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背景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實現了,各民族平等團結、友愛合作地生活在祖國大家庭中。56個兄弟民族,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形成了團結友愛,平等互助的新型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發展了各民族的經濟和文化,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勝利。
1999年10月1日,正值國慶節之際,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郵政局發行了一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民族大團結》紀念郵票。
制票參數
(參考資料)
票面圖案
| | | 《漢族》(56-1),圖案描繪了漢族 紅綢舞的精彩瞬間。 《蒙古族》(56-2),圖案描繪了中國少數民族之一蒙古族 安代舞的動作造型。 《回族》(56-3),圖案描繪了中國少數民族之一回族青年男女演奏竹製樂器“ 口簧”的情景。 |
| | | 《藏族》(56-4),圖案描繪了中國少數民族之一藏族銅鈴舞的動作造型。 《維吾爾族》(56-5),圖案描繪了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維吾爾族 手鼓舞的動作造型。 《苗族》(56-6),圖案描繪了中國少數民族之一苗族 蘆笙舞的動作造型。 |
| | | 《彝族》(56-7),圖案描繪了中國少數民族之一彝族打跳舞的動作造型。 《壯族》(56-8),圖案描繪了中國少數民族之一壯族 繡球舞的動作造型。 《布依族》(56-9),圖案描繪了中國少數民族之一布依族 織布舞的動作造型。 |
| | | 《朝鮮族》(56-10),圖案描繪了中國少數民族之一朝鮮族 長鼓舞的動作造型。 《滿族》(56-11),圖案描繪了中國少數民族之一滿族 宮廷舞的動作造型。 《侗族》(56-12),圖案描繪了中國少數民族之一侗族青年男女表演“牛腿琴歌”的情景。 |
| | | 《瑤族》(56-13),圖案描繪了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瑤族 長鼓舞的動作造型。 《白族》(56-14),圖案描繪了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白族 花棍舞的動作造型。 《土家族》(56-15),圖案描繪了中國少數民族之一土家族 擺手舞的動作造型。 |
| | | 《哈尼族》(56-16),圖案描繪了中國少數民族之一哈尼族 竹筒舞的動作造型。 《哈薩克族》(56-17),圖案描繪了中國少數民族之一哈薩克族表演 冬不拉彈唱的情景。 《傣族》(56-18),圖案描繪了中國少數民族之一傣族戛光舞的動作造型。 |
| | | 《黎族》(56-19),圖案描繪了中國少數民族之一黎族平安舞的動作造型。 《傈僳族》(56-20),圖案描繪了中國少數民族之一傈傈族 三弦舞的動作造型。 《佤族》(56-21),圖案描繪了中國少數民族之一伍族 木鼓舞的動作造型。 |
| | | 《畲族》(56-22),圖案描繪了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畲族婚嫁對歌的情景。 《高山族》(56-23),圖案描繪了中國少數民族之一高山族 拉手舞的動作造型。 《拉祜族》(56-24),圖案描繪了中國少數民族之一拉祜族 象腳鼓舞的動作造型。 |
| | | 《水族》(56-25),圖案描繪了我國少數民族之一水族 銅鼓舞的動作造型。 《東鄉族》(56-26),圖案描繪了中國少數民族之一東鄉族勞動生活的情景。 《納西族》(56-27),圖案描繪了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納西族 笛子舞的動作造型。 |
| | | 《景頗族》(56-28),圖案描繪了中國少數民族之一景頗族 木瑙縱歌集體舞的動作造型。 《柯爾克孜族》(56-29),圖案描繪了中國少數民族之一柯爾克孜族 考姆茲彈唱的情景。 《土族》(56-30),圖案描繪了中國少數民族之一土族“納東”盛會的場面。 |
| | | 《達斡爾族》(56-31),圖案描繪了中國少數民族之一達斡爾族 罕伯舞(魯日格勒)的動作造型。 《仫佬族》(56-32),圖案描繪了中國少數民族之一仫佬族坡會賽歌的場景。 《羌族》(56-33),圖案描繪了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羌族演奏羌族歌舞曲的情景。 |
| | | 《布朗族》(56-34),圖案描繪了中國少數民族之一布朗族青年男女跳“ 圓圈舞”“板典舞”的動作造型。 《撒拉族》(56-35),圖案描繪了中國少數民族之一撒拉族唱山歌的情景。 《毛南族》(56-36),圖案描繪了中國少數民族之一毛南族花竹帽舞的動作造型。 |
| | | 《仡佬族》(56-37),圖案描繪了中國少數民族之一仡佬族 酒禮舞的動作造型。 《錫伯族》(56-38),圖案描繪了中國少數民族之一錫伯族準備參加射箭比賽的情景。 《阿昌族》(56-39),圖案描繪了中國少數民族之一阿昌族跳“蹬喔羅”舞的動作造型。 |
| | | 《普米族》(56-40),圖案描繪了中國少數民族之一普米族 甲蹉舞的動作造型。 《塔吉克族》(56-41),圖案描繪了中國少數民族之一塔吉克族拉撥意舞的動作造型。 《怒族》(56-42),圖案描繪了中國少數民族之一怒族 達比亞舞的動作造型。 |
| | | 《烏孜別克族》(56-43),圖案描繪了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烏孜別克族鈴鐺舞的動作造型。 《俄羅斯族》(56-44),圖案描繪了中國少數民族之一俄羅斯族民間舞蹈的動作造型。 《鄂溫克族》(56-45),圖案描繪了中國少數民族之一鄂溫克族 天鵝舞的動作造型。 |
| | | 《德昂族》(56-46),圖案描繪了中國少數民族之一德昂族 水鼓舞的動作造型。 《保全族》(56-47),圖案描繪了中國少數民族之一保全族打造 保全刀的場景。 《裕固族》(56-48),圖案描繪了中國少數民族之一裕固族 轉轉舞的動作造型。 |
| | | 《京族》(56-49),圖案描繪了中國少數民族之一京族漁民豐收舞的動作造型。 《塔塔爾族》(56-50),圖案描繪了中國少數民族之一塔塔爾族跳舞演奏和唱歌的場景。 《獨龍族》(56-51),圖案描繪了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獨龍族剩牛舞的動作造型。 |
| | | 《鄂倫春族》(56-52),圖案描繪了中國少數民族之一鄂倫春族 依哈嫩舞的動作造型。 《赫哲族》(56-53),圖案描繪了中國少數民族之一赫哲族男漁女織的生產生活場景。 《門巴族》(56-54),圖案描繪了中國少數民族之一門巴族旺久欽波舞的動作造型。 |
| | 《珞巴族》(56-55),圖案描繪了中國少數民族之一路巴族色昂舞的動作造型。 《基諾族》(56-56),圖案描繪了中國少數民族之一基諾族 大鼓舞的動作造型。 |
郵票賞析
這套郵票是第一次把中國56個民族的形象集中放在一個郵票全張上,而且是中國自有郵票以來枚數最多的一套郵票。整版統一採用白色作底襯,使人物形象顯得突出。版票邊飾上端是票題,兩側騰龍昂首,以長城為龍身對稱環繞全版,既加深了歡慶和吉祥氛圍,表示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中華兒女自古統一,也預示著中華民族將更加輝煌和共同前進。
《漢族》(56-1)
畫面上,青年男女正在表演紅綢舞。他們身穿文藝演出服飾:男穿綠色高領對襟衫和長褲,束紅布腰帶;女穿高領右汪大襟衫和長褲,圍腰兜。男右手握一端系長紅綢的短木棍作單手綢舞;女雙手各持一根短木棍,分別系有紅綢帶作雙手綢舞。舞者踏著鑼鼓節奏,揮臂,跳躍,紅綢猶如龍蛇在空中翻動,飄逸奔放,洋溢著歡快氣氛。
《蒙古族》(56-2)
畫面上,一對牧區蒙古族男女青年正在表演流行於內蒙古東部科爾沁草原的安代舞。男身穿傳統的細長袖筒的寬身蒙古長袍,深藍色綢緞面料,衣襟、袖口和下擺用絨布鑲寬邊;頭戴黑色皮帽,頂綴紅纓;長褲;足穿繡花鑲雲靴,長及膝蓋,靴底平直;紅色綢緞作腰帶,兩端自然飄著,十分美觀。女身穿綠色長袖衫和長褲,外罩紅色連衣裙;兩根粗黑的髮辮下垂,並裝飾有瑪瑙、珊瑚、碧玉等,顯然是未婚少女特徵。舞步輕捷,節奏歡快,展現出了草原牧民純樸、熱情、粗礦豪放的健康氣質。
《回族》(56-3)
郵票圖案上的人物服飾,以寧夏回族自治區服飾為主。男身穿高領對襟白上衣,外套短坎肩,腰系圍兜;白色長褲;足穿白鞋;頭戴白色圓形無檐小帽(號帽),民族特徵鮮明。女頭戴蓋頭,蓋一條淺綠色頭巾;身穿大襟長袖衫,胸前繡花,外套紅色長坎肩;長褲;戴耳環、手鐲。女青年正在演奏竹質樂器“口簧”,男青年隨著口簧節奏演唱山歌漫“花兒”。
《藏族》(56-4)
郵票圖案上的人物服飾,以西藏地區服飾為主。男身穿高領有扣的襯衣和長褲,外套寬大、右邊開襟系帶的藏袍;足穿著魯長靴;頭戴金花細皮帽(霞冒加賽),帽頂覆金絲緞,帽上繡有美觀的花紋圖案。女身穿翻領無扣襯衣和長裙,外加坎肩,腰系彩色橫條紋疆魯圍裙(邦丹);髮辮中夾彩帶盤在頭上,成為彩辮頭箍。男手執銅鈴(桑涅),女手執帶把手鼓(那額)。畫面上男快速激烈的翻騰跳躍,與女子柔美婀娜的扭腰作左上擊鼓動作,既對比強烈,又和諧優美。
《維吾爾族》(56-5)
郵票圖案上的人物服飾,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服飾為主。男身穿傳統長袍(裕祥),左汪斜領,無扣,無旁權,腰扎三角形彩巾,長褲,高筒皮靴;頭戴四楞小花帽(尕巴),由四塊帽片組成,帽頂中間呈“X”拼接;帽上綴有編織或刺繡精美的花紋圖案。女身穿明黃色寬袖連衣裙,外套黑色短背心,足穿高筒花色皮靴;花帽上插孔雀毛,十多條髮辮自然飄逸,展現出了未婚少女的風采。畫面中男兩手執鼓邊,左右手指交替擊鼓面,鏗鏘之聲可聞;女用高難度的旋轉與腰部技巧以及移頸、翻腕等裝飾動作進行手鼓舞表演。
《苗族》(56-6)
郵票圖案上的人物服飾,以貴州黔東南西江地區為主,苗族婦女以多銀為美。男身穿對襟短上衣和長褲,束寬腰帶;頭上纏裹大包頭巾。畫面上是一位黔東南地區盛裝婦女形象,花衣上釘有銀泡、銀線、銀片、銀鈴等飾品,兩袖和裙擺上都繡有五彩斑斕的花紋圖案;頸上佩戴著銀質大項圈和大銀鎖;頭上戴的銀冠是用金屬絲作支架,上綴銀花蝴蝶、鳥等銀片、銀鏈,熠熠生輝。畫面上的男子正在邊吹邊舞,用蹲跳、蹲踢、旋轉、矮步、翻滾等動作表演蘆笙舞。
《彝族》(56-7)
郵票圖案上的人物服飾,以四川大涼山地區彝族服飾為主。男穿藍色窄袖右枉大襟短褂和肥大的寬腳管長褲,披一種用染黑的羊毛織成的圍裙狀披氈(察爾瓦);頭上纏著長達丈余的青布包頭,右前方扎一個拇指粗的長錐形結,直指天空,俗稱“英雄結”。女穿窄袖右大襟長衣和用三種不同顏色布料縫綴的百褶長裙;衣領、袖口、襟邊均飾有花邊;佩戴耳墜兒、手鐲;頭上戴布花帕。畫面中男彈奏八角形月琴,女高舉紅穗簽帽踏節表演自娛性舞蹈“打跳”,邊歌邊舞,盡興方休。
《壯族》(56-8)
郵票圖案上的人物服飾,以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服飾為主。男身穿無領對襟短上衣和長褲,系腰帶,外套坎肩,腳穿布鞋。女身穿高領右汪繡花鑲邊上衣和滾邊寬腳管長褲;胸腰間系刺繡花的圍裙;腳穿繡花鞋;肩背紅穗笠帽。男吹奏一種壯族傳統的吹管樂器“筆多喝”,女手執一種內貯香料、下垂彩帶的壯家繡球,作繡球舞。舞步雄健,詼諧活潑,情感逼真,時而激昂慷慨,時而纏綿排側,展現出了壯族倔強和愛憎分明的性格。
《布依族》(56-9)
郵票圖案上的人物服飾,以貴州地區布依族服飾為主。男身穿對襟短褂和寬腳管長褲,包頭巾,系寬腰帶。女身穿無領斜襟鑲花邊上衣和蠟染藍花百褶長裙,佩戴耳環、手鐲等銀質首飾。畫面中女舞者雙腳踏在木棍上,雙腿隨木棍上下屈伸,同時彎腰用手在木棍間穿梭,做織布動作,邊舞邊唱,輕盈活潑。設計者省去了一端的男舞者,既保持了全套圖案的統一風格,也給讀者留有了想像空間。
《朝鮮族》(56-10)
郵票圖案上的人物服飾,以延邊地區朝鮮族服飾為主。男身穿黃色上衣和天藍色長褲,包白色頭巾。女身穿深藍色斜襟短衣(則羔利),以長布帶打結;腰間系紅色皺褶纏裙(契瑪),長及腳面。男子坐地,敲擊扁鼓。女身掛長鼓起舞。女右手用竹槌擊鼓發出高音鼓點,左手拍打另一端發出低音鼓點,鼓點花樣複雜,以靈巧的舞步和柔和的手臂動作表演長鼓舞,時而旋轉如飛,時而戛然止步,舞姿矯健奔放。
《滿族》(56-11)
郵票圖案上的人物服飾,男身穿高領大襟飾有鑲邊的束袖長袍,束腰帶;腳穿長筒靴,頭戴綴有紅纓的皮帽。女穿直筒式旗袍,右側掛一條手帕;腳穿花盆高底旗鞋(花盆鞋);頭髮梳在頭頂分成兩綹,用橫簪襯在下面,在頭頂上梳成一個橫長盤髻,戴一頂扇形冠。
《侗族》(56-12)
郵票圖案上的人物服飾,選用的是貴州叢江一帶侗族服飾。男身穿紫色家織“亮布”製作的對襟短上衣和長褲,頭上纏大頭巾。女身穿紫色無領、無扣、窄袖、對襟上衣,襟邊和袖口鑲花邊;胸前戴繡花肚兜,背後綴有銀制圓圈或銀方綴,吊住胸兜。穿百褶裙,系圍腰,小腿上扎雙層布裹腿,佩戴耳環、項圈、手鐲等銀飾。畫面中男拉牛腿琴,女唱小歌,共同表演“牛腿琴歌”(嘎給),琴聲音色柔美,女聲唱腔軟甜。
《瑤族》(56-13)
郵票圖案上的人物服飾,採用了廣西大瑤山地區盤瑤的裝束。男身穿白色對襟無領長袖短上衣和黑色短褲,小腿纏裹腿,彩帶束髮,英俊瀟灑。女身穿深色無領短上衣和長褲,衣領、衣袖和褲腳繡有彩色圖案,外罩大紅繡花披肩,胸襟和腰帶上飾有彩色斑斕的幾何形挑花刺繡,腳穿繡花鞋。頭上用白色布纏一個大些的包頭,並用彩色花帶及絲穗纏住包頭。畫面上為低音鼓,男女作表演性的長鼓舞。表演時,一面高音鼓配四面低音鼓,以高音鼓手為中心,低音鼓手在外圍以順時針方向跳轉,女歌手們穿插其中舞蹈。
《白族》(56-14)
郵票圖案上的人物服飾,選用了雲南大理中心地區的白族服飾。男身穿白色對襟短上衣和藍色長褲,外罩坎肩,束腰帶,綁裹腿,腳穿用麻皮和絲線編織的涼鞋,頭纏白色包頭,腰帶和白布包頭兩端綴有五彩花球,十分英俊。女身穿白色大襟上衣和大腳管長褲,袖口褲腳鑲有淡藍色寬細橫條紋,外套紅背心,用飄帶將圍裙系在腰間,飄帶在腰後搭口,三角形飄帶頭垂於身後,腳穿一雙繡花百節鞋,佩戴耳環和手鐲飾品。畫面上男伴奏,女手持竹質單棍表演花棍舞,八角鼓上的紅纓穗和棍上的紅綢帶自然舞動,氣氛熱烈。
《土家族》(56-15)
郵票圖案上的人物服飾,選自湖南省湘西地區土家族服飾。男身穿白色對襟上衣,外套紅色坎肩,下穿青布“統口褲”,褲腳鑲邊,頭纏青布頭巾。女身穿緋色高領左襟衫,領口襟邊袖口鑲有2道~3道花邊,下穿大紅色八幅羅裙,腰系飾有花圖案的長圍裙,花布纏頭。男女表演一種土家族古老舞蹈“擺手舞”,手和腳同時伸向一方,扭腰旋轉,踢踏擺手,氣氛熱烈,深受土家人民喜愛。
《哈尼族》(56-16)
郵票圖案上的人物服飾,選用了西雙版納地區哈尼族傻尼支服飾。男身穿黑布右汪大襟上衣和長褲,沿大襟鑲兩行大銀片作裝飾;青布裹頭上也鑲有銀片,垂彩色絲線編成的纓穗;腰挎彩線編織的掛包;腳穿涼鞋。女身穿對襟無領上衣和短裙,胸前佩掛大銀片、銀螺和銀環扣等成串銀飾;頭戴姑娘帽,即鑲有大小銀泡粉色珠串垂纓穗的高頂圓帽;裹彩布護腿,腳穿拖鞋,佩戴銀項圈和手鐲。女裝上衣背後下方,繡有很長一段各種幾何紋樣的挑繡。男演奏一種吹管樂器“插管其第”,女手執一種打擊樂器“竹筒”作竹筒舞(厄薄蹉)。
《哈薩克族》(56-17)
郵票圖案上的人物服飾,選用了新疆伊犁地區哈薩克服飾。哈薩克男性喜穿黑色條絨上下衣,在上衣袖及褲側方喜歡繡有草原的雄鷹、羊角紋等圖案花紋。內穿圓領花邊白襯衣,外穿裕,長褲,腰束金黃色花紋皮帶,腳穿氈襪馬靴;頭戴“四片瓦”氈帽,因用四塊白色氈片縫製而成,故得名。氈布組合處用黑絨布壓邊,帽里鑲黑絨布,帽邊向上捲起,帽頂呈方形。女身穿袖口、下擺多褶的明黃色連衣裙,外加一件背心,背心前綴有白色扣子、銀泡、銀片等飾品。梳長辮垂後背,戴下檐大、上檐小的硬殼小花帽,帽頂插貓頭鷹羽毛製作的帽纓,迎風搖曳,十分美觀。畫面表現的是冬不拉彈唱,在渾厚和諧的樂聲伴奏下,女歌手邊歌邊舞,氣氛熱烈。
《傣族》(56-18)
郵票圖案上的人物服飾,以雲南西雙版納地區傣族服飾為主。男身穿對襟短袖衫和寬腳管長褲,長布帶束髮,挎彩色線編織的掛包。女身穿短袖緋色緊身短衣,下著細腰身寬下擺筒裙,束小圍裙,系銀腰帶。畫面上,在象腳鼓伴奏下,女隨鼓點雙膝微屈蹲踏,手臂作“三道彎”的翻腕、內屈等動作,表演戛光舞,即大家圍著象腳鼓轉圈跳舞。
《黎族》(56-19)
郵票圖案上的人物服飾,男身穿無領對襟長衫,束腰帶,下穿前後兩幅布的吊蟾,包暴纏頭,貫以髮簪或小木梳,外纏頭巾,頭頂纏成尖帽狀,戴大銀圈,扎護腿。女身穿對襟無扣上衣和織繡幾何形圖案的短筒裙,佩戴大項圈、耳環、手鐲,胸前掛銀牌、銀鈴,腳踝也戴銀鐲。男手執可吹奏的木葉(常青樹葉子),準備吹奏;女手持戴在頭上的笠帽,身軀保持平直,兩腳緩步向前,雙手擺動於腰的左右前後,每走三步雙足並立,雙膝向左右兩側時彎時直,反覆循環。
《傈僳族》(56-20)
郵票圖案上的人物服飾,選用了雲南怒江傈傈族自治州的白傈傈族服飾。男身穿細條紋長衫,束腰帶,右肩部斜掛一串飾帶(拉伯里底)於胸前,扎護腿,用青布纏頭。女身穿翻領襯衣和長至腳踝、下擺寬大的百褶裙,外套短背心,挎彩線編織的掛包。頭戴“奧勒”珠帽。畫面中,男背帶挎於肩,琴身橫置腰間,左手按弦,右手彈奏;女隨著音樂節奏,模擬生產和生活中的動作,搖動腰胯、擺動長裙表演三弦舞,邊舞邊唱,熱情優美。
《佤族》(56-21)
郵票圖案上的人物服飾,以雲南西盟地區佤族服飾為主。男身穿黑色無領短上衣,肥大寬腳管長褲,腰佩長砍刀,青布纏頭。女身穿無領緊身短衣和紅黑色橫條紋片裙;留長髮,彩帶束髮,自然飄逸背後;佩飾項圈、大耳環、臂鉗、腰箍;手腕上套寬10厘米的銀質或鋁質手鐲,上面鏤刻花紋;腰間和小腿上端裝飾有塗色的竹藤圈,緊密平行十多圈,並加銀鏈纏在腰部。婦女頭上要有銀、鋁質頭圈護髮,上面雕有花紋,前胸佩戴紅、白色串珠幾串,在腰間戴粉珠骨雕腰帶,及很多白色珠串幾十圈。畫面中,男女表演木鼓舞。他們雙膝彎曲,藉助雙臂屈伸帶動全身彈動,動作以走步、踏步、跺步、踢腿、轉身為主。設計者雖然省去了一種祭器兼樂器的木鼓(庫洛)形象,但鏗鏘之聲仿佛清晰縈繞耳邊。
《畲族》(56-22)
郵票圖案上的人物服飾,選用了福建寧德地區畲族服飾。男身穿高領對襟上衣和寬腳管長褲,布鞋,包青布頭巾。女穿黑色大襟上衣和長褲,用水紅、黃、綠各色絲線繡成寬襟邊花紋;腰束紅綢帶;髮髻盤在頭頂,戴竹冠,也稱布冠、筒冠、鳳冠。竹冠呈圓筒狀,裹纏花布,將五色石珠串成珠鏈狀及銀鏈、銀花纏掛在冠的周圍。腳穿繡花鞋。畫面中,設計者選取了新郎肩挑彩禮和新娘盛裝步行的形象,展現出了婚嫁對歌的場景,洋溢著喜慶與和諧。
《高山族》(56-23)
郵票圖案上的人物服飾,選用了台灣地區高山族阿美一支的服飾。男身穿短袖襯衣和豎條紋長褲,外套一件貝衣(貝珠衣)。女身穿短袖上衣和內外裙,束闊腰帶和圍裙,外套自肩向腋下斜披的偏衫,上有纖巧精美的刺繡。扎護腿。佩戴貝殼、獸骨等磨製而成的飾品。頭戴用竹、藤編成的帽子(達拉瑪)。畫面為拉手舞表演,男女手拉手,隊形為環狀。
《拉祜族》(56-24)
郵票圖案上的人物服飾,選用了短袍拉祜服飾。男身穿無領大襟衫和寬腳管長褲,裹青布頭巾,身挎長砍刀及筒帕(掛包)。女身穿黑色圓領窄袖短衫和黑色寬大褶裙,褶裙下部以紅色為基調,用挑數經緯線的方法編織成有幾十種不同圖案的彩色橫條紋。腳穿拖鞋。頭裹一丈多長的頭巾,末端從背後下垂至腰際。佩戴耳環和手鐲。女胸前掛中型象腳鼓,拉枯族稱“身尚”,表演象腳鼓舞。。畫面上,女作原地左右擺動、走步、轉身等舞蹈動作,輕盈活潑。
《水族》(56-25)
郵票圖案上的人物服飾,選用了貴州三都地區水族服飾。男身穿對襟衫和寬大長褲,青布包頭,貓頭鞋。女身穿藍、綠色低領大襟長衫和長褲,系圍腰是水族婦女的一種別致裝飾。圍腰(朵)上縫有一塊胸牌,胸牌以布殼夾心,用彩色絲線刺繡出美麗的圖案,以飄帶束腰,胸前佩戴成串銀飾。長發梳成一條髮辮斜館在頭頂,罩以銀質頭飾。佩戴耳環、項圈、手鐲等銀飾。腳穿翹尖馬尾繡花鞋。畫面上,女側身面對懸吊著的一面銅鼓,右手執槌點擊鼓面的太陽芒紋,左手持鞭敲打鼓邊作伴奏。畫面上一根棕色直線,恰好給人以銅鼓高懸的聯想。畫面上男子雙手抱一平口木桶,隨著鼓點起落對準鼓底抽動,通過控制氣流的大小調節共鳴聲,以達到高低起伏、抑揚頓挫的音樂效果。
《東鄉族》(56-26)
郵票圖案上的人物服飾,選用了甘肅東鄉地區東鄉族服飾。男身穿對襟上衣和長褲,外套黑色坎肩,腰系短圍裙,頭戴平頂圓形無檐白色小帽(號帽),穿布鞋。女身穿對襟上衣和長褲,外套黑色坎肩,罩綠色蓋頭,穿花布鞋。男雙手捧青草簸籮,女手執裝滿青草的提籃,正在用鮮嫩草料精心飼養三隻小羊羔。
《納西族》(56-27)
郵票圖案上的人物服飾,選用了雲南麗江地區納西族服飾。男大體與漢族相同,身穿對襟長袖上衣和長褲,腳穿布鞋。女身穿寬腰大袖上衣和長褲,系百褶裙,外加羊皮坎肩(永襖葩繆)。穿布鞋。佩戴耳環、手鐲飾品。男演奏“列直筆策”,男女隨著樂曲聲跳起“筆策蹉”(笛子舞),渾厚剛勁。
《景頗族》(56-28)
郵票圖案上的人物服飾,選用了雲南德宏地區景頗族服飾。男身穿白色對襟短上衣和褐色長褲,頭扎白布巾,上飾彩花。女身穿黑色短袖衫和棗紅色編織有艷麗花色的片裙,銀泡、銀須釘在黑色上衣上,腰圍藤箍,裹毛織護腿,斜背一個滿綴銀泡、銀片、銀牌、銀穗的掛包(筒帕)。腳穿拖鞋。畫面上表演的是一種迴旋式集體舞蹈“木瑙縱歌”,男肩掛大型象腳鼓,鼓尾上翹,鼓面向下,動感強烈。在木鼓、象腳鼓、鑼、銅擦伴奏下,盛裝女雙手扯起大紅手巾邊歌邊舞,全身的銀飾品隨舞步搖擺叮噹作響,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柯爾克孜族》(56-29)
郵票圖案上的人物服飾,選用了新疆克孜勒蘇地區柯爾克孜族服飾。男內穿圓領花邊白襯衣,外穿黑條絨或平絨衣褲,有時加繡花邊,系皮帶,氈襪皮鞋;頭戴高頂方形卷檐皮帽(卡爾巴克),帽檐左右各開口。女身穿玫瑰紅連衣多褶裙和長褲,外套色彩絢麗的小背心,背心前胸配上白色扣子、銀片、銀幣等飾物組成美麗圖形;繡花鞋;頭戴紅色絲絨圓頂花帽,帽檐下垂要珞珠飾,披白色長頭巾。男坐地演奏三弦琴“考姆茲”,聲調和諧豐富,既可描繪山川的景象,又能表現萬馬奔騰的場面。女隨著琴聲邊舞邊唱,這種融音樂舞蹈為一體的“考姆茲彈唱”是柯爾克孜族獨具特色的一種藝術形式。
《土族》(56-30)
郵票圖案上的人物服飾,選用了青海互助縣地區土族服飾。男身穿繡花白襯衫和大襠褲,外加黑坎肩,布鞋;頭戴翻檐鑲邊白氈帽。女身穿花袖衫,袖筒由五節藍、紅、白、黑、黃色寬布圈縫製,其中藍色象徵青天,紅色象徵太陽,白色象徵乳汁,黑色象徵土地和礦藏,黃色象徵五穀;著深色百褶長裙,束大型繡花長腰帶,穿繡花鞋;梳兩條長辮,戴織錦鑲邊絨氈帽,帽身淺,卷檐大;佩戴長穗耳環、項鍊飾品。腰下前、左右配有幾條幾何形紋樣繡片。男演奏打擊樂器“雙面鼓”,鼓體形較大,以帶系之,背於肩上。女隨鼓點起舞。
《達斡爾族》(56-31)
郵票圖案上的人物服飾,選用了內蒙古莫力達瓦地區達斡爾族服飾。男身穿高領鑲邊大襟皮袍和長褲,束腰帶,掛繡花荷包,腳穿皮靴(奇卡米),頭戴平頂鑲邊皮帽。男行獵時也戴孢頭皮帽,按不同季節獵獲的獸皮作為不同用途的皮衣用料。女身穿繡花長袍,下擺裁製成裙狀;束彩色腰帶,掛繡花荷包;寬褲管長褲,繡花鞋;長長的髮辮自然垂於胸前,佩戴耳環、手鐲飾品。男左手叉腰,右手揮拳作罕伯舞(魯日格勒)。在此起彼伏的各種呼號聲中,舞者左手又腰,右手揮拳,互相追逐,形成“對打”和“對擋”的態勢,你退我進,各不相讓,載歌載舞,熱烈而歡快。
《仫佬族》(56-32)
郵票圖案上的人物服飾,選用了廣西羅城地區仫佬族服飾。男身穿白色對襟衫和長褲,束紅布腰帶,青布包頭。女身穿高領鑲邊深紫紅色大襟上衣和鑲邊長褲,佩戴耳環、手鐲飾品,梳辮插花,標緻俊美。畫面表現的是坡會賽歌(走坡)場面。男吹奏“木葉”(常青樹的葉子),女隨著木葉的悅耳曲調,放聲高歌。
《羌族》(56-33)
郵票圖案上的人物服飾,選用了四川阿壩地區羌族服飾。男身穿麻布短衫和長褲,外套羊皮背心(皮褂),雨天毛向外防雨,晴天毛向內,肩部、前襟、下擺等處都露出長長羊毛,前襟不系扣。纏包頭巾,在前面裹成眾多相疊的人字形。纏裹腿。女身穿形似旗袍的麻布開襟長衫,襟邊、袖口飾色彩鮮艷花紋圖案的寬鑲邊,長褲,束腰帶,腳穿鞋尖微翹的“云云鞋”。佩戴耳環、手鐲飾品。畫面上女吹奏“口弦”,男吹奏雙管豎笛,演奏羌族歌舞樂曲,婉轉動聽的樂聲仿佛縈繞耳際。
《布朗族》(56-34)
郵票圖案上的人物服飾,選用了雲南布朗山、西定地區布朗族服飾。男身穿黑色無領對襟短上衣和寬褲襠長褲,黑布包頭,布鞋。女身穿緊身無領斜襟短衣和筒狀腰裙(尹甲),內裙多為白色,外裙黑色,上半部織彩色寬紋花;挽髮髻並纏大包頭,戴大耳環,耳垂上插銀塞,塞上配彩線下垂,在兩鬢角和發替包頭上插大朵鮮花。男彈小三弦琴(賽丁),女跪地邊舞邊唱,歌聲清脆激越,旋律委婉動聽,節奏輕快活潑。
《撒拉族》(56-35)
郵票圖案上的人物服飾,選用了青海循化和甘肅等地撒拉族服飾。男身穿白色翻領襯衣,外套黑色坎肩,長褲,布鞋,頭戴白色無檐小圓帽(號帽),腰系繡花荷包。女身穿色澤艷麗的衣褲,細腰身式樣,外套黑色坎肩,佩戴長串耳飾、手鐲,頭上罩綠色蓋頭,只露臉部。地面上放著滿筐剛摘下的蘋果,男女歡聲唱山歌(花兒)。“花兒”是一種用漢語唱的山歌,演唱者即景生情,觸景編詞,歌唱豐收和幸福生活。不用樂器伴奏。畫面上男將手掌朝前搭在耳後,正在清唱“乾花兒”,高亢嘹亮,自由奔放。
《毛南族》(56-36)
郵票圖案上的人物服飾,選用了廣西環江等地毛南族服飾。男身穿高領對襟衫和長褲,披彩條坎肩,布鞋。女身穿高領白色大襟衫和長褲,袖口、褲腳上鑲有藍、黑色邊條,布鞋,佩戴手鐲等飾物。畫面上男以坐姿演奏蜂鼓,他一手執細長竹槌擊奏,發高音“梆”;一手拍擊另一面,發低音“崩”。女手持一頂竹帽(頂卡花),表演花竹帽舞。花竹帽舞以模擬砍竹、破蔑、編織等動作,表現婦女巧編花竹帽的勞動過程和歡樂情景。
《仡佬族》(56-37)
郵票圖案上的人物服飾,選用了貴州務川、道真、水城等地仡佬族服飾。男身穿高領對襟上衣和寬腳管長褲,布鞋,長帕包頭。女身穿滾邊長袖上衣,外罩前短後長的無袖長袍,繡有花紋,穿時從頭上套下;下穿鑲黑邊紅筒裙,勾尖鞋;佩戴耳環、手鐲等飾品。畫面上表現的就是仡佬族酒禮舞(吭客透)。男演奏一種吹管樂器“瑪鳴哇”,女雙手捧出插有數根吸管的酒罈,供眾人暢飲,跳起酒禮舞,仿佛身臨喜慶場景之中。
《錫伯族》(56-38)
郵票圖案上的人物服飾,選用了新疆、遼寧、內蒙古、甘肅等地區錫伯族服飾。男身穿對襟短衫和紮緊褲腳的長褲,外套大襟開衩長袍,腰間佩繡花荷包,長筒軟底尖尖的皮靴,頭戴圓頂寬檐帽。女身穿緋色花袖上衣,外罩無袖對襟長衫,長褲,繡花鞋;頭戴傳統的“坤秋帽”,帽用青藍等色綢緞呢絨縫製,里襯毛皮,帽面上繡有各種花樣和吉祥圖案。佩戴耳環、手鐲等飾品。女人身後方放置的圓筒為奶筒。男手持弓箭,斜掛箭囊,渾身洋溢著一股即將參加射箭比賽的氣勢。
《阿昌族》(56-39)
郵票圖案上的人物服飾,選用了雲南隴川、梁河、潞西等地阿昌族服飾。男身穿黑褐色大襟上衣和長褲,白布包頭,布鞋;肩掛戶撒長刀(阿昌刀)。女身穿短袖對襟衫和長褲,腰下有一黑色圍腰,布鞋;辮子盤於頭頂,青布包頭,婚後婦女包頭高達一尺,姑娘頭上有珠花,胸前有塑膠花等飾品;佩戴耳環、項圈、手鐲等銀飾品。畫面上表現的是阿昌族在趕山路、趕擺(民眾性集會)、歌舞及“串姑娘”活動中演奏的葫蘆絲調。男演奏一種吹管樂器“葫蘆簫”,女單腿跪地,隨著葫蘆簫的美妙節奏,跳“蹬喔羅”,邊歌邊舞。
《普米族》(56-40)
郵票圖案上的人物服飾,選用了雲南蘭坪、寧藏、麗江等地普米族服飾。男身穿麻布上衣和寬大長褲,腰束紅綢帶,長筒靴,頭戴寬檐呢帽。女身穿窄袖高領大襟上衣和百褶長裙,用寬大而染有紅、綠、藍、黃彩碰魯帶束腰,用雙層黑紗布包頭,編髮屋扎耗牛尾和絲絨盤於頭頂,以粗大為美觀;花布鞋;佩戴耳環、手鐲等銀飾品。男吹奏竹笛(赫哈),在優美生動的樂曲伴奏下,女跳起一種習俗性舞蹈甲蹉舞,舞步剛健明快。
《塔吉克族》(56-41)
郵票圖案上的人物服飾,選用了新疆塔什庫爾乾、莎車、澤普等地塔吉克族服飾。男身穿對襟白色上衣和黑色長褲,外加黑色坎肩,系花腰帶,用彩色布裹腿,腳穿尖頭上翹的長筒軟底皮靴;頭戴羔羊圓高筒帽,黑絨為面,上繡數道花邊,帽檐下翻時,可掩住雙耳和面頰,有抵禦風寒的功能。女身穿紅色連衣裙,外套黃色無袖裕祥,系三角形繡花腰帶,彩色布裹腿,腳穿尖頭上翹的長筒軟底皮靴;頭戴圓形平頂繡花帽,帽前垂掛一排細短銀鏈,帽後綴有後簾,帽上系白色方形頭中,具有保暖和防風沙的功能。男演奏一種吹奏樂器鷹骨笛(“哪藝”),女隨著鷹笛的節奏,跳起拉撥意舞,舞步穩健,轉身時動作迅速敏捷,清澈激越的笛聲遠及數里。
《怒族》(56-42)
郵票圖案上的人物服飾,選用了雲南碧江、福貢、貢山等地區怒族服飾。男青布包頭,身穿敞襟寬胸的豎條紋麻布長袍和長褲,腰系布帶,扎護腿,布鞋。女為阿龍、柔若支系服飾,青布包頭,頭上有金屬管束頭髮,紅色纓穗下垂,用珊瑚、瑪瑙、料珠、貝殼、銀幣串成的裝飾品纏在頭上,掛在胸前;身穿敞襟長袍,外套紅色背心,腰間系寬三寸的彩色條紋碰魯布帶,兩端下垂,十分醒目;布鞋;佩戴耳環、手鐲等飾品。男演奏琵琶(“達比亞”),女手持一朵鮮花,隨著琵琶節奏作達比亞舞。
《烏孜別克族》(56-43)
郵票圖案上的人物服飾,選用了新疆南北部地區烏孜別克族服飾。男身穿套頭繡花白色襯衫和黑色長褲,外套長及膝蓋的豎條紋敞襟無紐扣長袍(托尼),腰束三角形繡花巾,腳穿皮靴。女身穿寬大多褶的綠色連衣裙(魁納克),外加坎肩,腳穿花皮靴,手腕和足腕套有鈴圈。男女均喜戴一種小花帽(朵皮)。花帽用上好絲絨為底,五彩絲線繡出精緻圖案;素帽以墨綠色金絲絨為底,用小珠、亮片繡出樸素大方的圖案。女花帽後系白色紗巾,與金黃色長髮自然飄垂身後,十分飄逸。佩戴耳環等飾品。在委婉動聽的樂曲聲中,男張臂跳躍,動作矯健優美;女雙手連續搖動,作鈴鐺舞,手腕互相撞擊發出一片有節奏的鈴聲碎響,悠揚而熱烈。
《俄羅斯族》(56-44)
郵票圖案上的人物服飾,選用了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區俄羅斯族服飾。男身穿燈籠袖套頭繡花白色襯衫和藍色長褲,腳穿長筒皮靴。女身穿玫瑰紅繡花邊的連衣裙(布拉吉),皮靴;頭飾敞開,頭髮露在頭巾外,十分自然。每逢佳節,朋友們相聚都唱歌跳舞。男大幅度跳躍動作是一種競演性舞蹈的特寫,形式自由而熱烈,用節奏複雜的踏點、蹲跳、旋轉、拍打、吹口哨,情緒歡快即興表演動作。女手執彩巾,用手、臂和腰部動作表演,翩翩起舞,跳著民間舞蹈,熱情而優雅。
《鄂溫克族》(56-45)
郵票圖案上的人物服飾,選用了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及黑龍江大興安嶺山區鄂溫克族服飾。男身穿大襟長袍,襟邊、袖口、下擺鑲線繡和補繡相結合的花邊,束寬紅綢腰帶;頭戴闊邊尖頂襯皮毛的氈帽;扎護腿,腳穿翹尖高筒皮靴。女身穿緊身大襟袍,長袍的下部寬大如褶裙;頭戴皮帽,帽頂結紅纓;長褲;高筒皮靴;佩戴耳環、手鐲等飾品。男女腰間均掛荷包。舞步單純,豪放樸實,節奏明快,動作剛健有力,展示出了鄂溫克族豪爽、勇敢的性格和樂觀向上的氣質。
《德昂族》(56-46)
郵票圖案上的人物服飾,選用了雲南潞西、隴川、瑞麗、保山等地區德昂族服飾。男身穿大襟上衣和肥大短褲,胸前掛絨球,扎布綁腿,腳穿拖鞋。女身穿長袖對襟短上衣,襟邊鑲二道紅布,大方塊銀牌作紐扣;下著織有紅色寬橫條紋的長裙,腰部有十來圈竹藤腰箍,漆成紅色,有的腰箍前半截是竹箴或藤製,後半截是螺旋形的銀絲,行走時隨著腳步移動而伸縮彈動。腳穿拖鞋。佩戴耳環、項圈、手鐲等飾品。男女均裹布包頭,包頭布兩端及耳墜上都釘有一些紅絨球。德昂族男女上身喜歡配上各種顏色的絨球束;婦女的藤圈必須要有,一般是男人送的禮物。畫面上的水鼓體積較小,一人背鼓,男女邊擊邊作水鼓舞,動作有單步跟腳繞圓圈前進,或原地跨步轉圈、對跳等,氣氛熱烈。
《保全族》(56-47)
郵票圖案上的人物服飾,選用了甘肅積石山、臨夏和青海循化等地區保全族服飾。男身穿白色高領對襟衫和藍色長褲,外套青布坎肩,布鞋,頭戴白布無檐小圓帽。女身穿長袖高領對襟衫,外罩紅色無袖敞領短裙,長褲,衣服色彩鮮艷;留長辮戴絨帽,帽上插花綴纓,十分美觀大方。畫面上,男席地而坐,手持保全刀,前面擺放著一把鐵錘和舊時鐵匠鋪用的鐵砧,後面木架上陳列著二十多把不同款式的保全刀,氣息古樸。女站在男身旁,手拿水果,大概是慰勞勤勞質樸的戀人。
《裕固族》(56-48)
郵票圖案上的人物服飾,選用了甘肅肅南、黃泥堡等地區裕固族服飾。男身穿高領大襟鑲邊長袍和長褲,束寬長紅布腰帶,腳穿高筒皮靴。女身穿高領大襟鑲刺繡花邊長袍,束布腰帶,頭戴喇叭形尖頂紅纓帽,帽檐上縫有兩道黑色絲練邊,帽頂綴一束線穗子(為紀念裕固族歷史上一位英雄),掛戴大紅長帶形頭面(薩達爾格)。畫面上男女表演轉轉舞,男女以不同速度進行左右旋轉、騰躍,上下揮臂,動作豪放自然。
《京族》(56-49)
郵票圖案上的人物服飾,選用了廣西防城等四地區京族服飾。男身穿高領長袖對襟衫和長褲,布鞋。女垂辮戴尖頂小笠帽,內掛一件菱形胸兜,外穿窄袖緊身對襟衫和寬腳管褲,佩戴耳環、手鐲等飾品。畫面上男席地而坐,獨弦琴置於腿上,左手扶桿,右手用小竹片撥彈弦演奏,琴聲輕柔雅麗。女手提剛捕獲的幾條大魚,作漁民豐收舞,表達了對豐收的喜悅和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塔塔爾族》(56-50)
郵票圖案上的人物服飾,選用了新疆伊寧、塔城等地區塔塔爾族服飾。男身穿繡花白襯衫和黑布長褲,高筒皮靴,頭戴四方小花帽。女頭戴鑲有珠子的四方小花帽,長長的白紗巾自然飄垂後背,身穿紫紅色連衫帶縐邊的長裙,外套黑色坎肩。佩戴耳環、手鐲等飾品。畫面上,男身背手風琴進行演奏;女席地而坐,彈撥古典吉他曼陀林(又稱西班牙吉他),音色幽雅而和諧。
《獨龍族》(56-51)
郵票圖案上的人物服飾,選用了雲南貢山、獨龍河谷等地區獨龍族服飾。畫面上男女均蓄散發,髮式前齊眉後齊肩,左右蓋耳;身穿條紋麻布衣,穿著時自左肩腋下抄向胸前,露右臂,用草繩或竹針拴結,白天為衣,夜間為被。女佩戴紅色料珠串成的項鍊和耳環,下系麻布圍裙。男女共同演奏一種打擊樂器“錯”。畫面上表現的是在獨龍族唯一傳統節日“卡雀哇”期間,青年男女在廣場上表演歌舞,舉行剩牛祭天活動,男女敲起大小鑼,即興跳起剩牛舞,動作粗獷簡樸。
《鄂倫春族》(56-52)
郵票圖案上的人物服飾,選用了內蒙古呼倫貝爾和黑龍江北部等地區鄂倫春族服飾。男女均身穿禦寒性強的孢皮服裝,男袍(尼羅蘇恩)和女袍(阿西蘇恩)都很美觀。女袍腰部的開權一般用黑色皮板剪挖出各種圖案,鏤空部位下面襯以彩色布,繡彩色絲線,開權會合處用銅扣或彩色紐扣作裝飾,顯得更加精緻優美。男女袍式在下方的開權處不同,男袍在正前方和兩側均有開襟,女袍正前方則沒有開襟。男女均穿長皮褲,束腰帶,長筒靴(奧路奇),頭戴孢皮帽。其男獵手戴的孢皮帽(密塔哈),頂部有著挺立的雙角和雙耳。女佩戴耳環、手鐲飾品,腰掛皮製荷包。男肩掛皮製掛包和獵槍。畫面上表演的是“依哈嫩舞”,動作為模擬拉馬、揚鞭、嘹望、下馬、打獵、馱獵物、返回等打獵過程,富有生活氣息。
《赫哲族》(56-53)
郵票圖案上的人物服飾,選用了黑龍江同江、饒河、撫遠等地區赫哲族服飾。畫面上男身穿高領大襟式去毛光皮板長袍和長褲,長袍袖口、衣襟染為黑色花紋,束腰帶,樸素美觀。頭戴皮帽,腳穿獸皮縫製的軌粒,鞋幫和底連在一起,內絮機粒草,輕便保暖,在冰雪地上行走防滑。女身穿高領大襟皮袍和長褲,襟邊、袖口、下擺都繡雲紋花樣,束腰帶,戴紅色頭巾。佩戴耳環、手鐲等飾品。男手捧剛捕獲到的一條大馬哈魚,腳下堆放有漁網、網泡子。女席地而坐,手持竹針正在穿針引線,織補漁網,表現了男漁女織的生活圖景。
《門巴族》(56-54)
郵票圖案上的人物服飾,選用了西藏門隅、墨脫、錯那、林芝等地區門巴族服飾。男內穿無領無扣內衣,外套比藏袍略小的碰魯袍,長褲,系紅色腰帶,腳穿紅黑碰魯呢縫製的軟底筒靴。女身穿鑲深色底邊的長裙,外罩無領長袖短衫,系紅色腰帶,軟底筒靴。女袍外圍一白色呢氈在腰間,男女皆喜穿氈靴,靴幫有紅色裝飾紋樣。男女均戴黑色圓頂碰穩呢帽(八魯加),帽圍翻檐部分為紅碰魯,前面留有楔形缺口。女佩戴用彩線串綴綠松石、紅瑪瑙的耳墜,項鍊用細皮串綴珍珠、瑪瑙、珊瑚、翡翠而成。男席地而坐,吹奏一種吹管樂器“里令”。女隨著雙管豎笛的節奏,作“旺久欽波”舞,舞步舒緩,動作流暢。地面上放著他們隨身攜帶的刻花塗漆的大小木碗,充滿生活氣息。
《珞巴族》(56-55)
郵票圖案上的人物服飾,選用了西藏洛渝、米林、墨脫、隆子、朗縣等地區珞巴族服飾。男身穿麻布對襟無領上衣和藏式碰魯長袍,外罩羊毛紡織的黑色套頭大坎肩;頭戴傳統的熊皮盔帽,用黑熊皮壓製成堅硬的帽盔,也有用藤盔的,帽檐套一個寬一寸帶毛的熊皮圈,長毛呈放射狀向四周伸展。女身穿對襟無領短衫,外罩坎肩,下穿緊身筒裙,頸項上佩戴用藍色石料磨製串起的串珠。男女都赤足、蓄髮;皮革腰帶上滿綴螺殼、海貝或銅扣,腰帶上橫系六七根細小的金屬長鏈和各種小飾物。畫面上,男席地而坐,演奏一種吹管樂器“達崩”。女合著“達崩”的節奏,作色昂舞,模擬麝貓動作,神態機警,不時向前後左右窺視,幽默詼諧,妙趣橫生。
《基諾族》(56-56)
郵票圖案上的人物服飾,選用了雲南基諾山地區基諾族服飾。男包青色頭巾,身穿無領無扣對襟鑲邊短褂,衣背縫有一塊六寸見方繡彩色太陽花的布料,下穿長褲,束紅色腰帶,綁裹腿。女身穿無領對襟鑲繡雜色小褂,下半部和衣袖用土色布縫製,胸前圍有綴銀飾的三角形圍兜,下系鑲紅邊黑色前開合短裙,綁裹腿;頭戴披風式尖頂帽,其樣式類似少縫一條邊的口袋;佩戴耳環、手鐲飾品。男女赤足。畫面上,男女表演“大鼓舞”,男女兩人在前輪流擊鼓對舞,歌舞並重。
收錄情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民族大團結》郵票被收錄進以下集郵書籍中:
國家 | 書名 | 頁碼 | 編號 | 參考資料 |
---|
| | | | |
| 《Scott 2013 Standard Postage Stamp Catalogue Volume 2》 | | | |
| 《MICHEL China-Katalog 2011/2012 Übersee·Band 9.1》 | | | |
真偽鑑別
這套郵票發行量較大,在郵市低迷的時候,成為打折票中的一員。於是造假者便乘機偽造贗品,在郵市上同真票一起打折出售。購買者因不辨真偽,從郵市上購買後,大量用於通信。偽品採用電腦製版,膠版印製,刷色比較逼真,用於通信時,郵局普通工作人員也難辨其真偽。
可以參照以下方法來鑑別郵票的真偽:
1.看版別
真品採用影寫版印製,網紋採用電子雕刻,各種刷色網點大小相同,均呈45°網紋夾角,中空;偽品採用膠版印製,為仿造得逼真,膠版各色網點儘量做得大小相同、形同影寫版,文字採用網紋版、並套印,以便呈現出近似影寫版的特徵,但各種刷色的網紋夾角並不相同,紅色網紋夾角呈75°,黑色網紋夾角呈45°,藍色呈15°,色彩混雜,不如影寫版刷色純正。
2.量齒孔
真品齒孔為13度;偽品齒孔則為12度。
3.看紙質
真品採用郵票紙印製,紙面光潔,紙質挺括;偽品採用書寫紙印製,紙面顯粗糙,較白。
4.量票幅
真品票幅為27mm×38mm;偽品中有的票規格為26mm×38mm。這可能是打孔不規範造成的。
5.用紫光燈照射鑑別
真品在紫光燈照射下呈暗紫色;偽品則呈亮白色。
6.看特殊部位
看郵票上的文字,真品均採用黑色專版印製,黑色單純,影寫版特徵明顯;偽品郵票上的文字為仿得近似影寫版,主色調採用黑色網紋版,再套印其他顏色,刷色不單純。
重要展覽
外界評價
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會員、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李克東《郵票欣賞指南》:1999-1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民族大團結》是中央民族大學周秀清教授和女兒金向共同設計,工筆重彩,生動準確地表現了56個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歌舞。該畫構圖嚴謹、線條流暢、設色艷麗,體現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時代特色,不失為近年來工筆畫郵票的精品力作。
榮譽表彰
2000年5月19日,1999年度(第20屆)全國最佳郵票評選結果在江西省南昌市揭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民族大團結》榮獲“最佳郵票獎”和“專家獎”。
逸聞趣事
在印刷過程中,保持原稿上56個民族人物的神態和所穿服飾的顏色成了印製人員首先關注的問題。郵票畫面中人物的神態和套準精度直接相關,在毫米級的範圍內保證人物臉部五官不走樣是非常難的。郵票顏色的控制也是如此,56種服飾顏色由五種油墨疊印而成,這對印版密度的控制和印刷過程油墨流量的控制都是一個挑戰。工藝人員從調整印版套印補償係數入手,經過多次製版試驗,解決了套印精度問題。印刷車間對油墨流量控制和刮墨刀的使用提出了具體要求,機台操作人員認真執行,保證了郵票印刷顏色的一致。
郵票郵品
(參考資料)
| | | |
| | | |
|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五周年1949-2004 | | |
| | | |
| | | |
| | | |
| 由1999-1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民族大團結》大版加字而成 |
(參考資料)