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觀道德判斷,是指道德判斷方式的一種。與“客觀道德判斷”相對。兒童在評價一個行為時,既注意行為的客觀後果,又恰當地注意到行為的動機和意向性。中國學者研究證明,中國9歲兒童大多能根據行為的原因或從行為的因果關係上作出判斷,而且大多更重視行為的主觀原因。其發展機制在於,兒童不再把道德規則看作強制性的東西,而逐漸發現了遵守道德規則的價值在於互惠和信任,因此遵守規則不再是外部強加給自己的責任,而成為一種主觀的、自願承擔的責任。
主觀道德判斷,是指道德判斷方式的一種。與“客觀道德判斷”相對。兒童在評價一個行為時,既注意行為的客觀後果,又恰當地注意到行為的動機和意向性。中國學者研究證明,中國9歲兒童大多能根據行為的原因或從行為的因果關係上作出判斷,而且大多更重視行為的主觀原因。其發展機制在於,兒童不再把道德規則看作強制性的東西,而逐漸發現了遵守道德規則的價值在於互惠和信任,因此遵守規則不再是外部強加給自己的責任,而成為一種主觀的、自願承擔的責任。
主觀道德判斷,是指道德判斷方式的一種。與“客觀道德判斷”相對。兒童在評價一個行為時,既注意行為的客觀後果,又恰當地注意到行為的動機和意向性。中國學者研究證明...
客觀道德判斷(objective moral judgment)是指道德判斷方式的一種。與“主觀道德判斷”相對。7歲~8歲以前兒童特有,以行為的客觀後果為主要判斷標準。按此方式,一個...
《兒童的道德判斷》是1984年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瑞士讓.皮亞傑。...... 皮亞傑還發現,客觀責任和主觀責任這兩種判斷形式在兒童的道德判斷中,並不是同時...
倫理主觀主義是一種用主觀主義觀點認識和解釋道德本質與道德判斷的倫理學理論。認為道德是人的精神的產物:道德判斷的是與否必須以人們對各種道德現象的反應方式、感情...
所謂自律,是指兒童的道德判斷受他自己主觀的價值標準所支配。這時兒童的道德判斷具有了主觀性,這是道德判斷水平發展趨於成熟的主要標誌。根據這種自律的道德,兒童認為...
後期兒童的道德判斷已能從客觀動機出發,用平等或不平等、公道或不公道等新的標準來判斷是非,這是一種為兒童自身已具有的主觀的價值所支配的道德判斷,屬於自律水平...
道德發展階段論美國心理學家勞倫斯·科爾伯格提出。柯爾伯格在皮亞傑的道德發展理論基礎上,提出了道德判斷能力的發展有三種水平六個階段的理論。三種水平,即:前世俗...
極端的相對主義立場提議其他個人或團體的道德判斷或行為沒有任何意義。 一些道德相對主義者,例如存在主義者讓·保羅·薩特堅持個人的、主觀的moral core應該成為個體...
李伯黍和他所帶領的研究小組就兒童對行為責任的道德判斷和公正觀念的發展進行過深入的考察,發現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確有順序性和階段性,研究結果基本支持皮亞傑的道德認知...
所謂自律,則是指兒童自己的主觀價值主觀標準所支配的道德判斷,具有主體性。他律水平和自律水平是兒童道德判斷的兩級水平。在此基礎上皮亞傑還提出了兒童道德發展的...
道德發展階段理論水平Ⅱ/Ⅲ 編輯 亦稱4又1/2階段,屬後習俗水平,但尚未具有原則性特徵。[道德判斷內容]這時,選擇帶有個人的和主觀的性質,且以情緒為基礎。良心被...
這時兒童評判行為的好壞已不僅儀只根據行為的外在結果.而是還要考慮到行為者的主觀意向和動機,能從意圖和後糶兩個方畫來判斷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要求。這說明兒童己能...
《道德問題》主要討論的問題包括:道德真理的實在論與反實在論解釋,道德判斷的...八、圍繞我們道德概念的通常見解是什麼?九、主觀定義的自然主義與非主觀定義的...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研究兒童道德判斷發展過程時提出,2 歲~7 歲(或 2 歲~8 歲)兒童具有道德實在論特點,即視道德為絕對的與主觀對立的客觀實體。 [1] ...
皮亞傑認為,兒童的道德發展是一個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觀責任感逐步向主觀責任感的轉化過程。...
道德體驗,亦稱道德情感,是一種情感體驗。指個體對一定的社會存在和道德認識的主觀態度。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人們根據道德準則要求進行道德活動時所產生的愛慕、憎惡、...
是具備一定內在品質的人對於外在客觀責任的某種方式的判斷、選擇和認同的結果,是...客觀責任與“主觀責任”相對。由社會、組織或他人,通過法律的、道德輿論的形式所...
道德情感是一種情感體驗。指個體對一定的社會存在和道德認識的主觀態度。在一定...道德情感與道德判斷一致時,便出現積極穩定的內心體驗;兩者矛盾時,會產生消極的、...
在倫理學中,通常指人們按一定道德標準所應當做的事,也指一種道德評價,即公正...人以應有權利的穩定的永恆的意義”,凱爾森認為:“正義是一種主觀的價值判斷”...
客觀道德判斷(objective moral judgment) 道德判斷方式的一種。與“主觀道德判斷”相對。7歲~8歲以前兒童特有,以行為的客觀後果為主要判斷標準。按此方式,一個...
自律期,亦稱“自律道德階段”。是指兒童道德判斷發展階段。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約自10歲~12歲始。主要特點:道德判斷受主觀價值標準支配,具有主體性。已...
後期兒童已能從主觀意向性方面去作出他們的道德判斷,這種為兒童自己的主觀價值標準所支配的道德判斷具有內在性,是一種自律水平的品德。皮亞傑認為,只有當兒童的道德...
所謂他律是指兒童的道德判斷受他自身以外的價值標準所支配,而自律則是指兒童的道德判斷受他自己主觀的價值標準所支配。皮亞傑將品德的發展,即道德品質的發展僅僅歸...
德國康德進一步認為審美鑑賞判斷不是對客觀事物的知識判斷、道德判斷,而是主觀的不藉助概念的純粹的觀照、靜觀和自由的情感判斷。獲得的不是感官的道德的快適,而是...
五 主觀道德與客觀功業之矛盾相六 生命與理性之矛盾之克服:主觀的克服...十五 精鑒歷史須通三關:道德判斷與歷史判斷之綜和,生命與理性之統一...
詞條目錄 百科名片 思想來源 康德的認識論 結構主義 生物學 數學和邏輯學 格式塔心理學 基本概念 圖式 同化 順應 平衡 發展過程 道德認知...
他律的道德判斷具有客觀性,是早期兒童道德發展水平的本質特點。他們的道德判斷是根據外在的道德準則(服從或不服從)只注意行為的客觀後果而不關心主觀的動機。所謂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