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明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九江鄉的漁民因熟悉魚苗捕撈與養殖的技術,朝廷下令,從西江上游的封川,到下游的都含,近百公里範圍內的魚苗捕撈業均由九江人經營。魚花,是指剛剛從魚卵孵化出來的魚苗。清朝《廣東新語》記載:魚花,細如針,一勺輒千萬,唯九江人能辨之。從明清起,撇花和數魚花、魚花運輸等技藝就是南海九江人的“絕活”,唯九江人深諳其道並流傳至當代。
工藝流程
九江傳統魚花技藝大致可分為魚花裝撈、篩選分類、魚苗培育、買賣運輸四個步驟,包括預測、分辨、設埠、裝撈、撇花、開魚花、清塘、兌水放養、挑運魚花魚苗等環節,其中預測、撇花、挑運、數魚花幾個環節很講究專業技術,唯九江人深諳其道,可以稱之為“絕活”。一般來說,漁民會先將魚花裝在一個長條形大網箱,然後先用竹竿將大網箱分隔為6箇中型網箱,再將其中1箇中型網箱用竹竿分隔為兩個小網箱,再將1個小網箱分隔為3個更小的網箱。通過上述操作,原來長條形大網箱裡的魚花被分為36份。漁民將其中的一份魚花進行點數,具體方法是用白碟作為舀魚花的工具,一舀5尾,直至數完一份魚花。最後,通過乘法得出長條形大網箱裡魚花的總數量。這種數魚花的手法叫做“開側數側”。除了數魚花外,九江魚花的傳統技藝還包括很多非常玄妙的環節,比如說“撇花”技術。因為從西江捕撈上來的魚花種類混雜,如不及時分開,魚花之間會相剋,影響存活率。九江人通過將清水倒入魚花之中,各個種類的魚花會因為受氧量的不同,從而分層。每年三月至八月,“偵察”魚花的老師傅便到江邊,西望電光的天象預測何時魚花將至。捕獲魚花之後,運用因各魚種耐氧性的不同而出現先後浮頭的特性,創造了唯九江人掌握的秘技——“撇花”技術,魚花師傅眼疾手快,將雜魚和四大家魚分層撇出,使九江出品的魚花具有種類純、成活率高的特點。分好類的魚花則運用特製的擔挑和挑運技術,顫顫悠悠地挑運到魚塘培育,或運到外地做買賣。買賣魚花之時,買賣雙方經過多次估算定則,再以五為單位逐一舀起點算,一邊高聲唱數,富於獨特韻味。
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在當代,隨著漁場孵化逐漸代替江河捕撈,九江魚花的傳統養殖技藝漸漸失去其市場價值,九江傳統魚花技藝也逐漸式微,傳承人也難以尋找。
傳承人物
陳錦均,男,1947年2月出生。1960年開始在九江魚苗場工作,並跟隨魚花師父尹彥進行裝撈魚花。第二年,跟隨遠近聞名的撇花師父朱鏡進行撇花和數魚花。從江河裝撈魚花到撇花和數魚花,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與技術。可根據天氣、風向、水流和水色等結合觀察,敏銳掌握魚花不同時期的表現特點,眼疾手快的分類技術等,經過長時間的積累而形成了自己獨有技術。20世紀70年代,陳錦均開始致力於培養新一代傳承人,並一直積極參與魚花技藝相關活動。2014年12月被佛山市南海區文化體育局認定為第三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社會影響
2021年12月20日,中央電視台財經頻道播出《
生財有道》節目,介紹九江傳統魚花技藝。
2021年9月22日,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九江鎮舉辦了以“豐收節慶百年芳華”為主題的魚花產業嘉年華。活動現場展示九江傳統魚花技藝中的“挑魚花”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