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主觀主義

倫理主觀主義是一種用主觀主義觀點認識和解釋道德本質與道德判斷的倫理學理論。認為道德是人的精神的產物:道德判斷的是與否必須以人們對各種道德現象的反應方式、感情視點為基礎,在中國戰爭思想家孟子提出“廣義禮智根於心”(《孟子,盡心上)的命題,把人心看作是道德的本源,並由此給人性以“善”的價值規定。明代思想家王守仁不僅提出“心外無理”、“心外無物”的視點,把人心視為社會人倫乃至世界萬物之根本,進而將人心或良知規定為道德判斷的唯一基礎:“爾那一點良知,是爾自家底準則。”

近代學家沙夫茨伯利認為,公眾情感是人的“天然情感”:人性中的這種道德情感.是一切道德價值與道德行為的最終根源。英句休謨則認為,人的情感是道德判斷的標準,人們評偷一個行為原則的善惡與否,總是根據這一行為或原則是否滿足自己的情感而定。人們關於各種道德現象所具有的情感、意見,對於決定這些現象的善惡與否具有一定意義。但倫理主觀主義論者認為感情等道德心理對於道德現象的善惡與否起著決定的作用:甚至視良知等人們的道德心理為社會道德準則的唯一本源,從而得出唯心主義的錯誤結論,並往往導致倫理相對主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