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為加快推進“健康白銀”建設,促進全市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依據《甘肅省“十四五”衛生健康事業發展規劃》《白銀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制定本規劃。
一、“十三五”衛生健康事業發展成就
“十三五”期間,全市衛生健康事業堅持以改革創新為主線,以健康扶貧為抓手,持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實施健康白銀行動,不斷最佳化體系鏈條和服務鏈條,努力提升衛生健康服務質量和水平,“十三五”規劃目標順利完成並取得長足發展,為建設幸福美好新白銀提供了良好的健康環境。
(一)取得的成就
——衛生健康事業快速發展。“十三五”期間,全市居民健康水平顯著提升,人均預期壽命由2015年的74歲提高到2020年的75.16歲,居民健康素養水平由10.78%提高到21.8%,嬰兒死亡率為3.01‰,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為4.72‰,孕產婦死亡率為0,健康核心指標均優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513個,床位數8735張,衛生專業技術人員11597人(正高級職稱138人、副高級職稱1021人、中級職稱1865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3976人,註冊護士5205人,全科醫生484人。平均每千人口擁有床位5.78張,每千人口衛生技術人員7.67人,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2.63人,每千人口註冊護士3.44人,每萬人全科醫生3.2人,均達到“十三五”規劃預期目標。
——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各級疾控機構、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白衣為甲、連續奮戰,迅速開展流調溯源、密接追蹤、核酸檢測、醫療救治等工作,中醫藥全程參與,構築起疫情防控的堅固防線,4名確診病例零重症、零死亡,醫務人員零感染,未發生聚集性疫情。7批49名醫務人員逆行出征、馳援武漢,1人榮獲“全國抗疫先進個人”和“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在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中,堅持“人物同防”,壓實“四方責任”,落實“四早”措施,組建應急隊伍、儲備應急物資,持續開展院感防控、人員培訓和應急演練,推進預檢分診、發熱門診、傳染病區標準化建設,建成15家PCR實驗室,全面提升醫療救治和核酸檢測能力,迅速補齊公共衛生救治體系短板。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市連續328天無新增本土確診病例、無疑似病例、無無症狀感染者。
——健康扶貧底線任務全面完成。全市702個行政村衛生室建設全部達標,69個鄉鎮衛生院科室設定規範,5縣區人民醫院全部通過二級甲等以上綜合醫院評審,基本醫療保障短板全部“清零”。配備合格村醫1139名,其中取得執業助理醫師以上資質的463人,為符合條件的1054名在崗村醫購買了養老保險,為2023名離崗村醫發放了養老補助。將3.54萬名慢性病患者、1.93萬名常見病患者納入“一人一策”健康幫扶,對5777名大病患者按照“四定兩加強”進行集中救治,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全覆蓋,幫扶措施落實率達98%以上,為農村貧困人口全面脫貧提供了健康保障。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依法、有序、平穩推進全面兩孩政策的實施,落實計畫生育“三項制度”,加大計畫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力度,獨生子女傷殘、死亡家庭特別扶助金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650元、900元。
——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向縱深推進,在全省率先開展藥品帶量議價集中採購、率先推行公立醫療機構藥品採購“兩票制”。白銀市被確定為全省區域綜合醫改試點市,二級以上醫院牽頭組建13個縣(區)域醫共體和基層呼吸、遠程心電等專科(技術)聯盟,覆蓋84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現“鄉村一體化”管理全覆蓋。市第一人民醫院牽頭組建白銀市醫療集團,與市婦幼保健院整合產科資源,採取多院區模式合作,建成“白銀市圍產醫學中心”。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白銀市第一人民醫院、白銀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原甘肅省中醫院白銀分院)、白銀市第二人民醫院確定為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建設省級試點單位,完成公立醫院章程制定。全市共實施各類衛生健康基礎設施建設項目92個,總建築面積29.18萬平方米,總投資11.76億元。
——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持續提升。全面建成市、縣(區)胸痛、卒中、創傷、孕產婦、新生兒等5大危重症救治中心,市第一人民醫院卒中中心、胸痛中心、PCCM學科等通過國家認證。建成省級重點學科4個、中醫藥重點專科22個,成立臨床醫學質控中心44個,市第一人民醫院、市中心醫院通過“三級甲等”醫院評審,會寧縣、靖遠縣人民醫院通過“三級乙等”醫院評審,慢阻肺防治的“白銀經驗”向全國推廣。落實醫療衛生機構人才引進自主權,推行“先引進、後備案”審批機制,招聘引進急需緊缺人才1137人。強化高層次人才引進,6名院士工作站(創新工作室)落戶4家醫院,引進7名白銀籍歸根人才、36名省內專家和7名德國、丹麥等國專家,評選42名衛生健康行業首席專家。實施白銀市信息惠民-區域衛生服務工程項目,推進“網際網路+醫療健康”和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設,建成市、縣兩級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遠程會診、遠程心電、遠程影像平台,全面啟用電子健康卡,實現區域內跨機構就醫、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健康信息共享。
——健康白銀行動全面實施。貫徹落實《健康白銀行動實施方案》,推進實施18項健康白銀行動。加強健康科普知識宣傳,創辦《健康白銀》電視專欄,微信公眾號開辦《疫情防控科普宣傳》專欄。推進無償獻血促進行動,首個片區型愛心獻血屋在靖遠縣建成使用。實施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創建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將慢阻肺納入慢性病管理,白銀區創建為第二批“國家級健康促進區”,5家醫院創建為甘肅省健康促進醫院。實施基本公共衛生和重大公共衛生項目,加強愛滋病等重大傳染病、慢性病預防控制工作。開展公共場所健康危害因素、重點職業病危害、食品安全風險、病媒生物、學生常見病及健康危害因素監測,結核病防控工作年度綜合評分列全省第一,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以鄉為單位達到90%以上,職業病防治“十三五規劃”和塵肺病防治攻堅行動終期評估全部達標,排在全省前列。加強醫療機構、公共場所和傳染病防治衛生監督工作,監督覆蓋率達到99.71%。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組織發動全社會廣泛參與,整治城鄉環境衛生,白銀市2020年通過國家衛生城市測評驗收,被全國愛衛辦命名為“國家衛生城市”。
——健康服務產業融合創新發展。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推動醫養結合產業快速創新發展,建成醫養結合服務機構10家,所有醫療機構為老年人均開通了就醫綠色通道。探索醫養結合“六種”特色品牌,打造“一站式”醫養結合服務模式。按照“一個體系”“六種模式”“三項服務”的思路,著力打造醫養結合產業發展的“白銀特色”,為65歲及以上老年人提供醫養結合服務26.6萬人次,失能老年人健康指導6.5萬人次。推進中醫藥產業事業融合發展,市委、市政府印發《關於促進白銀市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實施方案》,中醫藥產業重大帶動性項目由4項增加為12項。第三批五級中醫師承教育出師合格繼承人106名、指導老師53名,組織評選白銀市名中醫11名,3個縣級中醫醫院診療能力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景泰縣中醫醫院被國家衛生健康委確定為全面提升縣級醫院綜合能力項目單位。
——黨的建設全面加強。全市衛生健康事業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始終把政治建設放在首位,全面落實新時代黨的衛生健康工作方針。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紮實組織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衛生健康系統各級黨員幹部黨性修養和理論素養全面提升。全面加強公立醫院黨的建設,落實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縣級以上公立醫院黨組織書記、院長全部分設。深入推進醫療衛生機構黨支部建設標準化,層層壓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集中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四風”問題,幹部作風和行風持續好轉,為脫貧攻堅、疫情防控和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治和組織保障。
(二)面臨的問題
“十三五”時期,全市衛生健康事業取得了顯著成效,但衛生健康事業發展還不平衡、不充分,醫療服務供給還不能滿足人民民眾健康服務新需求,健康服務理念亟待轉變、民眾健康素養亟待提升,衛生健康事業發展面臨諸多問題。
一是公共衛生體系存在短板弱項。經過疫情考驗,全市公共衛生體系存在明顯短板弱項,如市、縣(區)疾控中心基礎設施薄弱,綜合醫院傳染病救治能力不足,定點救治醫院傳染病區、發熱門診和預檢分診設定不規範,院前急救體系不健全,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質量還不高,醫療健康信息化建設相對滯後,全行業綜合監管機制仍不健全。
二是民眾健康理念未完全轉變。衛生健康服務理念亟待轉變,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只關注“看病”,健康防線急需前移。民眾健康理念亟待轉變,都在“看”慢性病,想通過吃藥“治癒”慢性病,從而忽視了慢性病預防和康復,忽視了健康生活方式的養成,健康理念仍然停留在“保疾病”的階段。
三是基層醫療服務能力薄弱。健康扶貧攻堅戰以來,基層建設得到空前重視和加強,但是基層醫療機構基礎設施相對陳舊,職工宿舍、食堂等配套設施不全,醫療設備配備不足,基層醫療服務能力仍然十分薄弱,衛生人才引進難、留不住,業務管理不規範,家庭醫生“簽而不約”,基本公共服務停留在報表和信息系統上。
四是深化醫改任務仍然艱巨。近年來,我市積極創新探索,深化醫改取得顯著成效。但作為“深水區”的公立醫院綜合改革,仍然存在一些“難啃的硬骨頭”。如:公立醫院普遍存在投入不足、發展定位不準確、經營管理粗放等問題;公立醫院牽頭成立了醫聯體,但人財物沒有統一管理,利益分配機制沒有建立,存在“聯而不密、聯而不通”的問題;執行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不到位,黨建工作沒有與業務工作深度融合;公立醫院績效考核結果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公益性導向作用發揮不明顯,仍然停留在“為考核而考核”的階段。
這些問題和短板,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切實以更大的決心和更實的舉措,抓緊謀劃新思路、制定新舉措、推動新發展。必須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持“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預防為主,中西醫並重,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新時期衛生健康工作方針,緊緊圍繞建設“健康白銀”,推動衛生與健康事業發展從“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從“保疾病”向“保健康”轉變。
二、“十四五”衛生健康事業發展思路
“十四五”時期,全市衛生健康事業將開啟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健康中國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和推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為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帶來了新機遇,快速推進的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人口老齡化和不斷變化的疾病譜,對衛生健康服務提出了新要求。我們必須明確衛生健康事業發展方向、心繫民眾健康、堅定必勝信心,在新起點上推動衛生事業新發展。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市決策部署,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堅持新時代黨的衛生健康工作方針,全面推進健康白銀建設,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堅持基本醫療衛生事業公益屬性,健全公共衛生、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快醫療資源均衡布局,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二)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黨對衛生健康工作的全面領導,全面提升衛生健康黨建工作質量和水平。加強公立醫院黨的建設,繼續提升黨支部標準化建設,推動和保障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加強政風行風建設,營造健康向上的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環境。
——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始終把人民健康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民眾健康利益作為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發展政府主導、公益性主導、公立醫院主導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提升為人民健康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堅持預防為主。牢固樹立“大健康”“大衛生”理念,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持續推進“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推行健康生活方式,減少疾病發生,強化早診斷、早治療、早康復。持續推進醫防融合,補齊公共衛生體系短板,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重大疫情救治體系,織密人民民眾健康防護網。
——堅持協調發展。堅持政府主導與調動社會、個人的積極性相結合,持續最佳化衛生資源配置,發揮中心城區和縣城的綜合承載和輻射帶動作用,加快優質資源擴容下沉和均衡布局,逐步破解城鄉和區域衛生健康事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統籌衛生健康服務與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
——堅持改革創新。以深化醫改為引擎,全力推進衛生健康領域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促進衛生健康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創新管理模式,最佳化服務方式,改善人才隊伍結構,加強中西醫結合,提升服務質量,以信息化為支撐,推動解決制約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
(三)發展目標
至2025年,全市居民健康狀況明顯改善,衛生健康體系更加健全,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持續提升,公共衛生服務體系趨於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綜合能力顯著提升,健康公平顯著改善。
——公共衛生保障能力顯著提升。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應急救治體系逐步健全,能夠有效應對重大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實現早期監測、智慧型預警、快速反應、高效處置,疾病預防控制能力、綜合救治能力顯著提升。
——衛生健康服務能力持續提升。體系完整、分工明確、功能互補、密切協作、優質高效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建立,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穩見成效,醫療保障和服務能力持續提升,民眾滿意度不斷提高。每千常住人口床位、執業(助理)醫師數、註冊護士數分別達到6.5張、3.15人、4.1人。
——居民健康生活方式基本普及。居民健康素養明顯提高,健康理念和健康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居民自我健康管理能力顯著提升,主要的健康影響因素得到有效控制,重點人群健康水平持續提升,居民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6歲,居民健康素養水平達到25%。
——重點人群健康服務持續增強。婦幼健康和托育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婦女、兒童、老年人等重點人群健康服務體系持續完善,醫養結合服務能力全面提升。三級綜合醫院均設立老年醫學科,二級綜合醫院設立老年醫學科的比例達到50%,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分別控制在6‰、8‰、17/10萬以內。
到2035年,健康白銀建設達到新高度,健康優先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健康知識廣泛普及,健康環境持續改善,健康產業迅速發展。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衛生健康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完善並充分發揮作用,衛生資源總量結構更加合理,衛生健康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人民民眾健康水平大幅提升,衛生健康服務與全國、全省先進水平地區的差距進一步縮小。
三、主要任務
(一)推進健康白銀建設
1、實施健康白銀行動。貫徹落實健康中國、健康甘肅行動,依據《“健康白銀2030”規劃》《健康白銀行動實施方案》,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推動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面推進健康白銀建設。健全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全民參與的工作推進機制,建立健康白銀行動監測指標和組織考核體系,統籌協調政府、社會、個人加強協作,將預防為主、防病在先融入各項政策舉措中,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貫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各環節,完善推動部門和區域間健康相關信息共享。實施健康知識普及、合理膳食、全民健身、控煙、心理健康、健康環境、婦幼健康、中國小健康、職業健康、老年健康、心腦血管疾病、癌症防治、慢性呼吸系統疾病防治、糖尿病防治、傳染病及地方病防控、中醫藥促進、健康扶貧、無償獻血等18項促進行動,健全健康教育、健康促進體系和健康素養、生活方式監測體系。
2、實施慢性病綜合防控。開展心腦血管、癌症、慢性呼吸系統、糖尿病、嚴重精神障礙等慢性病防治,積極創建國家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全市居民健康素養水平達到25%。推進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推進“三減三健”(減鹽、減油、減糖,健康口腔、健康體重、健康骨骼),強化預防、早期篩查和綜合干預,及早發現慢性病高危人群,採取預防性的干預措施。高血壓、Ⅱ型糖尿病患者基層規範管理服務率達到65%以上。將肺功能檢查納入40歲以上人群常規體檢,推行高危人群首診測量肺功能,提升呼吸系統疾病早期篩查和干預能力。加強抑鬱症、焦慮障礙、睡眠障礙、兒童心理行為發育異常、老年痴呆等常見精神障礙和心理行為問題干預,做好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等重點人群救治救助綜合保障。逐步完善慢性病健康管理制度和管理體系,推動防、治、康、管整體融合發展。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深化體衛融合,將國民體質測定納入健康體檢項目,全市大型公園有慢跑步行道、每個鄉鎮街道有全民健身中心、村居有健身設施,打造“15分鐘健身圈”。
3、加強傳染病和地方病防控。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完善落實常態化防控措施,鞏固來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堅持多病共防,加強流感、登革熱等重點傳染病監測和分析研判,統籌做好人感染禽流感、伊波拉出血熱等新發突發傳染病防控,有效防控霍亂、手足口病、麻疹等重點傳染病疫情。強化鼠疫監測、食源性調查、風險評估,做好鼠疫自然疫源地聯防聯控工作。落實愛滋病宣傳教育、綜合干預、檢測諮詢、治療隨訪、綜合治理等防治措施。落實結核病防治策略,加強肺結核患者發現和規範化診療,實施耐藥高危人群篩查,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結核病患者健康管理,加大肺結核患者保障力度。持續消除碘缺乏病危害,有效控制飲水型氟中毒危害。加強病媒傳染病防控,保持消除瘧疾狀態。以縣為單位麻風病患病率控制在1/10萬以下。加強人畜共患病聯防聯控機制,包蟲病流行縣人群患病率控制在1%以下,降低人間布魯氏菌病發病率。強化疫苗預防接種,穩妥有序做好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工作,加強全流程管理,確保接種安全,逐步提高人群接種率。加強免疫規劃冷鏈系統建設與管理,加大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監測。
4、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全面推進衛生城市和健康城市建設,鞏固國家衛生城市、省級衛生縣城創建成果,力爭創建1個國家衛生縣城,省級衛生鄉鎮達到70%。推進健康縣區、健康鄉鎮和健康細胞建設(健康村、健康社區、健康企業、健康機關、健康學校、健康促進醫院、健康家庭等)。改善城鄉環境衛生,加強公共衛生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開展城鄉環境衛生整治,構建整潔有序、健康宜居人居環境。倡導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開展健康知識普及,樹立良好飲食風尚。開展控煙行動,推進無菸環境創建。推廣科學佩戴口罩、垃圾分類投放、保持社交距離、分餐公筷等文明健康的公共衛生習慣。推動愛國衛生運動與傳染病、慢性病防控等緊密結合,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措施,科學規範消毒、消除疫情傳播隱患。完善社會力量參與機制,培育相關領域社會組織和專業社工、志願者隊伍,推動愛國衛生運動融入民眾日常生活。
5、維護環境健康與食品安全。深入開展污染防治行動,消除重污染天氣,不斷改善居民環境、持續提升健康素養。做好日常危害因素監測,加強醫療廢物集中處置,強化重大活動環境衛生監督保障工作。加強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與風險評估,持續開展食源性疾病、食品中化學污染物及有害因素、食源性致病菌、學生營養餐的監測評估。加強生活飲用水衛生監測網路和公共場所健康危害因素監測網路監測與評價工作,依法依規推進水質信息公開。
(二)健全公共衛生應急救治體系
6、提升疾病預防控制能力。健全以市、縣兩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為主體,職業病、慢性病、健康教育、精神衛生、食源性疾病等專科疾病防治機構為骨幹,醫療機構為依託,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網底,防治結合的疾控體系。推進疾控體系現代化,支持各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開展機制改革、技術創新、人才引進、科研教學工作,強化其技術、能力、人才儲備。適當放開面向社會提供公共衛生技術服務,探索一類公益事業單位、參照二類事業單位管理有效途徑,建立保障與激勵相結合的運行新機制。建立穩定的公共衛生事業投入機制,改善疾病預防控制基礎條件,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健全疾控機構和城鄉社區聯動工作機制,加強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疾病預防職責,夯實聯防聯控的基層基礎。創新醫防協同機制,建立人員通、信息通、資源通和監督監管相互制約的機制。完善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機制,建立公共衛生機構和醫療機構協同監測機制,發揮基層哨點作用,提高實時分析、集中研判的能力。加強全市醫療衛生機構實驗室檢測網路建設,提升傳染病檢測能力。
7、健全公共衛生應急救治體系。立足平戰結合、補齊短板,加強區域公共衛生醫學中心、市級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和市、縣級傳染病醫院(病區)建設。依託疾控中心和二級以上醫院,分級分類組建衛生應急隊伍,覆蓋形勢研判、流行病學調查、醫療救治、實驗室檢測、社區指導、物資調配等領域。統籌應急狀態下醫療衛生機構動員回響、區域聯動、人員調集,建立健全分級、分層、分流的傳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機制。強化基層衛生人員業務培訓和應急演練,完善首診負責、預檢分診制度,提升早期識別和應急處置能力。深入開展衛生應急知識宣教,提高人民民眾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認知水平和預防自救互救能力。
8、健全公共衛生應急處置機制。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規範決策主體和處置原則,明確部門及機構的職責分工和工作機制。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指揮機制,建立集中、統一、高效的應急指揮體系。依託市疾控中心建設全市公共衛生應急指揮中心,健全和最佳化平戰結合、跨部門跨區域、上下聯動的聯防聯控協調機制,做到指令清晰、系統有序、條塊暢達、執行有力。完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風險研判、評估、決策、防控協同機制,健全醫療救治、科技支撐、物資保障體系,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置能力。
(三)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9、深化“三醫聯動”改革。學習推廣福建三明市醫改經驗,堅持試點先行,加快緊密型醫聯體、縣域醫共體等網路化布局,大力發展專科聯盟和技術聯盟,促進優質資源縱向流動,實現市縣同質化服務。堅持基本醫療衛生事業公益屬性,深化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推進分級診療、現代醫院管理、全民醫保、藥品供應保障、綜合監管等5項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建設。明確各級醫療機構功能定位,健全分工協作機制,形成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落實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各級醫療機構全面配備、優先使用基本藥物,加強抗菌藥物、抗腫瘤藥物等重點監控藥物的臨床使用管理,醫療機構基本藥物配備品種數量比和金額比穩步提升。
10、推進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以建立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為目標,落實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健全全面預算管理、運營管理、預算績效管理、內部審計和信息公開機制,推動醫院管理科學化、精細化、規範化。加強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充分發揮績效考核的“指揮棒”作用,將績效考核結果與選拔任用、財政補助、評優評先、醫保相關政策調整等直接掛鈎,引導公立醫院提高管理水平,推進公立醫院實現“三個轉變”(發展模式從“規模擴張”向“質量和效益”轉變,運營模式從“粗放管理”向“精細化信息化管理”轉變,資源配置從“重物質要素”向“人才和技術”轉變)。
11、強化醫療衛生綜合監管。持續健全機構自治、行業自律、政府監管、社會監督相結合的醫療衛生綜合監督管理體系,加強對服務要素準入、質量安全、公共衛生、機構運行、醫療保障基金、健康養老、托育服務和健康產業等的監管。完善綜合監管協調工作機制,強化部門協同配合,落實醫療衛生行業綜合監管聯席會議制度,加強信息化監管系統套用,提升衛生健康監督執法能力。充分發揮醫學會、中醫藥學會、醫調委等行業組織作用,規範執業行為、維護行業信譽、調解處理糾紛。持續構建醫療衛生機構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加強醫療衛生機構危險化學品使用管理,落實醫療衛生機構消防安全管理責任,深入開展從業人員消防安全教育培訓。
(四)提升醫療衛生服務能力
12、加強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推進市級區域醫療中心建設,促進醫防融合、防治結合,補齊傳染病、精神疾病、職業病和院前急救等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短板。集中市級優質醫療資源,爭取建設兒科、心血管、呼吸、神經疾病、腫瘤、創傷等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和中醫藥傳承創新白銀分中心。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由市第一人民醫院、市中心醫院、市第三人民醫院牽頭,布局建設 3 個市級區域醫療中心,打造集“診斷、治療、科研、教學、預防”為一體的區域綜合性醫療集團。推進縣級醫院提標擴能建設項目,實現每個縣(區)都有一家三級醫院。完善城鄉醫療衛生服務功能布局,充分發揮縣級醫院的龍頭帶動作用,幫助基層醫療機構建立聯合病房、聯合門診,發展基層特色服務項目。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與預防保健機構、縣區級公立醫院的分工協作機制,充分發揮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衛生健康服務體系中的“網底”作用。
13、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質量。加強臨床重點學科建設,加強兒科、麻醉、精神、康復等薄弱專科建設,加強重症醫學、呼吸、麻醉等重大疫情救治相關學科建設,制定實施鼓勵性政策措施,吸引更多高水平醫務人員從事傳染病防治工作。壓實醫療機構院感防控工作主體責任,建立健全醫院感染監測體系。探索病床急慢分類,按照治療、護理、康復等類型進行病床分類管理。最佳化醫療服務模式,全面推行預約診療和日間手術,建立健全多學科診療制度,實施以病人為中心的責任制整體護理。加強醫療質量管理,落實醫療質量安全核心制度和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完善診療規範和技術指南,實施臨床路徑管理,促進各級公立醫院提升管理和服務水平。發揮臨床藥師作用,開展用藥監測,加強抗菌藥物合理套用。推進心電、影像、檢驗、病理、消毒供應等5個區域醫學中心和胸痛、卒中、創傷、危重孕產婦、新生兒等5個救治中心建設和使用,提升縣級醫院綜合服務能力。
14、加強血站服務體系能力建設。貫徹落實《血站服務體系建設發展規劃(2021-2025年)》,以滿足臨床需求、保障血液安全為目標,以中心血站為主體、縣(區)中心血庫、固定獻血點(獻血屋)、流動採血車為補充,建成“市域統一、覆蓋縣區、運行高效、質量安全”的血站服務體系。實施無償獻血促進行動,加大中心血站運行保障力度,實施血液安全保障能力建設項目,建設白銀市紅十字中心血站體檢實驗樓、更新設施設備,推進縣區固定獻血屋建設,改善血液採集、製備、檢驗、儲存條件,提高血液應急保障能力。允許血站既實行財政全額保障政策,又落實“兩個允許”要求,逐步建立保障與激勵相結合的血站運行新機制。健全無償獻血長效機制,加強無償獻血宣傳、教育、組織、動員工作,把無償獻血工作指標納入文明城市創建、文明單位考核評價指標體系,積極創建全國無償獻血先進城市。
15、加強院前急救體系建設。整合最佳化現有醫療衛生資源,推動全市院前急救中心(站)點建設,建成與全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政府主導、覆蓋城鄉、運行高效、服務優質的市、縣、鄉三級院前醫療急救服務體系。科學合理布局、最佳化資源配置,推進院前醫療急救網路全覆蓋,確保急、危、重症病人得到及時有效救治。提升院前醫療急救服務能力,堅持院前急救和院內救治相結合,提高救治效率。加強院前醫療急救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加大培訓力度,提高醫療救治人員業務水平。積極開展急救常識和技能普及教育,建立公眾急救培訓管理體系,有效提升社會急救能力。
16、鼓勵引導社會辦醫和健康產業發展。提高審批效率,精簡最佳化審批流程,推動部門社會辦醫審批信息共享聯動。逐步實行非營利性民營醫院與公立醫院享受同等待遇,促進公立和民營醫療機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加強民營醫院監管,引導民營醫院加強內涵建設,規範醫療服務行為,保障醫療質量安全。通過特許經營、公建民營、民辦公助等模式,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非營利性醫養結合機構。鼓勵社會力量在醫療資源薄弱區域和康復、護理、精神衛生等短缺領域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支持向社會辦醫療機構購買服務,為社區居民提供家庭醫生簽約和有關公共衛生服務。促進健康與養老、旅遊、網際網路、體育休閒、食品等產業整合發展,壯大健康新業態、新模式。
(五)全周期保障人群健康
17、加強婦幼健康服務。完善婦幼健康服務體系,全市6家婦幼保健機構均達到二級以上等級標準。全面實行婦幼保健機構績效考核,提升婦幼機構服務能力建設。加強兒科建設,提升嬰幼兒重點疾病防治能力。推動婦幼保健機構開展中醫藥服務,開展孕產期保健和新生兒保健特色專科建設。落實母嬰安全“五項”制度,保障母嬰安全,降低死亡率。推廣出生醫學證明電子證照套用。繼續實施婦幼健康重點項目,推動落實基本避孕服務,促進生殖健康服務融入婦女健康管理全過程。統籌推進婚前、孕前保健,開展產後和流產後避孕節育服務,強化出生缺陷綜合防治。繼續開展0-6歲兒童健康管理,加強托育機構衛生保健和嬰幼兒養育專業指導。規範開展兒童早期發展服務、預防青少年近視和肥胖。
18、健全生育和嬰幼兒照護服務。實施三孩生育政策,落實各項配套和獎勵措施。發揮計畫生育協會組織作用,深入開展家庭健康促進行動。對全面兩孩政策調整前的獨生子女家庭和農村計畫生育雙女家庭,繼續實行現行各項獎勵扶助制度和優惠政策。建立健全計畫生育特殊家庭全方位幫扶保障制度,完善實施計畫生育特殊家庭“4+1”聯繫人制度和定期走訪慰問制度,確保計畫生育特殊家庭聯繫人制度、就醫綠色通道、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三個全覆蓋”。建立市、縣(區)兩級托育服務指導中心,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提供普惠托育服務。加大對社區嬰幼兒照護服務的支持力度,強化對家庭嬰幼兒早期發展指導,開展嬰幼兒照護服務示範機構試點工作。按照千人托位數達到4.5個標準,在新建居住區規劃、建設與常住人口規模相適應的嬰幼兒照護服務設施及配套安全設施,並與住宅同步驗收、同步交付使用。老城區和已建成居住區無嬰幼兒照護服務設施的,要限期通過購置、置換、租賃等方式建設,逐步滿足嬰幼兒托育服務需求。
19、加強老年健康服務。推進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和老齡化中長期規劃,完善健康教育、預防保健、疾病診治、康復護理、長期照護、安寧療護等老年健康服務體系。健全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制度,加強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完善老年人健康檔案,進行老年人群重點慢性病的早期篩查、干預及分類管理。實施失能預防項目,降低老年人失能發生率。探索實施長期護理險。開展老年友善醫療衛生機構創建,推動醫療衛生機構為居家失能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巡診送藥等上門服務。依託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以及具備服務能力的養老機構,為居家和各類機構的失能老年人提供長期護理服務。完善以需求為導向,覆蓋居家、社區、機構的醫養結合服務體系,提供各個階段標準化、個體化、多樣化、精準化的醫養結合服務。實施社區(鄉鎮)醫養結合能力提升工程,擴大失能老年人長期照護服務的有效供給。鼓勵新建醫養結合機構,支持城市二級及以下公立醫療機構通過轉型、閒置資源整合改造等多種方式,發展康復、護理、臨終關懷等接續性醫療機構,支持社會資本參與提供醫養(康養)結合服務,所有養老機構均以不同形式為入住老年人提供醫療衛生服務。
20、實施職業健康保護行動。持續開展重點職業病及危害因素監測,強化職業健康危害源頭防控,深化重點行業職業病危害專項治理,鼓勵企業完善職業病防護設施,改善工作場所勞動條件。健全市、縣(區)兩級職業病防治技術支撐體系,完善職業病診斷和救治保障。加強職業健康促進,開展職業病防治宣傳教育,推動健康企業建設,提升接觸職業病危害勞動者的職業病防護意識和能力。到2025 年底,接塵工齡不足5年的勞動者新發塵肺病報告例數占年度報告總例數的比例明顯下降。
(六)促進中醫藥事業產業發展
21、推進五級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依託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建設市級中醫醫療中心和中醫藥養生保健服務示範基地;會寧縣、靖遠縣、景泰縣中醫醫院充分發揮其在縣域醫共體中的龍頭作用,輻射帶動鄉、村兩級的中醫藥服務,平川區中醫醫院建成二級甲等中醫醫院,二級以上綜合醫院、婦幼保健機構設定中醫科或康復科;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設中醫館(國醫堂);村衛生室開展中醫藥適宜技術,實現中醫綜合治療區全覆蓋;家庭醫生提供中醫藥及中醫治未病簽約服務,促進居民家庭學中醫、懂中醫、用中醫。鼓勵民營醫院大力開展中醫醫養服務。通過三至五年的努力,加快構建覆蓋廣泛、特色鮮明、優質方便的“市、縣、鄉、村、戶”五級中醫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市級(區域)中醫醫療中心,爭取創建省級(區域)中醫醫療中心。
22、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實施中醫藥發展重大工程和中醫臨床優勢培育工程,打造中醫特色科室、專家工作站,持續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設省級或市級區域中醫(專科)醫療中心、中醫治未病中心、康復中心;重點發展骨傷、肛腸、兒科、皮膚、婦科、針灸、推拿以及心腦血管病、腎病、周圍血管病等中醫特色突出的優勢專科專病。充分發揮中醫藥在重大疾病、治未病和疾病康復中的重要作用,為中醫優勢病種和高危人群,提供融預防、治療、康復於一體、全鏈條的中醫藥服務。堅持中西醫並重,實施中西醫協作攻關工程,建立綜合醫院、專科醫院中西醫會診制度,將中醫納入多學科會診體系。提升中醫藥公共衛生應急能力,建立健全中醫藥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工作機制,制定中醫藥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深入實施“網際網路+中醫藥健康服務”行動,大力發展網際網路中醫醫院,提高中醫特色醫療資源可及性和整體效率。推動中醫藥科研創新,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
23、強化中醫藥傳承創新。鼓勵開展中醫典籍的研究及利用,深入挖掘白銀市的中醫藥資源,建立中醫藥古籍和傳統知識數字圖書館,形成具有白銀特色的中醫藥文獻。加快推進活態傳承,完善學術傳承制度,加強名老中醫學術經驗、老藥工傳統技藝傳承,實現數位化、影像化記錄。開展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推進中醫藥博物館事業發展,實施中醫藥文化傳播行動,推動中醫藥知識進社區、進校園、進機關、進企業、進家庭。堅持中醫藥健康產業與中醫藥事業相融合、傳承與創新並舉,不斷豐富理論創新新成果。依託白銀市中醫藥研究所,解決中醫藥健康產業領域新產品研發、中試和產業化等瓶頸問題。強化產品創新,支持企業、醫療機構、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聯合攻關,加快中藥新藥創製和古代經典名方、醫療機構製劑研究。促進機制創新,支持和發展中醫藥新型科研創新實體,探索建立中醫藥技術研究成果轉化、協作開發的新模式、新機制。加強中醫藥科學研究,積極爭取國家、省級項目支持,開展防治重大、難治、罕見疾病和新發突發傳染病等臨床研究。
24、推動中醫藥產業發展。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關於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的若干措施》,建立完善市縣中醫藥產業發展統籌協調機制,推進中醫中藥產業發展專項行動計畫。做優中藥材標準化種植,最佳化道地藥材種植布局,打造道地藥材優勢產區,2025年中藥材種植面積(含文冠果40萬畝)達到百萬畝以上。做強中藥精深化加工,打造中藥加工產業集群,引進一批中藥龍頭加工企業,培育一批中藥企業集團,提升一批中藥骨幹企業。促進中藥材市場化流通,建立中藥材收儲制度,提升中藥材倉儲能力,支持白銀市中藥材交易市場等建設標準化、規模化中藥材倉儲物流基地。做精全過程質量管控,加強中藥材種質資源保護,建立中藥材種質資源庫。強化產區環境、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和道地藥材認證。健全中藥材第三方質量檢測體系,建立大宗中藥材質量追溯系統,實現中藥材來源可查、去向可追、全程溯源管理。積極回響“一帶一路”倡議,推進中醫藥開放合作發展,加強中醫藥文化傳播。
(七)實施衛生健康人才工程
25、強化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堅持黨管人才原則,以全方位引進、培養、用好人才為主線,實施衛生健康人才“4132”工程,即:建好基層、專業、高層次、管理4支人才隊伍;建設一個衛生健康人才培訓基地;建立“高校、醫院、疾控三位一體”的公共衛生與臨床醫療複合型人才培養機制;健全衛生健康人才素質“雙提升”制度,更加注重衛生健康人才黨性修養、醫德醫風、人文素養提升,培養有溫度的醫者,使醫務人員真正成為生命和健康的照護者,為健康白銀建設提供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撐。重視加強疾控人才隊伍建設,建立適應現代化疾控體系的人才培養使用機制,穩定基層疾控隊伍,著力培養能解決病原學鑑定、疫情形勢研判和傳播規律研究、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實驗室檢測等實際問題的人才。
26、強化衛生健康人才引進。加強和改進衛生健康人才引進工作,保障醫療衛生機構用人自主權,公立醫院引進高層次、急需緊缺人才,可在政策範圍內自主制定、發布、調整人才引進計畫,自主設定任職資格條件和考察程式,按規定採取公開考核與考察的方式招聘。深入實施衛生健康“三個一批”人才計畫,推動市縣建立區域高層次人才項目計畫,打造門類齊全、梯次合理的高層次人才選拔培養梯隊。按照“兩個允許”要求,推進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落實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兩個同等對待”,完善訂單定向本科醫學生市內統籌調劑和“縣聘鄉用”辦法,推動基層醫療衛生單位定向招聘各類項目人員為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注重加強臨床、麻醉、全科、兒科、產科、心理衛生等急需緊缺專業人才引進和培養,加強疾病預防控制、出生缺陷防控、婦幼保健、精神衛生、健康教育、衛生應急、采供血等公共衛生人才培養,適度擴大中醫醫生培養規模,鼓勵“中醫西用、西醫中用”。
27、強化衛生健康人才培養。完善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機制,科學制定醫學人才需求規劃和年度計畫。強化醫教協同,建立全科醫學教學體系,爭創省級全科醫學實踐教學示範基地。發揮甘肅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教學科研優勢,培養一批有影響力的專門人才、學科帶頭人。發揮好省級優秀青年人才、骨幹人才、首席專家、銅城英才和名中醫為各類高層次人才作用。建立鄉鎮衛生院院長競聘上崗、考核激勵和定期輪崗制度。加強公立醫院領導人員職業化培訓,鼓勵對公立醫院主要負責人實行年薪制;制定完善公立醫院院長任用、考核、激勵、培訓、流動、退出等制度。鼓勵大醫院醫師下基層、退休醫生開診所,通過對口支援、遠程醫療、構建醫療聯合體等途徑,提升基層醫療服務水平,增強基層首診吸引力。關心關愛醫務人員,改善醫務人員工作條件,維護醫務人員身心健康,大力弘揚職業精神,保障安全執業環境,推進衛生健康人才素質“雙提升”。
(八)實施全民健康信息保障工程
28、加快推進衛生健康信息化建設。全面強化市級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設,完善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等全民健康信息核心資料庫,推進全民健康信息互聯互通、數據資源共享套用。提升市級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互聯互通套用水平,為民眾提供網際網路醫院、遠程醫療、雙向轉診、處方流轉、藥品配送等線上線下一體化“網際網路+醫療健康”服務,全民健康信息互聯互通成熟度達到四級以上。建設全市統一的醫療衛生行業綜合監管系統,將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納入統一監管,實現各相關部門、各層級和醫療衛生行業內部各領域監管信息的互聯互通、動態監管。加強醫院信息化建設,以電子病歷為核心、以醫院集成平台為支撐,推進電子病歷套用水平分級評價和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共享,構建智慧醫療、智慧服務、智慧管理“三位一體”的智慧醫院服務體系,解決好老年人等群體運用智慧型技術困難問題。加強健康醫療大數據安全防護,健全完善監管機制,嚴格落實公民健康信息、個人隱私信息保護制度,規範開展健康醫療大數據運營,加強醫療衛生機構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信息防護。
29、推動健康信息化新業態快速有序發展。積極推進5G技術、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醫療健康服務領域的創新套用,提升衛生健康信息化支撐水平。規範推進“網際網路+醫療健康”服務創新發展,建立覆蓋全生命周期的預防、治療、康復和自主健康管理一體化的居民健康信息服務體系。鼓勵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社區醫院套用信息化手段、可穿戴設備,開展面向居民的慢病管理、康復訓練、健康教育等服務。
(九)實施健康鄉村工程
30、實施健康鄉村工程。依託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引導優質醫療資源向鄉村下沉延伸。按照“填平補齊、完善功能、滿足需求、提升能力”的原則,試點建設一批新型健康鄉村服務綜合體,推進鄉鎮衛生院、村衛生服務室基礎設施提檔升級。按照“基礎設施標準化、設備設施標準化、服務功能標準化、信息建設標準化”的要求,整合基本醫療、中醫藥、公共衛生、康復、養老、托育等健康服務功能,充分運用人工智慧等現代信息技術,兼具公共衛生應急場所功能(平急轉換),打造鄉村健康服務“白銀樣板”,創建基層衛生健康綜合試驗區,示範引領城鄉基層衛生健康工作高質量發展,為人民民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
31、健全健康扶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長效機制。落實鞏固拓展健康扶貧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六大機制和五項行動,為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更加堅實的健康保障。建立動態監測幫扶長效機制,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以及其他重點對象進行核實,指導做好住院轉診引導、用藥指導和康復管理等,做到及時幫扶、動態清零。建立鞏固健康扶貧成果的長效機制,對脫貧縣的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和合格醫生各項指標進行動態監測、跟蹤銷號,及時消除風險隱患。建立家庭常見突發疾病的應急自救互救長效機制,加強脫貧地區健康促進,建立長效健康危險因素防控機制,推進健康鄉村建設。繼續推行東西部協作、三級醫院對口幫扶二級醫院、市級“組團式”等長效幫扶機制,加強醫療衛生人才交流、團隊建設、遠程醫療和新技術、新業務開展,提升貧困縣縣級醫院大病救治、疑難病診治能力。
32、加強基層衛生服務能力建設。持續推進鄉村一體化管理,提升鄉鎮衛生院分級診療病種救治能力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在鄉級層面,合理配置、補齊短板,鼓勵二級以上醫院向基層醫療機構提供遠程診療服務,加快彩超、DR影像、遠程會診等有信息化傳輸功能的醫療設備配備和套用,推進“基層檢查、上級診斷”。在村級層面,鞏固提高村衛生室分類建設標準,健全村醫準入退出機制,加強培訓進修,提高村醫技術服務能力,推動鄉村醫生向執業(助理)醫師轉變。深入開展“優質服務基層行”活動,加強社區醫院建設,提高基層醫療機構常見病、多發病診治水平。強化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規範化管理,深入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鞏固簽約服務覆蓋面,做實做細服務,提升簽約居民的感受度。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保障。堅持黨對衛生健康工作的全面領導,全面加強衛生健康系統黨的建設。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牢固樹立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促進黨建和衛生健康業務深度融合,以黨建引領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推動衛生健康系統基層黨組織建設,加強公立醫院黨的建設,全面落實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建立健全議事決策制度。加強醫德醫風教育,完善醫德醫風考核機制,強化考核結果運用。將深化醫改、健康白銀行動、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國家衛生城市等主要健康指標納入縣(區)領導班子年度考核內容。建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規劃監測評估體系,完善常態化、經常化的督查考核機制。
(二)強化政策支撐。完善健康投入體系,持續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穩定的公共衛生事業投入保障機制。全面落實政府對符合區域衛生規劃的公立醫院投入政策和對中醫院的投入傾斜政策,鼓勵支持社會資本依法進入衛生健康行業。按規定落實政府對符合公立醫院區域衛生規劃的衛生健康體系基本建設、設備購置的投入政策。所有衛生健康服務機構基本建設均納入全市國土空間規劃,並為未來發展預留空間。
(三)強化部門職責。衛生健康、發展改革、財政、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醫療保障、機構編制等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協調推進規劃實施。衛生健康部門要制訂市級區域衛生規劃和醫療機構設定規劃並適時動態調整,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嚴格把握中期評估節點,對目標任務進行必要調整;發展改革部門要將衛生規劃和醫療機構設定規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安排,依據規劃對新改擴建項目進行基本建設管理,推進醫療服務價格改革;財政部門要按照政府衛生投入政策落實相關經費;自然資源部門要依據依法批准城鄉規劃審批建設用地;機構編制部門要依據有關規定和標準,統籌公立醫療衛生機構編制,並適時調整;醫療保障部門要加快醫保支付制度改革;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要協調解決醫務人員職稱待遇方面的問題。
(四)強化輿論宣傳。採取多種形式,宣傳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重大意義、目標任務和重大舉措,及時發布政策解讀,回應社會關切。以民眾喜聞樂見宣傳方式,引導民眾掌握健康知識,動員和組織個人和家庭落實個人健康責任,養成健康生活方式。鼓勵引導廣大醫務人員踐行“大衛生、大健康”理念,積極參與健康促進。充分發揮衛生健康行業學協會和其他群團組織作用,指導組織開展健康促進和健康科普工作。加強科學引導和典型報導,增強社會的普遍認知,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