江市政府第3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2022年4月2日

發展規劃

為加快健康九江建設,推動我市衛生與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根據《國務院關於印發“十四五”衛生與健康規劃的通知》《九江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綱要》和《中共九江市委、九江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健康九江2030”規劃綱要>的通知》,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規劃。規劃期為2021-2025年。
第一章 規劃基礎和面臨形勢
第一節 發展現狀
“十三五”期間是我市衛生與健康事業改革發展迅速的五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人民健康,始終把維護人民健康擺在突出重要位置,人民民眾健康水平明顯提高。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有力推進,市縣兩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實現全覆蓋,分級診療制度初步落實,藥品和醫用耗材取消加成,我市被列為全國城市醫聯體試點城市之一,改革成果惠及人民民眾。生育政策調整有序實施,出生人口性別比上升勢頭得到有效遏制,生育服務管理改革紮實推進。衛生健康服務能力不斷提高,服務質量持續改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日益健全,人均衛生資源擁有量持續增加。至2020年底,每千常住人口擁有床位數、執業(助理)醫師數、註冊護士數分別增長28.57%、25.13%、28.77%。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升,城鄉居民公共衛生服務差距逐步縮小。中醫藥服務能力不斷增強。醫療衛生機構監管平台建成,實現數據互聯互通,動態監測,實時監管。國家衛生城市創建成效顯著,省級衛生城市、衛生縣城創建全覆蓋,城鄉環境衛生面貌不斷改善。全民醫保體系不斷健全,城鄉居民醫保有力整合,重大疾病保障機制逐步完善,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全面推開。健康扶貧強力推進,創新建立“4+1”保障線,人民民眾就醫負擔持續降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全市醫務工作者用實際行動踐行了“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職業精神,全市衛健系統經受了一次重大考驗。經過努力,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得到較大提高。“十三五”衛生與健康發展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任務總體完成。
我市在實施“十三五”衛生健康規劃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疾病預防控制服務能力、公共衛生應急能力有待提升,衛生監督體系建設有待加強;醫療衛生資源總量仍相對不足、分布不均,應對新發傳染病救治能力仍顯不夠;城鄉醫療衛生健康服務網底尤其是農村三級醫療衛生健康網底薄弱的問題依然突出;人才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高層次人才、公共衛生人才、基層急需人才(尤其是婦產科、兒科、中醫科、康復、精神科等緊缺人才)極其缺乏;社會辦醫療機構發展遲緩,對社會辦醫療機構監管有待進一步加強;衛生健康信息化建設步伐還需加快,“網際網路+醫療服務”能力和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
第二節 面臨的形勢
“十四五”時期,是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的第一個五年、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類健康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進程中,發展衛生健康事業始終處於基礎性地位,同國家整體戰略緊密銜接,發揮著重要支撐作用。當前,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對衛生與健康事業高度重視,從戰略和全局高度推進建設健康中國、健康江西、健康九江,衛生與健康事業的基礎性地位更加凸顯。同時,全市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健康制度日益完善,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為提高健康水平和改進健康服務提供了堅實基礎和有力保障,為推進健康九江建設提供重大機遇。
同時,隨著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疾病譜、生態環境及生活方式等不斷變化,將給維護和促進健康帶來一系列新的挑戰。人民民眾對優質、多樣化的健康服務需求也將越來越高,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進入深水區,健康資源結構需要進一步最佳化,經濟社會發展與健康領域改革需要進一步統籌協調。在大衛生、大健康理念的統領下,在更全方位、更高層次、更寬領域的統籌下,持續推進健康九江建設,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進人民健康與經濟社會、自然生態的協調發展。
第二章 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第一節 指導思想
緊緊圍繞全市“融圈入群、強產興城、綠色發展、實幹崛起”目標定位,高質量推進健康九江建設。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堅持公益性原則,協調推進健康理念融入各項政策。立足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大力實施醫療衛生“四三二一”行動,加強市、縣、鄉、村四級醫療機構建設,推進縣級醫院提標擴能。健全公共衛生和醫療兩大體系,全力打造一所國內一流醫院,支持建設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辦人民滿意的衛生與健康事業,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為“再創九江輝煌、再現九派榮光”提供健康保障。
第二節 基本原則
1.堅持深化改革,統籌發展。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驅動,靈活載體,顯著提高衛生健康資源融合水平,切實提高醫療服務的質量、效率和效益,促進全市衛生與健康事業統籌發展。
2.堅持行業初心,科學發展。堅持新時期衛生健康工作方針,統籌市縣之間、城鄉之間、公立和民營之間、中醫和西醫之間、全科和專科之間的資源有效配置,促進全市衛生與健康事業科學發展。
3.堅持民生優先,持續發展。堅持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質量和水平,堅持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關係,堅定不移貫徹預防為主方針,堅持防治結合、聯防聯控、群防群控,努力為人民民眾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衛生與健康服務。
4.堅持需求導向,高質發展。突出基層基礎、區域協調、全人全程、品質智慧、聯動共享、整合提能等核心元素,提高管理水平,促進全市衛生與健康事業高質高效發展。
第三節 發展目標
到2025年,基本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人民健康水平持續提高。國民健康素養顯著提升,身體素質明顯增強。
——健康服務體系協調發展。新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建立,區域性、領域性資源差異明顯縮小,發展空間布局得到最佳化,主要衛生資源指標持續強化。
——健康服務能力顯著提高。健康服務能力和水平顯著提升,服務效率不斷最佳化,有效控制健康危險因素,消除一批重大疾病,人民對健康服務滿意度明顯提高。
——健康服務模式有效轉變。醫療機構協作更加緊密,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制度基本全覆蓋,符合市情的分級診療制度基本建立,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一體化、全過程健康管理服務模式初步形成。
——適度生育水平得到保持。倡導適齡婚育,優生優育,生育服務管理制度和家庭發展支持體系較為完善,生育治理能力全面提高。
第三章 重點任務
第一節 公共衛生體系建設
(一)提升和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改革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按照國家部署,最佳化完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職能設定,改善疾病預防控制基礎條件,加強疾病控制專業隊伍建設。完善醫防協同機制,強化各級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制職責,增強公立醫院傳染病救治能力,推動醫防機構人員通、信息通、資源通。加強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疾病預防控制職責,健全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與城鄉社區聯動工作機制。
完善傳染病監測預警系統。實行傳染病報告首診負責制,改進不明原因疾病和異常健康事件監測機制,推進建立智慧化預警多點觸發機制,推動健全多渠道監測預警機制。
推進公共衛生能力建設。到2025年完成市疾控中心實驗室整體改造,建成2個P2+實驗室。提升縣級疾控中心實驗室檢測能力,建成1個P2實驗室。縣級疾控中心重點提升疫情發現和現場處置能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設備配置,滿足現場檢驗檢測、流行病學調查、應急處置等需要,最佳化技術人員結構,充實流調溯源、醫學檢測、信息技術、傳染病防控和衛生應急處置專業人員。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物資保障體系。
強化公共衛生救治能力建設。以“平戰結合、分層分類、高效協作”為原則,構建分級分層分流的城市傳染病救治網路。擴大傳染病集中收治容量,加強重症監護病區(ICU)建設,加強中醫藥科室建設,提升中西醫結合防治傳染病能力。全面提升縣級醫院救治能力,重點改善1所縣級醫院(含縣中醫院)基礎設施條件。
加強公共衛生隊伍建設。加強公共衛生相關學科建設和後備人才培養。強化對包括全科醫生在內的臨床醫生的流行病等公共衛生知識培訓。積極引進現場流行病學、衛生檢驗、衛生應急等專業技術骨幹,改善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人員結構。完善公共衛生人員準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評價、激勵機制等方面的制度。
(二)加強衛健綜合監督能力建設。積極推進公共衛生、醫療衛生和職業衛生綜合監督執法,建立比較完備的衛健綜合監督執法體系。推進綜合監督信息化建設,逐步推行使用衛健綜合監督移動執法終端,實現與國家衛健監督執法信息無縫連結。完善常態化監督機制,創新監督模式,加強事中事後監督,實行“雙隨機”抽查機制,加強全行業尤其是重點領域監督。加強衛健綜合監督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建立健全監督執法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建立健全行業誠信體系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逐步建立醫藥衛生行業“黑名單”制度。
(三)加強衛生應急處置體系建設。樹立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的底線思維,推進衛生應急體系建設,全面提升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控和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能力。完善各級衛生應急隊伍專業化、標準化、規範化建設,建設完善市衛生應急物資儲備庫,重點加強極端條件下衛生應急隊伍專業裝備和後勤保障配置。加強衛生應急綜合管理示範縣(市、區)建設。傳染病疫情、職業中毒事件應急預案和技術方案等應急培訓覆蓋率達100%,每年開展應急綜合演練1次以上;衛生應急基本物資儲備與標準符合率達100%,完好率100%;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及其他突發公共事件及時、有效、規範處置率達100%。
(四)加強婦幼保健服務能力建設。加強婦幼保健機構標準化建設,全市70%以上婦幼保健機構達到二級及以上婦幼保健機構標準。不斷提升婦幼健康服務能力,免費婚前醫學檢查全覆蓋,婚前醫學檢查率穩定在95%以上。加強母嬰安全保障,建立完善的區域性危重孕產婦和危重新生兒轉診、會診和救治網路。實現每個縣(市)至少都有1家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和1家危重新生兒救治中心。落實母嬰安全工作措施,全市孕產婦死亡率控制在14/10萬以下,嬰兒死亡率控制在5.5‰以下,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控制在≤7.5‰以下。全面開展0—6歲兒童眼保健和視力檢查工作,落實出生缺陷綜合防治措施。支持新生兒兩病篩查(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症)納入免費篩查及救治等政策。
(五)加強院前醫療急救體系建設。完善市縣聯動、區域協同的院前急救體系。加強市急救中心能力建設,完善基礎設施、技術裝備和人員配備,依託縣級醫院,建立健全縣域內農村院前急救網路。推進院前急救體系信息化建設,充分運用國家“網際網路+急救”試點工作成果,不斷完善市急救中心120雲調度系統平台建設,規範“120”院前急救服務呼叫專線設定和管理。加大急救健康教育力度,普及全民應急救護基本技能,提高公眾自救互救能力。
(六)提升采供血服務能力建設。加強獻血屋和智慧型化儲血庫的建設。深入開展無償獻血工作,到2025年,公民無償獻血知曉率達到85%,臨床用血無償獻血率保持100%,滿足臨床用血需求。推進“智慧型”血站項目建設,加強血液科學管理,全面實現血站與醫院信息聯網。強化血站實驗室控制體系,血液標本核酸檢測率達到100%,保障臨床用血安全。
(七)加強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設。健全社會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加強心理健康規範化管理和科普教育。加強精神衛生防治體系建設,強化重性精神疾病救治管理報告。加強心理健康促進,分級組建突發事件心理危機干預隊伍,提高突發事件心理危機的干預能力和水平。不斷完善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機構,全面推進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擴大居家患者接受社區康復服務的覆蓋面,推進精神障礙患者福利機構建設。加強心理健康專業人才培養,推進專業心理諮詢服務機構建設。鼓勵、支持社會組織提供規範的心理援助服務。到2025年,常見精神障礙防治和心理行為問題識別干預水平顯著提高,每10萬人口心理(精神)科執業(助理)醫師數量不少於3.8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普遍配備專職或兼職精神衛生防治人員。
第二節 提高健康素養
(一)加強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進一步完善健康促進政策體系,深化健康素養促進項目,擴大健康促進影響力和覆蓋面。到2025年,我市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進一步普及,人民民眾維護和促進自身健康的意識和能力有較大提升,“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方針有效實施,健康促進縣(區)、學校、機關、企業、醫院和健康社區、健康家庭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健康促進與教育工作體系建設得到加強。市民健康素養水平達到25%,影響健康的社會、環境等因素得到進一步改善;15歲及以上人群菸草使用流行率低於23.3%,全市健康促進縣達到30%,全市各縣(區)健康促進醫院達到40%、健康社區達到20%、健康家庭達到20%,區域健康教育專業機構人員配置率每10萬人口達到1.75人。
(二)完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進一步擴大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覆蓋面,不斷豐富和拓展服務內容,提高服務質量。根據國家規定逐步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補助標準。推廣“簽約式”服務模式,落實家庭醫生負責制。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兩卡制”,實現“服務有記錄、取酬有依據”。到2025年,居民健康檔案規範化電子建檔率達到90%以上,65歲以上老年人、高血壓患者、Ⅱ型糖尿病患者規範管理率均達到70%以上,發現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規範管理率達到85%以上,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所有需求人群。
(三)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鞏固國家衛生城市創建成果。以衛生城鎮創建、健康城鎮和健康細胞建設為載體,大力推進健康九江建設。爭取到2025年,全市國家衛生城市(縣城)達到全覆蓋,國家衛生鄉鎮覆蓋率達到15%。積極倡導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生活方式。樹立“講文明、鑄健康、守綠色、重環保”新風尚,推動全社會踐行健康強國理念。在都昌縣實施健康影響評估制度試點基礎上,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向全市推廣。加快衛生城鎮創建與健康城市和健康細胞建設同步融合、相互促進,創建一批具有九江特色的示範健康村鎮、細胞。將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治理納入城鄉社區治理工作總體部署同步規劃,完善城鄉環境衛生基礎設施和長效機制。全面推進無菸環境建設,重點加強無煙黨政機關示範引領作用。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和資源再利用,促進全社會健康和諧發展。
(四)積極開展病媒生物防制。進一步完善政府組織與全社會參與相結合的病媒生物防制機制。做好病媒生物監測工作,建立健全病媒生物監測網路,定期開展監測、評估和研判。及時清除病媒生物孳生地,完善衛生防護設施,降低以“四害”為主的病媒生物危害,改善城鄉環境衛生狀況,減少疾病傳播途徑,提升民眾防病意識和健康素養,形成全民參與健康治理、群防群控傳染病的良好社會局面。
第三節 促進重點人群健康
(一)保障婦幼健康。向孕產婦提供生育全過程的基本醫療保健服務。建立完善危急重症孕產婦急救轉診網路,加強產科、新生兒ICU建設,進一步提高孕產婦、新生兒危急重症救治能力,有效降低孕產婦死亡率和嬰兒死亡率。加強高危孕產婦專案管理,預防愛滋病、梅毒、B肝母嬰傳播,保障母嬰安全。鞏固完善免費婚檢,繼續實施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落實出生缺陷三級預防措施,建立覆蓋城鄉,涵蓋孕前、孕期、新生兒各階段的出生缺陷防治服務制度,有效減少出生缺陷發生。對出生缺陷發生率較高的病種實施干預,進行單病種突破,有效降低出生缺陷總發生率和殘疾水平。大力推行母乳餵養,開展嬰幼兒營養與餵養、生長發育及心理行為指導,擴大貧困地區兒童營養改善和新生兒疾病篩查項目覆蓋範圍,5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控制在7%以下,低體重率降低到5%以下。建立健全兒童急救體系,加強兒童疾病防治和意外傷害預防。加大婦女常見病防治力度,到2025年,婦女常見病定期篩查率達到80%以上,逐步擴大婦女“兩癌”檢查項目覆蓋範圍,提高宮頸癌和乳腺癌的早診早治率。
(二)促進老年人健康。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提高老年人健康素養。開展老年常見病、慢性病的健康指導和綜合干預,推廣以慢病管理、中醫藥和老年營養運動干預為主的適宜技術,優先保障老年人基本健康需求,到2025年,65歲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達到70%以上,有效改善老年人群營養健康狀況,降低失能風險。開展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引入商業保險機構參與,探索建立多層次長期護理保障制度。開展老年心理健康和心理關懷服務。積極防治老年痴呆症。
(三)服務流動人口健康。按照常住人口(或服務人口)配置資源,將流動人口納入流入地衛生計生服務體系。積極推進流動人口基本公總計生服務均等化,到2025年,流動人口目標人群基本公共衛生計生服務覆蓋率達到90%。探索流動人口就醫保障工作,完善基本醫保關係轉移接續辦法,提高流動人口醫療保障水平。關懷關愛流出人口和留守人群特別是留守兒童,積極開展留守家庭服務活動,促進社會融合。
(四)維護殘疾人健康。城鄉殘疾人普遍享有基本醫療保障,加大符合條件的低收入殘疾人醫療救助力度,逐步將符合條件的殘疾人醫療康復項目按規定納入基本醫療保險支付範圍。建立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有條件的地方對殘疾人基本型輔助器具給予補貼。加強殘疾人康復和托養設施建設,完善醫療衛生機構無障礙設施,改善殘疾人醫療服務。以殘疾兒童和持證殘疾人為重點,實施精準康復服務行動,到2025年,有康復需求的殘疾人接受基本康復服務的比例達到80%。加強殘疾人健康管理和社區康復,推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優先為殘疾人提供基本醫療、公共衛生和健康管理等簽約服務。實施國家殘疾預防行動計畫,有效控制殘疾的發生和發展。
(五)保障低收入人群健康。鞏固健康扶貧成果,完善貧困地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提升貧困地區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健全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大病救助、重大疾病免費救治和醫療補充保險等制度。政府資助低收入人群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為目標人群購買重大疾病醫療補充保險,加強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互助、重大疾病醫療補充保險等制度的銜接,提高疾病醫療保障水平,最大限度減少因病致貧、返貧的發生。優先為低收入人群建立健康檔案,建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加強健康管理和服務。
第四節重大疾病綜合防治
(一)加強重大疾病防控體系和機制建設。加強重大疾病聯防聯控。政府牽頭、多部門協同、全社會參與共同做好重大疾病聯防聯控,不斷強化衛生健康、教育、農業、公安、宣傳、交通、民政、財政等多部門愛滋病防治、結核病防治、人禽流感防治、新冠肺炎防治、學校傳染病防治等聯防聯控工作機制。
(二)加強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工作。完善防控網路體系,推進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創建,省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覆蓋50%縣(市、區)。
(三)加強重大傳染病防制能力建設。嚴格控制愛滋病傳播蔓延,做好貧困家庭愛滋病機會性感染患者救治。建設提升區域性結核桿菌耐藥檢測能力,規範治療管理結核病患者,加強學生等重點人群結核病預防控制工作,降低結核病傳播危害風險;降低全人群B肝病毒感染率。提升重點傳染病、新發傳染病防控能力。
(四)提升疫苗管理信息化水平。建立疫苗流通使用全程追溯制度。保持以鄉鎮(街道)為單位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達90%以上,維持無脊灰狀態。
(五)加強血吸蟲和地方病防治。突出政府牽頭、多部門協同、全社會參與共同做好血吸蟲病聯防聯控工作機制,九江市5個已達傳播控制縣(市、區)到2023年全部達到血吸蟲病傳播阻斷目標。強化區域聯防聯控工作,切實做到查滅螺、查治病、傳染源控制、環境改造、健教宣傳和疫情監測“六同步”。加強血防機構與實驗室建設,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強化血吸蟲病疫情監測和部門合作,建立各縣(市、區)以村為單位的釘螺滋生環境資料庫,為採取針對性預防控制措施提供決策依據。落實查滅螺、篩查治療、健康教育、環境改造等血防重點任務,繼續鞏固防治成果。加強地方病防治工作,充實重點實驗室裝備,提高監測和防治工作水平。持續做好碘缺乏病和碘鹽的監測等工作,啟動全市人群碘營養水平監測工作,組織開展B超檢測甲狀腺容積工作。
(六)實施職業健康保護行動。倡導健康工作方式,樹立健康意識,強化法律意識,督促用人單位落實主體責任,加強勞動過程防護,提升應急處置能力,加強防暑降溫措施,規範特殊作業模式。提供健康防護設施,落實項目防護、健康監護、管理責任制度,規範勞動用工管理,做好監測評價。
第五節 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
(一)打造一所國內一流醫院。積極對接北上廣等醫療水平發達地區,與全國知名醫療機構開展深度合作,舉全市之力引進一所國內一流醫院,依託其重點學科和重點專科優勢,通過學科共建、人才引進和培養、委託管理運營等方式,快速提升我市臨床技術和醫療服務水平,形成輻射本省以及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醫療服務能力,實現“大病不出市”。
(二)推動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大力支持三級綜合醫院全面發展,打造贛北區域醫療中心,在疑難危重症診斷與治療醫學人才培養、臨床研究、疾病防控、醫院管理等方面代表市級區域內頂尖水平。加強臨床重點專科建設,新增一批省級、市級臨床重點專科,促進優質資源提質擴容,補齊區域專科服務短板。成立長江中下游區域MDT診療中心、腦血管病中心、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中心、減重代謝中心。探索成立轉化醫學中心。
(三)推動急危重症救治網路建設。完善卒中中心、創傷中心、胸痛中心、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兒救治中心五大中心建設。2020年,二級以上綜合醫院全部啟動卒中中心、創傷中心和胸痛中心建設,各縣(市)至少建成1所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2021年,縣級及以上醫院“三大中心”建設完成率達到70%,全市70%的縣(市)建有危重新生兒救治中心;2022年,縣級以上醫院“三大中心”建設完成率基本達到100%。以“三大中心”建設為抓手,推進全市城鄉一體、院前院內協同的急危重症救治網路體系和新型傳染病救治服務體系。
(四)推動縣級綜合能力提升。支持縣級醫療機構開展提標擴能建設。深入開展城鄉醫院對口幫扶,建立長效機制,強化幫扶工作考核和幫扶效果評估。加強縣級醫院醫療服務能力建設,重點提升縣級綜合醫院呼吸、重症、腫瘤、心腦血管、感染性疾病診療能力,推進更多縣醫院達到國家縣級醫院綜合服務能力推薦標準。在縣級區域依據常住人口數,原則上每個縣域內設定1個二級公立綜合醫院、1個二級公立中醫醫院、1個公立婦幼保健院。服務人口達到80萬人口以上的縣,在原有二級公立綜合醫院升級為三級綜合醫院後,可增加1所二級綜合醫院。
(五)推動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推進分級診療制度。深入開展“三派三服務”,強化“派”的力量和“服務”的效果。以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醫療服務能力為重點,通過加大投入、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加強衛生技術人員培養、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等措施,到2025年,建立起基本設施齊全的鄉(社區)、村(站)基層衛生服務網路,積極爭取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全市18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209個鄉鎮衛生院均達到國家“優質基層服務行”活動基本標準。
(六)推動醫療機構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加強精神病、傳染病等公共衛生相關疾病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啟動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進行動,總結推廣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經驗。規範醫療機構視光服務,加強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治。推進愛滋病抗病毒治療管理。做好軍民融合、徵兵體檢、戒毒醫療、防聾治聾等工作。
(七)推動社會力量辦醫。定期公開公布區域內醫療機構數量、布局以及床位、大型醫用設備等資源配置情況,凡符合規劃條件和準入資質的社會辦醫機構,對社會辦醫區域總量和空間布局不再規劃限制。凡是法律法規沒有明令禁入的醫療服務領域,都可以向社會資本開放。引導社會資本直接投向資源稀缺及滿足多元需求醫療服務領域,舉辦高水平、規模化的二級以上醫院或向集團連鎖化發展。推進醫療機構與養老服務融合發展,統籌醫療與養老服務資源布局,支持社會力量舉辦老年病醫院、康復醫院、護理院、護理站、護理中心、康復醫療中心、安寧療護中心等老年人醫療服務及臨終關懷醫療機構。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醫學影像診斷中心、病理診斷中心、醫療消毒供應中心、醫學檢驗實驗室等第三方醫療機構。積極發展中醫類別醫療機構,鼓勵社會力量舉辦中醫類專科醫院和只提供傳統中醫藥服務的中醫門診部、中醫診所。
第六節 中醫藥事業全面發展
(一)充分發揮中醫藥服務機構的中醫藥特色。建成以三級中醫院為龍頭,各級各類中醫醫療機構和其他醫療機構中醫科室為骨幹,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基礎,融預防保健、疾病治療和康復於一體的中醫藥服務體系,提供覆蓋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醫藥服務,力爭全市新增三級中醫醫院2-3家。充分發揮中醫藥優勢,建設九江區域(贛鄂皖)中醫醫療中心,中醫專病(科)區域診療中心達到2個以上,中藥製劑達到20個以上。
(二)加強中醫院現代科技支撐。加強中醫院急診(重點突出“胸痛、卒中、創傷”三大中心建設)、ICU、手術室、感染疾病科等科室建設。推動“網際網路+”中醫醫療。實施“網際網路+中醫藥健康服務”行動,鼓勵依託醫療機構發展網際網路中醫醫院,推動開展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和遠程醫療服務。
(三)發展中醫藥健康旅遊。推動中醫藥健康服務與旅遊有機融合,探索以中醫藥文化傳播和體驗為主題,融中醫療養、康復、養生、文化傳播等與旅遊於一體的中醫藥健康旅遊。
第七節 人口監測與家庭發展
(一)促進家庭健康發展。推進新型家庭文化建設,引導民眾更加注重家庭、家教和家風,開展文明健康家庭創建活動,大力培樹宣傳踐行新時代家庭觀、弘揚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的家庭典型。促進建立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推動形成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鳳尚。
(二)建立人口監測體系。健全人口監測網路,建立全生命周期的人口監測體系,定期組織開展基礎信息核查,對全員人口信息質量進行邏輯分析,基本實現人口基礎信息部門共享,加強人口監測和形勢分析,提升全員人口信息質量。
(三)完善優生優育保障體系。落實國家最佳化生育政策,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加強宣傳倡導,促進相關惠民政策與生育政策有效銜接,紮實做好各項管理服務,提高優生優育服務水平,提高出生人口質量,引導生育水平提升並穩定在合理區間。
(四)大力發展托育服務體系。深入開展城企合作,城企雙方簽訂合作協定,擴大普惠性托育服務的有效供給。鼓勵通過社會資本新建、改建、擴建、聯建一批具有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到2025年,所有縣(市、區)至少有一家公辦或規範化普惠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全市每千人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4.5個,普惠托位達60%,社區托育服務覆蓋率達50%,基本形成多元化、多樣化、覆蓋城鄉的嬰幼兒照護服務體系。
(五)維護好計畫生育家庭合法權益。對全面兩孩政策調整前的獨生子女家庭和農村計畫生育雙女家庭,繼續實行特別扶助、獎勵扶助、陽光助學、農村計畫生育二女戶進社保等現行各項獎勵扶助制度和優惠政策。根據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動態調整特別扶助標準,維護計畫生育家庭的合法權益。
第八節 人才隊伍建設和科技創新
(一)加強人才培養培訓。大力推進衛生健康科技創新,切實加強衛生健康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培養、使用,注重衛生健康科技成果的轉化、吸收、提升。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衛生健康人才保障機制。加強醫教協同工作,改革完善繼續醫學教育制度,建立遠程醫學教育管理體系,提升衛生健康人才隊伍整體素質。加強高層次衛生健康人才隊伍建設。建立符合基層醫療衛生工作實際的人才評價機制。加強中醫藥人才培養,實施中醫傳承工程。進一步完善鄉村醫生養老政策,逐步提高鄉村醫生養老待遇。加快發展衛生職業教育,大力培養職業人才,支持九江衛生學校新校區建設並調整最佳化醫學教育專業結構。
(二)提升科技創新和重點學科建設能力。以科技重大專項等科研計畫項目為依託,組織全市衛生科技團隊進行科技攻關,爭取獲得國家、省重大科技項目支持。開展重大慢性病防治和重大公共衛生問題防控的技術創新。鼓勵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和套用。保護醫學類智慧財產權。加強臨床重點專科建設和醫學學科建設工作,最佳化重點學科結構布局,差異化發展臨床重點專科,加大建設婦產科、兒科、康復等短缺、薄弱學科。力爭到2025年,城市公立醫院都有省級科研成果和重點專科,縣級公立醫院都有市級科研成果和重點專科。構建衛生科技創新體系,增強衛生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以提高基層醫療衛生科技水平和臨床技能為目的,在農村和城市社區基層醫療衛生單位推廣臨床和公共衛生急需的先進技術和適宜技術,提高基層防治水平。
第九節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設
(一)推進“智慧醫療”建設。進一步推進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醫院信息化建設,全面提升臨床診療工作的智慧化程度,實現診療服務全流程閉環覆蓋。建立健全醫院數據標準體系,建設以臨床文檔資料庫為核心的醫院數據中心,實現多源異構數據的採集、匯聚和治理,提高醫療服務效率。加快公共衛生與醫療服務的數據融合套用,推動醫院電子病歷系統和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系統數據共享,促進居民健康信息從紙質過渡到電子化。
(二)推進“智慧服務”建設。全面開展電子健康碼(卡)普及和套用。利用“健康九江APP”和微信公眾號等便民服務入口實現電子健康碼(卡)申領,實現掛號、排隊、就診、收費、檢驗、檢查、取藥、住院、體檢等全流程識讀套用電子健康碼(卡),做到一卡通用。加快建立完善預約診療制。推廣面向患者端的醫療數據共享套用,不斷提升醫院智慧服務水平。鼓勵二級以上醫院開展電子病歷評級、互聯互通評審和醫院智慧服務套用評價工作。推動網際網路診療與網際網路醫院發展。
(三)推進“智慧管理”建設。二級以上醫院要以問題和需求為導向,做好醫院智慧管理系統建設架構設計,建立具備業務運行、績效考核、財務管理、成本核算、後勤能耗、廉潔風險防控等醫院運營管理平台。鼓勵醫療機構積極拓展智慧管理創新套用,使用面向管理者的醫院運營趨勢智慧型化預測,切實為管理者提供客觀的決策依據,提升醫院現代化管理水平,逐步建成醫療、服務、管理一體化的智慧醫院系統。通過市、縣(區)平台共建,各縣(市、區)統一在市衛生健康信息平台上建設虛擬平台,實現公共衛生、醫療服務、醫療保障、綜合管理、便民服務等業務套用在不同層級上的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
第十節 強化衛生健康法治建設
(一)推進依法行政。健全衛生健康重要規範性檔案起草、論證、協調、審議機制,定期開展規範性檔案清理。全面梳理、編制和公布行政權責清單,全面推進衛生健康政務公開,主動接受人民民眾監督。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健全依法決策機制,建立衛生健康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
(二)深入開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實行行政審批事項清單制度並向社會公示。切實轉變職能,減少審批事項,嚴格控制新設行政審批。切實抓好取消、下放審批事項的承接能力建設和銜接落實。加強取消的審批事項事中事後監管,加大監管力度,提高監管效能。對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進行流程再造,完善行政審批各項配套制度。
(三)開展持久普法教育。將普法教育納入常態化的持久性工作,不斷培育全行業人員的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維,切實落實“誰執法誰普法”的普法責任制。
第十一節 全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一)推進緊密型醫聯體建設。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要按照“規劃發展、分區包段、防治結合、行業監管”的原則,加強中西醫協同,科學規劃、組建城市醫療集團和縣域醫共體。到2025年,力求做到在市區組建2-3個城市醫療集團,每個縣(市、區)組建至少1個縣域醫共體。鼓勵中醫醫院牽頭組建各種形式的醫聯體。鼓勵社會力量辦醫療衛生機構按照自願原則參加醫聯體。強化醫聯體考核評估。
(二)推進薪酬制度改革。落實“兩個允許”要求,結合實際合理確定公立醫院薪酬水平,逐步提高人員經費支出占業務支出的比例,並建立動態調整機制。探索公立醫院實行目標年薪制和協定薪酬。對公立醫院院長年度工作情況進行考核評價,確定院長薪酬水平,院長薪酬與醫院工作人員績效工資水平保持合理比例關係。
(三)強化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建立以質量為核心、公益性為導向的醫院考評機制。健全醫院績效評價體系,機構考核應涵蓋社會效益、服務提供、質量安全、綜合管理、可持續發展等內容,將疾病預防控制、公共衛生應急、健康促進與教育等納入考核範圍。將落實醫改任務情況列入醫院考核指標,強化醫院和院長的主體責任。
第四章 規劃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縣(市、區)要根據本規劃的內容,結合實際,制定本地“十四五”相關發展規劃,要將規劃的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與年度計畫,確保本規劃提出的發展目標如期實現。
(二)強化協調管理。本規劃統領全市衛生與健康事業發展全局,專項規劃是本規劃在特定領域的延伸和細化,主要明確特定領域的發展方向、發展目標、工作重點和政策措施。注重規劃銜接,形成定位清晰、功能互補、統一銜接的規劃體系。加強年度計畫與本規劃的銜接。
(三)強化監督評估。按照規劃確定的目標,按照預期性、約束性指標的不同要求,建立目標考評機制,提高規劃實施的約束性和實效性。積極開展中期評估和終期評估,加強統計分析和監測工作,及時提出評估監測報告和對策措施,及時解決規劃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規劃實施期間,發生重大變化需要修改調整規劃時,必須通過科學的論證,按照法定程式做出適當的調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