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修建昌鑼鼓

永修建昌鑼鼓,中國江西省九江市永修縣傳統音樂,江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永修建昌鑼鼓
  • 主題詞:傳統音樂,建昌鑼鼓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音樂
  • 起源時間:清朝
  • 認證時間:2013年
  • 認證批次:第四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江西省九江市永修縣
  • 所屬國家:中國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主要價值,瀕危狀況,保護措施,

簡介

建昌鑼鼓起源於清朝。系永修民間用於正月祭神祭祖、打龍燈、出譜、打醮等。建昌鑼鼓由天官頭、長槌、撮子頭變奏系列、雙五槌、單五槌、雙鳳點、單鳳點、一槌、二槌、串槌、水點魚、報槌、歐槌、跑馬頭、半邊瞧等近二十支曲牌組成。由天官頭、撮子頭勾掛按場景擇其部分適度連線。
現編制為九人打:司鼓(一人操板鼓、堂鼓各一面)、川釵(2)、饒釵(1)、馬鑼(2)、小鑼(1)、大鑼(2)。鼓為核心,大鑼和川釵為骨架,饒釵和馬鑼與川釵對應,小鑼明亮活潑,起調和作用。

歷史淵源

建昌鑼鼓起源於清朝,它的產生與永修民間的正月祭神祭祖、打龍燈、出譜、打醮等活動有著密切關係。建昌鑼鼓在清末年間永修艾城、虬津、立新、灘溪、江益(現劃歸共青城管轄)、塗埠、馬口、三角、九合等鄉鎮以及南昌等地甚為流行,每逢清明、廟會、燈會、祭祖、紅白喜事乃至親戚鄉鄰相互祝賀、拜訪,都時興演奏建昌鑼鼓。富庶人家的老人去世、婚嫁之喜,請上建昌鑼鼓班子,熱鬧三五天。在這樣的場合,鑼鼓班子往往互相攀比較勁,比誰的曲牌多,比誰演奏得好。這對鑼鼓演奏藝術的提高是一個無形的促進,藝人們的演藝水平也得到了較好的錘鍊。這一習俗為建昌鑼鼓的成長和發展提供了一方沃土。

基本內容

鑼鼓樂表現的優劣,司鼓是關鍵,建昌鑼鼓尤為如此。演奏時,堂鼓、板鼓輪換使用,堂鼓依鑼鼓經加花帶動,鄰近轉曲牌時,必須入板鼓發令。發頭分有聲發頭無聲發頭,有聲發頭為單槌或雙槌抬起在弱拍上重擊,以示曲牌轉換;無聲發頭變化多端,形似舞蹈。如歐槌:(1)用鼓槌在鼓面畫圈;(2)右手抬起畫圈:(3)雙手持槌抬起平行向後翻等;雙五槌:雙手在鼓面上畫八字;單五槌:左右手在兩面鼓上撇捺成八字;雙鳳點:雙槌在板鼓上平行畫直線等等。還有演示性手勢,音響隨手勢而出,有時像行雲流水,時而對答如歌,展現出一幅美麗的圖景。

基本特徵

建昌鑼鼓與戲曲有親緣關係,使用的樂器、少量曲牌、連線方法等與潯陽區、九江縣流行的絲弦鑼也有些相似之處,但建昌鑼鼓歷經百餘年形成的鮮明個性獨樹於群芳之中,深受當地人民的喜愛。建昌鑼鼓的演奏技巧也頗為豐富,有點擊、重擊、輕擊、跳擊、輪擊、搓擊、悶擊、花擊及捂音等。表演建昌鑼鼓要求非常嚴格,演出時,由高手掌鼓指揮,樂曲轉板換調隨鼓點變化,每位樂手要演奏好手中的樂器就要聽從鼓點指揮,因而精神必須高度集中。

主要價值

建昌鑼鼓已有百餘年歷史,它見證了古城“建昌”昔日的輝煌,文化的繁榮,民風、民俗的多彩,具有濃厚的歷史底蘊。

瀕危狀況

過去由於受政治運動的影響,建昌鑼鼓一度被禁演,隨著歲月推移,現代中西文化交替融合,當地大多數年輕人不願學,亦為生活所急外出打工,傳承建昌鑼鼓便面臨著後繼無人的危機。

保護措施

為搶救這一古老傳統文化,該縣於2008年組織人員採集、錄音、整理,積極做好挖掘、傳承工作,如今徐家的藝人已在本村重新組建起了一支10多人的鑼鼓隊,成員中最小的年僅10來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