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印發
索 引 號: 014500815/2021-08120 | | |
| | |
標 題:江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江西省“十四五”衛生健康發展規劃的通知 |
江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江西省“十四五”衛生健康發展規劃的通知
各市、縣(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
《江西省“十四五”衛生健康發展規劃》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2021年9月30日
(此件主動公開)
規劃內容
一、總體要求
(一)發展環境。
“十三五”時期,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省上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衛生與健康的重要論述和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大力推進健康江西建設,持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不斷完善衛生健康服務體系,衛生健康事業獲得長足發展,人民民眾健康水平顯著提高,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常態化疫情防控守護人民民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保障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十三五”規劃目標如期實現,與2015年相比,全省主要健康指標呈現“一升三降”的良好態勢:人均期望壽命從75.9歲提高到77.2歲,孕產婦死亡率從8.69/10萬下降到5.94/10萬,嬰兒死亡率從6.9‰下降到4.2‰,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從10‰下降到6.6‰。
到2020年,全省每千人口擁有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執業(助理)醫師數、註冊護士數分別達到6.32張、2.32人、2.86人,個人衛生支出占比下降到26.1%,健康素養水平提升至20%。建立健康扶貧“四道保障線”四道保障線: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貧困人口疾病醫療補充險。,大病救治病種擴大至35種,累計免費救治患者147.2萬例。
“十三五”期間,共爭取中央投資項目334個,總投資150.87億元,用於各級醫院、疾控機構、婦幼保健機構等建設。以鄉鎮為單位適齡兒童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達98.2%。建成13個國家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和31個省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示範區覆蓋率達到31%。全省中藥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525.6億元,推動上饒國家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區建設,建成10個市級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基地、27個示範項目和13箇中醫藥文化旅遊基地。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江西常住人口為4518.86萬人,占全國人口比重3.2%;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增加至762.48萬人,占總人口比率上升至16.87%。
進入“十四五”時期,衛生健康事業迎來重大發展機遇。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成健康中國。國家對衛生健康事業高度重視,共建“一帶一路”、積極參與長江經濟帶發展,深度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江地區一體化發展、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以及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試驗區等國家政策在江西集成,這些都為我省衛生健康事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發展機遇。
新冠肺炎疫情對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帶來深刻影響,常態化疫情防控的整體能力有待提升,健康優先、預防為主、共建共享的全民健康格局和社會氛圍有待進一步形成。隨著疾病譜變化,傳統和新發傳染病疫情相互疊加,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持續高發,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有發生,多重疾病負擔並存、多重健康影響因素交織,“一老一小”人群多重衛生健康需求迸發,衛生健康服務供給壓力、公共衛生安全治理難度持續加大。衛生健康總體資源不足,優質資源總量相對缺乏,全省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和制度建設有待加強。科研水平有待提高,人才總量和高層次人才不足,現代化、信息化、智慧型化發展不夠。優質醫療資源供給程度不高,民眾對深化醫改期望更高,高質量、多樣化醫療服務需求增多,大健康產業與事業發展融合度還不夠。這些挑戰都有待在“十四五”時期逐步化解。
(二)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衛生與健康的重要論述和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緊緊圍繞高質量跨越式發展首要戰略,堅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堅持預防為主,堅持基本醫療衛生事業公益屬性,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全面推進健康江西建設,全方位全周期維護和保障人民健康,持續推進衛生健康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江西篇章、描繪好新時代江西改革發展新畫卷提供堅實的健康保障。
(三)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新時期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把黨的領導貫穿到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全領域、全過程,全面推進公立醫院黨的建設各項工作,構建現代衛生健康法規政策、制度體系,完善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大力弘揚偉大抗疫精神,崇尚實幹,奮力建設健康江西。
堅持健康優先。堅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緊緊圍繞健康中國戰略,深入推進健康江西行動;堅持預防為主,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促進不斷提升全民健康意識和健康發展地位,實現共建共治共享;鼓勵優生優育,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穩定發展。
堅持深化改革。鞏固改革發展成果,圍繞內涵提升、文化建設和制度建設,突出最佳化資源配置,著力深化衛生健康服務供給側改革,發揮科技創新和信息化等引領支撐作用,推動高質量發展。
堅持項目帶動。以項目促發展,補齊短板弱項,改革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推動中西醫協同發展,推進公共衛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增強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動力。
堅持政府主導。強化政府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中的責任,維護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公益性質,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強化“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的理念,形成大衛生、大健康格局,全面推進衛生健康事業發展。
(四)總體目標。
展望2035年,贛鄱大地與全國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成具有江西特色現代化經濟體系,老區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取得更為明顯的進展,健康江西建設富有更大成效,為建成健康中國築牢堅實基礎。
“十四五”期間,健康優先的戰略地位更加突出,衛生健康體系更加完善,衛生健康法規制度更加健全,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格局基本形成,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能力顯著增強,公共衛生體系最佳化升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優質高效,健康江西行動成效顯著。衛生健康資源總量適度增加、結構更加最佳化,惠及城鄉居民的高效優質的衛生健康服務體系基本形成,醫療服務質量和水平全面提升。
江西省“十四五”時期衛生健康發展規劃主要指標
二、主要任務和重點工程
(一)築牢公共衛生防護網,提高風險防範處置能力。
1.健全應急指揮體系。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上下聯動、部門配合、分級負責的公共衛生應急指揮體系。適時建設江西省公共衛生應急指揮中心,實行平戰結合,負責統一協調指揮。各市、縣、鄉鎮(街道)都要建立相應工作機制,建立指令清晰、系統有序、上下聯動、條塊暢達、執行有力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決策指揮體系。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依法設立公共衛生委員會,負責社區疫情防控的聯絡協調、組織動員、健康教育以及愛國衛生運動工作。強化疫情、輿情和社情“三情”聯判聯動處置。
2.最佳化監測預警體系。強化生物安全管理,以新發傳染病、輸入性傳染病、不明原因疾病、食源性疾病、兒童高發傳染病和異常健康事件等為重點,建立多渠道監測預警機制。在發熱門診和腸道門診、機場、車站、學校、托幼機構、藥店等重點場所設立監測哨點,建立以重大傳染病疫情為主的公共衛生安全預警多點觸發機制,推動與周邊省份構建區域聯防聯控應急機制,提高風險評估和綜合預警能力。完善“及時發現、快速處置、精準管控、有效救治”的常態化防控機制。
3.強化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職能。強化監測預警職能,完善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系統,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提升公共衛生監測預警、風險評估、流行病學調查、檢驗檢測和應急處置能力。完善醫療機構與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之間信息共享,實現疫情信息來源暢通、數據開放共享。
4.明確分級定位發展。最佳化完善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職能設定。強化省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傳染病檢驗“一錘定音”能力和突發傳染病防控快速回響能力,最佳化市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檢測能力,做實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疫情發現和現場處置能力。改善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業務用房條件,加快疾病預防控制信息化建設步伐,完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設備裝備,加大現有實驗室基礎設施的改造升級。
5.完善醫療救治體系。以“平戰結合、中西醫結合、分層分類、高效協作”為原則,構建分級、分層、分流的傳染病救治網路。實施防控救治能力提升工程,重點提升發熱門診收治能力、“平疫結合”可轉換傳染病區救治能力、可轉換重症監護病區床位擴增能力、實驗室檢測能力、傳染病(核酸)檢測能力、醫療廢棄物收集轉運處置能力、醫療急救技術能力。依託區域內三甲綜合醫院,建設重大傳染病疫情救治基地和省級區域醫療中心,爭取建設1-3家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立集公共衛生、臨床醫療、科研教學為一體的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實現醫防有機融合。加強二級以上綜合醫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設。
6.完善應急保障體系。健全省級集中儲備和三甲綜合醫院院級儲備相互補充的公共衛生應急物資儲備體系,最佳化重要應急物資生產保障和區域布局,加強應急物資戰略儲備。健全重大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救治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強化科技支撐,鼓勵醫防學研企合作,推動科學研究、疾病控制、臨床治療有效協同。
7.推進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改革。系統推進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改革,健全省市縣三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各類專科疾病防治機構為骨幹,醫療機構為依託,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網底,防治結合、全社會協同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
8.創新醫防協同機制。明確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負責對醫療衛生機構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指導、考核和督查等職能。落實醫療機構公共衛生責任,加強各級各類醫療機構與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之間的信息共享、會商分析與風險預警,提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風險評估預警的前瞻性與高效性。
9.最佳化衛生健康治理結構。調整最佳化職能,統籌設定有利於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治理體系,深化省衛生健康事業單位改革,切實理順職責關係,做好業務接續,確保協同高效。統籌推進市縣衛生健康事業單位改革,著力推動衛生健康單位功能再造、系統重組、結構最佳化,持續提升衛生健康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二)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深入實施健康江西行動。
10.健全健康江西建設推進機制。以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和推進健康江西建設為統領,健全健康工作組織領導體系,完善健康江西政策體系、指標體系、評價體系,建立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全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健全健康江西行動組織架構,強化各部門聯動協作,開展跨部門健康行動,形成高效協同的組織保障基礎,建立良好的工作格局。按照健康江西行動部署,明確責任主體和部門分工,抓好各項工作的協調落實。
11.落實健康江西專項行動。著眼於加強健康影響因素干預、提高全生命全周期健康服務水平、加強重大疾病防治能力建設,全面推進落實健康江西各專項行動,提出工作舉措、明確任務分工,分步驟、分階段推進實施。壓實工作責任,加強督促指導,嚴格考核評估,確保健康江西各專項行動落地成效。
12.實施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積極倡導“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理念,通過普及健康知識和技能,推動健康教育進家門、進學校、進社區、進單位,創造有利於健康的社會、經濟、文化、環境和條件。建立健全健康科普知識發布平台和傳播機制,充分發揮報紙、雜誌、廣播電視、圖書、新媒體等傳播媒介作用,鼓勵支持主流媒體開辦各類優質的健康科普專欄或節目。
13.完善監測考核評價體系。切實發揮考核“指揮棒”的作用,建立常態化、經常化的監測、評估、督查考核機制,組織實施好考核、評估、監測等工作,做好健康江西行動考核評估結果套用。
(三)全方位干預影響健康因素,預防控制重大疾病危害。
14.養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力宣傳健康科普知識,倡導“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菸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養成“勤洗手、戴口罩、少聚集、分餐制、一米線”等健康行為習慣,落實《江西省城鄉衛生健康公約》,實現健康生活少生病。在全省範圍內實現室內公共場所、公共運輸工具全面禁菸。強化青少年近視、齲齒、肥胖等防控。
15.強化擴大免疫規劃工作。加快推進全省免疫規劃信息化和數位化預防接種門診建設,加強疫苗採購和預防接種管理,提高預防接種服務水平,維持高水平人群免疫屏障,以鄉鎮(街道)為單位適齡兒童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保持在90%以上。
16.實施重大疾病綜合防控。規範法定傳染病報告管理,加強愛滋病、病毒性肝炎、結核病、血吸蟲病、麻風病和梅毒等傳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控,努力控制和降低傳染病流行水平。建設國家級、省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實施慢性病干預計畫,加強心腦血管病、癌症、糖尿病、慢阻肺等慢性疾病的防治,推進重大疾病預防篩查和規範管理。
17.探索建立“同一健康”防治體系。宣傳“同一健康(One Health)”同一健康:多學科共同合作為人類健康、動物健康、環境健康三者共同成為一個健康整體而進行的工作和努力。理念,積極探索預防、應對和處置新發和再發傳染病防控工作試點,強化禽流感、狂犬病、布病等人畜共患病源頭治理,將新發和再發人—畜禽—野生動物共患傳染病的防控關口前移到環境防控、動物防護,加強疾病監測預警、風險評估和有效控制,實現人類、動物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
18.推動精神衛生服務優質高效。合理規劃精神專科醫療資源,加強人員培養培訓,規範臨床診療行為,強化精神專科醫院院內康復,提高醫療質量管理和患者醫療保障水平。完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服務工作機制,多渠道開展日常發現、登記報告、隨訪管理、危險性評估、服藥指導、心理支持等服務,依法處理嚴重精神障礙患者肇事肇禍案(事)件。
19.全面加強社會心理服務。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將心理健康服務融入社會治理體系、精神文明建設和愛國衛生運動,搭建社會心理服務平台。加強重點人群心理健康服務,完善社會心理服務規範管理措施,強化心理危機干預和心理援助,普及心理健康知識。
20.提高血液供應保障能力。加強無償獻血法治建設,加大宣傳力度,完善采供血網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提高千人口獻血率,保障臨床用血需求。推進血液安全保障設施設備建設,不斷提升血液質量安全水平。建立“采供用管服”綜合監管信息系統,完善全省血液聯動保障機制,保障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血液供應。
21.全面實施以傳染源控制為主的防治策略。建立完善與全省經濟發展水平相應的長效工作機制和防治網路,全面落實綜合預防措施,持續鞏固提升全省血吸蟲病地方病控制和消除成果。嚴格執行瘧疾病例管理模式,防止輸入性瘧疾再傳播。加強重點地區、重點人群和重點蟲種的精準防控和監測力度,進一步控制和消除重點寄生蟲病。
22.保障食品藥品安全。完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會商通報、風險評估工作機制,最佳化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工作網路。強化醫療機構食源性疾病監測報告職責,持續開展重點食源性疾病主動監測,提高監測針對性。充分運用風險監測評估結果,實施地方標準與風險監測評估的有效銜接,提升標準制定針對性。
23.開展城鄉環境整潔行動。以農村垃圾、污水處理和城市環境衛生薄弱地段整治為重點,持續深入開展整潔行動,統籌治理城鄉環境衛生問題,築牢公共衛生第一道防線。科學開展病媒生物防制,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除四害”活動,清除病媒生物孳生地,防止登革熱、流行性出血熱等病媒生物傳播疾病的發生流行。全面推進“廁所革命”,到2025年,基本普及農村衛生廁所。
24.深入推進衛生城鎮創建。加快推進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鎮建設,進一步改善衛生與健康環境,完善公共健康設施,提升城鄉居民衛生與健康素養水平。開展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鎮建設評價,推介健康“細胞”工程建設典型示範,在全省打造一批健康社區示範點。
(四)全周期保障生命健康,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25.加強婦幼健康服務體系建設。健全出生缺陷綜合防治網路。強化婦幼健康機構標準化建設與規範化管理,推動婦幼健康機構臨床和保健深度融合發展。加強婚前、孕前、孕產期、新生兒期和兒童期保健等生育全程優質服務,提升縣級孕產期保健、兒童健康集中管理中心覆蓋率和服務能力。實施婦幼健康服務保障工程,完善危重孕產婦和新生兒救治體系建設。
26.提升婦幼健康服務能力。支持各級婦幼保健機構、婦產醫院和綜合醫院婦產科建設,提升服務品質。強化省市縣三級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兒救治中心標準化建設。加強兒童專科醫院或綜合性兒科病房建設,實現每個設區市都有1所高水平的兒童專科醫院或綜合性兒科病房。
27.完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完善老年醫療資源布局,加大老年醫院、康復醫院、護理院、安寧療護機構等老年健康服務機構建設力度。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病房建設,推動設定老年、康復、護理、安寧療護等床位。積極引導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老年醫院、康復醫院、護理院、安寧療護機構等老年健康服務機構建設。發展老年醫學科,推動二級及以上綜合醫療機構開設老年醫學科,加強老年健康服務人才培養。
28.最佳化老年健康服務。加強老年健康宣傳教育,開展老年人營養改善行動,提升健康素養。建立健全老年健康危險因素監測和干預、疾病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失能預防三級預防體系。加強老年人健康管理,提供醫養康養相結合服務,開展預防老年人跌倒、心理健康等干預。全面落實老年人醫療服務優待政策,建設老年友善醫療衛生機構。推進老年康復和護理服務,發展長期照護和安寧療護服務,增加老年護理供給。
29.加快發展醫養結合服務。支持養老機構開展醫療服務、醫療機構開展養老服務,遴選和建設一批醫養結合特色機構和社區,推進醫養結合型健康養老服務業發展。依託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利用現有資源,改擴建一批社區(鄉鎮)醫養結合服務設施,重點為社區(鄉鎮)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集中或居家醫養結合服務。深化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協作機制,推動養老機構與周邊的醫療衛生機構開展簽約服務。
30.實施職業健康保護行動。倡導健康工作方式,樹立健康意識,強化法律意識,督促用人單位落實主體責任,加強勞動過程防護,提升應急處置能力,加強防暑降溫措施,規範特殊作業模式。提供健康防護設施,落實項目防護、健康監護、管理責任制度,規範勞動用工管理,做好監測評價。
(五)全過程提高服務質量,提升民眾就醫滿意度。
31.推進高水平醫療機構建設。引進國內優質醫療資源,建設一批區域醫療中心,形成省級有高峰、市級有高地、縣級有高原的醫學學科協調發展格局,重點支持我省實力較強、具備條件的學科,積極創建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壯大優質醫療資源。統籌考慮人口、區域、交通等因素,依託服務能力強的省級和市級醫療機構,分片區遴選建設一批省級區域醫療中心。
32.有效提升醫療救治能力。加強院前急救體系建設,推進卒中、創傷急救、胸痛、危重孕產婦、危重新生兒五大救治中心建設。抓好疑難病診斷能力提升項目工程和省域重點疾病診療能力提升項目,補齊區域專科服務短板,促進醫療服務能力向高質量發展轉變。
33.開展市級醫院達標建設。重點支持市級三甲醫院提升重症醫學科、感染性疾病科、腫瘤科、兒科、精神心理科、康復科、麻醉科等急需和薄弱學科建設,補齊醫院發展短板,促進優質醫療資源均衡布局,實現每個設區市的綜合醫院、中醫醫院、婦幼保健院三級醫院全覆蓋。
34.實施縣級醫院提標擴能建設。加快補齊縣域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短板,重點支持縣級醫院改善業務用房條件,更新換代醫療裝備。實施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推進縣級醫院達到國家縣級醫院綜合服務能力推薦標準,力爭全省縣級醫院基本達到三級醫院硬體要求。
35.推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最佳化省域內高水平醫療機構布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重要醫療設備配備,建設面向周邊市縣的遠程診療和教育平台,促進優質醫療資源向市縣延伸,實現優質醫療資源同質傳輸。
36.增強基層“網底”服務能力。加強基層衛生基礎設施建設,最佳化和完善與服務功能相匹配的醫療設備和配套設施。實施優質服務基層行活動和社區醫院建設,做實做細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強化鄉鎮衛生院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功能,提高鄉鎮衛生院首診能力。補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風景名勝區等非建制區公共衛生服務短板,依託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立公共衛生服務中心。合理設定村衛生室,全面提升村衛生室服務水平。全面推行鄉村一體化管理,推進鄉村醫生“鄉聘村用”。
37.提升醫療質量和服務水平。推進醫療管理項目化,全面實施臨床路徑管理,規範診療行為,推進合理用藥,加強重大疾病規範化診療管理,加強醫療質量監管,保障醫療安全。
38.改善人民民眾就醫體驗。推進改善醫療服務行動向縣級醫院深入,強化滿意度評價結果運用,積極參與智慧服務評級。最佳化診區設施布局,營造溫馨就診環境,持續改善人民民眾就醫體驗。深入實施優質護理服務工作,全面推行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強化醫療機構、醫師、護士電子化註冊管理。
(六)堅持傳承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中醫藥。
39.健全中醫藥服務體系。進一步改善省市縣公立中醫醫院基礎條件,布局建設一批省級區域中醫專科診療中心,力爭實現設區市屬三級公立中醫醫院和縣辦公立中醫醫院全覆蓋,全部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定中醫館、配備中醫醫師,大力發展中醫診所、門診部、特色專科醫院,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連鎖經營。加快推進二級及以上公立綜合醫院、婦幼保健院、專科醫院的中醫科、中藥房建設。
40.提高中醫藥服務水平。圍繞中醫診療具有優勢的專科專病,做優做強中醫優勢專科。提高中西醫結合醫療服務能力,建設中西醫結合多學科團隊,搭建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平台。提升中醫醫院應急和救治能力,建立中醫藥第一時間參與公共衛生應急的制度。加強全省中醫醫院感染性疾病診療水平和應急救治能力建設。
41.強化中醫藥預防疾病的獨特作用。支持建設一批省級、市級中醫治未病中心;推進縣級中醫院中醫治未病服務指導中心建設,指導轄區內所有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提供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大力推廣中醫治未病理念的健康生活方式,推進重點人群和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布局一批中醫特色康復中心,研究一批中醫藥康複方案和技術規範,推廣一批中醫康複方案。
42.推進中醫藥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深化醫教協同中醫藥教學改革,推動建立以中醫藥課程為主線的中醫藥類專業課程體系,建立早跟師、早臨床學習制度。推進中醫藥類一流學科建設。加強中醫規範化培訓基地建設,推進職業院校中醫藥類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大力培養中醫藥技能人才。持續開展人才培養“杏林”計畫,培養造就一批高層次複合型的中醫藥創新型領軍人才、基層中醫藥優秀人才。完善中醫藥人才評價和激勵制度,開展省國醫名師評選。
43.增強中醫藥創新能力。以贛江中藥創新中心、中國中醫科學院健康研究院等國家級創新平台為龍頭,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和企業為主體,聚焦中醫藥發展需求和關鍵技術研發,以產業鏈、服務鏈布局創新鏈,多學科、跨部門共同參與的中醫藥產學研一體化創新模式。
(七)最佳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44.促進家庭持續健康發展。推進新型家庭文化建設,更加注重家庭、家教和家風,開展文明健康家庭創建活動,完善計畫生育家庭特別扶助制度,加大對殘疾人家庭、空巢家庭、流動家庭、留守家庭等特殊家庭的教育指導和幫扶力度,促進建立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推動形成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
45.建立人口監測體系。完善監測調查及成果分析制度,建立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監測體系,健全人口監測網路,基本實現全面健康信息平台內人口基礎信息部門共享,加強人口監測和形勢分析,跟蹤評估生育政策實施效果。
46.完善優生優育保障體系。落實國家人口中長期發展戰略,全面評估現有生育政策實施效果,完善相關法規、規章,進一步最佳化生育政策,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提高優生優育服務水平,落實各項生育服務利導政策,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引導生育水平提升並穩定在合理區間,提高人口質和量。加強宣傳倡導,促進相關惠民政策與生育政策有效銜接,精準做好各項管理服務。
47.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支持面向社會的普惠托育服務,加快推進托育從業人員職業培訓體系建設。健全嬰幼兒照護服務的供給、管理、激勵和保障機制,重點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鼓勵探索多種形式的嬰幼兒照護服務,建立覆蓋城鄉的嬰幼兒照護服務體系。加強宣傳、引導和監管,規範托育服務機構管理。
(八)做優做強健康產業,推進健康服務業持續發展。
48.加強社會辦醫保障體系建設。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優先投向醫療資源稀缺領域以及特需醫療服務領域。對社會辦醫區域總量和空間布局不作規劃限制。乙類大型醫用設備配置實行告知承諾制,取消床位規模要求。完善社會辦醫政策保障,規範和簡化準入管理流程,取消社會力量辦醫不合理的限制和隱性壁壘,推動落實非營利性的非公立醫療機構和公立醫療機構在市場準入、醫保定點、專科建設、職稱評定、等級評審、技術準入等方面同等對待。全面推進醫師執業區域註冊,鼓勵醫師多點執業。
49.提高社會辦醫療機構發展水平。鼓勵社會力量開辦高水平三級醫院和專科醫院,支持符合條件的高水平民營醫院跨區域辦醫,實現品牌化、集團化發展。鼓勵社會力量舉辦規模化、差異化的醫療機構,提供全科醫學服務、康復照護、心理諮詢、臨終關懷等多元化醫療健康服務。加強公立醫院與社會辦醫療機構開展人才、技術和管理等方面合作。
50.培育和發展健康服務新業態。大力發展第三方的醫療服務評價、健康管理服務評價以及健康市場調查和諮詢服務。支持新型第三方醫學檢測技術開發和服務模式創新,引導發展專業、獨立的醫學檢驗、衛生檢測、醫學影像、病理診斷等機構。促進第三方醫學檢驗檢測行業規範化、標準化、市場化發展。
51.培育中醫藥產業發展新動能。提升熱敏灸產業創新發展能力,以中國(南昌)熱敏灸總部為依託,充分發揮高校的科研、人才等方面的優勢,推動熱敏灸產業融合發展。推進中藥經典名方產業化,加快確有療效的臨床驗方向新藥轉化。加強道地藥材生態種植及中藥材追溯體系建設,加快贛產中藥材品牌建設,以“贛十味”“贛食十味”為重點,建立健全種子種苗、種植、採收、加工和儲運等全生產過程的技術規範、標準體系。
52.大力發展健康旅遊。推動中醫藥健康服務與旅遊業深度融合,建設國家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區和示範基地,提供體驗性強、參與度廣的中醫藥健康旅遊產品。大力發展中醫養生保健、療養康復、健身休閒等健康服務業,支持宜春等地開展中醫藥產業事業文化融合發展試點。發展森林康養產業,打造旅遊與康養休閒融合發展新模式。
(九)弘揚傳統優秀文化,推進醫療衛生文化保護傳承。
53.大力促進中醫藥文化傳承。實施中醫藥古籍文獻發掘整理和特色技術傳承專項。深入挖掘整理贛鄱大地的旴江醫學、“建昌幫”、“樟樹幫”、道醫等中醫藥經典醫籍。加強中藥經典名方、民間驗方、技法和獨特傳統炮製技術挖掘整理和開發利用。支持國家級、省級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開展江西省“杏林杯”中醫藥知識競賽,打造成中醫藥文化品牌。
54.積極推動中醫藥文化傳播。打造一批中醫藥文化傳播基地,製作一批承載中醫藥文化的文創產品。支持將中醫藥知識納入中國小衛生健康教育課程,推進中醫藥傳統文化列入高等院校思政課程。積極承接高水平中醫藥(傳統醫藥)國際性會展,推進海外中醫藥中心建設,將中醫藥服務和產品融入“一帶一路”建設。
55.推進紅色醫療衛生文化傳承創新。大力傳承紅色基因,挖掘整理井岡山鬥爭期間、中央蘇區等在贛紅色醫療衛生史料,研究宣傳黨的紅色衛生事業史,推動革命精神具體化、時代化和標誌化。弘揚偉大抗疫精神和崇高職業精神,深入詮釋新時代血防精神,開展富有江西特色的紅色醫療衛生文化交流活動,築牢團結合作、醫德規範,愛崗敬業、共同奮鬥的思想基礎。加強醫療行業作風,推進“清廉醫院”和“清廉衛健”建設。到2025年,所有省級衛生健康單位、三級醫療機構利用現有的空間,合理陳列發展歷史。
(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完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
56.完善分級診療制度建設。加強分級診療政策聯動與業務協同,因地制宜探索多種形式的醫聯體建設,建立健全政府主導、防治融合的整合型衛生健康服務新體系。落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有關工資政策,激發基層運行活力,提升基層服務能力。打破醫療資源地域性限制,推動資源共享和醫療質量同質化,區域內檢驗檢查結果互認。
57.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全面落實從嚴治黨主體責任,落實黨委領導下院長負責制,把黨的領導貫徹到醫院現代化治理各環節。最佳化公立醫院外部治理,制定政府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加強政府在方向、政策、引導、規劃、評價等方面的巨觀管理。
58.建立公立醫院運行新機制。推動公立醫院人事薪酬、醫療服務價格、醫保支付方式、醫療服務質量等重點領域改革,進一步激發公立醫院運行活力。健全公立醫院運營管理體系、加強全面預算管理、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健全績效評價機制,進一步提升公立醫院發展效能。完善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嚴控醫藥費用不合理增長,全面提升公立醫院管理績效。
59.建立“三醫聯動”三醫聯動:醫療、醫保、醫藥改革聯動。改革協同機制。深化醫療、醫保、醫藥改革政策協同,強化部門聯動改革,形成改革整體合力。建立完善醫療服務價格動態調整機制,按照“總量控制、結構調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則,持續最佳化醫療服務比價關係。積極推進藥品和醫用耗材集中帶量採購,完善與集中帶量採購相配套的激勵約束機制。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行以按病種付費為主的多元複合式醫保支付方式,探索藥品和醫用耗材價格、醫保支付標準的形成機制,引導醫療機構主動控費。
60.健全醫療衛生綜合監管制度。建立職責明確、分工協作、科學有效的綜合監管制度,健全機構自治、行業自律、政府監管、社會監督相結合的多元化綜合監管體系。探索公立醫院管辦分開的有效實現形式,明確政府及相關部門的管理權力和職責,構建決策、執行、監督相互分工、相互制衡的權力運行機制。建立健全醫療衛生行業綜合監管長效機制,重點加強醫療衛生服務要素準入、醫療服務質量與安全、健康產業等監管。按照有關規定建立完善監管單位社會誠信檔案、失信聯合懲戒和黑名單制度。
(十一)健全支撐與保障,夯實衛生健康高質量發展基礎。
61.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支持南昌大學加快醫學教育,邁入“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行列。力爭推動國家衛生健康委與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南昌醫學院,形成“醫教協同、醫防融合”示範。支持贛南醫學院建成高水平套用型的贛南醫科大學。支持江西中醫藥大學建設特色鮮明的世界中醫藥名校。支持井岡山大學、九江學院、宜春學院等高校醫學院(部)的建設。支持江西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江西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建成套用型本科醫學院校。
62.加強人才激勵體系建設。鼓勵醫療機構按規定自主制定實施激勵政策,完善績效工資分配機制,提高緊缺學科醫療人才薪酬待遇,適當向公共衛生、產科、兒科、精神科等傾斜,促進醫療衛生人才價值提升。實施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培養項目,提升基層衛生服務能力。
63.提升人才隊伍服務能力。加大醫學繼續教育力度,加強省市住院醫師和全科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建設,加強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建立高層次衛生人才引進制度。積極推動國際醫藥衛生交流與合作,加強與國際衛生組織和醫療衛生先進國家、地區的疾病防治技術交流和人才培養合作。
64.完善科技創新支撐體系。推動實施科技重大專項計畫,提升科研攻關能力,積極爭取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支持。加強臨床重點專科建設,建設一批省級和國家級重點專科項目。加強醫學學科建設,推進省市共建計畫項目,遴選一批醫學領先學科。
65.提升科技創新發展能力。推動醫學科研協同創新平台建設,培育並組建一批省級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衛生與健康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積極推動醫學中心和醫學創新轉化中心建設,支持有條件的省級三甲綜合醫院建設研究型醫院,力爭創建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藥物臨床試驗基地、國家重點實驗室。
66.加快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推進江西省轉化醫學研究院建設,推動基礎醫學和臨床研究成果快速轉化為臨床套用新技術、新方法和新產品,圍繞面向人民民眾生命健康迫切要求,助推高質量組織工程植介入產品、康復產品和先進體外產品的國產化研發和臨床套用,引導相關領域開展產、學、研、用協同攻關。
67.推進“網際網路+醫療健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區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功能,聯通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整合各類衛生健康資源,基本實現行業內數據共享、業務協同。加快智慧醫院建設,提升醫院管理現代化、服務智慧型化水平。推進全民健康信息標準化規範化建設,嚴格落實網路安全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使用的要求,保障網路安全。
68.提高“網際網路+醫療健康”服務水平。持續最佳化醫療服務模式,加強網際網路醫院和遠程醫療建設,提高優質醫療資源可及性和整體效率。鼓勵醫療衛生機構、第三方機構積極完善基於網際網路的便民惠民服務和智慧管理創新套用。加快整合衛生健康服務事項,推動政務服務線上線下深度融合,實現政務服務事項“一站式辦理”。鼓勵有條件的醫療機構推進智慧藥房建設,實現處方系統與零售藥店管理系統對接,降低民眾就醫負擔。
69.推動“網際網路+醫療健康”創新發展。加快區塊鏈和5G(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虛擬現實、物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等前沿信息技術的在衛生健康領域融合套用。規範和推動健康醫療大數據融合共享、開放套用。促進“網際網路+健康養老”“網際網路+托育”“網際網路+護理”等創新套用。
三、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
各地各有關單位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加強黨對衛生健康事業的全面領導,發揮健康江西建設工作委員會的統籌協調作用,推進重大衛生健康工作,將主要健康指標、重大疫情防控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納入各級黨委政府高質量發展考核指標體系,與健康江西行動同步考核,其結果作為各級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參考。各級黨委政府和全社會都要關心愛護醫務人員,形成尊醫重衛的良好氛圍。堅持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圍繞規劃中的主要任務、重點工作、關鍵環節,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措施,著力破解難題,加快推進全省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
(二)強化法治保障。
全面貫徹依法治國方針,堅持底線思維,完善法治體系,提升法治能力,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等法律法規,提升法治思維和意識,落實“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深化“放管服”改革,統一全省衛生健康系統權責清單,推進政務服務事項線上辦理和“一窗式”受理,積極對接“贛服通”平台,實現更多政務事項“無證辦理”。提高社會監督能力,推進信息公開,建立醫療衛生服務滿意度、醫藥費用控制監測評價和定期公開通報制度,主動接受媒體和社會輿論監督。
(三)強化要素供給。
強化政府在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投入的主體責任,最佳化投入結構,落實對公共衛生機構投入傾斜政策,保障人民民眾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需求。統籌安排資金,加大對衛生健康工作支持力度。有效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作用,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加大對衛生健康事業的投入,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的辦醫體制。完善健康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布局,將衛生健康項目作為國土空間規劃的重要因素,保障衛生健康公共服務設施用地需求。持續推進網路安全“三同步”建設,提升網路安全保障能力。加強健康教育和健康知識普及,養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強化規劃執行。
各地要結合本規劃,編制本地的衛生健康發展規劃,明確衛生健康發展的重要指標、重大政策和重點項目,按照項目管理的思路,建立規劃執行“項目化、清單化、目標化、責任化”推進機制,制定年度重點任務,細化分解任務,紮實加以推進。建立落實規劃目標年度調度考核機制,增強規劃執行的剛性,健全規劃監測評價體系,開展規劃實施基線調查、中期評估和終期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