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茶戲(高安採茶戲)

採茶戲(高安採茶戲)

採茶戲(高安採茶戲),江西省高安市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高安採茶戲原名“高安絲弦戲”,是在早期高安民間燈歌燈彩和儺舞等民間藝術基礎上,吸收了明清時期高安本地的瑞河戲、鑼鼓戲等劇種的有益成分演繹而成的一種傳統表演藝術。作為江西地方戲曲劇種之一,高安採茶戲具有語言通俗生動、行腔淳婉清越、氣韻剛柔交錯、表演質樸優雅的藝術特色。

2011年5月23日,採茶戲(高安採茶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6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採茶戲(高安採茶戲)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 申報地區:江西省高安市
  • 批准時間:2011年5月23日
  • 遺產編號:Ⅳ-65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音樂特點,樂隊樂器,主要行當,代表劇目,傳承保護,社會影響,重要展演,榮譽表彰,

歷史淵源

高安自古燈彩盛行,明崇禎十年(1637年)的《瑞州府志》風俗部載:“高安燈節自十一至十五日止,張燈門屏街市,佾以笙鼓,小兒則擎蓮花魚龍諸樣燈遊戲。”高安絲弦戲源於民間燈彩,高安灰埠鎮的諶煥庭、諶國泰、陳有生、張汪生、龔桂林,上湖鄉的黃紹昌、楊國露、楊水金、彭輝油、彭桃生等,是玩燈彩的佼佼者,也是高安絲弦戲的創始人,灰埠、上湖兩個鄉鎮為高絲弦戲的發源地。
民國六年(1917年)前後,燈彩藝人由節日玩燈發展到為親友鄰里娶親賀壽時的堂內演唱。進而模仿高安鑼鼓戲自編一些生活小戲登台表演,形成有小旦、小生、小丑的“三角班”。
採茶戲(高安採茶戲)
高安採茶戲
民國九年(1920年),灰埠的諶煥庭等從清江經樓請來柯萬蘭傳授了《補背褡》《白牡丹》《灑金扇》《賣花線》《天官賜福》《罵懶婆娘》6個劇目,從而豐富了高安絲弦戲劇目,加快了絲弦戲發展步伐。
民國十年(1921年)以後,絲弦戲藝人一邊通過各種渠道,向外界吸取藝術營養;如向湖北、安徽逃荒而來的移民學唱了《十杯酒》《孟姜女》《打骨牌》等節目,請說書藝人徐大貓傳授了《十調上墳》,並買來些流行小唱本,如《十打》《玉美人》《瓜子仁》《四季相思》《紅繡鞋》《調兵》《手扶欄桿》《銅錢歌》等,進一步豐富了演唱節目。一邊又擴大影響,廣為授徒傳藝,使高安絲弦戲迅速流傳開來。
民國十五年(1926年)前後,灰埠的諶煥庭、龔桂林、張汪生、陳有生相繼逝世,該班自然解體,僅剩演員諶國泰一人外出搭班。而上湖鄉頑幼堂班卻迅速發展起來,成為絲弦戲頂樑柱,其他鄉鎮也冒出上10個戲班。
1931年始,上湖頑幼堂班和獨城絲弦班曾先後六次進入南昌市“新新遊戲場”(今南昌劇場)和新建縣劇場演出,受到民眾的喜愛。因日夜上演,節目不夠輪換,頑幼堂班便向高安鑼鼓班學了《傅公子休妻》和《蔡鳴風辭店》兩個大戲。又向上湖傅開元學了《王公子嫖院》《孟姜女送寒衣》《金玉奴棒打薄情郎》等劇目,向南昌採茶戲學習編演傳本大戲的經驗,根據《今古奇觀》以及小說、民間故事等陸續編纂傳本大戲,如《珍珠衫》《賣油郎獨占花魁》《陳御史巧探金釵》等,演出劇目日趨豐富。
到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高安絲弦戲已經枝繁葉茂,遍地開花,不僅遍及高安全境,還在上高、宜豐、分宜、新喻、萬載、清江、奉新、新淦、撫州等地授徒傳藝,出現了不少好演員。
1947年,絲弦戲出現較大的變化。上湖頑幼堂班第五次進入南昌市廣潤門戲院(今八一商場旁邊)演出,主要演員有諶國泰、彭輝油、黃紹昌、楊炳輝、熊榮生、羅運憨、蘭昌貴等。是時,南昌有個名叫況才生的高安人,很喜愛絲弦戲,他建議頑幼堂班添置戲箱,並樂意貸款購之。頑幼堂班便向他貸款買了一套戲箱,從此,絲弦戲演出就不像以前那樣寒酸,不管帝王將相一律穿長袍戴禮帽,而是按不同的人物身份穿戴演出,演員行當也有所固定,除原有“三小”外,還增加了武生、老生、花臉、老旦等行當。演員也由七八人增至十七八人,並由業餘發展為半職業班社,農忙種田,農閒演出。同時,絲弦戲的演出地域也逐漸擴大,流行到宜春、萬載、上高、宜豐等縣和吉安、撫州地區的部分城鎮,與其它地區的採茶戲相互交流,表演技巧得到完善和提高。
採茶戲(高安採茶戲)
高安採茶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高安絲弦戲被誣為“淫戲”而屢遭禁演,戲班有時還要承受地方劣紳的敲詐與盤剝,處境艱難。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以後,國民黨政府日趨腐敗,社會動盪,經濟蕭條,高安絲弦戲逐漸走向衰落,到解放前夕已是奄奄一息,瀕臨消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雙百”方針指引下,在各級政府的扶持下,絲弦戲得以全面振興,並於1978年正式定名為高安採茶戲,很快走向繁榮興旺,成為江西省四大採茶戲之一。

文化特徵

音樂特點

聲腔音樂,即唱腔音樂,是高安採茶戲主要音樂,分本調、常用曲調及小調3部分。
本調是高安採茶戲唱腔的一大特色和主要聲腔。本調有新本調、老本調之分,新本調即旦行唱的本調,老本調為生行唱的本調。其特點是以抒情敘事見長,旋律較柔和,節奏變化大,可快可慢,可高可低,可悲可喜。演喜劇時,節奏明快,輕鬆活潑,悅耳動聽;演悲劇時,節奏沉穩而緩慢,如泣如訴,悲切感人。藝人們可根據不同人物情感變化而變化,具有地方風格。
高安採茶戲常用曲調有:小花調、服藥調、北詞調、爭夫調、逃調、毛朋記調、上船調等。小花調是本調的調式移位後派生而成,屬五聲宮調式,音調高亢激昂,適應性強,尤適合男聲演唱,表現力比較豐富,戲中較為多用。服藥調是戲中神仙或鬼魂的常用調,尤以女聲演唱更為悅耳動聽。北詞調屬六聲商調式,劇中人悲痛、哭訴時,多用此調,故俗稱悲調、哭調。爭夫調又名月字調,全曲分上下兩韻,中間無過門,屬五聲商調式,老旦、青衣的唱腔多用此調。逃調與毛朋記調都是從鑼鼓戲移植而來,對原曲作了一定的加工、修改。其旋律柔和,調式與本調相吻合,常與本調配合演唱。上船調屬五聲徵調式,易與本調配合使用。
採茶戲(高安採茶戲)
高安採茶戲
小調在高安採茶戲聲腔音樂中為數較多,地方特點明顯。有嘆煙花調、十杯酒調、采白花調、賣棉紗調、盤廣貨調、賣花線調、初開懷調、老送郎調、紅繡鞋調、耍金扇調、手扶欄桿調等110餘個。這些小調,是從高安民歌及民間說唱、歌舞音樂中吸收,經過加工、變化發展而來;或是外地的小調傳入高安後,被高安採茶戲藝人們移植使用;或是從高安鑼鼓戲中移植而來。其旋律優美流暢,節奏活潑明快,常用來配合高安採茶戲的基本聲腔,在一些大戲中使用。
間奏(曲牌)音樂原有八板頭、四工起板、倒西皮等少數幾個曲牌。後來吸收高安民間吹打曲牌十轉、開茶園、撒網、小北門等;以本劇種聲腔音樂旋律為素材,創作編寫部分間奏曲牌靜思、梳妝等;移植、改編本地及外地民間曲牌紫青音、葬花池、鴛鴦戲水、小陽春、潮州牌等;移植改編兄弟劇種曲牌和京劇的水吟龍、大開門、小開門、傍妝檯等,累計40餘首,基本形成高安採茶戲間奏曲牌音樂體系。其中一些移植改編的曲牌,由於琴師們獨特創新的演奏風格,具有高安鄉土氣息。

樂隊樂器

樂隊由打擊樂隊和管弦樂隊組成。打擊樂俗稱“鑼鼓點子”,為高安採茶戲音樂特色之一。常用的“鑼鼓點子”有:全部京劇鑼鼓;部分高安“十番鑼鼓”中的鑼鼓經;鑼鼓戲和民間吹打樂里吸收的部分鑼鼓經。其主要樂器有大鼓、堂鼓、鈸、板、橫板、大鑼、小釵、鐺鑼等。使用時,相互結合,融為一體,構成高安採茶戲的打擊樂。
高安採茶戲打擊樂具有濃郁的高安地方特色,多用在小戲裡;有時與京劇鑼鼓混合,在大戲中的部分場合套用。
採茶戲(高安採茶戲)
高安採茶戲
武場樂器除“鐺鑼”是該劇種特有的,需要特別定製之外,其他打擊樂器均為全國多數劇種通用樂器,由樂器經銷商供應。
管弦樂初期只有2把胡琴伴奏,即1把反弦(高胡),1把順弦(低胡)。後增加二胡、中胡、揚琴、三弦、竹笛、嗩吶和笙,其後又增加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貝士、小號、長號、單簧管、長笛、琵琶、電子琴、電吉他、電倍士等部分西洋樂器。

主要行當

高安採茶戲早期行當只有小旦、小丑、小生,後來增加鬚生、老生、婆且(老旦)和霸道(花臉)等角色,表演藝術以“三小”為代表。
小丑表演以幽默、風趣見長,特別注重矮子步,不管扮演任何角色,都要踩矮樁,矮樁的花樣繁多,主要有猴子端寶、猴子跳圈、軟腳瘟、鴨子步、坐轎步、雄雞搏鬥、矮子下山、鯽魚上水、尖刀插地等。除矮子步外,還有其他特技。
小旦以演生活小戲為主,載歌載舞,特別講究台步與身段的運用。藝人們在台步上創造出很多獨特的步法,台步功有圓場、蹉步、碎步、閃步、點步、雲步、水波浪、八字步、婆旦步;手帕功有耍帕、拋帕、絞帕、拉帕;絲線尾子功有仙人背劍、水中照鏡、絞麻花、雙星拱月、穿針引線、描花刺繡、採桑種麥、趕雞餵豬等。
採茶戲(高安採茶戲)
高安採茶戲
小生穿長袍、戴禮帽、手拿摺扇表演,故名“長褂子”。為表達各種人物性格及思想感情,藝人們在台步、禮帽、扇子等方面創造出許多獨具特色的表演技藝。台步功有墊步、撩袍步;扇子功有掄扇、轉扇、翻扇、抖扇、揉扇、挽扇花;禮帽功有轉帽、甩帽、顛帽等。

代表劇目

高安採茶戲的傳統劇目有一百多個,其小劇目有《鋤棉花草》《四九看妹》《韓湘子服藥》《賣花線》等;大劇目有《孫成打酒》《安安送米》《荷包記》《粉妝樓》等。解放後整理了一批內容較好的戲,如《採桑》《劍袍記》《補背褡》《打豬草》等;創作的現代戲劇目有《巧解決》《秋收時節》《喜相逢》《五岔口》《護堤》《追火車》《打破常規》等。

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高安採茶戲具有藝術生命力,發展前景廣闊,然而由於諸多因素,該劇種面臨表演隊伍斷層、編導和音樂人才短缺等困境。
傳承人物
彭金花,女,漢族,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採茶戲(高安採茶戲),江西省高安市申報。
保護措施
馬岩波、伍經緯主持編著的《高安採茶戲音樂研究》(上、下冊)已經出版,《跟我學高安採茶戲》普及性鄉土教材也交付使用。
採茶戲(高安採茶戲)
高安採茶戲
高安市採茶劇團與江西省藝術職業學院戲劇系合作創辦了五年制(中專)高安採茶戲表演班。
宜春市採茶歌舞劇院與宜春職業技術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共同舉辦了國中起點五年制大專高安採茶戲表演班。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高安市文化館獲得“採茶戲(高安採茶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高安市文化館繼續獲得“採茶戲(高安採茶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重要展演

1991年11月,高安採茶戲傳統小戲《四九看妹》《斷雞》《游湖》在江西省首屆採茶戲調演暨研討會中演出。
1999年10月,高安採茶戲現代戲《小鎮霸王花》在江西省首屆藝術節暨第五屆“玉茗花”戲劇節中演出。
2002年11月,高安採茶戲小戲《春渡》在江西省第二屆藝術節暨第六屆“玉茗花”戲劇節中演出。
2002年1月,高安採茶戲小戲《盜仙草》在宜春市“希望之星”藝術大賽頒獎晚會上演出。
2003年7月,高安採茶戲小戲《小城人家》在宜春市“全球通杯”創建文明城市爭做文明市民文藝匯演中演出。
2005年8月,高安採茶戲作品《臉譜小精靈》在吉安市舉行的省第八屆少兒藝術節中演出。

榮譽表彰

高安採茶戲傳統大戲《孫成打酒》兩次獲得國家級最高獎項。
高安採茶戲現代大戲《木鄉長》於1995年獲得國家“五個一工程”獎及“文華新劇目”獎並獲得首屆“中國民族文化博覽會”稀有劇種特別演出獎。
1989年4月,高安採茶戲大型現代戲《鄉潮》獲得第二屆“玉茗花”戲劇節演出二等獎。
1992年5月,在第三屆“玉茗花”戲劇節中,高安採茶戲傳統小戲《斷雞》獲得優秀劇目獎。
1995年10月,高安採茶戲傳統戲《寒儒求監》,在江西省第四屆“玉茗花”戲劇節中獲得優秀劇目三等獎。
1997年,在江西省第五屆少兒藝術節中,高安採茶戲戲劇表演《迎來春色換人間》,獲得表演一等獎。
2000年,高安採茶戲作品《派飯》參加江西省首屆農民藝術節,獲得創作、演出二等獎。
2002年1月,高安採茶戲參加省青年演員“四特杯”戲曲表演大賽,獲得3個一等獎、3個二等獎、1個三等獎。
2005年,高安採茶戲作品《四九看妹》在江西省民間藝術節中獲得表演二等獎;同年11月,高安採茶戲小戲《春渡》在江西省第三屆藝術節暨第七屆“玉茗花”戲劇節中獲得二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